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入场前,影院工作人员发给我一包纸巾。我笑了,我在想,一包够不够?
我知道我一定会哭。
别人哭,我也哭,别人不哭,我也会哭。
坐在影院等待的那几分钟,我感觉怪异。我终于只是我,只是一个花钱买一醉的观众。纯粹的,观众。
对这部电影,所知甚少。除了知道是冯小刚夫妻的作品外几乎一无所知。在静默中看到演员名单时,很是惊讶了一把,陈道明也在。
开端是生活场景,我仿佛被拉回了小时候,破落的马路,泡沫的冰棍箱,嘈杂的大杂院,下班后匆忙赶回家的父母,画在父亲胳膊上的手表……四口之家,一切是那么美好。
这段落没有持续很久,导演快刀斩乱麻直接把最辛辣的菜端了上来——持续23秒钟的地震场面让你深深明白,什么叫做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生命像案板上的韭菜,被任意切割,撕心裂肺地呼喊、反应迅速的奔逃,都显得那么荒谬,无意义的荒谬。
导演以等量的时间与场景,成功地让观众明白了30多年前的那个夜晚发生了什么,又给那一代人留下了什么——爱与痛都别无选择。
但这并不是整部电影的重点。电影根据小说《余震》改变,视线集中在活着的人,在失去了一切后怎么活下去。背负着悔恨、憎恨,追逐着希望,痛苦地活下去。
徐帆在我眼里不是一个多么优秀的演员,小女人的气质带着性格中的一些别扭与尖锐,让我很容易把她落化成一个失势的贵族小姐。但这次我要为她喝彩,或者说为冯小刚和徐帆夫妇喝彩。冯小刚已经准确地把握住了徐帆骨子里的这些气质,因此,她的温柔、她的倔强、她的绝望痛苦与带着尖锐力度的自虐以赎罪的心态在这里都被很好的放大,无论如何,当我离开影院时,我记住了朝天哭吼的那个失去丈夫的妻子、失去女儿的妈妈的脸,残破的、濒死的脸。
当陈瑾与陈道明同时出现在银幕上时,我再次为冯导折服。放眼全中国,还有比他们更完美的父母吗?在戏里,他们领养了被母亲放弃的方登,从此将其视为亲身骨肉疼爱照顾,但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方凳却并没有多么亲密地依赖着他们。后来方凳的中途离去,是在她沉默着走近他们时就注定的。我仿佛看到那对完美的父母倾尽所有,只为了留下方凳的那颗心。
陈道明的戏在这个故事中并不多,前后出场也仅仅二十多场戏。但所谓戏骨,便是可以在精炼的台词与场景中最大限度地展现人物情感的复杂。
陈道明不是人,是神。当他找到抛弃王登的男生忍无可忍地扇了对方一嘴巴时,那个在我认知中的“养父”瞬间被击地粉碎,这个瘦弱的军人在刹那间爆发的力量让我看到一个父亲对于女儿受到委屈后的悲怒交加难以自制。当他面对离家多年音信全无的女儿梗咽不已追问缘由时,我对他半生付出的无怨无悔感同身受。我甚至觉得那不是戏,那是真的,那是一个父亲对于不听话的女儿压抑多年的疼痛与无奈,那是一种这天地间源自灵魂深处的怕失去。他们在那一瞬间,终于血脉相连永难分割。
故事的结尾,时间走到2008年,汶川地震,分离32年的姐弟一同出现在救援现场,弟弟的一句话让王登终于抬起眼看向自己的过去——我妈常说,只有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30多年,她就是守着一堆废墟过日子。
而母女相见时,徐帆对女儿的一跪,将这个故事的情感推向高潮。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坐在我身边的两个大老爷们也哭了。
我承认在我发现影院里哭声一片时,我脱离了电影的情境而进入到现实构筑的情境之中。再一次认识到,世界是黑白的,活着的人才有机会在这里微笑或者流泪,而死去的人已经死去,再无关联。电影是美丽的童话,所有的痛苦与绝望在人们的期待中最终可以盼来幸福快乐。而现实……
我还在这里,你为什么就走了?
我在这花花世界不开心,你为什么就走了?
可知,曾经有多么爱,现在就有多么恨。
可我不绝望,
你看,我在朝你走来,
你等着我……
你还欠我一个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