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文化】 之  天師宗譜(残)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70 回复:1

[宗教民俗] 【道学文化】 之  天師宗譜(残)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御风蝶衣

ZxID:13515578


等级: 明星作家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6 0
【道学文化】 之  天師宗譜(残)

  【道学文化】 天師宗譜(残)


  第一代天师


  張道陵


  字漢輔,本名張陵,得道後稱張道陵,東漢配國封邑(今江蘇封縣)人。道書載:為西漢留文成侯張良第九代孫,父大順封“桐柏真人”,母劉氏夢神人以蘅薇草授之,感而有娠。漢建武十年(34年)正月十五日晚生於呉之天目山,年及冠,身長九尺二吋,龐眉廣颡,目有三角,美髭髥,垂手過膝,龍踞虎步,望之儼然。七歲讀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義。又曾為太學生,通曉天文、地理、五經、諸子、讖緯圖書,從學者千餘人。天目山南三十里、西北八十里皆有講誦之堂,臨安神仙觀、余杭通仙觀即其地也。後自浙逾淮,涉河洛、入蜀山,得煉形合炁之書,辟谷少寐。永平二年(59年)以直言極諫科中之,拜江州(今重慶)令,時年26歲,因素好黃老之道,見世風日下,不久棄官歸隱于洛陽北邙山,修煉三年,有白虎銜符至座偶。建初五年(80年),章帝徵召不起。永元初,和帝徵為太傅,冀縣侯,三詔不就。為尋修道寶地,而遠離塵境,獨攜弟子王長游淮至鄱陽,沂信江至雲錦山(今龍虎山),修煉九天神丹,一年有紅光照室;二年有五雲覆鼎,夜不假燭,彷彿有青龍白虎各一長繞丹鼎;三年丹成龍虎見,山因以名,時年六十餘歲,容貌益少,若三十許人。有神人自稱趙公明騎黑虎詣前曰:“願永護丹爐。”後訪西仙源得制命五岳檄召萬靈及《神虎秘文》于壁魯洞(今龍虎山東北15里),復往嵩山石室得《三皇內文》、《皇帝九鼎丹書》及《太清丹經》。聞巴蜀沴氣為災,遂往治之。初居陽平山,感太上授以經籙之法。次登西城山,築壇墠以降五帝。再到葛璝、秦中、昌利、隸上、涌泉、真多、北平、稠粳、渠亭諸山修九真之法,得出入水火之秘及養神輕身之術,乃還鶴鳴山(一稱鹄鳴山)。漢安元年(142年)上元節,感太上授《正一盟威》之道及《太上三五都功》諸品經籙,或云《三天政法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又著《老子想爾注》,創立了道教。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領,不喜施刑罰,以廉恥治民,符水治病。教民修心、懺悔、祈禱及取鹽之法,以善道教化。內與神明盟約,外行盟威之法,百姓皆奉之為師。漢安二年(143年),登青城山,治群鬼、降六魔,增至四治以應二十八宿正炁,以六十甲子生人分屬各治,定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名山品秩,各置神司之。永壽二年(156年),游渠亭山奉太上玉冊,敕命為“六合無窮高明大帝”,繼而太上敕為第六代道之外孫,而東海小童君為保舉師,太上為度師,封道陵為天師,授三百人惟三人係代行治,張申、王升、李忠也。乃以印劍付子衡,戒之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五步罡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緒,非吾家宗親子孫不傳。”是日,以丹分付弟子王長、趙升,于雲台峰與夫人雍氏乘雲上升,在人間123歲,女兒文姬、文光、賢姬、芳芝皆得道上升。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年),冊贈為“太師”。禧宗中和四年(884年),封為“三天扶教大法師”。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冊贈“正一靖應真君”,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靖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加封“正一沖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明崇禎皇帝加贈“六合無窮高明上帝”。道教稱祖天師、泰玄上相、大聖降魔護道天尊。


  第二代 張衡


  字靈真,道陵之長子。東漢永壽二年(156年)襲教。衡少博學,隱居不仕。有大名于天下,精修至道,不予是接。當時皇帝聞其有道,欲徵為黃門侍郎,辭而不就,襲教後,居陽平山(金四川彭縣),已經籙授弟子,克彰正一之道,言約理明,聞者有感。其為人治病,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書三通,其一上之天,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三官手書。漢光和己未年(179年)界子魯曰:“汝祖以天地為心,生靈為念,誠敬忠孝為本。周行天下,除妖孼之為民害者,是以親遇聖師,建立大教。嗣吾教者,非誠無以得道,非敬無以立德,非忠無以是君,非孝無以事親。汝其遵守成訓,勿替引之。“魯拜稽首曰:“祖師志願宏博,因家立教,身為法嗣,敢不祇承,用宏元化。”(見《天師世家》)受印劍迄,嗣師與妻盧氏在陽平山白日飛昇。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作制曰:“朕甚慕天師正一之教,其几是乎!今有司以嗣師位號為請,惟師嗣守道噐,遺榮冲引,尙安事名,然繼宗開緒,納俗安善之迹,不可不表也。特贈‘正一嗣師太清演教妙道真君’”。


