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开幕在即,关于开幕式的种种猜测已经出现在了各路媒体上,据悉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剧《暴风雨》是此次奥运会开幕式的灵感来源,在英国著名舞台剧演员肯尼斯-布拉纳高声诵读的《暴风雨》经典选段中,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神秘面纱将会被逐一揭开。和4年前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一样,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也融入了许多英国文化中的经典符号,比如莎士比亚笔下,《暴风雨》文中的奇幻岛屿,比如世界闻名的大本钟,还有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所作象征工业革命的经典长诗《耶路撒冷》,以及近现代英国文化界的多位标志性人物。
Chapter 1
经典场景:
最新一代007扮演者丹尼尔-克鲁格乘坐直升飞机空降在"伦敦碗",同时一口重达27吨的大钟将会被敲响,伦敦开幕式随之拉开序幕。在英国著名舞台剧演员肯尼斯-布拉纳高声诵读的《暴风雨》经典选段后,观众们将会看到绵延起伏的山丘,潺潺流动的溪流,绿油油的草地,一座座英国式的农舍,充满现代性的伦敦碗体育馆内会透出一股浓浓的乡村风情。据说为了达到最逼真的田园效果,导演还请来了包括12匹马,3头牛,70只羊,还有3只牧羊犬在内的"特殊演员"。场地的一侧,导演将英国著名的拉斯顿伯里山移植到了体育场内,山顶屹立着一棵橡树,山脚则是欢腾的人们。另一端则是一片留给人们庆祝逍遥音乐会最后一晚的空地,整个开幕式序章的过程中,挤奶工人,在草地上野餐的家庭,穿着英式风情法兰绒服装的板球队员,以及围着五朔节花柱起舞的人群依次登场,整个舞台不管是背景布置还是表演者的角色安排,都生动地展现了传统英国美丽的乡村风貌。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_1207/28388_af081343350009e3fa86c9aabd41a.png[/img]
符号解读:
关于英格兰的旧乡村,相信在很多英国传统电影中大家都已经有所了解,但在这个序幕中有几个细节却值得一提,首先是那口敲响伦敦奥运第一声的大钟,它和大本钟重量一致,也都是由伦敦怀特查普铸钟场制造,"Big Ben",这是英国最富盛名的地标之一,它坐落在伦敦泰晤士河畔,建造于1858年4月10日,这是英国最大,也是保存最完好的钟楼,即便在二战期间经历了纳粹德国队狂轰滥炸,它也始终屹立在伦敦这片土地之上。在英国,大本钟是人们庆祝新年最重要的地方,收音机和电视都会播出它的钟声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独立电视新闻"十时新闻报告"也是以一连串的大本钟钟声作为新闻预告的配乐,对于很多英国人来说,大本钟就是伦敦的代名词,尽管在2012年6月26日为了庆祝伊莉莎白二世女王登基60周年大本钟被更名"伊莉莎白塔",但这座建筑本身的意义却没有因此发生任何改变。
与此同时,在这口大钟上还刻着一句话,不是原版大本钟上的"上帝啊,请保佑我们的女王维多利亚一世的安全。"而是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最后一部剧《暴风雨》中的经典台词--"不要怕,这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和悦耳的乐曲,使人心神愉悦,不会伤人。"《暴风雨》,这是莎士比亚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戏剧,虽然很多人提到莎士比亚就会想起《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等经典剧目,但在英国人自身看来,《暴风雨》这部莎翁遗作更有着它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他们将《暴风雨》称作莎士比亚"诗的遗嘱",称作莎翁笔下"美的象征",而《暴风雨》正是此次奥运会开幕式的灵感来源,整个开幕式的所有表演都将在莎翁笔下这座堪称奇幻的岛屿中进行,为了真实复刻《暴风雨》中的经典场景,伦敦奥组委甚至已经准备好了人工降雨的措施。
