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农村婚俗图集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6010 回复:37

[趣味杂图] 全国各地农村婚俗图集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一个人的世界

ZxID:231050


等级: 专栏作家
飘~~~~~~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10-08 0
— 本帖被 小爆司令、 执行锁定操作(2010-06-25) —


内容很多,大家慢慢看哦











































































一个人的世界

ZxID:231050


等级: 专栏作家
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7-10-08 0
农村人的真实婚礼全过程























一个人的世界

ZxID:231050


等级: 专栏作家
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7-10-08 0
东北纯朴热闹的农村婚礼现场实拍









































钴蓝悠靥

ZxID:185781


等级: 脱颖而出
不动明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7-10-08 0
沙发。。
一场妖娆 独自沉醉的光华
你看不到我的灿烂
看不到我为你燃烧
钴蓝悠靥

ZxID:185781


等级: 脱颖而出
不动明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7-10-08 0
很有意思么~
一个人的世界

ZxID:231050


等级: 专栏作家
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7-10-08 0
当今农村婚礼纪实摄影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一个人的世界

ZxID:231050


等级: 专栏作家
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7-10-08 0
山西农村的婚礼习俗






  一、交杯酒与结发夫妻
  “合卺”这个词对于现代人而言是陌生的。然而,新郎与新娘的“交杯酒”却是每一个结过婚或参加过婚礼的人非常熟悉的。“合卺”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内共饮合欢酒。卺是飘之意,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用以饮酒,就叫合卺,合卺始于周代,后代相卺用匏,而匏是苦不可食之物,用来盛酒必是苦酒。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自此已结永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正如《礼记》所载:“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宋代以后,合卺之礼演变为新婚夫妻共饮交杯酒。《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新人“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饮讫,掷盏并花冠子干床下,盏一仰一合,谷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这个仪式的象征意义是意味深长的。
  用彩绸或彩纸把两个酒杯联接起来,男女相互换名,各饮一杯,象征此后夫妻便连成一体,合体为一。当然很多情况下,“惟新妇羞涩,不肯染指一尝”。(民国:《解县志》)
  饮过之后把杯子掷千床下,以卜合谐与否,如果酒杯恰好一仰一合,它象征男俯女仰,美满交欢,天覆地载,这阴阳合谐之事,显然是大吉大利的了。民国时期,山西民间结婚,拜天地之后,“导入洞房,婿先进,上床踏四角,新娘继入,坐床后隅,饮交杯酒,是日‘合卺’,合卺之后,尚有谒祖日见勇姑等礼,大抵于结婚之翌日行之”。(民国:《浮山县志》)
  今天,山西农村青年的婚礼上,交杯酒是必不可少的,但其形式比古代要简单的多。男女各自倒酒之后两臂相勾,双目对视,在一片温情和欢乐的笑声中一饮而尽,或者是在洞房或是在举行婚礼的大厅、饭店、酒楼。按民俗传统,交杯酒是在洞房内举行的,所以都把合卺与入洞房连在一起,但不管此俗的表现方式有何不同,其寓意与心态都是一致的,结永好、不分离的暗示对于新婚夫妻今后长期的婚姻生活都会产生影响。
  当人们置身于偏僻山村的婚礼中,不管平常人们的生活多么艰辛,但通过交杯酒所洋溢出的欢笑,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照婚礼习俗,在交杯酒过后,常常还要举行结发之礼。结发在古代称合髻,取新婚男女之发而结之,新婚夫妻同坐于床,男左女右。不过,此礼只限于新人首次结婚,再婚者不用。人们常说的结发夫妻,也就是指原配夫妻,娶妾与续弦等都不能得到结发的尊称。
  古代婚俗中,结发含有非常庄重的意义,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消失,但结发这一名词却保留下来了。结发夫妻受到人们的尊重,结发向征着夫妻永不分离的美好含义,如同交杯酒一样,在农村仍然得到大多数人的充分肯定和赞许。
  在男人们可以娶妾、养姨太太的时代,结发夫妻就显得尤为突出。以至于不论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新科进士,还是突发横财的商人地主,在攀援富贵、寻花问柳、续纳小妾之时,一般都要对结发夫妻保持一定的尊重。
  在中国人的心理和情感上,从古至今,漫漫几千年,尤重结发夫妻。
  因为结发意味着“第一次”。在男女授受不亲,人们一生中深交的异性寥若星辰的情况下,结发,意味着第一次接受了异性的新鲜,第一次发出会心的微笑,第一次品尝了爱的幸福,第一次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家庭。所以,无论如何,这个第一次都是弥足珍贵,值得珍惜的。
  此外。结发还具有庄严、神圣、天意、缘份等等得到社会认可的深层含义,在此基础上,婚姻的双方产生了义务和责任感。
  二、闹洞房的秘密
  闹洞房是婚礼的最后程序,也是任何婚礼都不可少的内容,它是婚礼的高潮,也是最热闹最有趣的节目。
  新婚之夜,亲戚朋友围坐房中,对新娘百般戏谑,称之为“闹房”、“戏新娘”。闹的方式各种各样,各地有同有异。总括起来可分为文闹和武闹两种。文闹以较文雅的方式,往往都是向新娘出谜语、对对子,请其讲述恋爱经历及平常不见于口的男女之事,山西民间有称“说令子”,妙趣横生,迫使新娘无法对答而大出洋相,借以取乐。“是夕,好事者多以谈谐语编为词调,强使新妇歌之,名曰‘闹房’。近则变本加厉,庆贺之忱出以戏谑,抑失礼之甚矣。”(民国:《翼城县志》)武闹是使用较为粗野的方式,不仅口出秽言,还对新娘动手动脚,颇有恶作剧的性质。
