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故事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和片段切换式的情景安排,讲述了大地震中一个普通家庭的坎坷经历,诠释人性。一位母亲,平凡、坚强、倔强、愧疚、悔恨,伴随一生。一对胞胎姐弟,可爱、心灵相通、性格迥异、路途坎坷。两个震撼人心的场面依然记忆犹新,一个是世界上最艰难的选择,另一个是很意外很震惊的下跪。情境一,地震中,一块石板压着两个孩子,一个是自己的儿子,一个是自己的女儿。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生与义不能共取,只能取其一。儿子和女儿,手心手背都是肉,生与死就在一句话、一片刻之间,这注定是这位母亲的艰难抉择,注定让她终生难以释怀。现实总是如此残酷。沉默,灵魂的拷问,然而,此时无言解决不了问题。大脑空白,犹豫之后,一句话,就放弃了亲生女儿的生命,同时也开始了灵魂赎罪的煎熬之旅。那样的感觉是沉寂的悲痛和永远抹不去的悔恨。情境二,当时,正思索着,这位经历了大悲,现在又准备经历大喜的母亲,见到自己“死而复生”,阔别32年的亲生女儿,她该如何面对,第一句话会说什么呢,她会如何向女儿解释自己当年的艰难抉择。镜头一转,五十多岁的母亲扑通一声给自己的女儿跪下了。让我很意外,很震惊,看着心里直发酸。细细思之,这一跪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外,却在需要与被需要之中,恰到好处,把故事情节顺势推上高潮。这位经历了生死,顽强倔强的母亲,选择这种方式向女儿解释,是为了救赎自己的良心,为让自己释怀,放下心中几十年的愧疚。此时,这样的方式胜过千言万语,无声胜有声。平凡、真挚、朴实、高大的慈母形象已深入人心,跃然于银幕之上。儿时的特殊经历对她一生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挥之不去的。32年来,方凳一直记着“救弟弟”,这三个字似乎印刻在耳边,时常让她在噩梦中惊醒,若即若离地伴随于生活中,害怕、无助、不解。然而,她没有看到母亲做出艰难选择后的悔恨和悲痛,也没有感受到。32年来一直躲着自己的母亲,远远的躲着,躲到大洋的另一边。想见亲人,却不愿见,不敢见,迷茫于矛盾中,游弋于苦海。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父母的艰辛,至少说是不能适时的体会到为人父母的不容易。“妈,对不起,对不起。我折磨了您32年,32年!”哭泣,伴随着泪水的哭泣,此时唯有相拥痛哭才能让她们释怀。面对做错事的孩子,父母的态度是各式各样的,但他们的心都是一样的,无原则的慈悲。即使子女犯了再大的错误,父母终究还是会原谅他们、宽容他们,宁可自己默默承受着。神经需要真情来感化,活着需要感动、信仰和精神支柱,应该有所敬畏。 长路漫漫,不求一跃上云霄,但求无愧于心。突然想去看看海,欣赏壮阔的海面,滚滚的波涛,让它洗净多年来的罪恶,宽恕彷徨的灵魂。[ 此帖被若梨花白。在2012-06-30 20:4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