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人们在开头所看到的,《不能没有你》是一部社会新闻题材影片。媒体在现场直击里拼命煽风点火,围观者继承了伟大看客的姿态,添油加醋、肆意涂抹或者无动于衷。按照戴立忍所解释的,他在现实中事件发生那会,一样表现得相当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后来当他决定采用这个题材时,他几乎批判了所有人,政府官僚、执法人员、新闻媒体也包括幕后的自己。
然而戴立忍的矛盾也很突出,如果他只是想说教,让更多人消费掉纸巾、走出电影院,那现在所见到的《不能没有你》显然是不大成功的。影片采用了黑白摄影,不少人一听就下意识拒绝了,更多人会觉得故作玄虚。剧中人物的关系简单,因此就不存在特别强烈的戏剧冲突。敏感点撩拨不足,批判力度不够,打了很多拳,好像每一拳都没用上力。猛力煽情的段落少得很,好比那个结尾,几乎所有人都是面无表情,没有任何的动作反应。然而就在此前,影片几次用黑幕过渡,积蓄了满满情感力量就等爆发,结果还是被导演给摁了下去。这太不合常理了,绝对的冷静、冰冷的理性,跟台湾的苦情乡土剧相比,简直是完全不及。这些因素都阻碍了影片在票房上有更大作为,可正因如此,《不能没有你》方才显得不一样了。
相比成群结队、四处泛滥的青春片,《不能没有你》在台湾无疑是比较罕见的一种类型,它居然采取自我隔离,故意不吸引人。观众能获得很大的想象空间,充分接受导演提供的额外信息。武雄所做的工作是神秘的,从头到尾一直没有点破。片中总共有三次潜水段落,第一次潜水就给下了意外的诱饵,然而不等结果出现,直接跳跃了过去,平安无事。观众很自然地以为第二次或第三次武雄会出事,做好准备接受催泪大考验。结果他真的出事了,但最后没事。再有台北归来路上,两人骑高高去采摘树上的芒果,妹仔很费力地拉下了包在外面的袋子,似乎没摘到。下一个镜头,父女二人在开心地食用。怎么摘的?是真的吃到了么?导演说,不知道。轻快的配乐、流云的调调,美好假象应运而生,仿佛他们一回到高雄,妹仔的身份户口可以得到解决,开心去上学,父女的希望也不至于破灭。
这当然还不包括占据相当大片长比例的空镜头数量,有成片积云的天空、风力发电的风车、多变和多雨的天气,就连武雄眼中的高雄都跟台北有本质区别。武雄长时间潜在海底里工作,大海的神秘、朦胧还有混沌。水底下的父亲看水面上的女儿,光是这个地方,影片就多次反复强调。如果用一种俗气批评方式来说,影片简直在本末倒置,放弃了渲染父女情的可能,转而暴露需要想象和意会的场景。戴立忍显然过于相信观众,宁可放慢叙事节奏,也要坚持表现小人物的无能为力。
武雄显然不擅长交际,他能求助的对象少得可以。问题在台北被打回高雄,在高雄又被打回台北,给踢了一圈皮球后,武雄不自觉地找到了上访形式,然而个人努力终告失败,他也背负了牢狱之灾。一直到这里,武雄事件就跟开头接上了轨。
可感动能来得再多一些么?这个来自底层的中年男子,连妻子以前做什么都不知道,他也不曾料及女儿身份会带来如此多麻烦。居无定所,害怕执法人员出现,面对行政人员总得仰视跟乞求。相当之可怜,更多是心酸。类似控诉社会不公的事情在身边周围,的确太过常见。他看似懦弱,却有着自救的理由。一切只因妹仔是他女儿,血浓于水,在妻子走掉后,女儿的开心与幸福就意味着他生命的全部。父女被人为拆散后,妹仔也不快乐,然而结尾镜头是从她的脚开始往上摇。显然,妹仔不用再住在脏破乱的废弃屋子,也能跟同龄人在学校里读书,可她失去父亲的时间太久了,她的生命被抽走了灵魂,所以她始终闷闷不乐。生命因你有意义,说的大概是这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