  闹洞房时,平辈的、晚辈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纷纷拥入新房,喜笑逗乐,尤其是新郎的朋友,他们极尽所能,想出种种方式,让新娘当众表演,以逗乐取笑,俗话说“三日没大小”,除了爹妈都能闹。这期间,人们之间随随便便的关系是礼俗所允许的,很多禁忌都被解除了,颇似西方文化中的狂欢节。因此,无论如何戏闹,如何难以接受,新娘是万万不能反目生气的。如若气走了闹洞房的人,将被视为是新娘的任性,人缘不好,日后的光景就不会好过。
  闹洞房是对新婚夫妻的一种祝贺方式。在民俗中,人们认为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崇,为了趋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势的阳气,才闹洞房的,所以民间俗语说“人不闹鬼闹”。
  闹房在功能上也是对新婚夫妻的考验,包括机智与耐心,原本是一种“关口考验”,但在民间往往行之过分,成为陋俗。
  闹洞房的习俗起源甚古,《汉书》记载“燕地嫁娶之夕,男女无别,仅以为荣。”(《汉书》,《地理志》)闹房之俗可能起源于“听房”。在新婚之夜,亲朋好友在洞房窗外窃听新媳妇的言语和动作,人们感兴趣的无非就是男欢女爱之事。从性心理的角度讲,这种举动似乎正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意淫”之举。以后逐渐演变成为戏弄新娘的闹洞房。此种风俗行至唐代,风行民间,不但男方亲属,贺宾客朋都有戏弄新娘的权利,连不相干的陌生人,也可以中途阻拦,品头论足,抚摸取笑,需索于难。这种习俗由古至今,已由个人行为变为集体行为。
  综观闹洞房之俗,驱动人们听房、闹洞房的心理动机是复杂的。
  首先,这是一种人们性意识的外化与下意识的冲动,人们从闹房戏妇与抚妇之中,表现了对异性的某种挑逗,发泄出来之后便可克服既羡且忌的心理,以达到性在“下意识”界域的某种平衡,这种对异性的态度与行为在平时是受到严格限制的,闹洞房正好提供了一种机会。
  其次,闹洞房是传统婚姻中包办婚姻的产物。因为只有在新婚典礼之后,激动的新郎才可搞开新娘的红盖巾,这对新人以前不相识,无相交,更无情感的沟通,第一次见面便要共堕爱河,显然是陌生和难堪的。因此,闹洞房习俗可以消除彼此的距离和陌生感,协调俩人之间的紧张气氛,融洽感情。无疑,洞房之闹是百米赛跑前的必要准备。
  再者,在兴旺发家的心理趋动下,大多数的新婚之家,都存在着既苦于众亲友之闹,又乐于让其闹的双重心理。
  闹房可以使双方的亲友们熟悉起来,显示家庭宾朋满座,兴旺发达,增进亲友间的沟通与感情,以及邻里间的和睦。
  热闹是中国人生活的美学理想,闹洞房正是臻于此境的手段。热闹了才能形成喜事喜庆的氛围,闹是一种快乐的场景,是一种欢腾与兴旺发达的象征,只有闹、大闹特闹,喜庆才有市场,财路才可大开,人丁才能兴旺。
  三、洞房验贞
  在中国,性行为是一种受习俗高度制约的行为。人们不仅对公开的、合法的性关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习俗的规范试图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缝隙之中。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谈到许多妇女与情人们私奔的故事,至少在孔子时代,社会上层中,男女之间的性关系之混乱多少有如堕落的罗马时代。当时离婚很容易,再婚也并不难,少女的贞操还不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
  然而,随着儒学的兴起,特别是宋代的理学泛滥之后,妇女被认为要对社会道德负起责任,理学家们强迫妇女生活在禁闭的世界里,寡妇再嫁是道德上的罪恶,极其珍视妇女的贞洁。
  此后,中国人对于妇女贞洁的崇拜也就成了一种心理上的痴迷。这种痴迷的一个恶劣的例子便是所谓的“洞房验贞”。这种习俗把新娘子的贞洁与否,变成了一种当场验明并有众人在一旁作证的赤裸裸的处女检验,可悲的是,新郎并不以为这是对自己情感的亵读,新娘也不觉得是对自身人格的侮辱。习俗已经扭曲了人们的心灵。
  洞房验贞的习俗在民间被称作“验红”、“授巾”,古已有之。一般是在结婚之日,由新娘之母送给女儿或者女婿的白色巾帕,以为初行房事时之用,民间也称“喜帕”。
  旧时,历朝定婚礼,都有授巾之礼。有的地方如广东,授巾之后,新郎新娘关门入室,云雨作爱,而新郎的父母亲友则在门外静候,风流之后,新郎手捧朱盘,盘内放着所授之巾,盖以红帕,其所示新娘为处女新红,众人皆大欢喜,纷纷表示祝贺,并以烧猪送于新娘娘家。在此之前,娘家人一直揣惴不安,惟恐新娘不见处女红。
  由于处女膜是否破裂成为检验贞女的唯一标准,一旦未见其红,新郎与家人便要归因于新娘不贞,至少在心理上要产生很大的猜忌与不和,形成隔膜。轻者使新娘无言以对,受辱终生,在婆家和丈夫面前无地位,重者由媒人遣送女子返回娘家。
  重视处女红,是中国社会的普遍观念。善于观察的文人们又把其赋予了浪漫的情调。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记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的幽会之后,特别提及香巾,他写道:
  “(后庭花)春罗儿莹白,早见红香点嫩色,灯下低睛觑,胸前着肉揣,畅奇哉,浑身通泰,不知春从何处来。”
  剧作家汤显祖在其《邯郸梦》那颇具艳丽色彩的对白中曰:“好夫妻进洞房花烛,……大河犯客槎,猛擒拿,无媒织女容招嫁。休计挂,没嗟呀,多喜檀郎蘸眼惊红乍,美人带笑吹银蜡。今宵同睡碧窗纱,明朝看取香罗帕。”
  陶宗仪的《辍耕录》记载了一个人娶新娘后未见处女红,文人袁可潜赠与如梦令一首“今夜盛排宴筵,准拟灵芳一遍,春已去时,问甚红深红浅,不见,不见,还你一方白绢。”
  今天,在山西农村,验红之俗已不多见。但有些地方常在新婚的第二天早上,把见红的白毛巾放在新房外的明眼处,以示外人表明新娘是处女。
  四、婚礼习俗
  完整的婚礼习俗在古代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但是明清以来,山西各地完整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如大量地方志中所载的,“婚礼各处不同,大约六礼之中,仅存其四:问名、纳采、请期、亲迎而已,亦有不亲迎者。”(乾隆:《平阳府志》)
  解放以后,在婚礼形式上新旧相间,而新的婚礼形式逐步在取代旧的形式。新的,较为文明和现代的婚礼形式在民国期间就已在山西各地开始实行,作为一种新的婚礼习俗,我们把它详述如下:
  “结婚证书,仍用向来红柬,但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新郎、新妇,俱署名耳。其结婚仪式,系就庭前设礼案,奏乐,由司仪人入席面北立,宣唱:“男女宾人席”而北立。男女族主婚人人席,而南立。男女族全体人入席,而东西立。证婚、介绍人入席,而南立。纠仪人人席,而北立。男女宾相引新郎、妇人席,俱面北立。
奏乐。证婚人读证书,并为新郎新妇交换饰物。新郎、妇行结婚礼,东西向立。双鞠躬。奏乐。
  主、征婚人致训、箴词,新郎、妇谢证婚、介绍人,三鞠躬。
  男女宾代表致颂词、赠花,两鞠躬。奏乐。
  新郎、新娘致谢词,两鞠躬。
  女宾代表唱文明结婚歌。
  证婚人、介绍人、男宾、女宾俱退。
  新郎、新娘谒见男女主婚人及男女全族全体礼,奏乐,男女主婚人及各尊长面南立,三鞠躬,男女平、晚辈面东而立;两鞠躬。男族女族全体行相见礼,东西相向立,两鞠躬。
  男女嫔相引新郎、新娘退。男女两家主婚人及男族、女族全体、纠仪人、司仪人俱退。礼毕筵宴。”(民国十二年:《临汾县志》)
  今天山西农村的婚礼习俗也大体如此,仅是在内容与形式上更富有一些时代特色。
一个人的世界