在这座岛屿之上,观众们还能够看到格拉斯顿伯里山,这座山峰流传着久远的传说,据称曾装满了耶稣鲜血的圣杯就在这座山中的某处,在神话传说中,耶稣的信徒约瑟将圣杯带到格拉斯顿伯里,他在这座山峰之上将自己的手杖变成了圣洁之树,直至今天这棵树都还屹立在格拉斯顿伯里山峰之上,每年吸引着数十万的游客前往观光,在这座山中的某处,有个地方的泉水是红色的,据说它是被耶稣的献血染红,而传说中的圣杯就埋在离这口圣泉不远的地方,由此可见,这个开幕式的序章确实是煞费苦心,导演甚至考虑到了当约瑟初到格拉斯顿伯里山时,这座山峰还是一个漂浮在汪洋洪水中的岛屿,一切都暗合《暴风雨》中奇幻岛屿的主题。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_1207/28388_aa051343350004e4952ee28a76f75.png[/img]
文化解析:
关于英国的乡村,曾有当地学者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英国的乡村,以某种方式表现了这个国家的所有'高贵'和'永恒'的东西","这些人更喜欢把乡村及其文明的享受而非工业城市和全部产品,看作是英国留给现代生活的遗产"。由此可见,在英国人的眼中,乡村文化占据着这样重要的地位,而最典型的英国乡村风光则包括鲜花绽放的果园、雄伟城堡和美丽花园。在英国的每个小乡村里,都有各式各样的农舍,水车,牛羊,以及最早出现在18世纪英国乡间的板球队,开幕式序幕中出现的五朔节花柱更是英国乡村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甚至连莎士比亚本人都是来自埃文河畔一个名叫斯特拉福的小镇。在斯特拉福镇上,莎士比亚的故居依然得到了完善的保存。莎翁的故居是一座二层小楼,斜坡瓦顶,敞露在外的木结构框架,泥土色外墙,凸出墙面的窗户和门檐,都显示出那段岁月中英国浓重的乡村风格。对此,英国著名插画家迈克.菲利普斯曾说:"乡村这个概念是英国国家特性最后的避难所,是对那些实际上本来就应当是外国人,却以某种方式占据了这个岛国一部分的人的防御。"虽然这话在现在看起来有失偏颇,但不可否认一点是:英国人世代相传,一直都深深留在脑海中的乡村情结。
Chapter 2
经典场景:
从淳朴田园到繁忙工厂,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第二幕将观众带到了英国发展史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工业革命时期的盛景之中,这一幕被称作"黑暗魔鬼的磨坊",出自英国著名诗人威廉-布莱克的经典长诗,后世用来比喻工业革命的《耶路撒冷》。在这一幕中,"伦敦碗"体育馆内将升起代表工业革命的大烟囱,而表演者们则将化身矿工、纺织工人、工程师们,带领观众们回到工业革命时期被誉为"世界工厂"的英国,这将是工厂中一片繁忙的场景,工人和工程师们有条不紊的进入工厂,在重现铸钢工厂的生产过程中,最终"生产"出象征奥运的五环标志,关于具体的生产过程,媒体并没有具体透露,也许只有到了开幕式当天观众们才能看到,但联想到几个世纪前英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时的盛况,相信会有惊喜在不到24小时之后的"伦敦碗"等待着大家。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_1207/28388_aa991343350001cb7e30c7c5fec9b.png[/img]
符号解读: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第二幕被称作"黑暗魔鬼的磨坊",这句话英国著名诗人威廉-布莱克的经典长诗,后世用来比喻工业革命的《耶路撒冷》,布莱克是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他在整个英国文化的发展史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终其一生,布莱克都没有得到当时官方或公众的赏识。他是个反理性主义者、梦幻家和神秘主义者,一个远离尘世的人和偏执狂。但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他的诗集被叶芝等人重新出版,人们才开始惊讶于他的纯真与深刻,布莱克也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与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齐名的最伟大的六位诗人之一。由于他的画在文艺复兴以后,开启了不重形似而重精神力量的新路,他又被赞誉为"英国艺术方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对于很多英国文学史的研究者来说,布莱克是挖掘不尽的---无论从思想、象征、神话出发,还是从格律、诗艺或绘画艺术出发,他的作品都像是一座无穷无尽的宝库。
