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电影注定赔本!——评《钢的琴》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912 回复:0

这种电影注定赔本!——评《钢的琴》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luntanwuyu

ZxID:16266376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10-06 0
— (Happy君~) 原创请在标题前加【原创】,转帖的请加【转帖】
请在48小时内修改,修改后PM斑斑注明已修改。谢谢合作。O(∩_∩)O (2011-10-06 23:41) —

我没有看这个电影,只大概看了一下剧情简介和海报,就知道肯定赔钱。影评人对于它不吝精力地“叫好”,实际上反映出文化的饥荒问题,然而,又有谁知道,今天中国商业大片的糜烂,也是这帮影评人弄的!
  回顾一下历史往事吧,看看媒体人的无聊、做作、“故作专业”的不负责任,以及由媒体平台带来的“无聊群体暴力”。
  1994年,张艺谋正在“攻关”中国商业类型片,其推出了后世叫好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今天看来,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商业电影,如果当时能够有一些理智而清晰的鼓励声音,中国商业电影不至于“被逼到”今天“魔幻大片”的地步,但是,就是没有!
  媒体几乎以压倒性地嘲讽和抨击张艺谋的“文艺范儿”,却丝毫没有考虑到《摇》一片,除了创作上的商业性考虑之外,在包装和发行上几乎没有任何建树。一个电影票房好不好,后两者几乎占到百分之八十甚至更大的因素,然而,几乎所有的“影评人”统统忽略了,他们只看到《摇》一片和当时进口的《真实的谎言》之间票房的巨大差距,却没有整体性看到“两个项目”在全面操作层面:制作、发行、上映,这三点上,中国电影所面临的“投资”和“发行思维以及技巧”等等的差距,他们一股脑地怪罪《摇》一片仍旧有的一丝“摇摇欲坠”的“人文关怀”是“多么地不商业”,然而,十年后,对商业电影的强烈抨击以及对文艺片的“热情呼唤”,也是这帮人干的。
   回到话题:《钢的琴》为何票房不待见?什么样的电影票房待见?
   《钢的琴》从剧作题材来说,属于“苦大仇深”一类的,但又不是“重大、具有震撼性”的题材,所以,这种“平民之苦”难免让人觉得“泪水连连”,这是最最不待见的题材。电影不是电视剧,你让观众进入电影院看别人的“家长里短”,看别人的“生活苦乐”,这是可笑的,谁愿意看?这种事儿,不如在家里围着炉子说得了!
   我不认为《钢的琴》有多么深的人文关怀,比起《小武》来说,它差的太远了。比起《孔雀》来说,它又缺乏更加足够的广度和深度,也缺乏足够的胆量,不然,它干嘛塞入那么多“幽默”桥段呢?还不是为了票房?
   苦大仇深,不是艺术价值。可怜巴巴,也不是艺术价值。艺术的价值在于深度和广度,在于其无可辩驳的事实与思想的力度,在于其表达思想之时采用的形式和手段的突破,以及二者与思想的结合和贴切程度。
   这就是艺术感觉。
   类似这种电影,比如《好大一对羊》等等,也是纠缠在“商业和艺术”之间,举棋不定,最终导致二者皆无。只可惜,二位导演始终没有搞明白:电影的剧作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不是一个可笑的小品就能够解决了问题的?
   从包装和发行上来说,《钢的琴》几乎没有任何宣传和卖点,因为它就是一个不上不下的作品。在这里,我们最好不要将宣传和卖点看成是“绝对的不屑”,任何历史上的艺术大师之所以能够在各种“史料”中留下他们的“艺术风格”,很大程度也是因为他们的“主张”,其实,这种“独特”的主张,既是艺术的突破,也是“宣传”和“出卖”的原点。
   可是,《钢的琴》偏要将商业和艺术对立起来,它不愿意用真切的深度来打动观众,因为他害怕打动不了。它也不愿意用纯粹娱乐化的故事和拍摄手法来娱乐观众,那样,他又觉得没有深度,所以,这种不上不下的创作,注定了他的失败。
  你让发行公司怎么卖?卖什么?
  谈到创作,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一个电影的主题,不能浓缩在一句话里面,则电影是失败的。如果一个电影的“情节”可以浓缩在一句话里面,电影也是失败的。前者讲的是思想,后者讲的是“创作技巧”。电影剧作和小品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电影剧作必须符合电影的本性,然而,电影的本性恰恰不是故事,尤其不是小品。换言之,如果你能够在一句话的“叙事文本”中就可以将一个电影的“全部具体情节”都讲完了,那么,这个电影必然陷入浅薄和表面化。
  电影的本质,导致它必须采用空间、时间结合一体以及“曲折离奇”来讲述,只有这样,观众才能在“光怪陆离”的“镜头空间”内,感受电影艺术的巨大魅力,才能吸引观众。然而,《钢的琴》的故事:一个父亲为了给儿子一架钢的钢琴,经历了怎样怎样的事情。看看这句话,几乎已经将剧作全部讲透了,那么,这个电影的“光怪陆离”的“镜头空间”在哪里?
  这就是脱离了电影本质的剧作,也就是脱离了电影艺术巨大魅力的“小品”,它因为忽略了电影的镜头本质,所以,它几乎不算是一部纯粹的电影作品。
  这种电影,谈不上多少人文关怀,因为相比我们民族所遭受的苦难来说,这种平民算是幸运得多的了,不信,诸位可以去看看《夹边沟记事》中,那些人们的遭遇。相比朱自清的《背影》来说,《钢的琴》只是一个“由导演臆想出来的伪关怀空间”,如果说,导演的创作来源于他曾经所看到的一些事情,那么,至少,他在表达这些事情的时候,并没有组织好自己的创作思维和语言。“一个父亲制作一架钢质的钢琴”,看上去很有父爱,也很有力度,其实,这种力度超出了它的风格限制——现实主义创作,那么,他所“臆造”的“钢制钢琴”所希望传达出的“沉重父爱”以及“平民艰难”,就充满了导演自己的“编造痕迹”,这种编造,在艺术上叫——做作。
   那么,什么叫做震撼呢?
   《小武》中,扒手小武的一句“我是警察”,那叫震撼。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买橘子时两度爬上站台的笨拙和无力,那叫震撼。《祝福》中,祥林嫂的反复唠叨自述:“我笨,我真笨,我是单知道下雪天狼会出来的……”,那叫震撼。《夹边沟记事》中,一个右派被迫将衰竭的师父遗弃在戈壁滩上,二十年后,人们都传说师父“成功逃跑”了,因为追捕者找到了他丢下的衣服。然而,徒弟右派却崩溃了,因为,他师父被狼吃了!这叫震撼!
  震撼因为什么?因为真实!真实是有力的前提,而思想的深度,则是有力的保证。而形式上的贴切度,则来源于创作者的真诚。类似《背影》、《夹边沟记事》中的桥段,因为来源于真情实感和真实经历,它不需要编造,不需要臆造,也不用担心票房,所以,它就充满了创作者的一颗真诚的心,正是这种真诚下的真实,才能彻底感染观众群体。
   这是艺术性,然而,《钢的琴》显然没有做到。
   至于商业性,就更加不用说了,这个题材的拍摄就是一个错误。当然,从导演本身来说,表达一下自己的“怜悯”也未尝不可,但如果说,这种“个人小资情调”就是艺术的高度,则太小看艺术的力度了。
    这就是一部平庸的作品而已,只是媒体非常怜悯新导演,也非常反感某些至今霸着影坛的老人,所以,大家才高呼了一阵,但,它终究会被时间湮没,而且不会太久。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