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叶子的智慧——佛教圣树菩提树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141 回复:0

[趣味科普] 一片叶子的智慧——佛教圣树菩提树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司凌。

ZxID:9742737


等级: 派派版主
配偶: 此微夜
原名:独爱穿越。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11-02 0
一片叶子的智慧——佛教圣树菩提树
[size=2][table=600,#ffffff,#000000,2][tr][td]
  菩提树(Ficus religiosa),又叫觉悟树、智慧树,是桑科榕属植物。菩提在梵文中是觉悟之意,相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正是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因此该树才得名菩提树。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各地的丛林寺庙中,普遍栽植菩提树,它被佛教徒视为圣树而万分敬仰。菩提树是印度的国树,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
  武汉植物园的景观温室里就植有一棵菩提树,微风出来,树叶沙沙作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小小的树叶里蕴含着巧妙的智慧呢。
  原来菩提树叶有个典型特点,心型叶片的前端细长如尾,这在植物学上被称作“滴水叶尖”。漂亮的“滴水叶尖”是热带雨林的奇观之一,在高温多雨的雨林中,下垂的尾状叶尖很容易引导叶片上的水膜汇集成水珠流淌下来,使叶片迅速变干,这样既有利于叶片的蒸腾作用,又可以清除附着在叶片上的菌类、地衣、虫卵等附着物,从而减少病虫害。
  一片叶子竟藏有如此多的智慧,怪不得佛祖当年会在这棵树下顿悟成佛呢!

[b]菩提树 - 基本介绍[/b]
  菩提树为桑科榕属植物,树干笔直,树皮为灰色。树冠为波状圆形,具有悬垂气根。国内分布于西南部、以及中南半岛。菩提树可用于寺院、街道、公园作行道树。菩提树也是台湾花莲的县树。
菩提树有许多别名:沙罗双树、阿里多罗、印度菩提树、黄桷树、思维树、毕钵罗树、觉树,与佛教渊源颇深。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才得名为菩提树(梵bodhivrksa),“菩提”(梵bodhi)意为“觉悟”。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各地的丛林寺庙中,普遍栽植菩提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菩提树在伤口处会分泌出乳汁,可提取硬性橡胶。花可以作为药材入药。

[b]菩提树 - 生态特征[/b]
  菩提树属桑科落叶性乔木,大乔木。高10-20米,全株平滑,树冠巨大,直径2-3米。树皮黄白色或灰色,皮平滑或微具纵棱,冠幅广展;树干凹凸不平。树枝有气生根,下垂如须,侧枝多数向四周扩展,树冠圆形或倒卵形,枝叶扶疏,浓荫覆地。单叶互生,心形或三角状阔卵形,具叶柄,全缘波状,革质,卵圆形或三角状心形,表面光滑,先端长尾状锐尖,延长成尾状,基部宽楔形至浅心形,侧脉8~10对。全缘或波状;深绿色,有光泽,不沾灰尘,被看作圣树的象征。叶形美观,常用作诗画题材。花生于叶腋,不见真面目,称隐头花序成对腋生。无总梗,扁球形。雌雄同株;雄花很少,生内壁近口部,无柄,花被片3,雄蕊1枚;雌花有梗或无梗,花被片3-4,花柱近顶生。瘿花多数,花被片4-5;子房有柄,花柱线形。隐花果,扁平圆形,冬季成熟,紫黑色。花期3-4月,果期5-6月。果实:隐花果腋出双生,扁球形,表面散生多数紫色斑点,基部具有革质之苞片3 片。叶互生,滴水的叶尖乃该品种特征,是适应热带雨林而成,此树的根压大得惊人,在早上可以见到树叶分泌出水由叶尖滴下。 