长诗《耶路撒冷》,这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第一个象征,但如果落到现实中,最能让人回忆起工业革命的还是会在开幕式第二幕中出现的主要"道具"--烟囱。从19世纪初到70年代的几十年里,英国一直都在世界工业、贸易、海运和金融方面处于垄断地位。他们既是世界各国工业制成品的主要供应者,又是世界各国出口原料的最大购买者,英国人将这些原料加工为成品出售到世界各地,当时的英国也被成为"世界工厂",那几十年间,英国从乡村到城市随处都能看到巨大的烟囱,用"烟囱林立"来形容当时的英国是一点也不过分,甚至有媒体表示,在当年,巨大的烟囱就是如今大本钟、伦敦眼一样的地标性建筑。因此,当烟囱平地而起出现在"伦敦碗"现场时,绝大多数的英国观众自然会想起自己的祖辈们曾经经历过的那个时代,而奥运会的五环标志将如何在铸钢工厂中生产出来,也成为了本届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一大悬疑。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_1207/27588_5728134334996471c399718287734.png[/img]
文化解析:
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效率。1764年-1767年纺织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效率。1769年木匠海斯又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后来,理发师阿克莱特仿制了海斯的水力纺纱机,并在曼彻斯特建立了第一家棉纺厂,从这个时候开始,机器生产逐渐代替了此前效率低下的手工劳动,1782年詹姆斯-瓦特制造的蒸汽机让英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将机器运用到工业生产中的国家。18世纪80年代,工业革命则让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基础的国家,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内,英国凭借他们在工业生产上的领先地地位垄断了包括工业、贸易、海运在内的多个行业,只可惜第一个并不是最好的一个,因为在20世纪初,伦敦既是世界工业之都,也是著名的"雾都"。这座城市充满了"世界工厂"的辉煌却又灰蒙蒙不见天日。由煤炭支撑的工业革命让伦敦城内遍布各种各样的工厂,甚至普通家庭也通过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因为环保意识的缺乏,漫天的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多天不散,而耸立入云的大烟囱也因此成为当时伦敦市最醒目的地标之一。
Chapter 3
经典场景:
在工业革命过后,英国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本次奥运会开幕式的第三幕就将描述二战之后飞速发展,直至今日仍位居世界强国之林的英国,这期间包括大本钟在内的伦敦地标性建筑模型都会被搬到舞台之上,一支人数多达12000人的表演队伍将会在观众面前浩荡走过。其中有装扮成护士的表演者和推着病床的助理员工,他们象征着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和福利国家的身份;还有象征着创新精神的表演家,音乐家,演员;为向甲壳虫乐队致敬而穿上Sgt Pepper服装(《Sgt Pepper》为专辑名称)的舞者。除此以外表演队伍还包括了鼓手,滑板运动员,杂技演员和由志愿者打扮成的多位英国历史名人。与此同时,表演还会展示英国多元文化的一面,以及近来英国的政治波动。整场表演向观众呈现除了英国战后的变化和发展。当然这一幕里也会出现包括007扮演者,憨豆先生,以及披头士在内的英国近现代诸多文化演艺界的标志性人物。随后整个开幕式就会进入各国元首入场、运动员入场、嘉宾致辞等常规环节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_1207/27588_b577134334996116c3ae8591bcdb8.png[/img]
符号解读:
