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花果山
花果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云台山境内!花果山山门建成于1996年7月1日。一到山门口,《西游记》氛围便扑面而来。山门是在传统古城门的骨架上,用现代表现手法加以渲染。正门上首为孙悟空的头像,背衬圆形图案,象征功德圆满,法轮常转。
北侧有唐僧师徒4人西方取经的浮雕,下方有6只圆雕雄狮把门,广场四周有109只石猴迎宾。山门背面的匾额上镌“东胜神洲”四字,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先生题写。透过中间的门洞,可看到松林中吴承恩雕像。
步行沿仙人桥、竹节岭、十八盘登山,也可乘汽车直抵山顶。十八盘路侧有一块石头形似鲤鱼,头在地面,半献身子在地下。相传古代皇帝怕江山不稳,派许多阴阳先生到各地去查访和破坏龙脉,这天有一位来到云台山,发现了鲤鱼石,又见这条岭上有个第一天门。他知道鲤鱼只要跳过天门便成了龙,托生在山主家,长大就会抢夺皇帝的江山。阴阳先生找到了山主,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他。山主很高兴,便问怎样才能使鲤鱼跳过天门。阴阳先生对他说,只要在鲤鱼石旁修个十八盘,就能顺势飞上天门。于是山主雇人昼夜施工建起了十八盘,阴阳先生也就放心地走了。原来鲤鱼跳过天门才能成龙,若是落在十八个盘子里,那只能是人间的一道菜,风水也就这样被破了。
攀上十八盘,走不多远便是南天门。在《西游记》里它是玉皇大帝灵霄宝殿的外大门,每次孙悟空上天求救兵,都是先经过这里通报。南天门旧有关帝庙,毁于日寇的战火,林则徐曾在鸦片战争前到这里观赏过,并留下了三首著名的七律。
由南天门下行抵九龙桥。九龙桥为花果山的主景之一,位于群山环抱的幽谷之中,有九条大涧在这里汇合,然后奔流向山下的大海。过去香客从南天门小路下至谷底,稍事休息便可鼓气继续向上攀登。
这一降一升虽增加了登山的艰险,但却平添了跌宕起伏的情趣。九龙桥建于明代,为体量较大的砖构拱桥,它不仅方便了过往行人,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座艺术精品。桥旁的大银杏已近千年,是宋代的遗物。它用浓密的绿荫笼罩着九龙桥,桥上山风阵阵,桥下流水潺潺,松涛盈耳,鸟语花香,把游人的疲劳消除得一干二净。
桥南有九龙将军庙,也就是这座桥的桥神庙;北面高处是茶庵,过去专供游客休息品茶,现辟为吴承恩纪念馆。
沿山路攀缘或乘缆车可至三元宫。三元宫是云台山区的主庙,也是花果山的主体建筑。
三元信仰源远流长,早在1600年多年前东晋时代,干宝的《搜神记》上便载有东海人陈光蕊,生了三个儿子,得道升仙。分管天、地、水三界的记叙。明代苏北鲁南三元信仰非常兴旺,万历十五年(1587年)淮安人谢淳破家扩建三元宫,奠定了三元宫建筑群的基础。《西游记》的作者更是三元的坚定信仰者,书中说唐僧是东海陈光蕊的儿子,这庙里的三元也就是唐僧的骨肉兄弟了。近年三元宫易名海宁禅寺,改塑释迦牟尼佛,三元圣像已移至东配殿。
大雄宝殿面前有两棵千年银杏,显示着三元宫古老的历史。抗日战争时三元宫遭受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这两棵树虽然枝干断裂遍体枯焦,但在胜利的春风吹拂下,又绽发新芽,结出了累累果实。三元宫近年经过多次修葺,已逐渐恢复原貌,只在东南部位的下方,保留下一块当年的残垣断壁,作为历史的见证。
过三元宫拾级而上,不远处便是义僧亭。1938年夏天,三元宫惨遭日寇飞机轰炸后,寺僧们联络山民共20余人奋起自卫,多次成功地伏击了搜山的日寇。1939年农历七月十四日早晨,日寇集中300余人,兵分四路围剿三元宫及所属寺庙,戳死仁芳法师,绑走德选等四位法师和六位山民,除放走一位山民外,其余全部活埋。几天后,日寇又两次前来控山,把三元宫及所属的玉皇宫、九龙庙、屏竹社等13处庙宇全部放火焚烧,使这座海内知名的庞大庙宇群化为一片瓦砾。