[b]菩提树 - 产地分布[/b]
  菩提树原产印度,因此通称印度菩提树,别名觉悟树、智慧树。相传梁武帝天监元年(502 年),印度僧人智药三藏从西竺引种菩提树于广州光孝寺坛前。从此我国广东、云南均有菩提树生长。 是印度国树。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各地的丛林寺庙中,普遍栽植菩提树,它在《梵书》中称为“觉树”,被虔诚的佛教徒视为圣树,万分敬仰。 国外分布于印度、日本、马来西亚、泰国、越南、不丹、锡金、尼泊尔、马基斯坦;中国大陆主要分布于广东(沿海沿海岛屿)、广西、云南等地,多属栽培,但喜马 雅山区,从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至不丹均有野生

[b]菩提树 - 形态特性[/b]
  菩提树落叶性乔木,高10-20公尺,全株平滑,树冠巨大。单叶互生,心形或三角状阔卵形,具叶柄,全缘波状,革质,卵圆形或三角状心形,表面光滑,先端长尾状锐尖,叶基截形或浅心形,侧脉8-10对。花期7-10月。果实:隐花果腋出双生,扁球形,表面散生多数紫色斑点,基部具有革质之苞片3 片。叶互生,滴水的叶尖乃该品种特征,是适应热带雨林而成,此树的根压大得惊人,在早上可以见到树叶分泌出水由叶尖滴菩提树属桑科常绿乔木,大乔木。一般树高15米,直径2米。树皮黄白色或灰色,皮平滑或微具纵棱,冠幅广展;树干凹凸不平。树枝有气生根,下垂如须,侧枝多数向四周扩展,树冠圆形或倒卵形,枝叶扶疏,浓荫覆地。叶互生,近革质,三角状卵形;或三角状长圆形,先端骤尖,延长成尾状,基部宽楔形至浅心形,全缘或波状;深绿色,有光泽,不沾灰尘,被看作圣树的象征。叶形美观,常用作诗画题材。花生于叶腋,不见真面目,称隐头花序成对腋生。无总梗,扁球形。雌雄同株;雄花很少,生内壁近口部,无柄,花被片3,雄蕊1枚;雌花有梗或无梗,花被片3-4,花柱近顶生。瘿花多数,花被片4-5;子房有柄,花柱线形。隐花果,扁平圆形,冬季成熟,紫黑色。花期3-4月,果期5-6月。菩提树属桑科常绿乔木,大乔木。一般树高15米,直径2米。树皮黄白色或灰色,皮平滑或微具纵棱,冠幅广展;树干凹凸不平。树枝有气生根,下垂如须,侧枝多数向四周扩展,树冠圆形或倒卵形,枝叶扶疏,浓荫覆地。叶互生,近革质,三角状卵形;或三角状长圆形,先端骤尖,延长成尾状,基部宽楔形至浅心形,全缘或波状;深绿色,有光泽,不沾灰尘,被看作圣树的象征。叶形美观,常用作诗画题材。花生于叶腋,不见真面目,称隐头花序成对腋生。无总梗,扁球形。雌雄同株;雄花很少,生内壁近口部,无柄,花被片3,雄蕊1枚;雌花有梗或无梗,花被片3-4,花柱近顶生。瘿花多数,花被片4-5;子房有柄,花柱线形。隐花果,扁平圆形,冬季成熟,紫黑色。花期3-4月,果期5-6月。

[b]菩提树 - 实用价值[/b]
  菩提树菩提树树干富有乳浆,可提取硬性橡胶;花可入药,有发汗解热之功。它适于寺院、街道、公园作行道树。提树不仅身世丰富,且实际用途十分广泛。它树干粗壮雄伟,树冠亭亭如盖,既可做行道树,又可供观赏;叶片心型,前端细长似尾,在植物学上被称作“滴水叶尖”,非常漂亮,如将其长期浸于寒泉,洗去叶肉,则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轻纱的网状叶脉,名曰“菩提纱”,制成书签,可防虫蛀;枝杆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后可制硬性树胶;用树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药有发汗解热、镇痛之效;枝干上会长出气生根,形成“独树成林”景观;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的某些地方,人们将其气生根砍下来,作为大象的饲料。