  第三代 張魯


  字公棋,嗣師之長子。少膺祖訓,以道術教人,從者益眾。漢獻帝初平年間(190-193年),益州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步司馬張修同擊漢中太守蘇固,遂據漢中,實行政教合一。自號“師君”,以鬼道教民。其來學者,初民鬼卒,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位治頭大祭酒。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又令諸祭酒設義舍於道,放置義米、義肉,行旅之人可量腹食用。若貪而食多,則鬼神始病之。犯法者,原宥三次,在行之於刑。有小過者,命其修路百步,則罪除。不置官吏長史,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蜀垂三十年。漢末獻帝寵魯為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群下欲尊為“漢寧王”,魯力拒之。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漢中,魯遂避兵南山,左右欲悉燒寶貨倉庫,魯曰:“本欲歸命國家,而意未達,今之走,避銳鋒,非有惡意,寶貨倉庫,國家之有。“遂封藏而去。太祖入南鄭甚佳之。又因魯本有善意,遣人慰諭。拜魯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食邑萬戶。五子及功曹皆封為列侯,遷還中原,操子彭祖取魯女為配。一日,魯召嗣子盛,已經籙、印、劍授之曰:“龍虎山祖師玄壇在焉,其地天星照應,地氣冲凝,神人所都,單灶秘文,藏諸岩洞,汝宜往宣吾化,修煉累功。“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羽化,葬鄴城東。弟衞,字公則,為昭儀將軍,棄官學道,白日冲舉。弟傀,字公仁,封為南郡太守,加駙馬都尉,棄官學道,白日冲舉。元成宗皇帝制曰:“為道之大,原出于天而成之在人,有漢天師之緒遠矣,匪其子孫善繼善成,不怠益大,孰濟登茲,是以代有異人,出禪治化,系師景行焯靈,昭于簡冊,妙於自拔,功成不居。經不云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贈‘正一系師太清昭化廣德真君’。”


  第四代 張盛


  字元宗,系師第三子。漢末棄官自漢中還居龍虎山。《元史‧釋老志》云:“正一天師者,始自漢張道陵。其後四代曰盛,來居信之龍虎山。”初居南鄭,父命嗣教,克志精修。魏世祖封“奉車都尉、散騎侍郎、加都亭侯”,不受。攜印、劍、經籙自漢中還鄱陽入龍虎山,修治祖天師玄壇及丹灶故址,遂以其地為居,每年以三元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登壇傳籙,四方從學者千餘人。自是開科範以為常。後以印劍付子昭成。既化去。逾年,復于廣西賀州為廣王說法,嘗謂人曰:“西蜀鶴鳴,東吳龍虎,功行既成,再游南土。”其兄弟六人,皆有封賜。元至正元年(1341年),盛獲贈“清微顯教弘德真君”。


  第五代 張昭成


  字道融,盛長子。少學道不懈,能端坐一室,神游數百哩,虎豹逢之皆伏。年119歲而化,面色如生,即葬後,墓生靈芝百本。一日,忽見騎鶴空中,彩雲擁簇。後啟棺觀之,為觀屢存焉。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惠宗贈“清微廣教弘道真君”。


  第六代 張椒


  字德馨,昭成之長子。得真人治鬼之法,以真人所授諸階祕籙傳度世人,且通曉儒書,晉安帝累徵不就。嘗游鄱陽湖,月夜有一老翁登舟謁曰:“聞師家以仙道立教,願拜師而無品階可進,今者不意仙蹤遠駐近津,獲挹光儀,乞示蘊奧,以啟昏愚。“天師遂告曰:“昔者得道之士,皆由規戒而入,然質心于戒,莫若質戒於心,則萬法皆空,一真常存。”翁聞之遂稱謝而去。俄頃,異光照耀,失翁所在,從者驚疑,椒笑曰:“此龍伯也,水族是掌,大道未聞,故來請耳。“居山時,多有神異之迹,年一百餘歲,尸解而去。元至正十三年贈“清微宏教玄妙真君”。


