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竹骨绸伞与伞的历史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回收鲜花鸡蛋
银行
勋章中心
道具中心
天赐良缘
万年历
管理操作原因
工资领取
邀请码
基本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大富豪3
清宫无间斗
皇上吉祥
魔灵军团
妖怪宝可梦
崩坏手游
派派小说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搜索
手机触屏版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
派派小说论坛
写作素材
西湖竹骨绸伞与伞的历史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
最近浏览的版块
« 返回列表
新帖
阅读:642 回复:
2
[物品器具]
西湖竹骨绸伞与伞的历史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姒墨妃墨。
ZxID:55531909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4-10-30
最后登录
2024-11-14
在线时间
8930小时
发帖
38125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派派币
12590
威望
7777
鲜花
19471
鸡蛋
2
在线时间
8930 小时
访问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查看作者资料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19471
鲜花
2
鸡蛋
等级:
派派活动专员
配偶:
七染
9.12/9.29/10.30周年(>ω・* )ノ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9-19
0
西湖竹骨绸伞
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轻巧悦目,式样美观,携带方便,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称。伞,在我国历史非常悠久,据说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就已制作。古代的伞又称为“盖”。它和扇一样,最初是用鸟的羽毛制成。随着丝织品的出现,才逐渐采用罗绢作伞。发明了纸以后,油纸伞又风行起来。特别是明清时代,我国制伞业尤为发达,从这时起,不少小说和戏曲都有写到伞。众所周知,《白蛇传》中许仙借伞的故事,就发生在杭州西湖断桥边。
发明了纸以后,油纸伞又风行起来。特别是明清时代,我国制伞业尤为发达,从这时起,不少小说和戏曲都有写到伞。众所周知,《白蛇传》中许仙借伞的故事,就发生在杭州西湖断桥边。
西湖绸伞创制于本世纪30年代初,据说是由都锦生丝织厂工人竹振斐创作的,由于选料得当,制作精细,别出心裁,一上市就受到人们欢迎。到了1935年春天,杭州出现了第一家专门制造绸伞的作坊,这就是著名的“竹氏伞作”。新中国成立以后,办起了国营杭州西湖伞厂,又成立了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西湖绸伞组,有400多名职工,10多名研究人员,年产绸伞60万把上下,其中出口的占三分之二。由于提高了制人伞技艺,绸伞越作越精,目前国际市场上虽然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撑收自如的自动伞,但西湖绸伞仍以其独特风格,博得人们喜爱。
