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范特西》在华语乐坛一炮而红引起广泛关注与好评,但是之所以现在看来那张十分经典的专辑之所以红,是因为当时R&B、中国风还没有在中国泛滥以致成灾,还没有多少人听过口齿不清的念白和融入中国特色的节奏蓝调音乐,而那时候周杰伦也只才出过一张专辑,大家的审美都还没有疲劳。 可是当每年夏天周杰伦的歌曲如约而来,当响彻大街小巷越来越多的是各种类型的R&B和中国风,当所有人听周杰伦的咿咿呀呀的Rap衍变为一种习惯时,于是对他专辑一张不如一张的骂声开始不绝于耳,所有人都开始质疑他江郎才尽,创作源泉干涸……
大概是周杰伦本人不能忍受这种他认为的P话,于是命名新专辑《依然范特西》,就是要告诉所有质疑和中伤他的人,周杰伦就是周杰伦,我就这样,就是不变了,怎么着?
变还是没有变,咱听完歌再说。
《千里之外》,作为主打,确实很抢耳,费玉清的美声唱法与周杰伦的R&B唱腔,撞出如此令人惊喜的火花,令人眼前一亮。费玉清本身就有中国古典气质,用他特有的美声演绎这首中国风的作品,加上现代的编曲,在周式风格上又添了一笔美丽与悠扬,有了1+1>2的效果。
专辑中第二首歌曲《听妈妈的话》也恰与《范特西》中的《爸 我回来了》相呼应,与同类型的《爷爷泡的茶》和《外婆》比较丝毫不差,歌词则更加真挚,情感流露更加自然,周董以一种顽童的口吻娓娓道来,说唱的部分韵律跳跃,流畅中透着可爱,就好像是一个天真的孩子写的日记,这也是整张专辑最真实情感最充沛的一曲。
另一个亮点是黄金甲的主题曲《菊花台》,中国风的外表下的这支音乐小品听来温情十足,诗化的歌词和穿插的古筝和葫芦丝演奏赋予了歌曲极优美的意境。
《夜的第七章》继以《夜曲》和《以父之名》的黑色风格,《红磨坊》继续上一张专辑中《四面楚歌》的说事手法,不过这次主题换为中国风,表现中规中举。
另一首有曲风尝试的《迷迭香》,并不很合适周董,Bossonova悠闲、随意的感觉从周杰伦嘴里唱出来有些许不舒服。而广告歌《本草纲目》只能说歌词要表达的意思还不错。
至于《退后》、《心雨》、《白色风车》,这几首抒情歌仍旧半高不低,这种类型歌曲从《叶惠美》开始就多次出现,表现十分疲软,听来索然无味,既不够口水也不深刻,形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十分尴尬。
整体来说,这张专辑有惊艳的部分,但同时也残留着一直以来的弊病,而这些缺憾则给专辑的整体性大打折扣,往严重说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从而使《依然范特西》想要再续经典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所以如果一定要问《依然范特西》有没有依然《范特西》,我的我的答案是:没有。
但是我更多的认为这种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替周杰伦开脱。 单就专辑质量来说,我认为才是《JAY》他最优秀,最出彩的一张,专辑里浮现他丰富的创作灵感和真切的源自生活的气息,而后来的《范特西》则是将这种风格不断的放大,也因此使周杰伦和他的音乐被更多的人所认识。但到了《八度空间》质疑声就已经开始出现了,一直持续到现在都没有画上休止符。但是值得思考的是,在那个年份,周杰伦的这种口齿不清的Rap和融入中国特色的R&B才方兴未艾,人们刚开始接触,当然觉得不可思议,好似鬼斧神工!但如果把后来的《八度空间》 ,或者刚出版的《依然范特西》放在那时候发行,会有怎样的效果?答案不得而知。所以我想说的是事实上周董后来的专辑在制作水准上并没有和《JAY》、《范特西》差太多,只是大多数人在思想上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逐渐厌倦的东西就理所当然归为平凡与劣质。 假如让他变,变成什么?陶喆的纯美式R&B,王力宏的chinked-out还是让他唱老鼠爱大米,刀郎? 周杰伦就是周杰伦,他没有必要改变也不可能抛弃自己的风格,就像你不能让张信哲改唱Hip-Hop,人家情歌唱的就是好,凭什么要改变? 可是这么说也不代表周杰伦就要原地踏步,不断复制自己,他仍然要保持谦虚谨慎,眼光观六路,耳听八方,尝试与不同的音乐人合作,融入更多地音乐元素,注入歌曲更多的感情,少一些听来索然无味的流俗调调。在保持个人风格的同时勇于创新,江泽明的话说是与时俱进,而邓小平同志早在二十多年前就说过了:发展才是硬道理!
回头再看专辑名,周杰伦取这样的一个名字,到底是告天下自己英雄不减当年还是给贬低他的人的一记当头重棒?
所谓依然范特西,是坚持还是一句无奈的赌气话?
本帖链接 [url]http://bbs.ent.tom.com/bbs.php?forumid=162&threadid=15876&page=1[/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