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2][table=600,#ffffff,#000000,2][tr][td]
[b]温室效应[/b]
(英文:Greenhouse effect),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b]环境影响[/b]
①全球变暖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会减少红外线辐射放射到太空外,地球的气候因此需要转变来使吸取和释放辐射的份量
全球各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布图
达至新的平衡。这转变可包括‘全球性’的地球表面及大气低层变暖,因为这样可以将过剩的辐射排放出外。虽然如此,地球表面温度的少许 上升可能会引发其他的变动,例如:大气层云量及环流的转变。当中某些转变可使地面变暖加剧(正反馈),某些则可令变暖过程减慢(负反馈)。利用复杂的气候模式,‘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第三份评估报告估计全球的地面平均气温会在2100年上升1.4至5.8℃。这预计已考虑到大气 层中悬浮粒子倾于对地球气候降温的效应与及海洋吸收热能的作用 (海洋有较大的热容量)。但是,还有很多未确定的因素会影响 这个推算结果,例如: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预计、对气候转变的各种反馈过程和海洋吸热的幅度等等。
②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美国科学家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温室效应的危害
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家杂志》中指出,早前他们发现一种植物病毒TOMV,由于该病毒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 4块年龄由 500至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病毒(Tomato Masaic Virus 番茄花叶病毒纽)。研究员指该病毒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这项新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尚无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能抹煞病毒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③海平面上升
title
假若‘全球变暖’正在发生,有两种过程会导致海平面升高。第一种是海水受热膨胀令水平面上升。第二种是冰川和格陵兰及南 极洲上的冰块溶解使海洋水份增加。预期由1900年至2100年地球的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介乎0.09米至0.88米之间。
全球暖化南太小岛即将没顶,全球暖化使南北极的冰层迅速融化,海平面上升对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区带来的灾害是显而易见的,突出的是:淹没土地,侵蚀海岸。全世界岛屿国家有40多个,大多分布在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区,地理面积总和约为7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和约为4300万,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这些岛国将负责管理占地球表面1/5的海洋环境,其重要战略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尽管这些岛国人均国民产值普遍较高,但极易遭受海洋灾害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的威胁最为严重,很多岛国的国土仅在海平面上几米,有的甚至在海平面以下,靠海堤围护国土,海平面上升将使这些国家面临淹没的危险。
沿海区域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也是世界人口最集中的地区,约占全世界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这里。各洲的海岸线约有35万公里,其中近万公里为城镇海岸线,海平面上升这些地区将是首当其冲的重灾区。据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当海平面上升1米以上,一些世界级大城市,如纽约、伦敦、威尼斯、曼谷、悉尼、上海等将面临浸没的灾难;而一些人口集中的河口三角洲地区更是最大的受害者,特别是印度和孟加拉间的恒河三角洲、越南和柬埔寨间的湄公河三角洲,以及我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等。据估算当海平面上升1米时,我国沿海将有12万平方公里土地被淹,7千万人口需要内迁;在孟加拉国将失去现有土地的12%,占人口总量的1/10将出走;占世界海岸线15%的印度尼西亚,将有40%的国土受灾;而工业比较集中的北美和欧洲一些沿海城市也难幸免。[1]④气候反常
气候反常,极端天气多是因为全球性温室效应,即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热量不能发散到外太空,使地球变成一个保温瓶,而且还是不断加温的保温瓶.全球温度升高,使得南北极冰川大量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海啸,台风,夏天非常热,冬天非常冷的气候反常,极端天气多.