西湖绸伞选料考究,制作精巧。它的圆形伞面是采用特制的伞面绸作的。这种伞面绸薄如蝉翼,织造细密,透风耐晒,易于折叠,色彩瑰丽,单是染色就有湖色,墨绿,果绿,大方法,描绘山水,风光,花鸟,人物。图案有西湖十景,古代仕女,龙凤,奔马,梅雀,蝴蝶等数十种。这是其它伞所望尘莫及的。伞骨则采用江南独特的淡竹制成,这种竹篾质细洁,色泽玉润,烈日曝晒也不会弯曲。制红,枣红,桃红,天蓝,桔黄等20多种。在伞面上还采用喷,刷,绣,画等多种多样的作一把外形美观的西湖绸伞,要经过选竹,制伞骨,上伞面三大阶段。选竹,俗称“号竹”。每年白露前伞厂派出有经验的老师傅,到余杭,奉化,安吉,德清等淡竹产地,翻山越岭,在竹林中寻觅,挑选具有三年以上竹龄,粗细在五,六公分,色泽均匀,没有阴阳面和斑疤的淡竹。过嫩,过老,过大,过小的竹都不能要,真是‘百里挑一“。这样的淡竹每株仅取中段2至4节作伞骨。加工成伞骨要经过擦竹,劈长骨,编挑,整形,劈青篾,铣槽,劈短骨,钻孔等到十多道工序。一把绸伞35个根骨,每根骨4毫米宽。如果把一段竹劈成了36根,就需要”抽骨“以保持竹筒圆润,竹节平整。上伞面要经过缝角,绷面,上架,剪绷边,穿花线,刷花,摺伞,贴青,装杆,包头,装头,装柄,打钉口等十六道工序,道道工序都有必须全神贯注,不得马虎。这样制成的伞重量只有半斤左右。收拢时,彩色的绸面不外露,伞骨恰好还原成一段淡雅的圆竹,结节宛然,十分朴素大方。撑开时,伞面五光十色,有的绯红台旭日一轮,有的蔚蓝同晴空一色,有的青绿像碧水一泓,美不胜收。
竹骨绸伞 - 简介
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轻巧悦目,式样美观,携带方便,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称。伞,在我国历史非常悠久,据说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就已制作。古代的伞又称为“盖”。它和扇一样,最初是用鸟的羽毛制成。随着丝织品的出现,才逐渐采用罗绢作伞。
产品典故
鲁班(木匠师傅的祖师爷)带着妹妹来到西湖游玩。可是不巧得很,刚好碰上下雨,兄妹二人觉得很扫兴。鲁妹就对哥哥说:“哥,我们来比赛,看谁能在明朝鸡鸣之前想个办法,让我们可以在雨天照样游西湖。”鲁班一听哈哈大笑,这可难不倒他,就答应了。
鲁班找来木头、锯子、刨子,一会儿工夫,就造好了一座亭子。他看天色还早,就开始造第二座亭子,就这样不歇气地围着西湖边造好了九座亭子,在他造第十座亭子的时候,调皮的妹妹跑来学了一声鸡叫,鲁班立即停了下来。这就是如今西湖三潭印月景区的三角亭。
过了一会儿,“喔喔喔”,鸡真的打鸣了,鲁班得意洋洋地对妹妹讲述他一夜造了十座亭的故事,却看见眼前一样东西像孔雀开屏一闪。鲁班很好奇,从妹妹手里接过来仔细研究起来。他把那东西往上一撑开,像他造的亭子顶一样,有翘翘的角,不过不是用木头做的,而是用细竹子和绸子做成的,又轻巧,又漂亮。鲁班心服口服地对妹妹说:“哥哥输了,你的'亭子'不仅能挡雨,还能移动。”妹妹却说:“哥,你也很能干啊,你造的亭子让西湖更美了。”鲁妹造的那个灵巧的“亭子”因为在下雨天才散开来用,人们就称它“雨散”。后来有人又仿造亭子的样子造了一个“伞”字,之后才叫“雨伞”。
竹骨绸伞 - 最后传人宋志明
人物简介
宋志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绸伞制作技艺传承人,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绸伞研究室主任。
创制于1932年的西湖绸伞,因其将中国独特的手工工艺与西湖美丽风景完美结合,一度享誉海内外。但不到半个世纪,它已前路渺茫。宋志明了解这一切,他试图努力去改变西湖绸伞的命运。
宋志明是绸伞创始人之一——竹振斐的关门弟子,也是当今为数不多的绸伞艺人中最年轻的一个,46岁。“宋志明从小就喜欢绸伞上花花绿绿的西湖图案,而竹老又是宋志明最敬重的绸伞艺人。”宋志明是1978年开始拜师的。他当初想法很单纯,一心想跟从竹老学好绸伞工艺。
宋志明宋志明图册竹骨绸伞制作不是一项简单的工艺,前后需要18道烦琐工序。其中擗青、上架、裁剪、糊边、伞面装饰、穿花线、贴青等工序尤为关键。如穿花线,要在细密的伞骨缝隙中穿针走线,来回交叉编制网纹,仅一把伞就要穿296针,“一把伞单人制作要两天才能完成。”宋从拜师到出师整整用了5年。