为了纪念云台山的抗日僧众,教育后代勿忘国耻,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在三元宫附近兴建了义僧亭,亭中碑石上镌有彭云撰文、周庚如书丹的《云台山僧众抗日纪念碑记》。
过义僧亭油口票碑、高心泉,便到了屏竹禅院。屏竹禅院坐落于一片金镶玉竹之久金留玉竹是竹子里面的珍品,嫩黄色的竹竿上每节都有一条绿色的浅沟,位置上下交错,此前彼后,好似在金版上镶进一块块碧玉一般,美丽淡雅。金镶玉竹在宋代的文献上便见记载,后渐渐失传。
10多年前内地发现几百株野生的金镶玉竹,一些植物学家便惊叹为很有价值的发现。后来人们才知道这种所谓失而复得的珍稀品种,在云台山上千余年来一直生长繁衍得很好,所以1993年6月邮电部发行的特种邮票《竹子》,其中第二枚就采用了连云港的金镶玉竹。
屏竹禅院为明代谢淳舍家开山时所建,曾惨遭日寇焚毁,仅存院门。1984年政府拨款重建。屏竹禅院又有松风殿、好生堂、屏竹社等名称,面积虽不大,但在园林设计上却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惠心泉一井两眼,象征着珠联璧合,心心相印。泉水特别甘甜,过去禅寺的和尚就是用此泉水烹茶待客。
南花厅是品茶的好地方,用惠心泉的水泡云雾茶,为云台山茶道中的双绝。胡耀邦、谷牧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来此品茗休息。
水帘洞是游客最为向往的地方。吴承恩就是受了这个水帘洞的启发,在《西游记》中给早期的孙悟空提供了一个神话色彩十分浓郁的活动场所。全国各地的水帘洞很多,但都是《西游记》流行以后起的名字,只有这里的水帘洞是在《西游记》风行以前便有了的。明代海州人张朝瑞在为三元宫写的一块碑记里,便记载着水帘洞是香客必游之处。石壁上“高山流水”四个大字,是海州知州王同题写的,时为明嘉靖二十三年 (1544年),那时《西游记》还不曾出书。
水帘洞是一个天然裂隙洞穴,内有人工隧道可通下层平台。洞门前有许多珍贵的题刻。“印心石屋” 是清代道光皇帝手书,赐给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两江总督陶澍的。道光十二年(1832年)陶澍奉命来海州改革盐政,成效卓著,使清廷国库转亏为盈,出现了短时期的中兴局面,因此皇帝给予他亲书室名的殊荣。三年后,陶澍又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再次来海州巡视盐政改革的成效,并发起云台山庙宇的修缮工作,大兴土木,使这一带风景区顿时面貌一新。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当地人便将御书“印心石屋”刻于水帘洞旁。“灵泉”二字是嘉庆年间知州师亮采的手笔,“灵泉”指的是洞里那口方形小井,井虽不大,却常年有水,大旱不涸,民间传说通往东海龙宫的海眼就是指的它。
娲遗石是夹在大石缝中的一块奇石,它上不靠天,下不着地,俗说是女娲炼石补天剩下来的石头。从明代开始,我国进入了长篇小说的鼎盛时期,许多作家都喜欢在石头上大做文章,首创者吴承恩就是按照这里石头的尺寸和形象来描述孙悟空出世的。
娲遗石上方有半边石卵,据说另一半在孙悟空出世时被崩到山下去了。石卵一侧有一个形似猴头的巨石,温情地吻着娲遗石,那便是孙猴子成仙后脱下的凡胎。娲遗石下方的池子叫“阿耨达池”,阿耨达是梵语的译音,意为众水之源。传说过去仙女常来洗澡,孙猴子出世后在里面撒了泡猴尿,弄脏了池子,从此仙女们就不再来了。
在照海亭的下方,有一块巨大的摩崖石刻,是1993年为纪念毛泽东百年诞辰镌刻的,将毛主席对胡耀邦说过的一段话:“孙猴子的老家在新海连市云台山”,用集毛泽东手迹的方法重组而成。
毛主席在1955年1O月至1958年春天,短短三年间三次谈到这里的花果山是孙猴子的老家,引起了省、地、市领导及当地人民的重视,经过查找资料,现场勘察,证实毛主席的判断非常准确。