[b]菩提树 - 宗教内涵[/b]
  菩提树佛教、印度教、耆那教认为菩提树是神圣的。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才得名为菩提树(梵bodhivrksa),“菩提”(梵bodhi)意为“觉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一棵位于斯里兰卡阿努拉德普勒的圣菩提树种植于公元前288年,据说源自释迦牟尼在下面觉悟的那棵菩提树,是目前有确定年龄的最古老的人工种植的被子植物。菩提树是印度的国树,台湾花莲的县树。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 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关于菩提树比较有名的故事。据《六祖坛经》载:唐高僧五代传人弘忍禅师与徒众论道,命各以心得书一偈语,时上座神秀书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也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两人各有心得,而以惠能更高一境,弘忍乃授衣钵子惠能,是为南宗,而以心印传神秀,是为北宗,世固有南能北秀之称。

[b]菩提本无树[/b]
  神秀 (606?-706),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唐高祖武德年间在洛阳受戒。五十岁时嗣禅宗五祖弘忍,历六年,升为上座僧。弘忍卒后,移住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开禅宗北宗一派。卒谥大通禅师。
唐朝初年,他与师兄慧能对话,写下诗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意思说:身是觉悟的根本(菩提是觉悟的意思,以前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觉悟成佛,后世便将此树称为菩提树),心像明镜一样,能照万物。物象来时,镜不增加,物象去时,镜不减少。这里的“身”和“心”,实是互文,意思相同,只是为了符合诗歌的句法而作的安排。慧能(后来称禅宗六祖)对写了这么一首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流传甚广,所以后世许多人都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菩提树,其实是人们误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树不仅存在,而且又名思维树,是一种桑科榕属常绿大乔木。慧能所写的“菩提本无树”这一诗句,大概是从佛家理论“四大皆空”里作了引伸而来的吧!

[b]菩提树 - 相关故事[/b]
  菩提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佛门弟子把菩提树奉为圣树。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又在菩提树下涅磐升天。莫高窟壁画中的菩提树随处可见,不计其数。最为高大的是第17窟(藏经洞)北壁两棵,枝叶繁茂,郁郁葱葱,树身苍劲多节,藤蔓缠绕,形似当地常见的胡杨树。佛门为什么崇拜菩提树呢?


  很久以前,恒河岸边有一棵高约百丈、技村粗壮、叶片嫩绿、冬夏长青的毕波罗树。此树夏能遮日,冬能挡风,阴能避雨。东来西往的行人常在树下歇息。释迦牟尼出家后,在毕波罗树下的菩提金刚莲花宝座上苦修苦炼,终于得道成怫。此树便更名“菩提树”。这棵大树虽然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但有灵气如人的情意。每年到如来佛涅磐的这天,树上的叶子就全部落了,枝条上还浙淅沥沥地掉着水珠,如泪水一般。各国的君子、各地的比丘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祭祀,成千上万的人在树下奏乐,跳舞,献花上供,焚香叩首,诵经念卷,日夜不停。好多人用香水清洗树身,用乳汁浇灌树根。到了第二天,树叶又长出来了,更加鲜嫩碧绿。

  阿育王刚继位时,横行霸道,广施暴政,不信佛法。下令全国毁掉佛祖的各种遗迹。最受佛门崇拜的菩提树首当其冲。阿育王心想:要灭佛门,必须砍倒有灵瑞气的菩提树。于是,他亲自带领王公大臣,兵马将士,浩浩荡荡地前来砍伐。土兵们手持利斧,轮流上阵,足足砍了半天,才将树砍倒。晚上,他们燃起大火,跳舞唱歌,饮酒庆贺。谁知第二天清早,光秃秃的树墩上又长出了两棵大树。清风一吹,树叶啪啪发响。阿育王恼羞成怒,认为菩提树在嘲笑他。即令士兵将树再次砍倒,连根挖出。又把根。杆、枝、叶剁得粉碎,堆在一起,点火焚烧。倾刻之间,烟雾滚滚,火光冲天。火乘风势,碑僻啪啪,越烧越旺。佛门弟子哪敢近前,只在远处观望,个个心如刀绞,泪如雨下。过了一时三刻,火势渐弱,突然火堆中长出两颗菩提树,树杆像玉石一样洁白,叶子像翡翠一样碧绿,散发出醉人的香气。香气扑鼻而来,沁人肺腑。阿育王和将士都觉得心旷神恰,精力充沛。

