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看着时常灰蒙蒙的天空,我想,在雾都生活的人们该是怎样的压抑?偶尔会看到几个活跃的高大烟囱,每当此时,心情必然晴转多云。
人文,大家都说,北京的一个商店招牌倒下,必砸到一个做官的;而在我看来,更准确的说法是,必砸到一堆做学问的。
建筑,也许运气比较差,或因游玩得比较少,至今未有望楼兴叹的经历。即便第一次看到所谓的亚洲最大单体教学楼,也难以感觉心率有何波动。
交通,让我最有感触,那种在挪动着的公交上看着珍贵的动车组车票慢慢作废的感受至今未忘。
公交,说到交通时必然想到的,它作为我的主要出行工具,便宜发达,在不考虑普遍的交通堵塞问题时相当另人满意。
胡同,名声如雷贯耳,可惜至今未去细走一遭,它的曲折幽静仍然只能凭空想象;希望在它们完全被高楼大厦取代之前,能有兴拜访。
糖葫芦,吃过几串,与家乡的山寨版相比,种类多,个头大,价格贵。除此之外,个人没能吃出其它特别的感受。
长城,登了次八达岭,却怎么也难以把自己定义为好汉;人群拥挤在那么一小段长城上,它已被维护得难以看见岁月沧桑。
圆明园,游了两次,看着一堆堆石块与残破的建筑,心生惆怅;它以它那残缺的面孔,向国人诉说着曾经的苦难,鞭策华夏走向繁荣富强。
北京生活一年多,虽越来越喜欢这儿,却终究难以与对故乡的依恋相比,或许,我拥有的是一颗属于海滨城市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