  第七代 張回


  字仲昌,椒之子。初能言,即問道是何物,眾不能答,概然失笑而嘆。五歲欲傳經籙,父曰:“且讀儒書。”對曰:“祖書不讀,讀他書何為?十歲嗣教,能辟谷導引之道,日行數百里,後入青城山不知所終,元至正十三年贈“玉清輔教弘濟真君”。


  第八代 張迴


  字彥超,仲昌之子。幼得道,丰姿俊美,德量天成。善裁鑒,日列真人諸階品籙於淨室中,嚴奉六時香火,終身不怠。治病驅邪,無不安愈。待人至誠,請禱者無貴賤之別,皆不吝,北魏太祖嘗召赴闕問道。年九十尸解而去。元至至十三年贈“玉清應化冲靜真君”。


  第九代 張符


  字德信,彥超之子。端肅明達。凡經傳子史,過目成誦。好道,傳守真人之法,經籙尤顯於時,四方仰之。壽九十三歲,元至正十三年贈“玉清贊化崇妙真君”。


  第十代 張子祥


  字麟伯,德信之子。博覽諸經,究探今古,曾從儒業,仕隋為洛陽尉。未己棄官襲教,與妻子回居龍虎山。服食精煉,能吐丹至掌中,光芒出戶,尋父咽之。嘗游河洛,登嵩山中鋒石室,樂其幽勝。時乎聞兵騎聲,有神來謁,自稱東嶽主者曰:“昔會聖師於青城,今四百餘載。自魏晉以來,亂離以久,生靈受害,罪孽牽纏無由解脫。有幸重遇聖師,願乞廣宣符籙,庻俾超化。“言迄辭去。天師還山,分遣弟子宣化四方,以積玄功。壽一百二十歲,元至正十三年贈“上清玄妙大虛真君”。


  第十一代 張通玄


  字仲達,子祥之子。天性靜默,常獨坐一室,非時不出,雖左右人異常罕見。歲大疫(流行病),以標執水中,汲飲者皆愈。四方無不啣感。有持帛物來謝者,概謝之曰:“吾祖以濟人度世為本,安可受謝。“乞符者云集,授經籙者亦眾。年九十七歲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贈“上清玄應冲和真君”。


  第十二代 張恒


  字德潤,仲達之子。好讀書,經史之典過目不忘。唐高宗曾遣史召至,問以治國安民之道,對曰:“能無為則天下至矣。”一日,自闕潛歸嘯url=u.php?uid=1180200]@曰[/url]  :“吾幾落世網,今還我素矣。”恒善幻術,,嘗置瓮於室中,對妻子茹葷飲酒,夜發瓮,皆在瓮中,經日不壞。自言吾神仙之狡獪者。年九十八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贈“上清玄德太和真君”。


  第十三代 張光


  第十四代 張慈正


  第十五代 張高


  第十六代 張應韶


  第十七代 張頤


  第十八代 張世元


  第十九代 張修


  第二十代 張諶


  第二十一代 張秉一


  第二十二代 張善


  第二十三代 張季文


  第二十四代 張正隨


  第二十五代 張乾曜


  第二十六代 張嗣宗


  第二十七代 張象中


  第二十八代 張敦復


  第二十九代 張景端


  第三十代 張繼先


  第三十一代 張時修


  第三十二代 張守真


  第三十三代 張景淵


  第三十四代 張慶先


  第三十五代 張可大


  第三十六代 張宗演


  第三十七代 張與棣


  第三十八代 張與材


  第三十九代 張嗣成


  第四十代 張嗣德


  第四十一代 張正言


  第四十二代 張正常


  第四十三代 張宇初


  第四十四代 張宇清


  第四十五代 張懋丞


  第四十六代 張元吉


  第四十七代 張元慶


  第四十八代 張諺


  第四十九代 張永緒


  第五十代 張國祥


  第五十一代 張顯祖


  第五十二代 張應京


  第五十三代 張洪任


  第五十四代 張繼宗


  第五十五代 張錫麟


  第五十六代 張遇隆


  第五十七代 張存義


  第五十八代 張起隆


  第五十九代 張鈺


  第六十代 張培源


  第六十一代 張仁


  第六十二代 張元旭


  第六十三代 張恩溥


  
本帖提到的人: @曰
wj宝宝

ZxID:11619415


等级: 内阁元老
青春又回来了嘛(*^▽^*)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10-17 0
已审核

感谢分享了 如果是简体字就更好了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