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除了海外极少数作品之外,王扶林导演的87央视版,是唯一没有用“掉包计”安排宝黛结局的一部与《红楼梦》相关的影视剧。
偶尔看到网友詹光的一篇文——《红楼梦影视作品简评》,给王扶林87版评分为0,给李少红2010版评分30,给谢铁骊89版评分80,给62年徐玉兰、王文娟版评分90。原文就不引述了,盖之所以87版得分这么低,是因为网友詹光觉得,87版是贬黛扬钗的,光是为了这个,他便给了87版0分。
我以为詹光太偏激,但是后来又看到一些网友的评论,也认为87版有贬黛之嫌。这话若传到王扶林先生的耳里,他老人家只怕是要撞了天屈去,这样的委屈给谁说?
网友詹光有一些观点,例如“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是一个作者”,我万万不敢苟同。但他也有一个观点,我是极同意的。盖那些致力于仕途经济的人,如宝钗之类的,是绝不可能写出《红楼梦》这样的巨著的,《红路梦》是一本关于“梦”的书,它崇尚的价值观肯定与现实主义者相距甚远。
现实主义者们当然主张要致力仕途,谋求一个好的前途,将来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等。人生在世,以俗世为依托,不得不谋求衣食俸禄,更教导子女都要上进,家里贴一幅《燃藜图》,也是世之常情。这都是袭人、宝钗、湘云等人常常劝说宝玉,而被宝玉所厌憎、驳斥的。然而人又是矛盾体,一方面追求物质,一方面在精神上也有所希冀,所以如今看《红楼梦》的人,虽然绝大多数都是俗人,都在汲汲于名利,但既然在看《红楼梦》,在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自然不该还着眼于现实,批判宝玉不追求功名,总归要承认作者是推崇宝黛二人的。
网友詹光因此认为,凡不喜欢宝黛的,就没资格读《红楼梦》,这肯定是有道理的。只不过如今许多人看《红楼梦》,不过悦里面的声色之美,辞藻之华,室宇之轩昂,铺陈之华丽,又或者羡慕那里面的琴棋书画,姊妹调笑,以为有趣……正好似警幻仙子批评“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如今又有一干人,喜欢议论“红楼梦里我娶谁”之类的话,又有些所谓红学家,编排出宝玉和湘云、妙玉的许多不堪,还有人更编出可卿、元春的闺房密事来,在百家讲坛上或者书上说得活灵活现的,这些人就正是警幻仙子说的“皮肤淫滥之蠢物”了。
我说了这么多,不过是表明,我对网友詹光的观点不是一味排斥。然而王扶林之拥黛抑钗是十分明显的,这从剧情分配就可以看得出来,滴翠亭扑蝶,金钏之死,绣鸳鸯梦兆绛芸轩,以及劝宝玉上进被当面给冷脸,抄捡大观园后撇下湘云……这些暗贬钗的剧情全没落下,后来更安排湘云抱怨“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关键时刻竟然抛下她走了……这些其实都是迎合半个多世纪以来一贯的戏路,拥黛贬钗。
(一)
其实,要判断一部戏是拥黛还是拥钗,或是一碗水端平,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看谁的戏份明显多。而在87版里,黛玉的戏份远比宝钗多,这意味着黛玉这个形象得以丰满的几率,要远远大于宝钗。于是87版里,宝玉两度摔玉,共读西厢记,黛玉写“葬花词”,写“秋窗风雨夕”,玩九连环、下棋、钓鱼、弹琴,教香菱写诗,又有和宝玉的“梅林定情”,别后相思,梦萦魂牵等情节……充分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情深意重,也展现了黛玉的才华、聪慧、幽默、善良等方面的性格,而宝钗则只有“十独吟”时,得以展现诗才,其治家辖下、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才干,皆未得以展现。一抄家,宝钗也只知道哭,一筹莫展,毫无作为,不能应变不惊,更连一句有见识的话也没有,这怎能叫做贬黛扬钗?此其一。
我想,网友詹光若看了96年的台湾版73集红楼梦,才知道什么叫做钗黛一碗水端平呢,人家那对宝钗是褒扬到了极致。一则宝钗不愿意横刀夺爱,是万般无奈才嫁宝玉,二则于困境中力斥贾雨村,使王夫人的丧事得以周全,三则抄家之后,她以女红持家,勤俭刻苦而无怨悔,那才叫德容工俱全。这就补全了过去宝钗戏份比黛玉少的缺憾,差不多算是真正钗黛一视同仁。然而真爱“红楼梦”者,又岂会故意贬低林妹妹?
