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一枚又一枚金牌的产生,中国俨然成为伦敦奥运会的主角。金牌的背后,无疑是运动员以及教练员等的辛勤付出和汗水。但同时,也引来不少质疑的声音。日媒《产经新闻》的记者矢板明夫专栏,对于中国把奥运与政治形象相关联的“举国体制”提出质疑,认为“比起金牌来说,民生更加重要!”
日媒《产经新闻》原文截图
自1984年中国重返奥运会以来,我国体育健儿在夏季与冬季奥运会上奋勇拼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共获116枚奥运金牌,见证了我国体育事业飞速发展的光辉历程。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16枚金牌,27届悉尼奥运会28枚,28届雅典奥运会32枚,29届北京奥运会51枚,中国的金牌数逐届递增。而与此同时,来自西方等国家对我们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多,譬如为了金牌而体育,为了政治而奥运。伦敦奥运会上年仅16岁的小将叶诗文也被质疑兴奋剂事件等等。日媒《产经新闻》的专栏记者矢板明夫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文章中举例声称:本次伦敦奥运会中国的第一枚金牌,女子十米气步熗的易思玲产生时,在国内就有不少声音表示“我们从未接触过什么十米气步熗,没觉得有特别厉害的。”而58公斤级的李雪英获得金牌后,其父李相民含泪表示:“她已经和她母亲2年没有见面了。”对于没有取得金牌的选手,中国民众更多的是看到了选手的不容易和给予同情。举重56公斤级的吴景彪在赛前被寄予厚望能够拿到金牌,但最终被朝鲜的温熙哲夺去了金牌,赛后他泣不成声,一直对央视媒体表示:“我对不起祖国,对不起人民。”体育运动与政治无关,为何要对不起祖国呢?对于中国仅在一些优势项目上包揽各项金牌而忽视足球、篮球等国际更受关注项目的做法,中国国内也有很多不满的声音。
对此,日媒评论:在中国的“举国体制”下,这样的牺牲真的有必要吗?部分中国选手就像是金牌的奴隶,为了夺取金牌而参与体育。中国在一些项目上,例如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等,采用残酷的训练和选拔机制,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这些都来自于中国的老百姓,而中国国内很多地区还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这样劳民伤财的“举国体制”真的是中国民众所喜爱和需要的吗,这还符合体育运动以快乐为宗旨的根本吗?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比起金牌来说,民生或许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