在本次开幕式的最后一幕中,形形色色的表演者都将出现在这座"奇幻岛屿"之上,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007最新一集的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1962年,米高梅公司决定以英国军情6局为背景,策划拍摄系列间谍电影007。007是英国军情6局特工詹姆斯·邦德的代号,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詹姆斯-邦德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富盛名的虚构的英国人,在前后50年时间,22部电影中,詹姆斯-邦德表现出了英国传奇首相丘吉尔所描述的英国绅士的全部优点--足智多谋,英勇无畏,气质雍容高贵,举止安静威严,不管危险有多大,只要詹姆斯·邦德出现,一定会发生峰回路转、扣人心弦的惊人故事。此次开幕式开场就是以邦德空降揭开大幕,第三幕中据说还会出现邦德追捕偷走金牌的盗贼的经典剧情,仅从导演的安排邦德的两次露面,就能看出在英国人眼里,邦德是怎样一个能够完美代表这个国家的人物。
如果说邦德是英国电影史上最能让观众惊讶的角色,那么憨豆先生就是最能让英国观众捧腹大笑的代表,1990年1月1日,英国BBC电视台策划了这部情景喜剧,英国喜剧泰斗罗温·艾金森成为憨豆先生的扮演者,同时也是该剧制片及编剧之一,据调查,艾金森在英国号称有1850万观众。他创造了一种英国式的无厘头。一般人的喜剧都要笑中有泪,或笑中有针砭社会时事,可《憨豆先生》的笑中只有笑,没有政治,也没有批评社会,但一点不令人觉得简单,"用卓别林方式演戏的英国金-凯瑞",人们这样形容憨豆先生,虽然该剧每集只有半小时,也仅播放了5年时间,但只要你对英国的电视发展史有所了解,就一定听过憨豆先生的大名。
据说在本届开幕式上,音乐和短剧都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说到音乐,The Beatles(披头士&甲壳虫)乐队就是英国音乐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组合,1960年,披头士成立于英国利物浦,成员包括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以及林格-斯塔尔。披头士乐队被公认为英国音乐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入侵"美国的代表乐队。其音乐风格源自五十年代的摇滚,之后开拓了各种曲风如迷幻摇滚、流行摇滚、古典音乐的融合等。其音乐性之创新深深影响了之后的欧美乐坛发展,而随著作品的社会意识日渐加深,他们的影响力也伸延到六十年代的社会及文化革命方面。披头士常被认为是流行乐坛历史上,在商业上最成功与最伟大的乐队,尽管他们在1970年就宣告解散,乐队灵魂人物约翰-列侬也在10年后遭熗击身亡,但这支乐队为英国甚至整个世界留下的却有太多太多不朽的传奇。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_1207/27588_1b7b13433499600c17a394a8080ce.png[/img]
文化解析:
纵观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整个过程,创意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早在十年前,伦敦就已经有了一张叫做"创意之都"的名片,1997年,布莱尔当选英国首相。当时被称为"政坛一股清风"的他一心想改变老工业帝国陈旧落后的形象。于是,一个"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诞生了。不久之后,英国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文化、媒体和体育部来分管创意产业。自此,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创意理念,又第一个用政策来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曾经有一年,伦敦市政府曾经给市民出过这么一个题目--"一个鸡蛋可以做什么用?"大家随便想象,并把自己的答案提交给设定的一个工作组。有人说可以用来做漂亮的彩蛋,有人建议将它加工成面膜,也许很少有人把这些五花八门的答案当真,但2002年,一栋外观酷似鸡蛋的全玻璃建筑,却成了伦敦的市政厅大楼。在伦敦泰晤士河南岸,耸立着一座人们等上两三个小时也不愿意错过的巨大建筑--"伦敦眼"。据称这个念头则来自1993年,《星期日泰晤士报》举办的一场竞赛,征集最疯狂的千禧年庆祝计划。而两名年轻建筑师提议,建造一个全球最大的摩天轮,让人们体验一番从高处俯瞰泰晤士河、俯瞰伦敦、俯瞰地球的美妙感觉。而现在,伦敦人终于将自己的绝妙创意用到了奥运会开幕式上,尽管这次开幕式的投入远不如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但不得不说,伦敦人带给了世界不一样的精彩。
(本文来源:网易体育 作者:刘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