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珍珠母贝的健康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46 回复:1

[趣味科普] 保护珍珠母贝的健康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soneyky

ZxID:3593304


等级: 文学之神
怕相思,已思相,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7-27 0

  珍珠母贝也像其他任何动物一样,由于外界环境和自身的原因,在其生命过程中有时也会产生疾病。特别是在人工养殖和进行了育珠手术后,由于改变了它原有的生活习惯和生态环境,增加了密度,所以影响到育珠蚌的健康。大规模的群众性养蚌育珠热的出现,使蚌源交叉流通更为广泛,加之群众在生产管理上的一些不科学做法,更使蚌病蔓延开来。造成育珠蚌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分别来加以认识。

  首先水温过高或温差变化剧烈,会使育珠蚌的新陈代谢失调。特别是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我们从暂养水域转到室内,手术后又从室内池.中重新吊养到外界。这些反复变换的水体,必然存在一定温差。如果不注意温差大小而随意放养,就很容易造成蚌体伤害。在养殖水域中,或者冬、夏季吊离水面很近,经常受到气温昼夜温差的影响,也会影响蚌的健康。一般对蚌体来说,温度的突然变化,最好不要超±4℃。我们发现,蚌病最多的季节,就在气温昼夜变化最大的季节。

  酸碱度太低或太高,育珠蚌也无法适应。同时过高的pH值会使水中分子态氨积蓄,微囊藻等蓝藻也会大量繁殖,从而直接、间接地影响到蚌体的健康。pH值低往往是一些红黄壤地区水体的特点,同时生产过程中有机酸的积累,本身也会使水体pH值下降。过低的pH值,不仅影响蚌的呼吸,而且像硫化氢之类的有毒物也因得不到有效分解而增多,毒性也加强。所以也直接、间接地危害育珠蚌的健康。

  水中溶氧量的高低对珍珠母贝的生长和健康也有这样的影响。水中溶氧量低,母贝得不到生命活动所必要的氧,健康直接受到危害;同时在较低的溶氧状态,水中一些有利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等)因得不到良好的条件而受抑制;其他有害微生物(如厌氧菌、反硝化细菌等)和病原微生物却会大量滋生。低溶氧状态,造成水体有机物得不到完全的氧化分解,结果有机酸类积蓄增多,导致水体pH值下降。从而也间接地影响了珍珠贝的健康生长。

  当前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其他外来有毒物一旦进入水体,对蚌体所造成的危害就更大。生产实践中经常发生水污染而造成育珠蚌的死亡事件,应该让我们引起足够重视,这些污染源有的来自生活区的各种废水和垃圾,更多的是其他工业废水,危害也更为严重。重者直接造成珍珠母贝的死亡,轻者使母贝生理功能遭受破坏,抵抗外界病原入侵能力下降,从而容易染病。

  不仅如此,有时我们在生产管理中,因操作不当,或投放了过量的有机肥料,或没有及时将死亡的蚌清除出去,也可能在育珠水体放养了过多的鱼类,同样都会间接地影响蚌体健康,严重时就会由此得病。

  当然引发蚌病最主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病原生物。到目前为止,能够引起珍珠母贝生病的病原我们知道的有: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寄生蠕虫。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各类细菌性传染病。

  根据生产中的调查和室内化验分析,蚌鳃发炎、斧足溃烂、胃肠炎等都是由细菌引起的,而且发病率高,传染快。珍珠贝也容易感染寄生虫,特别是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线虫等往往侵入到蚌体外套腔、鳃组织中。虽然它们不会直接引起珠蚌死亡,但为细菌的进一步入侵打开了方便之门。所以各种细菌性疾病和寄生性病的并发症较多。此外,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珍珠母贝的外套膜触手溃疡和各种水肿也占有一定比例,但是其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从现有资料看,前者好像是由某些化学因子造成的,而水肿则既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

  各种蚌病几乎全年都可以发现,有些细菌性病就是在12月至次年3月间的低温时期,江南一带也可以发现斧足腐烂的疾病。但从多数蚌病看,也像许多变温动物一样,发病的高峰季节多是在每年的4~6月和9~10月。因为上半年有一段时间的水温比较适宜于某些原生动物的滋生,所以这一时期的寄生虫危害就较重,同时细菌性疾病也往往随之而来。7~8月气候炎热,水温高,有趣的是很多种疾病却少了,但是像外套膜触手溃疡这种特殊的疾病反而最多。可见它的发生与某些化学物质浓度过高有必然联系。