ZxID:231050


等级: 专栏作家
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7-10-08 0
农村一些“酒俗”让人受不了






  春节上班,市民陶先生从句容农村的岳父家回到城里,提起这次农村的过年经历,陶先生直喊“吃不消”。
  为感受不一样的过年风俗,春节前夕,陶先生举家到岳父家过年。不想,农村的一些“礼数”还真让他消受不起。初一,举家团圆,酒是少不了的,一高兴喝过了头。初二,亲戚来访,还要喝酒,并且农村有个风俗:感情越深,喝酒越要多。一场喝下来,自然又过了量。初三,要好的邻居一聚,酒又少不了。初四、初五还有亲戚、朋友来访,就这样,春节期间,陶先生天天离不了酒,每喝必过量。本来,初六还有聚会,但陶先生实在受不了这份“盛情”,赶紧跑回了城里。
  有陶先生类似经历的人很多。初六下午,记者与丹徒区高资镇的一个姓李的朋友打电话,不想,他中午喝醉了,睡了一觉后,刚刚有点清醒。中午喝多了,晚上就呆在家里吧!“不行,一个朋友相约,晚上必须到场。”李先生说,从初一到初五,他一天两顿酒,不是醉酒,就是睡觉,身体早就受不了啦!
  记者从市一人医急诊室了解到,从除夕开始,每天晚上8点一过,送来急诊病人的病情绝大多数都是醉酒或者是醉酒后引发的其他疾病,并且这些病人多来自周边农村。看来,农村过年的一些“酒俗”也该改改了。
一个人的世界

ZxID:231050


等级: 专栏作家
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7-10-08 0
农村结婚做的大馒头

  来看看农村结婚做的大馒头,超级漂亮哦!











一个人的世界

ZxID:231050


等级: 专栏作家
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7-10-08 0
鲁西南农村婚俗:娶媳妇 吃大桌

  “吃大桌”是鲁西南农村的一种风俗,就是谁家儿子结婚的当天中午,亲朋好友们都要来帮忙——其实就是去吃饭。8~10人围在一张桌子上,一块用餐,俗称吃大桌,也叫吃喜。有时一二百人一起就餐,桌子摆满了院子,人声鼎沸,热闹非凡,那情景相当壮观。不过,吃大桌这事一般是轮不到小孩的,要按长幼顺序,只有爷爷或爸爸等家里长辈男性不能去时,才可能轮到小孩,这种情况可以说是“百年不遇”。不过凡事都有例外,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就赶上了一次。
  去主人家吃大桌的时候,一般以一个大家族或村为单位,选一位辈份较高或年龄较大的作为“领队”一同前往。在离主人家很远的地方就能听到高音喇叭里播放的流行歌曲,大都是邓丽君唱的《何日君再来》或《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之类的歌曲。到了主人家以后,由一位“管事的”(相当于现在的司仪)领着大家到“礼房”,由专人登记各家所送的礼钱或礼品,大都是三五元,只有非常亲的亲戚才随10元以上的礼。登记完毕后,每人发一包两毛钱左右的“宏图”牌香烟,小孩子就会按照事先父母叮嘱的那样将香烟送给“领队”,以求喝酒时能得到他的照顾。
  吃大桌的时间一般定在11点半,等“管事的”喊一声“上菜了”,就开始上酒上菜。酒说不上好,一般都是当地生产的“四君子”或“半月台”一类的,然后上四个凉菜,大人喝酒,小孩子只管吃菜。由于菜是一轮一轮地上,如果一张桌子里小孩多了,往往下一轮菜没上来,上一盘菜就被吃光了,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别的桌人吃,常常引来大人们善意的嘲笑。“吃大桌”的高潮在十二点,因为这时候,新娘会准时在婆家姑嫂们的簇拥下走进家门,这时候鼓乐齐鸣,鞭炮响起,还没对象的小伙子们就会一哄而上,堵在新房门口向新娘要喜糖,不给就不让进门。这时候,主人为了分散大家的注意力,就趁机上四个热菜,或撒喜糖和硬币,趁大家抢糖、抢钱的机会,新娘趁机跑进新房。
  接下来就是敬酒了,敬酒共有三轮。第一轮是新郎的兄弟向各席客人敬酒,第二轮是新郎本人敬酒,第三轮是新郎的父亲带领新郎新娘前来敬酒。作为一家之长,新郎的父亲会很客气地问大家“吃好了没有”、“喝好了没有”一类的客气话,大家就回答“都喝得差不多了,由某某代表大家喝就行了”。说这话是有原因的,因为按规矩,每轮敬酒都是每人三盅,每盅酒都有一两多,三轮下来,如果每杯都喝的话,差不多得有一斤多。不过,前两轮可以推掉,象征性地沾一下即可。但第三轮,新郎父亲的敬酒是非喝不可的,可多数是由领队代表大家喝。一桌进行完,就会转到下一桌,临走时新郎父亲往往说一句“招待不周”或“吃好喝好”一类的客气话。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有些没有对象的小伙子眼馋人家的新媳妇,在新娘倒酒时常故意把杯子弄倒,或让新娘点烟等坏招,整个敬酒过程度一般都要持续在一个小时以上。
  敬过酒后,再上两个被称为“大件子”的压轴菜,一般是一碗红烧肉和一碗甜米饭。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会再加上一条鱼和一只鸡,凑成四个“大件子”,特别富裕的人家,才会再加上一碗肉丸子和一只猪蹄,俗称“六大件”——这在二十年前,是非常少见的。等菜都上完后,再上两碗汤和一筐馒头,上了主食也就意味着这顿饭也快结束了。不过最后还有一道菜,与其说是菜不如说汤更确切,就是在汤碗里放8个小丸子,一人吃一个,名为“滚蛋丸”,意思为今天的大桌到此为止,各位吃完后就可以走了。不过往往不等这个菜上来,人们就开始打着饱嗝“滚蛋”了。
一个人的世界

ZxID:231050


等级: 专栏作家
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7-10-08 0
四川农村婚宴

吃过的见过的听说过的举手啊~~同乡召唤中 ~

这个是我多年来一直最爱吃的!喜砂肉!

