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种好感,或者一种坏情绪去读一本书,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现在看来,确实如此。看了很多天的博登海默和凯利后,在图书馆碰到《无梦楼随笔》时,是有一种愉悦不由得在心头荡漾的。曾经读到过其中的片断,很是感慨,但却一直没有亲见。于是轮到今日欣然拜读。
此书是张中晓先生在困厄逆境中顽强抗争的血泪结晶。很多个事实包括张先生的人生已经证明:经历着苦痛的人,对生活对世界往往会有比常人更为敏感深刻的感悟。在其寒衣卖尽、早餐阙如、无人为伴的坎坷岁月中,他用让人心惊的冷静沉浸在自己的书海中〔也许他也只能靠此来维系凄惨的人生〕,完成了这些字字珠玑的短章。这些零乱的札记里,会有许多闪光的智慧。一如掩盖在草莽和枝叶间的璀璨的小花朵。读来,让我或冥思苦想或恍然大悟或欣喜终于找到想表达的意思或感慨作者的神思妙想。
先摘抄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一段如下:
贝多芬曾说过:“孤独、孤独、孤独……”
罗曼·罗兰也说过:“力量,在孤独中默默生长,成熟……”
完全不错。但是,同样完全不错的,在孤独中,人的内心生长着兽性;在孤独中,人失掉了爱、温暖和友情;在孤独中,人经历着向兽的演变……
孤独是人生向神和兽的十字路口,是天国与地狱的分界线。人在这里经历着最严酷的锤炼,上升与毁灭。这里有千百种蛊惑与恐怖,无数软弱者沉没了,只有坚强者才能泅过孤独的大海。孤独属于坚强者,是他一显身手的地方,而软弱者,只能在孤独中默默地灭亡。孤独属于智慧者,哲人在孤独中沉思了人类的力量和软弱,但无知的庸人在孤独中只是一副死相和挣扎。
这是我在大学时曾读到并受益匪浅的那段。再次读过,有了更深的体会。
人的身体容易被外界摧残,但人的尊严却会在思考中高昂。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生命脆弱,如在风中摇曳的芦苇,不羁的狂风会致芦苇于死地。但思想,让人在历史长河的惊涛骇浪中顽强地活了下来,让人类文明得以延续。
孤独,这个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鬼魅,它像一把锋利的刀,既能砍噬人的激情,却也能磨砺人的心性。正是在孤独的幽思中,张中晓延续着生存的时间。在这些匆忙的文字中,不难发现张先生对历史、民族文化、民族个性、人生精神等等所作的理性反思,不是为了发表,或“藏诸名山,传诸后人”,他是为了弄明白纠缠于自己灵魂之中的众多问号。
“即使狂风与灰土把你埋没了,但决不会淡忘,当精神的光明来临,你的生命就会更大的活跃”,闪光的灵魂终究不会被埋没于历史的尘埃中。当那些发黄的、陈旧的纸张上的文字被人整理重提时,那份孤独中蕴含的激动人心的力量依然能够感染现代的我们。这就是思想的重量。
历史毕竟是一个公正的筛子,会让该流走的流走,该留下的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