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table=400,#e5b9b7,#262626,7][tr][td]
1676年,法国的良卡德在晚上移动水很气压计时,发现了“水银荧光”现象,当气压计中水银振荡时,在托里拆利真空部位会发出闪光。
1705年前后,豪克斯比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他得出结论说,只有在部分真空中运动产生摩擦时才会出视荧光。1838年,法拉第改进了实验装置,抽去玻璃中的空气,并以两根黄铜棒作电极分别焊到管子的两端,通电后有光流从阳极射出,阴极也发出微弱的辉光。由于当时所能得到的真空度只有7%。个大气压,所以未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1857年,德国的仪器技工盖斯勒成功地把白金电极装进玻璃管,并得到了万分之一大气压的真空度。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利用“盖斯勒管”研究气体放电时辉光现象会随着磁场的变化而改变其形状。普吕克的学生希托夫进一步把真空度提高到十万分之一个大气压,1869年他发现,如果置物体于阴极和产生荧光的管壁之间,物体就会产生清晰的影子,这表明了射线起源于阴极。后来德国物理学家哥尔德斯坦称这种射线为“阴极射线”。希托夫还证明射线是沿直线前进的。
1891年赫兹发现了阴极射线能够穿透金属薄片。此后勒纳德为阴极射线管开了一个0.000265厘米厚铝箔的窗口,把阴极射线引到管外空间,使几厘米远处的荧光屏发出荧光。
1871年,瓦莱发现阴极射线能为磁铁偏转,是带负电的。1878年克鲁克斯得到了百万分之一个大气压的“克鲁克斯管”。他在实验中不仅验证了阴极射线是带电的,还发现阴极射线具有热效应并具有动量。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 1897年向英国皇家学院做了题为《阴极射线》的报告。汤姆逊应用磁性弯曲技术,从测定阴极射线束的曲率半径着手,推导出阴极射线的质荷比,从而证实了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微粒子,他命名这种微粒子为“电子”。
阴极射线管最早是作为研究用的仪器。后来被用于示波器上,使复杂的波形得以显示。30年代,被用在第一台电子显微镜上。今天,它除了广泛应用于各种科学仪器之中,也走入了千家万户,人们最熟悉的就是电视显像管。
感想:这个科普看得有点晕,这项研究也是经过好久的时间才能证明
[/td][/tr][/table][/align]
[ 此帖被邵畑。在2015-08-14 20:5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