随便贴个腊肉的图~~我们这,衣服可以穿不好,但是过年了是要吃好的!!

收礼金的 呵呵~~

各位大人看哈有没有PS潜力人物?
一个人的世界

ZxID:231050


等级: 专栏作家
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7-10-08 0
浦城农村婚礼仪式(多图)

  花车装饰的比较简单.为了别让车盖住了新娘。

  新郎准备送给新娘家的礼物,年糕面上的剪纸虽然比较粗糙,却是真正的民间艺术品。

  新娘家准备的嫁妆可就丰富多了,注意那副烛台和酒壶,那都是锡打的。

  午宴在新娘家进行,喝起来吧。

  新娘席除了一对新人,其余的全都是姑娘,这是规矩。

  按规矩,新娘是不能表现出急于去夫家的,她要耐下性子听长辈们叙叙家常。

  新朗却有些等不急了,频频用手机向家里告急。

  时辰终于到了,新娘换好衣服。在这之前,母亲已经在内室里帮女儿洗了脚,母亲会在这个时间给女儿最后一次婚前教育,告诉她今后在夫家的种种规矩。现在,新娘坐在正厅,母亲给她换上新鞋,新娘一旦穿上新鞋,就再也不能将脚踏在娘家的土地上了,因为她不能把娘家的风水带走,所以,新娘的脚下出现了一面簸箕。

  簸箕也是有讲究的,红纸上面放着桂圆与糖,这是减化了程序,以前是要放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与糖果的,这叫五色子,预示新娘早生贵子与今后生活的甜美。

  新娘面前放两把剃刀,这也是减化程序,象征给新娘修脸。

  母亲给临嫁前的女儿喂两个熟鸡蛋,预祝女儿来年生个双胞胎。

  新娘要出阁了,鞭炮就要响起来,漂亮的伴娘遮着了耳朵。

  嫁妆要先挑出门。

  看到马桶就要自告奋勇去捧马桶,因为里面放有花生桂圆五色子,它们属于捧马桶的人。

  新娘要由舅舅抱出门,这也是规矩。

  走了,走了。新娘的神情显得有些落寞,鞭炮的烟尘在身后弥漫。

  上了花车,娘家人还在窗外围着,有些不舍。

  来到夫家,婚宴继续。

  新娘得给夫家的所有长辈敬酒。

  长辈当然也得给一个见面礼,大的五十,小的十元。

  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长明万载灯。

  婚床。
一个人的世界

ZxID:231050


等级: 专栏作家
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7-10-08 0
民间结婚贴双“喜”字的由来

  相传,宋代马家镇有一位马员外家有一位妙龄女郎,待字闺中,员外夫妇甚为不安,哪知小姐自有主见,为择婿,她在家门口挂上了一盏走马灯,灯上写着一句上联: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此灯挂出不久,王安石赶考路过此地,他看了这条上联,不由地赞叹道:“好对!”由于考期将近,王安石未来得及对上下联,便赶考去了。
  在考试当中,王安石笔下生花,行云流水,交了头卷,受到 主考官的赏识,很快该他面试了,主考官指着厅前的飞虎旗出了一下联: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一听,此联酷似马员外家的走马灯,稍一思考,开口对道: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主考官见他对得又快又好,赞叹不已。
  考毕,王安石返回时又从马员外家门前路过,一来是想起走马灯对帮了他很大的忙,二来是想看个究竟,看看到底有何人何联中选。原来,仍无高才对上佳联,员外的老院家见王安石归来,便请他对。王安石信口对道: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马员外及女儿一听,当即定下这门亲事,择吉日在马府完婚。
  喜庆之日来到,王安石同马小姐正拜天地,报子来报:王大人金榜题名。亲朋好友欢呼,马家员外高兴,新郎新娘更加欢喜。王安石要来笔墨,随手在红纸上挥笔写了一个“喜”贴在门上,这时一个“喜”字上又加上一个“喜”就变成了双“喜”字,并且题词:
  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
  从这开始,后来人们娶媳妇,嫁闺女就在门窗上贴大红的双”喜“字。
  以图吉利。
一个人的世界

ZxID:231050


等级: 专栏作家
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7-10-08 0
赣南客家男婚女嫁习俗
 

 
哭  嫁

  
盒  至
 

 
摆  宴
 

 
分  菜
 

 
拜  祖
 

 
出  亲

  
新郎披红
 

 
迎亲路上
 

 
接亲归来

  
叩拜父母

  交吃鸡臂

  新娘坐性

  安席仪式
  
  赣南客家族群的婚嫁习俗,有保留中原汉人古风《六礼》的一面,又有变异的一面。俗随时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繁简不尽相同,但生活在乡镇的平民百姓,一般都要经过四个既郑重又隆重的仪式。
  传庚——相亲  
  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说媒求婚,女方若有意联姻,即将自己的生辰八字交媒人带给男方,男方请“先生”将双方的八字“推算”一番(俗称“合八字”),看是否“相克”,这个过程即为传庚。进入新时代后,这个“合八字”的仪式已经极少见。现代意识较强的男女双方,一开始就在亲人的陪同下亲自到圩镇的酒楼里互相见面(看妹子),若双方有意联姻,便在餐桌上当面交换信物,这就算相亲之后允婚了。
  过聘——订婚  
  相亲允婚之后,男女双方有一段“思考期”,若双方都不“反悔”,女方则选定一个日子,携着一大群亲属到男方住处“看屋场”(采家风),是时,男方百般殷勤,用美酒佳肴将女方带来的亲属灌醉之后,便在宴席上与他们讨价还价,议定恩恤金、礼金、鱼肉、米酒的数量与嫁妆的项目,并敲定行嫁娶亲的日子。如若不能近期嫁娶,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男方必须携带礼品到女方家“捎节”——慰敬女方的长辈。
  行嫁与接亲  
  行嫁与接亲是赣南客家婚俗中最隆重的仪式,要举行一整套项目繁多的礼仪。第一天下午开始为暖轿夜(以前接亲用花轿),新郎要进行化妆(修饰礼仪),叩拜祖宗,然后在一派庄重的气氛下,由舅舅唱赞叹词并为新郎披红、戴花(插在礼帽上)。
  