照海亭一带有关《西游记》的景点比较集中,较为有名的有海天洞、二仙洞、法龙洞、万佛洞、朝阳洞等,过去大多塑有佛像,供信徒朝拜;还有一些是依民间传说命名的,如无底洞、狐妖洞、马猴元帅洞等,统称七十二洞。这七十二洞是千万年前一次猛烈造山运动留下的痕迹,许多巨大石块交叉垒叠,自然形成了一大批洞穴。
海天洞是七十二洞中最大的一个,因为由高僧悟五营造,故又称悟五洞。当年他剔除石缝间的淤土,凿通相关连的洞穴,使海天洞与上下四旁的小洞连成一体,或升或降,或明或暗,洞中有洞,天外有天。并在洞顶建亭一座,名曰照海亭。登亭俯瞰,但见四面群峰遥峙,翠绿扑面,花香阵阵,几疑身入仙境。
一线天和七十二洞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是许多巨石和洞穴连接组成的一处景点,古人称作“天通一线 ”和“石壁洞天”。一线天的主景是两块几十米高的石头互相支撑,中间形成一条狭窄的通道。人行其间,可看到上面露出的一线蓝天,白云匆匆流过,奇险奇趣。在一线天里钻洞,道路回环,处处相通,忽上忽下,忽隐忽现,只听人语声,不见人踪迹,盛夏如秋,暑气全消。
从远处山腰眺望一线天,这里就是著名的八戒石.很像一个戴着僧帽的老猪在绿树丛中呼呼大睡。一线天下面是花果山山名摩崖石刻,游客都爱在这里留影,青山红字,非常壮丽。这里还有天然碑、砚石等景观。沿小路前进可至墨香小径,里面有百余位当代书法名家的作品刻在天然石块上;还可至怪石园,看千奇百怪与《西游记》有关的象形石。“神”字王在东部秃龙沟下,是刻在山体上的怀素草书“神”字,长39.4 米、宽15.8米,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体汉字,1996年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登上玉女峰是花果山之游的高潮,有缘的人在这里可看到云台山两个最为精彩的景致。一个是在迎曙亭看海上日出;另一个是看云台铺海,白云翻滚好像海水扬波,露出来的峰顶就像大海里的蓬莱仙岛,群山俯伏,阡陌纵横,此情此景令人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在花果山山门以西不远处,原有建于隋代开皇年间(581—660年)的郁林观,14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能够指出它的遗址所在之处,完全得益于石壁上的那块唐碑《东海县郁林观东岩壁记》。唐碑镌刻在一块天然的平整巨石上,净面高2米,宽3.8米,苍劲的隶书气韵恢弘。由于石质优良,从唐代流传至今,依然字迹清楚如新,是国内罕见的珍宝。
《东海县郁林观东岩壁记》是一篇美丽的游记散文,叙述海州司马崔惟怦巡视海疆之后,顺路到这里游览的情景。文中描绘了当地自然景观,还详尽叙述了地方官元暖开辟飞泉景点的过程。讲他怎样亲自策划和设计,砍尽杂草,剔除危岩,筑埝收贮上游的雨水,使飞瀑常年不断。同时还种植不同季节开放的花木,万紫千红,把飞泉装点得仙宫一般。这是云台山有史以来首篇记叙旅游建设的文章。
唐碑对面是一块宋代的摩崖石刻,体量也很大,且保存完好,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碑用三言诗的形式,叙述三位友人泛海登山畅饮终日的事情。由祖无择作诗、苏唐卿小篆、王公衮镌刻。三者都体现了当时的较高水平,所以后人把它称为“三绝碑”。
海清寺阿育王塔兴建于宋代天圣元年(1023年)。塔高40余米,九级八面,是苏北地区现存最高和最古老的一座宝塔。据建塔时嵌在塔内壁上的碑文记载,此地原先曾建过一座塔,在唐代时号称全国第二,可见此塔在我国的建塔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海清寺阿育王塔位于花果山进山处的大村水库旁,自古就是云台山的一个主要景点.明代叫“古塔穿云”,清代叫“塔影团圆”。