  我们从生产中也可以发现,育珠蚌手术后1~2个月比较容易生病,这是它们体质虚弱,抵抗能力差的表现。但是手术后一年左右和19~22个月左右这两个时期发病也较高,这个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明了。

  特别是一些养蚌条件不十分理想的场所,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危害很大。但是育珠蚌的疾病并不像很多群众说的那样,是一种“瘟病”,当然大家知道了其中的前因后果之后,不仅可以治疗,也可以预防。造成危害育珠蚌健康,最终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恰恰是许多群众不懂科学知识,盲目生产,因此,我们学习了解这些技术知识,就可以有效地保护珍珠母贝的健康生长,获得珍珠的优质高产。

  从环境条件方面看,水位浅,水体理化因子不稳定,必然有害蚌体健康。也有些群众错误地认为养蚌需要水流,所以经常进行冲水,或长流不止,流量大,流速快。正如前面所说,如果水源清瘦,那么养蚌水体最终也会变成清水而缺乏天然藻类。所以这里所说的流水,指的是缓流,即流速在2厘米/秒就可以了。另外,面积太小的水体也不利于养育珠蚌。调查不同生产水域发现,20亩以上发病率较低。昼夜温差大也是一个不良因素,往往蚌病多发季节也是昼夜温差最大的季节,而我们为了避免这种温差带来的坏影响,必须将育珠蚌吊养在水面20厘米以下,最好还要四季调节吊养深度,也就是温差大的季节适当吊得深一些。

  由于土质的关系,很多地区的水域一旦大雨过后,水质就会变浑。这是土壤颗粒被雨水冲刷后悬浮在水中造成了浑浊,可能是土壤微粒随水进入蚌体,影响了蚌鳃的呼吸,总之这样的浑水对养蚌也十分不利。而很多鸡鸭类禽粪使用过多,同样也会使病害增多。pH值偏低,或氨的含量多,都会使某些疾病增多。

  以上都是一些外界环境不良,引起或加重蚌病的因素。当然育珠蚌本身的内因也十分重要,比如出现种质退化、近亲繁殖、早熟等都可能导致抗病力下降。所以我们应该尽量选择优良的蚌种进行繁殖,选择强壮的幼蚌进行育珠手术。

  育珠蚌生病。而造成死亡,是养蚌育珠生产的大敌,可以这么认为,提高存活》率是育珠生产成败的。两个关键之一。蚌病危害如。此之大,蚌病发生又如此复杂,有人担心蚌病不可抗拒。经济效益巨大的养蚌。育珠业也成了风险业。事实并非如此,根据我们的实践,蚌病可防也可治。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如何有效防治蚌病的一些措施。

  除了选择优良蚌种和健壮的手术蚌外,整个手术过程,就是一个预防疾病发生的开始!

  严格的做法是无论亲蚌、幼蚌和手术蚌在放养前都要集中暂养,并且对暂养池进行全面消毒,方法是在池中使用含氯的消毒剂,或生石灰等,用法和用量可以参考有关产品说明。

  手术操作一般都放在离养殖场很近的室内进行,手术前后将手术室清扫冲洗,每天工作结束后最好用石灰水或含氯消毒剂泼洒。手术室门前,每天都应铺撒石灰粉,以便人员进出时从此经过,进入室内前最好装一盏紫外线灯,使工作人员进入时进行灭菌照射。手术用蚌经过暂养,最好经过1小时的药浴,手术后的育珠蚌也同时再经药浴后转入养殖池。

  手术器具经常接触蚌体和外界环境,所以更需彻底消毒,使用过程中,必须每天做到消毒清洗。对于有核珠生产用的珠核,也要进行专门的消毒。放置组织小片的玻璃板也应每次消毒清洗。

  在制片操作中我们已经提到,制作好的外套膜组织小片,一定要滴加专门的消毒保养液。只有这样严格消毒防疫,才能有效地控制手术感染,也会减少以后整个养殖过程中的疾病发生。所以手术操作的卫生消毒措施是防治蚌病的重要环节。