(二)
一些人大概以为,王扶林版电视剧里,林妹妹和宝玉吵架的戏份太多,显得尖酸刻薄过了,但既然都出自原著,这怎是王扶林的错呢?
恰好相反,不是冤家不聚头,宝黛之间越是争吵,越显见得比别人来得亲近,试问宝玉和宝钗、湘云等人之间,可能这样争吵么?那“相敬如宾”之间的客气、疏远、冰冷,和哭哭闹闹、吵完架眼泪还没干就又好了,一会儿“乌眼鸡”似的,一会儿“拉着手哭”,“对笑对诉,倒象‘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这两种情形,岂是可比的?这正是他们之间感情,是别人比不了的。若少了这些情节,观众怕也断断不能依。
所以据我看来,在知情人眼里,这些不但不显得黛玉小性、可厌,倒更显得宝黛之间亲密。比如李纨,看妙玉自然是“可厌”的,厌她为人,然而宝玉就不同,他知道妙玉的可贵之处。黛玉就更是这样了,别人讨厌她也无所谓,有知心人懂她就行了。若连这些戏份都看不明白,还能叫做红迷么?
可以说,任何人,只要拍的是真《红楼梦》,就不可能真正贬黛扬钗,这是因为男主角宝玉的感情取向,是不可能改变的。宝玉既然爱黛玉,那他们之间这些吵架的戏份,乃是天经地义的,谁见过情人之间客客气气,从来不红脸的?所以,王扶林这样处理剧情,也没任何问题,此其二也。
(三)
网友詹光对后四十回,乃至于对掉包计,似乎推崇备至,好像没有掉包计,他就不满意。
62年岑范导演的王文娟版本,可不就是把掉包计推向了极致么?这是在戏曲里,先是紫鹃试玉,宝玉差点疯掉,盖林妹妹若回苏州,他便难活。事已至此了,明眼人都看得出,离了黛玉,宝玉是凶多吉少,王熙凤偏偏献计,要宝玉结婚冲喜,于是有了掉包计,有了傻大姐出镜,有了黛玉“好一似,塌了青天,沉了陆地,魂如风筝断线飞”的反应,有了“诉闺情”、“焚稿”、“魂归”、“惊梦”、“哭灵”、“问紫鹃”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唱词,直唱得观众都如痴如醉,台上台下都哭声一片,把悲剧气氛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在戏剧里,这样处理是可以的,也是非常成功的。62年越剧版的辉煌,使掉包计更一步深入人心,乃至于从那以后,包括62年乐蒂版,之后所有的越剧、黄梅戏、潮剧、京剧、歌仔戏、舞剧、歌剧……只要一演《红楼梦》,就是三角恋,就是掉包计,就是哭灵,就是三问紫鹃,然后台上台下齐下泪,这样就算大功告成了。直到最近,忻雅琴、李旭丹、杨婷娜等人排演的越剧青春版红楼梦,仍是“好一条掉宝计偷柱换梁,只赢得惨红烛映照洞房”,实在如果这个结局改了,这戏只怕也唱不成了,不知道该怎样演了。
掉包计好在哪里?在于催人泪下,这边昏惨惨人待死,那边闹哄哄庆洞房,强烈的对比之下,充分突出了黛玉的无辜,荣国府的冷酷。之后,黛玉焚稿气绝,宝玉控诉,“九州生铁铸大错,一根赤绳把终生误,天缺一角有女娲,心缺一块难再补”,这样感人至深的唱词一响起来,任你铁心石肠,也难不为之动容。这就是为什么但凡《红楼梦》的影视剧里,都难割舍这一情节,因为如此煽情的戏段,删了实在“可惜”。
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掉包计”,《红楼梦》的流传就极可能不会这么广。因为,若没有“掉包计”,观众的爱憎就不能这么明显,再简单点说,没有“掉包计”,很多观众就会看不懂,或者看不进“红楼梦”。
因为对许多人来说,是很难欣赏这样一本没有明显的好人、恶人的书的。对现代许多观众来说,更难以欣赏这样一个朦胧的、梦幻般的故事。宝黛之间的爱情纯真到了像永远都在孩童的梦里,像初冬的白雪那样,连作者也不忍在上面留下丝毫尘埃,连“爱”字都不能也不肯说出口。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地变着法子彼此试探,然后会心地哭或者笑了,却不能有任何进一步的亲昵举动。合府上下,无不尽知,宝二爷已经“有了人了,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他们爱得那么深刻而纯粹,偏偏却不能露任何行迹,一旦东风有变,除了生命以外,他们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去对抗外界的压力。这是怎样一个锦衣玉食、金奴银婢、珠围翠绕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美好到了如世外桃源一般,却却偏又残酷到了那样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地步……这些,都是许多观众无法理解也不想去理解的。
“掉包计”对普及“红楼梦”大有好处,显然包括网友詹光在内,许多人对此也赞不绝口,甚至夸赞这是高鹗续得最好的一处情节。但是,先别说后四十回是不是高鹗续写的,只问一句,“掉包计”真的合理么?