⑤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已有12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了沙漠,特别是近50年来形成的“现代沙漠化土地”就有500万公顷。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调查,在撒哈拉沙漠的南部,沙漠每年大约向外扩展150万公顷。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发生沙漠化。每年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达260亿美元[1,2,3]。从1968年到1984年,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南缘地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持续17年的大旱,给这些国家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灾难,死亡人数达200多万[3]。沙漠化使生物界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已引起科学界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之前我们提出,气候变冷和构造活动变弱是沙漠化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加速了沙漠化的进程。中国科学家对罗布泊的科学考察提供了不可辩驳的证据。
⑥缺氧
温室气体的摩尔质量总之都大于氧气,世界各国尽管放心地把地球内部所有的能量都开采出来使用了,然后地球上最终的环境的状态是跟地球在10亿年以前的情况差不多,到时候不光是野生动物呼吸不到氧气,甚至连到人类也是无法生存的。
[b]气候变暖最大元凶是牛废气[/b]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公布的长达400页的《牲畜的巨大阴影:环境问题与选择》报告说,全球牛排放的废气是气候变暖的最大元凶。
报告说,牛的废气等排泄物含100多种污染气体,其
中导致酸雨的氨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2/3,牛消化产生的甲烷占全球总量1/3,甲烷暖化气候的作用比二氧化碳大20倍。全球现有牛10.5亿头,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8%,远高于其他家畜,甚至超过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养牛的燃料和制造肥料也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另外,牛消耗大量水,每升牛奶要消耗990升水。
随着经济发展,人类肉、奶消耗急剧上升,预计2050年全球肉类消耗将由目前的2.29亿吨增加到4.56亿吨,奶从5.8亿吨增加到10.43亿吨。由此增加的牛废气将导致环境危机。饲养业目前占用30%的土地,33%耕地用于饲料作物,使森林面积减少,导致土地和水质退化,牲畜粪便污染环境,危害海洋生物。报告呼吁改良畜牧业,否则温室效应到2050年时将加倍。联合国气候变迁研究组的报告说,大气二氧化碳含量5年来急剧增加,预计未来10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4.5摄氏度。
[b]阿根廷:降低温室效应 牛、羊也要减少废气排放[/b]
央视网消息(国际时讯):甲烷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牛、羊等反刍类动物在消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在全球甲烷排放总量中占有不小的比重。为此,作为畜牧业大国,阿根廷的科研人员日前正在研究一种减少牛、羊反刍类动物废气排放的方法,以降低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
这是阿根廷农业技术学院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以西100公里处的一个试验用农场。这里的科研人员将一个气囊连接到一头牛的胃部并固定在牛背上,用于收集牛胃部产生的气体。
科研人员 吉列尔莫·贝拉:研究结果令我们大吃一惊,我们此前根本不知道.像这样一头重量在550公斤左右的牛一天可以排放800至1000公升的气体
通过对这些气体的研究发现,其中除去甲烷外,另外近30%的气体中也基本都含有甲烷成分。研究人员表示,甲烷是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胃中,微生物在分解、发酵植物纤维的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它对增加温室效应的作用远在二氧化碳之上。如果能够发现一种新的饲养方法,可以减少牛类消化系统排出的甲烷,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将会得到极大改善。
根据阿根廷官方统计数据显示,阿根廷全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47%来自于化石燃料,即汽车排放的尾气等,另有4%是工业排放。农业产生的气体排放则占该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4%,其中绝大部分是牛、羊等反刍类动物产生的。
[b]化“牛气”为燃料有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b]
外媒称,阿根廷国家农业技术研究所(INTA)技术人员正在测试一套收集、净化和压缩牛产生的气体并使之成为替代能源的系统。
据西班牙《先锋报》10月16日报道,阿根廷技术人员表示,目前的试验结果显示,牛胃中产生的甲烷气体可以用于所有燃气用具,包括使用生物燃料发动的汽车。
大量生产牛胃气体成本可能比较昂贵、技术复杂,但INTA技术人员认为,目前该能源可以为那些传统物资供应无法到达的地方提供服务,生产者可以用它来煮饭、照明甚至开车。项目负责人吉列尔莫·贝拉表示,他们的建议类似于建造一个燃气厂或者一个“有腿”沼气池。
另一名技术人员里卡多·布阿洛解释说,一头牛每天排放约300升甲烷气体,其能量可以让一个容量100升的冰箱在一整天内保持2-6摄氏度的温度。
专家强调,除了可以作为替代能源,牛排出气体的再利用还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不要忘了,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调查,家畜排气目前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将近15%。
吉列尔莫·贝拉说,“因为牛排出的气体具有温室效应,因此我们建议以经济实用的方式收集这些气体,并把它用作能源”,从这个角度来说,INTA技术人员的研究目的在于利用牛胃中的厌氧发酵机制获取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有关技术人员已经开始在阿根廷农村收集和处理牛的排气,不过目前的收集装置原理还有点复杂,先将插管直接通到产生甲烷的牛瘤胃中,然后在牛背上放置一个塑料袋用于收集气体。据介绍,气体收集量根据牛的进食量和体积大小而有所不同,一头成年牛每天产气量约为1200升,其中250-300升是甲烷气体。这些气体经过收集净化后甲烷浓度达到60%以上,最后经过压缩并储存在钢瓶中供以后使用。
[hr]
我的感想:原来牛羊的废气对于温室效应也有这么大的影响,在阿根廷等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牛羊的影响比较大。科学家真是聪明,竟然可以把牛废气转换成汽车能源,这样一来,一举两得。希望这项技术可以快些成熟,以后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td][/tr][/table][/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