  第二天是正酒日子,新郎随同唢呐手、彩旗手(彩旗用红布绕着两根小桂竹)、先生(礼生)、媒人等到新娘家迎亲,其间,男方必须完成以下礼仪,分别给女方家的先生(礼生)、沐浴(为新娘穿衣服的人)、开厨(厨师)、走堂(端菜的人)、整容(为新娘化妆的人)、扶鸾(伴娘)等三十多人(为喜事帮忙的人)分发红包,以示谢意。新娘除化妆外,要叩拜祖宗,还有一个特别的程序“哭嫁”,哭嫁没有固定的哭词,是触景生情,即兴而作,诉述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对娘家的依恋之情等。新娘出嫁时更为有趣的是抢手箱(箱内装的是新娘哭嫁钱),抢手箱是由新娘的哥哥和叔叔到新娘房间把手箱抢出来。凤冠霞披、红衣绣鞋的新娘出屋时,在喜炮声中由长辈和媒人牵着头顶簸箕的新娘走出闺房,过一门槛给一个红包,然后在大厅的上厅叩拜祖宗,再由哥哥或弟弟背到大门前送进香车(或花轿、单车、汽车),由新郎带路,在送嫁姐妹和弟弟(一般是小男孩,寓意早生贵子)的随同下起程,在吹吹打打的男方接亲队伍的簇拥下,来到鼓乐相迎的新郎家。男方家的亲朋好友恭候在门口用鞭炮迎接,并请送嫁的亲戚进屋喝茶,但新娘仍要站在门前的摸篮(米筛)中“站性子”(表示到婆家后不能任性,必须蹈规守矩,懂得方圆),待鞭炮燃放后,由手持点燃火把的婶子或嫂子牵着新娘进入新房(火把一般由竹片、丝茅、桃树枝、红绳组成,寓意驱邪迎新),并分撒花生等果品。然后开始就餐。其入席是很有讲究的,正酒那天的首席是由舅舅坐。在酒席上还有一种独特的客家分菜(寓意分财)习俗,就是把一些便于携带的菜肴分给来客带回家中,让其家中老小一起分享丰盛的喜宴。
  拜堂与闹房  
  拜堂的仪式是: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最后是夫妻相拜送入洞房。进入洞房的新郎新娘,喝两碗交杯酒,然后勾肩搭膀吃两个鸡公腿。礼毕,婚礼正宴开始,新郎新娘在礼生的引导下,敬请嘉宾对号入席。
  入夜,青年宾客相聚新娘新郎洞房,尽情戏耍搞笑新郎新娘,直到淋漓尽致为止,新郎新娘洗澡更衣,同床入梦。婚嫁礼仪遂告完毕。
  婚后的第三天叫“拉三朝”,新郎新娘要到女方家拜见父母、兄妹,一表孝心,二报平安。
  与其他族群的婚嫁习俗相比,赣南客家族群的婚嫁习俗,没有包办婚姻扭曲人性的遗迹,它处处都表现出对青年男女的自由和意念的尊重。
一个人的世界

ZxID:231050


等级: 专栏作家
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7-10-08 0
古代少女的十大定情信物
在中国古代,定亲是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仅次于正式结婚的社会性的重要礼仪。定亲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却常有用信物来定情的做法;迫于礼教和社会压力,交换定情信物一般都是男女双方私下进行,他人无从知晓。
  古代少女赠少男的定情信物包括:戒指、如意、罗汉钱、红豆、凤钗、手帕、荷包等,或者是家中祖传的某种小物件、本人精心选购的某种纪念品等。不管信物为何、价值是否贵重,信物总会有一定来历或与自己有特殊的关系,其精神上的含义肯定是不能用物品是否值钱来衡量的。赠上了信物,犹如呈上了自己的心愿,表明自己将终身不移其志。
  一般地说,一方赠予信物,对方也应回赠。信物是一定要保管好的,更不能转送他人。信物丢失,预示着不忠。若是退回,则暗示情感破裂。

戒指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香囊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缠臂金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手镯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

玉佩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钗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同心结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簪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耳环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裙 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一个人的世界

