一镇踏三省:古镇荆紫关自驾游
[attachment=12693322]
从河南南阳往西走,到了淅川县城再往西75公里,便到荆紫关了。
荆紫关位于鄂、豫、陕三省交界处,镇中心西去2.5公里接陕西省商南县白浪镇,南去2.5公里接湖北郧县白浪镇,三省结合处均为乡镇政府所在地,全国独此一处。楚风秦韵与中原文化在这里形成文化融合的独特风景。
一条小街,三省风韵
荆紫关镇隶属河南省淅川县,是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籍《禹贡》记载:荆紫关早在战国以前就是“西接秦川,南通鄂渚”的交通要塞,为唐代后期形成的商业古镇。
出荆紫关镇向西约2.5公里就是号称“三省一条街”的白浪街了。这条不足百米的街道,居民不过百户,却有豫、鄂、陕三省人在此居住。在中国版图上,三省交界的地方有42处,而唯独此地三省均设有基层政府: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湖北省郧县白浪镇和陕西省商南县白浪镇。
小小一条白浪街是三种文化的交会点:从这里向北,是以古都洛阳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向南,是以雄奇三峡为代表的长江楚文化;向西,则是以古都西安为代表的秦晋文化。于是这里便有了颇为有趣的风土人情——明明是街坊邻居,可收听的戏曲各不相同,有听豫剧的,有听秦腔的,有听汉剧的。走在街上,能同时听到三种方言。
小街杂,却杂而不乱,各自有各省的电视、电话和广播。隔了一条街或是一堵墙﹑一条小溪,打个电话就成为出省了,于是,为了方便,这里的人家基本上都安三部电话,往哪个省打电话就用哪个省的电话。
在这条小街上,三省的地界犬牙交错,屋舍相连,很难说清确切的分界线。单看那些民房,可以看到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湖北人把房子盖成马鞍形,陕西人的房子是前低后高,河南人则将房子建成了平面屋顶。
楼台会馆的百年沧桑
漫步荆紫关,印象最深的当属那些保存完好的楼台会馆了。
想看狮子,就到山陕会馆。木雕的、石刻的,栩栩如生。房柱的柱顶石上有,门楣的两侧有,房角的基石上有,檩条上有,柱子上有,屋檐上有……每一个石刻就是一个传说。山陕会馆是荆紫关镇现存的最大的古建筑群。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坐东向西,面临丹江,占地4000余平方米,现存大门楼、戏楼、过道楼、钟楼、春秋楼(中殿)、后殿等6座建筑,皆在中轴线上,气势宏大,由此可以看出两省商人的富有。
浩浩的丹江,既有水之利,也有水之害。就像行驶在丹江之上的万千舟船,谁能保证风平浪静,一帆风顺?于是那些靠苦力赚钱的船工们共同集资,在街市之南建起了一座造型与式样都十分特别的建筑——平浪宫。建筑的雕饰、风格都跟船工们的生活有关,极其精美。“平浪宫”,顾名思义是过去船工祈祷一帆风顺、风平浪静之意。由此也可见船工们对美好生活和太平盛世的向往。
繁华褪尽的老街记忆
站在荆紫关镇的制高点俯视古镇,可见丹江河自西向东绕过荆紫关镇奔流而下,毗邻河道的是一条弯弯的长街。在这条长街的两侧,整齐地排列着砖瓦结构的店铺。这是北方城市绝无仅有的清代一条街。
这条狭窄的古街长达2.5公里,里里外外都透出古色古香。街是旧街,低矮、弯曲、狭窄。街道两旁,肩并肩地排列着700余间前店后屋的两层砖木结构瓦房。这些建筑基本上原汁原味地保留着清代建筑的原貌,雕梁画栋,古雅清幽。临街的房门,都是由漆成黑色的一块块木板组成,昼抽夜闭,十分方便。由于所有店铺都是连在一起,相邻店铺之间的屋顶,都建有两米长的封火墙,意在阻隔火灾的蔓延。
踏着街上厚厚的青石板,看着街道两边斑驳的老店,仿佛时光倒流,走进了古镇历史的深处。
[ 此贴被午夜向日葵在2010-11-13 15:1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