“掉包计”固然加深了宝黛悲剧,可是却贬低了几乎所有的人。包括探春,惜春等一干人,都显得何等麻木,续书作者写在黛玉缠绵病榻、临死前那几日,竟没几个人表示真诚关切,原来平日的好都是假的?王熙凤,贾母,王夫人,袭人更是被贬低到了难以赎罪的地步。这太荒唐,难道说堂堂公府办婚事,有这样黑灯瞎火,一顶轿子偷偷抬过来,在孝不满时就这样悄悄办了的?以贾政一贯的谨慎,断不能同意的,贾母、王夫人等又何以糊涂至此,说什么“越些礼办了才好”?先前凤姐算计尤二姐时,把国孝、家孝强调了不知道几十遍,这会儿又都忘了?况且这回还是迎娶正室,而不是二房。
即使不说元春才死,就算没有这孝,掉包计也太贬低薛家的体面,贬低了宝钗的尊严。试问一个姑娘顶着别人的名字嫁过去,以后还能在夫君面前抬起头来了么?宝钗何以如此愚蠢?事关名分,薛家万不可能依的。
再又有,宝玉关键时刻竟然糊涂至此,也太贬低他的头脑,原来这人竟然是这样不牢靠的,如此一来,宝玉这个形象,可爱的程度也大打折扣。
后四十回里又说,“蟠儿那里我央蝌儿去告诉他,说是要救宝玉的命,诸事将就,自然应的”。然而前面作者已经写得再清楚不过,林姑娘若要回苏州,宝玉便要死要活的,并且整个贾府,连小厮都知道宝玉“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所以宝黛亲密要好,其实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贾母和王熙凤这种明察秋毫的人,又焉不知道,这时候倘若让宝玉娶别人,简直是要宝玉的命了?又岂敢拿宝玉的性命开玩笑呢?这一点,掉包计贬低了贾母、王熙凤等一干人的智商,在逻辑上也完全说不通。
无论后四十回里,原著作者是怎样安排宝黛结局的,但是起码有一点,那就是黛玉不可能带着对宝玉的怨恨而离去,因为她非常清楚宝玉是爱她的,而且宝玉不会变心。前面,宝玉已说过“你放心”,又送旧帕子给她,,彼此心意早已相通,自此,黛玉再不多疑猜忌,他们的爱已渐臻于成熟、稳固。如果连这个基本的共识也没有,那么,她就不是黛玉,他也不是宝玉,他们之间既谈不上心心相印,这种爱情又何来的感天动地?宝玉不知多少次赌咒发誓,言犹在耳,难道她都忘了?所以,如果原著里真有这个掉包计,不但贬低了贾、薛、王家的门楣,贬低了王熙凤、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一干人,更连宝玉、黛玉的智商也一并贬低,连宝黛之爱也被玷辱了,作者又怎么会出此下策?就连黄梅戏里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不妥,把黛玉改成“我已十成猜八九,一桩大事在筹谋,瞒着你也瞒着我,不想让一丝消息过鸿沟”,这方是知己了!