ZxID:231050


等级: 专栏作家
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7-10-08 0
泰宁婚嫁习俗



  封建社会,泰宁的青年男女婚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切由父母包办,按封建礼俗进行。经过议婚、订婚、纳彩、请期、登龙而后迎亲结婚。
  议婚:是媒人将男女双方和家庭的情况,向对方详细介绍。得到双方父母同意,媒人便把女方的“年庚”(出生年、月、日、时辰)用红纸书写,交给男方,男方父母将“年庚”置于祖堂神台下压搁七天,如无发生意外不吉利的事,就请算命先生把女方“年庚”和男方“年庚”对照,双方八字“生庚”不会相克,父母认为合适,初步议定姻缘。
  订盟即订婚:通过媒人洽谈,双方将聘金、酒礼、妆奁 议定后,即行订盟。订盟一为明订,即男方办礼物(鸡、鸭、猪肉、海味、聘金、酒礼、衣料等)送往女方,女方接受礼物后,回给男方“允盟帖”和赠送少量礼物叫“换帖”;另一种叫“暗订”,男方只备办部分聘金和少量礼物给女方,女方则回赠几件菲薄的东西,不换帖。有的男方办一至两桌酒筵,请直系血亲赴宴,以示婚事议定。定亲后男女双方可来往。
  纳彩:订婚后,男方把双方议定的彩礼数目,用正式礼帖由媒人送往女方家。
  请期(俗称送日子):男方将择定的结婚日期,用红帖随同聘金、酒礼等,一并送到女方家,女方同意后回给男方“允期”红帖,男女双方积极准备婚嫁事宜。
  登龙:城区在结婚前夕,由媒人陪女婿到岳丈家上门。办食匣礼物一担,有的人坐轿子,擎一对高照(高灯笼)前往,岳丈家设酒宴款待。女婿先谒祖先,后跪拜岳丈、伯叔等长辈。受拜者要赠红包给女婿,称“见面礼”
  迎亲:在择定的结婚日,男家张灯结彩,贴红对联,办起结婚晚筵,亲友登门贺喜。婚礼前一天,男家向女家送“起嫁担”,由媒人护送挑往女家。中午,女家办“离家酒筵”。下午,男家备“凤冠霞帔”(婚礼服装),抬着花轿,擎高照(上帖红纸书写“某姓氏”与“某世”)和手灯笼各一只,松明两盏,乐班吹唢呐,上女家迎接新娘。新娘离开娘家,城区在白天,农村一般在下半夜。乐班吹打闹堂,催促新娘梳妆打扮,穿红衣红裤,披霞披、戴凤冠,红绸巾遮着头脸,胸前挂护心铜镜和桂圆一串,红毯垫地,由娘舅或媒人抱新娘出闺房,站立红毯拜祖先和父母、娘舅、伯叔等,辞别登轿。新娘上轿前,由老妇人试坐,称“镇轿”;然后抱新娘入轿。花轿到男家,妆奁先入门,旧时妆奁一般为一只花箱(盛首饰)、被子一条、蚊帐一顶、衣箱一担、梳妆镜匣、马桶、火笼一对等,富裕人家除丰厚妆奁外,还有陪嫁婢女、棺木和田地。新娘一般要等到近午时入门,举行入门仪式。乐班吹闹,燃放鞭炮,花轿入门进厅堂,由接嫁婆(喜娘)牵新娘立于左边,新郎站在右边拜堂。三拜礼毕,新郎先入洞房,新娘由接嫁婆迎接牵行,叫来童男玉女,与新娘扛“七星斗”步入洞房。新娘入房后,不论男女老少都可入房逗引新娘,叫新娘唱歌、讲故事、端茶敬烟,叫作“闹洞房”。婚礼后,大宴宾客,菜肴丰盛的有六盘十碗,一般四盘八碗,以墨鱼、蛏干、银鱼、海参、鸡、鸭、鱼、蛋、猪肉等为主菜。城关、朱口的小肠灌蛋的“鼓子菜”和糯米、红枣、莲子拌白糖同蒸的“一盆雪”很有特色,酒宴十分丰盛。入夜,夫妻饮交杯酒(合卺)。
  民国时期仍沿用旧时婚礼与习俗。也有少数人举行“文明结婚”,婚礼从简,借用公共场所或机关学校的礼堂举行婚礼,有双方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新郎、新娘在双方的结婚书上签字盖章,就是合法的婚姻了。婚礼后设宴庆贺。民国以前,同姓男女不通婚,但有表兄妹近亲结婚的。民国时,法律禁止近亲结婚,便有远房或异地的同姓男女结婚,但仍受父母限制。
解放前,多数人实行早婚,特别是农村,一般男到十七、八岁,女到十五、六岁就完婚。城区和农村生活较困难的人家还抱童养媳,把异姓未成年的女孩廉价买回家里,跟男孩一起生活,等到成年圆房结婚。
  解放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法定实行婚姻自主,禁止买卖和包办,不规定订婚。从此,旧的习俗逐渐改革,向文明简朴方向发展。现在男女青年婚嫁,大多数都是经过相互认识、接触,互访家庭,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向法定部门登记,领取结婚 证。双方商定结婚日期,举行女到男家(也有男到女家)婚礼。迎亲不再用花轿,城内多用汽车、摩托车,农村 用拖拉机、自行车迎新娘,也有步行迎来的。拜堂仪式已废弃,只有婚礼前,男方送一定的礼金、礼品给女方,女方也置办必要的家具、衣物作为嫁妆。婚礼后办酒宴请亲朋好友,多的十几桌,少的五、六桌。八十年代以来,男女青年热衷举行简朴、隆重、有纪念意义的集体婚礼、新婚茶话会,旅行结婚的也增多了。但是,近年来也有一些人操办婚事铺张浪费,大办筵席和索取高额聘礼,有的地方甚至又沿用了旧的封建礼仪婚嫁习俗。
  再婚:民国前及民国初期,妇女丧偶再嫁是受岐视的。男子丧偶可再娶,如果女方是闺女,可按正娶婚礼举行。妇女再嫁限制很多,需由原夫家的家长主嫁,且多数不举行婚礼。承娶的人可以先见女方的面,俗称“相亲”,主嫁人要向承娶人立婚约,其婚约必须在村外画押签名。有的主嫁人为了索取身价,事先不给妇女知道情况,丧偶妇女往往是被强迫或用麻袋套着抢走。再嫁的妇女必须在深夜出走,不能走前门,只许走偏门,有的可到中途上花轿。新中国的《婚姻法》保护丧偶的妇女再嫁的自主权,再婚妇女不再受到岐视。
一个人的世界

ZxID:231050


等级: 专栏作家
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7-10-08 0
云南女儿国里的走婚奇俗