  大火渐渐熄灭了,菩提树节节长高了。阿育王亲眼看到了树的神奇,恍然大悟——佛的神力是奇异的,佛迹是万难摧毁的。他心中非常内疚,悔恨不该听信外道和王妃的谗言来砍菩提树。决心痛改前非,今后一心供奉佛祖。他命人抬来一百桶香甜的牛奶饶在树根上,使那两棵菩提树长得更加高大挺拔,郁郁葱葱。人们只要在树下转上一圈,就会病痛消除,轻松愉快。阿育王弃恶从善,在树下摆上香案,亲自焚香供奉神树。还请了好多沙门高僧在树下击鼓敲磬,作法会道场,讲说佛经。他听得人了迷,一连半月没有回王宫。

  再说王妃从小信奉外道。这次阿育王毁灭佛门遗迹,就是她再三煽动的。可是,大王出官半月有余,左等右盼不见回来,心中十分着急。她怕大王信了佛法,自己就会失宠。忙差人去请阿育王回宫。差人飞马返回,禀告王妃:大王砍树,神树死而复活,大王便皈依佛门,在树下供奉佛法,三个月不回王宫。王妃听言,气得昏了过去。仆人唤醒后,心想,大王三月不回,都是这棵菩提树作祟。不除掉妖树,难解我心头之根!带了十名壮汉,于夜深人静时,偷偷地又砍倒了菩提树。

  这天清早,阿有王来到树下供奉,见树又被人砍倒,不禁怒火中烧,正欲下令追查凶手,但转念一想;自己不也砍过这棵树吗?我虽信了佛,但还有人不信佛。他们还没有觉悟,才做出了这样的蠢事。这不能责怪他们,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佛的神力。只有让菩提树再次复活,才能启发他们悔悟。于是,阿有王和众比丘怀着虔诚的心意,跪在树前祈祷,请树神再次显灵。又令人抬来一百桶乳汁浇灌在树根上。不久,树墩上抽出了新芽。到了太阳落山时,又长成了两棵参天大树。

  阿育王对普提树越发崇敬了。他怕有人再来偷砍圣树,让工匠建造了一道高约丈五的石墙,把菩提树保护起来。从此,菩提树虽经受了无数次狂风暴雨、严寒酷暑,依然枝叶婆娑,树影斑驳,受佛门敬拜。大唐高僧玄类在印度取经时,还亲自拜谒了这两棵菩提树。

[b]菩提树 - 医药用途[/b]
  菩提树不仅身世丰富,且实际用途十分广泛。它树干粗壮雄伟,树冠亭亭如盖,既可做行道树,又可供观赏;叶片心型,前端细长似尾,在植物学上被称作“滴水叶尖”,非常漂亮,如将其长期浸于寒泉,洗去叶肉,则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轻纱的网状叶脉,名曰“菩提纱”,制成书签,可防虫蛀;枝杆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后可制硬性树胶;用树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药有发汗解热、镇痛之效;枝干上会长出气生根,形成 “独树成林”景观;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的某些地方,人们将其气生根砍下来,作为大象的饲料。

[hr]
我的感想:从小就听说过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冥想7天7夜,大彻大悟成了佛陀的故事。小时候,外婆跟我讲过,后来在西游记里也看到过。那时候起就觉得菩提树很神圣。再后来,听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虽然对于佛法不懂,觉得高深,但是却再一次让我感慨菩提在佛教中的地位。
[/td][/tr][/table][/size]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66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