它的特点有五:一是历史古老;二是根深蒂固,经历过郯城1668年8.5级大地震的洗礼,至今不歪不斜;三是塔形壮丽,再经山光水色的映衬,相得益彰;四是既能看又能爬,游客有参与的机会;五是有动人的神话传说,倍增游兴。
《西游记》里的花果山在连云港的八个理由 文 / 暮云追雪
从所处位置看,方向正确
从自然景观看,不差分毫
从作者籍贯看,相去不远
从交游行迹看,来往甚频
从景观设置看,对其启发巨大
从宗教背景看,与其渊源颇深
从民间传说看,对其影响在前
从猴王原型看,与其密切相关
“……这部书单表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每读《西游记》至此,禁不住掩卷深思、悠然神往。那么,《西游记》中所描述的花果山究竟在哪里呢?在今天,这个问题恐怕连三岁小儿都难不倒,早已不成其为问题了。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伟大领袖毛主席就发过“金口玉言”:孙猴子的老家在新海连市云台山!响彻寰宇,音犹在耳。国内外众多学者皓首穷经,以令人叹服的史料佐证了“主席语录”的绝对正确。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国内外《西游记》及吴承恩研究机构及专家几乎众口一词,连云港市花果山乃“正宗”孙悟空老家,铁板钉钉,不容更改。
但事情总有那么点蹊跷,偏偏有一些地方从狭隘的局部利益考虑,置种种史实于不顾,抱着有枣没枣打两杆、有鱼没鱼撒两网的思想,不自量力非要与江苏连云港来争正宗花果山的名份。这也难怪,“孙悟空老家”可是块含金量十足的金字招牌,特别是在各地大兴旅游经济,旅游渐成主导产业的今天,这块招牌可谓孕含商机无限,不争白不争,把水搅混了,总能摸上几条小鱼。连云港人自古以来就熔铸了山的博大和海的宽容,心比天高,气宇轩昂,对此不过付之一笑而已,本来就无需争辩,也不屑于争辩。
我不是《西游记》的研究者,也无意于介入正宗花果山的名份之争,却素喜抱根问底,追寻探索的乐趣。我已实在记不清多少次登上连云港市花果山了,穿梭在娲遗石、水帘洞、七十二洞、唐僧崖、八戒石等众多历史景观之间,深刻感受于花果山的钟灵毓秀、浪漫神奇,体味着“一部西游未出此山半步”联句的精辟,可谓颇有感触。近来又偶翻了数本典籍,探寻印证,含英咀华,心领神会,怡然自得,不觉陶醉其中,《西游记》与连云港市云台山越发清晰地重叠在了一起……
1.从所处位置看,方向正确。《西游记》对花果山的位置有明确的界定,前文已引述过,换言之即 “东方海中的一座名山”。从历代史籍、方志对连云港云台山的记载看,一致指明其在海州东北的大海上。《山海经》云:“都州在海中,一曰郁洲。”《水经注》亦云:“朐县东北海中有洲,谓之郁洲。《山海经》所谓郁山在海中者也。”《江南通志》:“在州(指海州)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洲。”《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郁林山,亦名郁山,在江苏灌云县东北郁洲,旧在海中……今已连于大陆,名云台山。”《云台新志》:“康熙四十年”,云台山与海州大陆“渡口渐塞 ”,“至五十年,忽成陆地。”至于古今地名更易就不需赘述了。
2.从自然景观看,不差分毫。在世人眼里,云台山早就是一座远离人寰的海中仙山。唐开元年间《东海县郁林观东岩壁纪》石刻描述云台山:“雾夕与碧海同深,朝霞将赤城争峻。”宋苏东坡于孔望山遥望海中仙山,写诗叹道:“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旧闻草木皆仙药,欲弃妻孥守市寰。”上述两例皆为前人所述,绝非牵强附会。即使是吴承恩时代,云台山也仍还是海中山岛。明隆庆三年,海州知州杨本俊《登云台山》诗云:“山如驾海海围山,山海奇观在此间。乘兴时来一登眺,恍疑身世出尘寰。”试问有哪座山能比云台山更象《西游记》中的花果山?!