  被誉为“神秘的东方女儿国”、“人类母系氏族领地的活化石”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泸沽湖,不仅湖光山色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旖旎静谧,更因当地古老原始的社会形态,和至今保留着全球唯一、亘古独存、淳朴独特的种种奇风异俗而著称于世。世居湖畔的数万摩梭人至今生活在以女性为轴心的母系氏族大家庭里,过着男不娶、女不嫁的阿肖走婚生活,这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外部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着实让人感到扑朔迷离,充满了神秘的诱惑。
  摩梭人的走婚,是世界种种婚俗中,绝无仅有一朵奇葩。
  走婚情侣 以情为重
  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盛行走婚,至今,百分之几十以上的摩梭男女仍然实行走婚。仅有不到百分之十的男女或因走婚情侣双方需要同居,或因家中有男无女,视女为“根”,以女为现的摩梭人,只好娶一个媳妇,以续香火,其他男子仍然走婚。
  走婚的形式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终身都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是由男子的“走”而实现的婚姻。男方晚上到女方偶居,次晨归回自己家中,双方都不是对方家庭的成员。有走婚关系的男女彼此称“阿肖”或称“肖波”。“阿肖”,就是有夫妻意义的情侣。有的书上称为“阿夏”。其实一样,只是音译上的差别。
  建立男女阿肖的走婚关系,不受某种法律的约束,也不注重门第。阿肖走婚并非杂乱无章,更不是群婚制。姨表、叔伯、弟兄、姊妹间严禁结交阿肖。一个女子不能同时结交多个正式阿肖。一个男子也不能同时与多个女子结交正式阿肖。虽然在摩梭男女走婚群当中。有个别男女或因彼此相距遥远,或因情感因素等原因,私下结交非正式的秘密的阿肖,即所谓“临时阿肖”,但这种现象不是主流。
  男女结交阿肖以双方情感来取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女方的情感。金钱和地位未必能够得到姑娘芳心。在情感的基础上,她们更注重选择俊美、高大的外在和智慧。一旦男女双方彼此有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拦他们建立阿肖关系,正如当地情歌所唱的那样,“好阿哥(妹)哟,人心更比金子贵,只要情谊深如海,黄鸭就会成双对,……”结交阿肖没有家人包办,也无媒妁之言。男女相互在一起生产劳动、节庆活动、跳舞交谊等交往过程中产生爱慕之情时,只要双方情投意合,便可自主决定,建立阿肖关系。
  互换礼物 结交阿肖
  结交阿肖,建立阿肖关系比较自由,手续也很简便,通常经过双方私下或托人交换礼物(即摩梭人称的“佐佐嘎”)便可确定关系。有的双方交换一样随身首饰和手镯、戒指等皆可,有的则由女子给男子赠送一样自已亲手制作的鞋垫或麻布腰带,男子则加赠一条围巾或首饰之类的便可。一旦交换了礼物,男女便成了阿肖情侣,到了夜间,男子就可以到女方走婚了。以这种方式结交的阿肖,一般都有一段相当隐秘的走婚过程,到了一定的时间才逐步公开。
  另有相当一部分男女互换礼物的方式要庄重些。当一个男子看中一个女子,或双方有情有意时,通常由男方请一位自己可信的人,带上衣服、裙子、茶、糖之类的礼物到妇方家互换礼物。携礼者到女方家要向女方的母亲说明来意,而母亲则通常要征求女儿的意见,如果不同意则以很委婉的方式退回对方的礼物。以这种方式结交的阿肖,在男子走婚时,往往以较为公开的形式出现。
  夜访阿肖 暗号多多
  摩梭妇女到结交阿肖的年龄,通常都在花楼上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花房,一旦结交了阿肖,这间花房便成了谈情说爱的小天地。
  最初的约会多是避人耳目,悄悄进行。男子常在夜深人静时,或徒步,或骑马到女阿肖家按相约的暗号或抛石子到花楼房顶,或以吹笛弹弦,或以马铃声,或用烟斗敲门等,有多种多样的暗号,等候中的女子闻声开门,将男阿肖引入卧室。到拂晓前,男子便匆匆离去返回自己家。经过一段时间的秘密走访后,女子便将男阿肖公开,男阿肖即可公开走访女阿肖,并可登堂入室,到女阿肖家下房喝茶聊天,享受热情的招待。
  也有不少男子在开始走婚阶段是以公开的方式出现的。男子在首次走访女阿肖时,必须带上当初的媒人或自己可信的一个男朋友,并随身携带茶、糖或给女阿肖的衣裙等物。对方家中则对来者予以盛情款待,并将男阿肖带来的茶、糖拿一部分祭祀祖先,一部分送给本村各户或只送给亲族,以此委婉地宣布家中女儿已有男阿肖。晚上,由女方母亲或姊妹引男阿肖到女阿肖卧室。女阿肖也可以在自己花房里以酒招待男阿肖。男阿肖在走访的最初阶段,常常回避女方兄长或舅舅之类的男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随便起来。结交阿肖公开后,双方家庭成为“比子则黑”,即亲家。每逢节日,要相互送礼拜访。遇红白喜事时互相帮忙,对方家庭死了人要去奔丧。男阿肖出远门时,女方要送鸡、蛋、香、肠、猪膘肉等,装在篾制礼品盒内,供阿肖及其伙伴在途中享用。这种“比子则黑”的关系随着阿肖关系的建立而诞生。也随着阿肖关系的解除而消失。
  孩子随母 外甥跟舅
  走婚男女有了小孩,在孩子出世的第二天,女方家中要为孩子举行取名仪式。并带上“巴舍巴哈”(即为小孩取名举行取名仪式时向神灵和祖先供奉的食物)以及甜酒等到男阿肖家道喜,男方家中则派一女子带上丰盛的食物去看望女阿肖。第一胎孩子满月前夕,男方家中要杀猪宰羊,备酒办席,到女方家中举行隆重的“若哈舍”仪式(即满月酒),招待女方村内和邻村的男女老少,表示庆贺。孩子到了13岁举行“成丁礼”时,也要到生父家中拜节,生父则给予具有纪念意义的礼物,表示祝贺。
  阿肖走婚所生的孩子一律随母而居,,跟随母姓,由家庭中的母亲,舅舅和姨母等共同抚养。而子女成年后,对这些老人承担主要的赡养义务。男阿肖不是女阿肖家庭成员,也无抚养孩子的法定义务,但在生产劳动和物质生活方面给予必要的照顾,有了孩子要经常看望和帮助,自觉承担一定抚养义务。所以对摩梭男子而言,他的相当的精力是与自己的姊妹一道共同抚养外甥,同时还要拿出一部分精力来帮助女阿肖抚养自己的亲生子女。亲生子女长大后,也要为自己的生父尽一定的赡养义务,生生父死后也要奔丧。
  移情别恋 阿肖解除
  阿肖关系维持时间长短不一。因情而异,短则几天、几个月,长则几年、十几年,甚至终身。他们合则聚,不合则散。地域上男女阿肖相距越远越不稳定。多数阿肖走婚在邻近一两个村内,少数远达数十里之外。
  由于男女阿肖各居母家,没有经济上的关系和日常共同生活和密切接触,所以具有相当的临时性和不稳定性。阿肖之间,在经济上谁也不靠谁。你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你。双方均不可能独占对方,亦不可能依附对方。这就使阿肖关系变得比较淡漠,自然也就不会专一。
  男女阿肖,既有从一而终者,也有一个结交多个阿肖的。大多在数个以上,少数则多达十几、数十人。一般年轻时阿肖关系多不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结交的阿肖逐渐减少,关系趋于稳定。部分成年男女,在青壮年时期,一般既拥有一个长期稳定的阿肖,同时又可能拥有一至几个临时阿肖作为补充,即一个正式阿肖和数个非正式阿肖。长期阿肖作为正式阿肖。而与非正式阿肖只能秘密来往。
  阿肖双方结交过程中,如发现对方移情别恋,品性不端或与之情感不合等原因导致关系疏远感情破裂时,阿肖关系就随之解除。阿肖关系的解除较为自由,容易,一般不需要什么手续。因为不涉及财产的划分、子女的归属等利益问题。阿肖离异也很难引起争执和纠纷。双方皆可处之泰然,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甚至能保持良好的一般朋友的关系。因此也就容易导致离而复合。
  男方不愿再维持阿肖关系时,有的请人捎个口信,通知对方终止阿肖关系;有的干脆对女方说一声“我不来了”即可;或长期不走访女方,也就自然解除。
  如系女方不愿意维持阿肖关系,则直接告诉男方不要再走访她家;或者在男阿肖走访时,或面带难色,或拒绝同房,或躲到亲朋家中。男方自觉没趣,理智地退出,不再走访,有些破裂的阿肖关系。经过挽回也有破镜重圆的。
一个人的世界