  在众多水产养殖项目中,养蚌育珠算是一个周期较长的生产。要在这2~3年养殖过程中不发病,首先就要把养殖水体连同整个环境进行彻底的消毒,这当然只能在放养育珠蚌之前进行,这一措施在养鱼过程中也叫做“清塘”。方法是把水抽干,用100公斤/亩生石灰发浆后均匀泼洒,然后使其与淤泥混合。如果有水无法抽干,也可多用石灰以达到目的,有1米水位的,石灰用量为200~300公斤/亩。有时也可以用漂白粉、氨水或其他专用清塘药物来消毒,但是普遍认为用生石灰最为经济、效果也最好。

  环境清理好了,对进入养殖池的水源也要调查清楚,特别是对于水网交错的地区,引入育珠水体的外来水源,应用30~40目的聚乙烯网布进行过滤,以防止小杂鱼、虾蟹及其卵子进入,也不能让其他有害昆虫等动物入内,更不能将上游发生蚌病的疫区水引入养殖池。

  在养殖过程中,始终要做到合理施肥,看水色,看天气使用肥料。密切注视水质的变化,及时做好水质调节等管理工作。

  做好日常管理后,万一发生了蚌病也无需惊慌,除了请专业部门帮助诊断和采取治疗措施以外,我们自己也可以学会看病和治病。

  有时我们到水中检查,发现有许多空壳或有一些开了口的死蚌,但内脏没有完全烂掉。这时应该意识到珠蚌已经患了病,并到了一定的程度,需要立即采取措施了。事实上,你如果经常观察育珠蚌,就会发现,正常的健康的蚌提出水面时会有一股水柱喷出,并马上紧闭双壳。如果出现喷水无力甚至不喷水;闭壳无力,反映迟钝,或腹缘清流粘液,那就是一种危险的信号——育珠蚌不健康!

  如果我们将不健康的珍珠母贝解剖,就会进一步发现,患病后的蚌一般都会不吃食,所以胃肠内也很难看到食物和粪便。随着停食时间的延长,病程发展,晶杆体也会变软而易断,甚至消失。另外,病蚌外套腔中的粘液也因不同病原而在颜色、粘稠性等方面表现不同。其他如肝脏的颜色、鳃瓣的颜色也同样会出现一些变化,但这些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才能观察正确。当然单凭这些现象,要明确育珠蚌到底是患了什么病,还很不够,我们最好去做进一步的显微检查,找到致病的罪魁祸首——病原生物。这样才可以找到对症下药的防治措施。

  在科学诊断的基础上,要达到切实有效治疗蚌病,还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法。生活在水里的育珠蚌,要给它治病,方法肯定不同于给猪牛、鸡鸭等畜禽治病。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广泛采取的措施是水体泼洒药物和口服蚌药。

  水体泼洒药物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或抑制水体环境中的病原生物,并且可以通过接触在一定程度上消灭或抑制蚌体上的病原生物。根据病原的不同,有消毒杀菌的泼洒药物,也有专杀寄生虫的泼洒药物。根据药物特点,如果使用得当,杀虫药可以一次成功。但是杀菌药往往需要连用几次方可奏效。也有的人采取浸泡法治疗蚌病,就是将育珠蚌从水中取出,集中放在容器中浸泡,这样用药虽少,但工作量太大,大规模的生产无法采用。另外也有将小包药物分别挂在育珠蚌附近进行消毒的,这同样繁杂。至于注射法就更不切实际了。所以,生产上还是以泼洒法为简便可行。

  育珠蚌以过滤法获取水中食物,这些食物都是些十分微小的浮游植物,要给珠蚌服药也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我们经过反复的实践发现,如果将药物混合在珠蚌喜食的豆浆中,再均匀地泼洒到水面上去,药物可以随着豆浆被摄入珠蚌体内。

  对于已经发病的育珠蚌养殖场,一般都要经过水体消毒再口服药饵,才能得到有效治疗。我们在使用各种消毒剂和口服药时,千万不能盲目效仿,最好听从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

总结:这篇科普小知识是告诉大家珍珠母贝的养殖过程也是很容易生病的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污染使它们受到污染 疾病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我们应该倡导保护环境 了解珍珠母贝的生长过程 大家献出自己的爱心
[ 此帖被soneyky在2015-07-29 13:43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66
邵畑。

ZxID:14088211


等级: 文学之神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7-29 0
已审核。

我一直以为贝壳很坚硬,看来也是需要悉心照料的生物。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