所以悲剧并不是“想不到林妹妹变成宝姐姐,却原来你被逼死我被骗,”,而是明知所娶的并非意中人,却非得进洞房不可。就像宝玉明知晴雯被驱逐出去,没几日可活了,却束手无策,这才是更大的悲痛。在87版里,宝玉的幻觉中,凤冠霞帔的新娘变成了林黛玉。旋即,元春的噩耗传来时,全府哭成一片,唯有宝玉面无表情,似乎无动于衷。哀莫大于心死,对他来说,黛玉去世之后,一切都已不那么重要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不也是一种感人的处理手法么?
迄今为止,除了87版之外,所有的影视版本,包括77、89、96、10版,都采用了“掉包计”,草草安排了宝黛的结局,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遗憾。而87版因为没有采用“掉包计”,也获得了很多人更高的评价,这其实是87版最难能可贵之处,这样做不但保全了其他角色,更抬高了宝黛的人物形象,此其三也。
——————————————————————————————
话既然已经至此,就再多说几句。
网友詹光深信,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是同一个作者,所以对改了后四十回(不管作者是谁)的影视剧偏见极深。
然而除了前面说的掉包计太荒谬之外,宝玉忽然讲起了列女传,黛玉忽然讲究起功名,皇上忽然把家产发还,贾赦的罪免了,贾政、贾珍不但免了罪,还官复原职,平儿被贾琏扶正,巧姐也没嫁给板儿,探春远嫁竟然还能回娘家省亲,后来居然还兰桂齐芳等……哪里还“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哪里又“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这些都说明了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的主旨思想相差甚远,必非出自一人之手,这里不赘述了。
言归正传,62年的时候,岑范导演的王文娟版电影其实是对原著改编极大的一部影视剧,它取得了极大成功,在当时轰动港台陆三地。但是,它已经独立于原著了,它其实只讲了一个三角恋的故事,而洋洋洒洒的“红楼梦”绝对不只是这个故事。62年的王文娟版电影是一个独立的戏曲故事,它有了独立的生命力,它从它本身而言可以得90分,但是它不是“红楼梦”。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越红一把双刃剑,正看反看都为难。且将学术枕边放,唯听曲调也欣然。”
同时期,香港也拍了乐蒂版的《红楼梦》电影,只是不如王文娟版的影响大。那之后,从62年到2009年为止,出现了十几部以红楼梦为名的影视剧,和数不尽的红楼相关戏曲,除了77年的佳视版、87年的央视版、89年的电影版和96年的华视版之外,它们都不是真正的“红楼梦”,都是沿袭着黛玉进府、共读西厢、黛玉葬花、旧帕定情、紫鹃试玉、掉包计、宝玉哭灵这样一条主线,讲述了一个单纯的爱情悲剧故事而已。而《红楼梦》应该包括更多,塑造更多的角色和形象,凤姐不该是围绕宝黛钗恋爱而转的一个超级配角,晴雯、袭人,也有她们自己的故事……
如果没有“掉包计”,《红楼梦》或许不会这样普及。很多观众也许以看“掉包计”的《红楼梦》为满足,但是也有很多人不能满足于此。“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沐皇恩贾家延世泽”,也许能让很多人高兴,聊以为安慰,然“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也有人会希望能和宝黛一样呼吸领会之,希望能解原著作者的“其中味”,并不是在戏台下看到宝钗沦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骗子、冒名顶替者,看到黛玉怀着深切的怨恨“把断肠文章付火焚”,看到宝玉哭完了灵,大家跟着唏嘘就散场完事。
说了这么多,我只想说,《红楼梦》的原作者是带着对笔下闺阁人物的深厚感情,写下这部巨著的,诚然,他最爱的自然是宝玉和黛玉这两个角色,为什么宝玉只钟情于黛玉?因为黛玉是他唯一的知己。作者本人的爱憎倾向也是一览无余的。凡是反感宝黛二人的,自然其实与作者的思想根本对立。这点,我和网友詹光的看法完全一致。
但是作者又说“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作者对其他人物也是充满感情的,他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去描写宝钗,凤姐,可卿,探春……绝对不是为了丑化她们,不是为了让她们仅仅充当一个陪衬,他把她们放在薄命司里,是同情,是褒扬,是赞许,而不会是一味的丑化、贬斥……