ZxID:231050


等级: 专栏作家
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7-10-08 0
徽州婚嫁

  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说媒者一般为年长女性,称“媒婆”。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礼后当天回礼,婚事即定。定亲后,由男方选定结緍日期通知女方,称“请期”。请期后搬行嫁。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接着便是迎亲、拜堂、闹洞房。婚后第三天,新郞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谓之“回门”。此为“明媒正娶”。另有童婚、纳妾、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20世纪50年代后,父母包办婚姻逐渐被自由恋爱代替,婚事简办。80年代后,有采取旅游结緍和集体婚礼形式的。
一个人的世界

ZxID:231050


等级: 专栏作家
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7-10-08 0
蒙古族抢婚和聘婚

  婚制: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与诃额仑夫人的成亲,就是抢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但仍有抢婚制的残余。在部落间的战争中,抢婚或掠夺婚仍屡见不鲜。

  婚恋习俗:蒙古族人一般在金秋八月开始谈婚论嫁。小伙子的父母委托信赖的说亲人,择个好日子带上儿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说亲。姑娘及父母如果看上了小伙子就收下献上的哈达和一盘饼食,这事就此定了下来。冬天是举办婚礼的好日子,经双方选定日子后,新郎家于傍晚时分到姑娘家接亲,至此婚礼已经开始,民族风格浓厚、趣味横生的各种婚礼节目连续上演,一直到东方发白;接新的队伍才跨上骏马,同送亲的队伍一道往新郎家进发。在离新郎家不远时送亲的队伍停下,迎亲的队伍到家后重新偕同新郎的父母亲人前来第二次迎接。在婆婆为儿媳妇掀开盖头后,新郎新娘得向父母、主婚人、亲戚们行磕头礼并敬酒。众人也会兴奋地唱起敬酒歌、跳起舞,欢乐在草原上荡漾。

  聘礼:青年男女定亲后由男方家送给女方家的礼品,又叫彩礼。聘礼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经济情况而定。农区多以金银首饰、柜子、衣物为聘礼;牧区常以牛、马、羊等牲畜为聘礼。牧民视“九”为吉祥数,聘礼以“九”为起点,从“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过八十一头,取“九九”为长寿的意思。如贫困牧户不具备九数牲畜的聘礼,也可以择小于九的奇数,以三、五、七头牲畜为聘礼,但绝不能择偶数。

  择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称择喜日。解放前,男女两家定亲后,首先要请喇嘛占卜,选择吉日,确定结婚日期。吉日择定以后,由男家派媒人和亲友带上哈达、美酒、糖果等礼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谈结婚事宜。谈妥后,男女两家开始准备婚事。一般是打扫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杀羊,准备聘礼、嫁妆及其他结婚用品,通知双方亲朋好友,光临贺喜。
  嫁妆:女家陪送女儿的出嫁礼物。蒙古族非常讲究陪送嫁妆。男方送多少聘礼,女方就要陪送相应数量的嫁妆。通常是女方陪嫁的东西,比男方送给女家的东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语:“娶得起媳妇,聘不起姑娘。”
  娶亲:蒙古族的婚俗之一。过去,蒙古族的娶亲非常隆重,并保留着男到女家投宿娶亲的传统婚俗。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碰门羊”1只和其他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

  求名问庚:蒙古族娶亲的程序之一。求问新娘的姓名,又称讨封。是一场有趣的戏耍活动。娶亲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闺房里摆设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亲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们,皆为同辈,参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戏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问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们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时间。这时,由男方的祝颂人与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辩,并唱对歌,直到女方说出真实乳名,求名宴才告结束。求名问庚,实际上是一场智力竞赛,以此表达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聪明智慧。
  刁帽子:也称抢帽子。过去,蒙古族在娶亲途中,娶亲者和送亲者纵马奔驰,互相追逐,都想争先到家,成为优胜者。为此双方在途中要进行刁帽子竞赛。通常是送亲者想方设法把娶亲者的帽子抢过来,挑在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马去拣,以影响其行速。娶亲者彼此掩护,而不让送亲者抢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赶,互相嬉戏,具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
  求亲:青年男女在定亲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亲。新中国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托媒人到女家求亲,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亲。按蒙古族的传统婚俗,男方须多次向女家求亲,才能得到女家的许诺。《蒙古秘史》卷中记载:也速该把阿秃儿带领其子铁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禅家求亲。德·薛禅说:“多求几遍,才许给啊,会被人尊敬;少求几遍,就许给啊,要被人轻看。”后来形成了一句蒙古谚语:“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求亲达成协议后,由男方带上哈达、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请亲友陪客人饮酒,表示正式定亲。

  婚礼:蒙古族很注重婚礼仪式,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一般牧区的婚俗是:当娶亲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尘。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续两三天,亲友才陆续离去。而女方送亲者还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时,新娘的母亲也送亲,要住十多日。分别时,母女拥抱,痛哭,表示恋恋不舍。  
  
  拜火:蒙古族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各地蒙古族尽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礼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后,首先要举行拜火仪式,新郎新娘从两堆旺火之间双双穿过,接受火的洗礼,使他们的爱情更加纯洁,坚贞不渝,生活美满幸福,白头偕老。杜尔伯特蒙古族的拜火仪式别具一格。当新娘进入婆家后,院子里垒着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齐往火里祭洒奶酒,并跪拜叩头。旁侧站着司仪诵念《火的赞词》:圣主成吉思汗发现的火石,诃额仑母夫人保存下来的火种,用洁白的哈达、奶酒祭祀,民族之火从古到今。请新郎新娘祈祷吧!神火是你们婚配的见证!请新郎新娘叩头吧!佛光为你们传宗接代。
一个人的世界

ZxID:231050


等级: 专栏作家
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7-10-08 0
神秘僰族婚礼风俗

  400多年前,生活在现在的四川省兴文县境内的一个民族——僰族消亡了,如今僰族人留下来的许多神秘的文化都成为世界之谜,2005年9月9日,四川省的兴文县,为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对新人举行了一场婚礼,而婚礼的仪式,正是按照400年前僰人的风俗举办的……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