3.从作者籍贯看,相去不远。吴承恩长期生活于淮安,这是世人皆知的,祖籍是与淮安紧邻的涟水,则在为其父亲撰的《先府宾墓志铭》中写得明白。查一查史籍方志就知道,明代以前涟水曾几度归属海州,海州也曾长期归淮安府管辖。所以,吴承恩自号“淮海浪士”、“淮海竖儒”,号“郁洲山(即云台山)人”的吴恒宣则在其著述《云台山志》扉页上署名“淮阴吴恒宣”。吴承恩作为本地人,写熟悉的本地风物当为顺理成章之事。
4.从交游行迹看,来往甚频。海州不仅有吴氏族人,也有吴承恩的亲戚,更有与其相处甚殷的挚友,因之吴承恩的行迹、交游便与云台山所在地有了不解之缘。云台山吴氏与淮安吴氏之间的宗族关联十分清楚。云台山吴氏为书香门第,世代居守“即林园”,并作为施主修立了相传长春子邱处机栖真过的“长春庵”。吴承恩后人淮安人吴进曾三赴云台,不仅盛赞其“家兄”吴用晦所居守“即林园”之幽美,还在那里发现了吴承恩之遗稿《仓卒未及录》及其它诗文。《嘉庆海州志》载有胡琏及其子、孙、重孙四代人的小传,吴承恩在与胡家来往的相关诗文中称胡琏为“我师”、“我舅 ”。隆庆四年(1570年)任淮安知府的陈文烛,倡修《隆庆海州志》并为之作序,被称为淮安“二吴高士”的涟水吴承恩、沭阳(海州属县)吴万山皆为陈家座上客,陈文烛还从吴承恩手中得到过海州刺史李邕书写的《娑罗树碑》拓片,可见吴承恩对海州史迹颇为知晓。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吴承恩正在酝酿创作《西游记》,校正《隆庆海州志》的赣榆人裴天祐晋大理寺卿,吴承恩以诗《赠裴鹤洲晋列卿逢初度歌》赠之云:“主人本是瀛洲客”,指称裴氏家乡之云台山为海上仙山,可见吴承恩对云台山的地理掌故很是熟悉。
5.从景观设置看,对其启发巨大。水帘洞是《西游记》故事的重要背景地,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府第。而云台山水帘洞早在《西游记》成书之前就有其名,绝非《西游记》流行之后附会之名。与吴承恩同处明代中叶并有故旧关联的海州人张朝瑞“博学力行”,在其《东海云台山三元庙碑记》中最早记载了花果山水帘洞之名,其时《西游记》尚未成书,而水帘洞已为云台名胜之一。花果山之名虽最早见于1934年许绍蘧所撰的《连云一瞥》,但其名当为民间沿用很久、约定俗成的称谓。云台山中有一块天生奇巧的“娲遗石”,夹在大石缝中,上不靠天,下不着地,民间传说为女娲炼石补天所剩,其尺寸形态与《西游记》中描写的感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的仙石猴胎恰相吻合,周围格局也与书中描写十分相似。另外,云台山上还有看门石猴、八戒石、唐僧崖等形神兼备的西游人物形像,皆为地造天设。上述列举几例,对吴承恩写《西游记》绝对不会没有启发。
6.从宗教背景看,与其渊源颇深。连云港地区的云台山在汉代即成为太平道信徒修炼的最佳选地,晋代道教学者、炼丹家葛洪称云台山(郁州)为海上岛屿类炼丹场所的重要选地。晋代天师道孙恩、卢循起义将云台山地区作为其转战的重要根据地。唐初著名道教学者成玄英也曾长期隐居于连云港云台山。在宋代以前云台山一直被道教公认为第七十二福地,并为全真道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宋、元、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道、佛教相互融合的时期,此时云台山取得了道教老资格尊神“三官”根本道场的地位。自汉代佛教从西域传到中国内地后,海州地区和内地其它地域一样,佛教渐渐传播开来,除孔望山汉代佛教摩崖石刻外,海州广建佛寺,修篓浮图,历史上建有三元圣宫、石佛庵、大佛殿、海清寺、船石庵、云门寺、镇海寺等佛教寺院几十处之多。云台山地区作为历史上重要的宗教活动集中场所,与淮扬等周边地区宗教往来不绝,从而为《西游记》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云台山寺庙名称以及历史上三元宫道、佛并揉更迭也能在《西游记》中找到相关投影。
7.从民间传说看,对其影响在前。云台山地区关于唐状元陈光蕊、宰相殷开山及其女殷小姐的传说、资料很多,地方文献多有记载。吴承恩信手拈来,直接取材。到了《西游记》里,陈光蕊成了唐僧的父亲,唐僧也随之由史实中的“河南缑氏”人变成了海州人,唐僧也成为了云台山三元宫中的天、地、水三官的弟兄。
8.从猴王原型看,与其密切相关。《西游记》是在我国古代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基础上,由吴承恩进行集大成的再创作形成的。现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南宋时说话人使用的话本,写了猴行者化身白衣秀士保护唐僧取经、沿途降妖伏怪的故事。该书中的猴行者显然是后来《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前身,“神通”却远不及孙悟空,且整个形象与吴承恩笔下的美猴王有本质的区别。学术界较为广泛认同的孙悟空原型,是《古岳读经》中的“淮涡水神”“无支祁”,这也与云台山不无关系。吴承恩生活的时代,淮水动辄决堤,连年成灾,吴承恩有着很深的水患情结,为此曾写作《瑞龙歌》。云台山在地理旧籍中被认作为淮水入海口,无支祈被锁在入海口的大山“足下”,明代淮安地区(时海州属淮安)只有云台山为地处入海口的大山。
[ 此帖被百鬼夜行在2009-07-11 18:4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