况且,书名是《红楼梦》(或者叫《石头记》、《风月宝鉴》),而不是“宝黛传”,也不是“木石奇缘”等。作者早已开宗明义,在卷首就指出“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又说“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这意味着,林黛玉固然可以是这书里的女主角,也是贾宝玉唯一的爱人,但却不是作者唯一要彰显怀念的人,这从书名一度被人叫做“金陵十二钗”就可见一斑。
作者又写了太虚幻境,里面还有副钗、又副等许多人,又说“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无论怎样理解,这个“金”也只能是薛宝钗,而不会是别人。所以,作者要弘扬,要纪念的女子,其实有许多,网友詹光可以从“怀金”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宝钗的态度,决不是一味贬斥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不能同意詹光之前在滴翠亭一篇里对宝钗的看法。
最近又出了一部新的影视剧《黛玉传》,但即使在这部电视剧里,世界的中心也不只是宝黛的爱情。在那些缩写版的红楼梦故事里,世界变得如此之小,只有他,和她,还有那些想拆散他们的人……然而,大观园里还有很多倩影,红楼一梦里,哭过的,笑过的,抗争过的,思考过的,还有很多很多人……
前面说了,真正演绎了《红楼梦》原著风貌的,唯77年的佳视版、87年的央视版、89年的电影版和96年的华视版而已。然而这四部作品里,又只有87年的央视版,没有采用“掉包计”来安排宝黛的结局,这是87版弥足珍贵之处,而不应该是它的一个缺憾。
这四部里,除了87版,便只有96年的华视版,是采用了作者原意,“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在96年的华视版里,贾府一败涂地,包括平儿在内,所有如花似玉的、娇俏温柔的丫鬟,都如牲口般被拖去卖,平儿被一个富商买去当继室,宝玉饥寒交迫,乞食于路边,讨饭时遇到了已经被蒋玉函赎身的袭人,袭人当场昏厥过去,李纨、宝钗等人以女红来养活自己,苦苦度日,紫鹃因为出家而侥幸没被牵连,扶着黛玉的灵柩回苏州……
从结局上来说,刨去“调包计”,这一版本也许是最贴近原著的。但由于有了“调包计”,它就是最悲惨的,其悲惨更胜过87版,因为对黛玉而言,连世间最后一点温暖也消失了,那些血亲,外祖母、舅舅,都变得如此残酷而面目全非,那个最爱的人,要去娶别人了……这是怎样的幻灭?
89版《红楼梦》则不但采用了“调包计”,也采用了“中举人”、“忏宿冤凤姐托村妪”等情节,只是最后在太虚幻境中,宝玉见到了绛珠仙草,连声呼唤,在“林妹妹、林妹妹”这样的哭喊声中全剧结束,也算与程高版结局有所不同。
到了2010年,又有了李少红的50集《红楼梦》问世,这部作品可是彻底地沿袭程高版了,等于影视剧在后四十回的探索上,走了回头路,开了历史的倒车,实在令人失望。
将来如果有新的红楼影视剧,仍然面临着是否改去“调包计”的问题,这怕会是一个长久的难题了。然而,不管怎样,对于红楼的许多真爱好者而言,千篇一律的“调包计”,是该改一改了。
本文也发在红楼艺苑,用的是“善水沏茗”一名。
附87版截图:
她含笑,是因为她虽然死,但是万苦不怨,她至少得到了他完整的爱
[attachment=12653185]
她哭泣,因为她为了哥哥,不得不嫁给她明知不爱她的贾宝玉,但是眼看贾府就要败落了!
[attachment=12653186]
他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即使同父同母的姐姐的死讯,也不能让他再流出一滴眼泪,因为他的心已经空了,他的魂已经飞走了
[attachment=12653187]
为什么一定要是“调包计”?
附上脍炙人口、催人泪下的戏曲版哭灵截图:
郑国凤版经典哭灵
[attachment=12653188]
钱惠丽版
[attachment=12653189]
潮剧何云版哭灵
[attachment=12653190]
黄梅戏电影林青霞版哭灵
[attachment=12653191]
这些哭灵片段都很感人,这是在戏台上,必须如此。而在现实生活中,我相信最悲伤的眼泪可能是落不下来的。
[ 此贴被丁香愁在2010-11-02 16:0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