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 不能忘却的纪念  [转]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619 回复:0

青云 不能忘却的纪念  [转]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越前洛伊

ZxID:368105

等级: 博览群书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0 0
青云 不能忘却的纪念  [转]

  不能忘却的纪念 
青 云
2005年九月三日,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九月三

日上午,看完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敬献花蓝仪式,只觉得热潮一阵阵的往头上涌。

60响象征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礼炮在天安门广场鸣响,把人们的思绪带回60年前。
1945年9月2日。在美国“密苏里”号巡洋舰上,日本政府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二天,也就是9月3日,中国举国欢庆。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以伤亡3500万人的代价,彻底战胜日本侵略者,取得了百余年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当在场的人向为中国抗日战争奋勇献身的烈士们默哀时,现场一片肃静,唯有红旗飘飘。《献花曲》中,18名威武庄严的礼兵抬着花蓝呈V字队形缓缓 正步登上纪念碑第一基座,6000羽和平鸽腾空而起,掠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上空,将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热爱捎向远方。人们仰望蓝天,目送这和平的象征。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十六个大字,正是此刻人们心中所澎湃的心声。这一刻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以升华。抗日战争是民族复兴的 一段华彩乐章。中华民族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以战胜国身份而获大国 地位、台湾重归版图……中华民族以鲜血和生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中国终于强大,人民终于站起。 这是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救亡史。为了60年前那场永载史册的伟大胜利,四万万同胞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万众一心抵抗穷凶极恶的日本法西斯,在这场综合国力军事装备对比极其悬殊且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中华儿女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全民抗战史诗。
这是一段从沉沦到奋起的民族复兴史。一度四分五裂的中国人捐弃前嫌,聚集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正是这样的民族自觉,唤醒了全体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年老的年少的在后方,多出点劳力也是抗战!这样的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无坚不摧,
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过程和结局。
穿越60年的历史烟云,重温昔日刀光剑影、烽火硝烟,是为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唯有经历过战争,才知道和平的可贵。
电话铃声将我从沉思中唤醒,老母亲以寻常没有的兴奋问我是否看了电视,她告诉我,上级给她和我父亲颁发了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中央向70多万名抗战老战士和爱国将领颁发纪念章,表彰他们为抗战作出的突出贡献。我的父母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这种荣誉你们是得不上了”。母亲兴奋异常,给我讲述着。我刚平静下去的心又激动起来。
母亲出生在河北省保定市,燕赵自古多壮士。地处冀中平原的保定是一片英雄的热土,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过辉煌的篇章。《小兵张嘎》、《红旗谱》、《地道战》、《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武工队》、《狼牙山五壮士》、《新儿女英雄传》、《白洋淀记事》等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都诞生于这片土地。《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当过老师的定州二中就是母亲家乡的所在中学。母亲14岁参加八路军,当了一名卫生员,在前线从鬼子的炮火中用担架抬下无数八路军伤员,救护过许多战士。我家至今还留有母亲穿八路军军服的珍贵照片,棉袄长的过膝盖,下面打着绑腿,头发垂直在肩,十分英武。鬼子投降后,她又经历了解放战争的炮火洗礼。她经常给我讲述抗战期间经历过的那些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回忆起打鬼子牺牲的老乡和战友,惋惜她们没能活到今天。
时代造英雄,钢铁是在钢铁的洪流中炼成的。组成这个洪流的是那个英雄时代,战斗的岁月,群体的成长,英雄儿女们的那种自觉、不屈、不悔、浴血奋战、为国捐躯崇高的精神与伟大的人格。他们那一代人,在青春年华时,毫无保留在投入了革命的战斗,他们把生命浇注在未来的革命事业中,对祖国无比热爱,永不放弃理想,对同志诚挚忠诚。
在没有英雄的时代,我们做好一个人。
作为当代人,该如何作为,才最有价值,为自己的阶级,为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的
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一个民族可以舍弃某种东西,但万万不能缺少自己民族的偶像精神,这种精神力量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作用,是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的。抗战英雄们和那个年代没能成为英雄却默默为民族兴亡奉献的战士就是我们民族的偶像。
虽然我们不是历史的亲历者,但我们是抗战精神的继承者。抗日英雄儿女,不仅属于那个世纪,更属于中华民族,他们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英雄们的偶像应该永远树立在21世纪英雄的广场上,她们的精神永远是指引我们向新世纪迈进的强动力。

            写于2005年9 月3 日
          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