当学徒5年,最让宋志明记忆深刻的竟是上山选竹。“选竹是一门学问。”宋说,绸伞的伞骨须用3年大的淡竹做材料,且淡竹直径要在5厘米左右,竹节上下间隔需在25至26厘米间,而且竹子不能有阴阳面。有时到湖州德清乡下选取100根淡竹,他要吃住在当地农家半个多月,早出晚归上山寻找合适的淡竹。
可能是绸伞工艺太复杂,或许是市场效益不佳,宋至今只收过一个女徒弟。但女徒也只跟他学了8个月,最后做别的去了。
从师经历
西湖绸伞最早是都锦生丝织厂制作的,当时都锦生的老板到日本拿回来一把伞,研究怎么样做一把有学徒自己特色的雨伞,当时宋志明师傅也在都锦生丝织厂的,因为杭州丝绸有名气,所以就决定做西湖绸伞;后来发展了好几个作坊,什么“竹记”、“黄记”,当时绸伞也是很辉煌的;再后来到解放后,小作坊就合为合作社了,合作社再发展就成了西湖绸伞厂。
上世纪80年代,西湖绸伞厂停产了。宋志明师傅开始是在都锦生丝织厂的,后来自己出去做了,到研究所1978年左右恢复生产后又到研究所工作了,1989年去世,宋志明师傅又会制作绸伞,又搞理论研究,是比较全面的。
宋志明是1977年底到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当时研究所有绸伞室、石雕室、刺绣室、灯彩室,宋志明分配到绸伞室跟着竹师傅学做绸伞。刚进去时是每天8角钱的零时工,干点制作刷画的版子、选竹的活,大概过了3年,研究所正式招工了就转成正式工的,以后一直在做绸伞。
到1995年的时候,宋志明从研究所停薪留职,到富阳当地加工伞骨的地方找了一批人开始制作绸伞,从1995年到2002年这一时期是绸伞制作、销售最好的时候,这个时期学徒的订单全国各地都有的,得奖也都是在这个时期,宋志明大概得过2个铜奖、1个金奖,还有优秀奖,最高的奖项就是2003年获得的杭州市优秀旅游商品金奖。
西湖绸伞的用途主要是用来遮阳、拍照,它更多的是装饰作用,另外它毕竟是杭州的传统产品,还可以当作礼品送人。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宋志明曾经跟宋志明的师傅试验成功了一种伞的新品种——防雨绸伞,当时二轻系统是有科研资金拨下来的,它在小雨的时候是可以用一下的。防雨伞所使用的材料要求绸的密度厚一些,学徒用的是斜纹绸,再在绸面上做防水处理。
西湖绸伞北方人很喜欢,还有上海人也很喜欢。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西湖绸伞厂大概一年要生产10多万把绸伞,出口到东欧国家,也是作装饰用的。当时西湖绸伞厂生产的基本是一个品种。而学徒绸伞工作室,是专门研发绸伞新品种、做小批量绸伞的,品种多,价值高。学徒研发的新品种有的给西湖绸伞厂做,如果他们不采用,学徒就自己做,但是量不大的。像前面说的防雨绸伞他们没做,因为嫌成本太高,学徒就自己做了,也在市场上投放了,效果不错。
研究所在1995年改制时绸伞制作曾经停过一段时间。2002年以后,整个绸伞市场开始萎缩,宋志明开始搞工艺品,绸伞也做的,但不多,宋志明当时想这块扔掉比较可惜,还是要尽可能地做,这时期放进去的精力、资金也不少,到现在库存的绸伞还有很多。现在专做绸伞的仅有一个人了,在杭州市伞博物馆现场做的。去年5月杭州筹建伞博物馆,当时西湖绸伞厂的一个师傅还有宋志明,做了大概一年多的时间,制作了一批绸伞。1995年宋志明在富阳做的时候召集了一批年轻人,这批人现在学会制作绸伞,他们也有三四十岁了,但现在都不做绸伞了,都在皮具厂、家具厂干活。除了这帮人以外,年轻的人都不会做绸伞了。
2008年宋志明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绸伞制作技艺传承人,国家现在对这一块非常重视,有专项资金拨下来的,去年总共拨了8万元左右,这批钱都到了研究所,后来都用在做伞博物馆的那批伞上了。
宋志明自己也想把绸伞再做起来。但是现在制作绸伞问题很多:一个是现在工人很难找,找外地人需要安排吃和住。第二是绸伞没什么市场,没有市场,伞卖不掉的。第三是杭州制作绸伞的成本太高,而且外地产的伞便宜,一冲眼看质量也可以,这样西湖绸伞一报价,人家都觉得价格很贵。
今后,宋志明想绸伞还是要继续做下去的,就是做少点、做精品,绸伞只能走高端路线。至于它的创新是比较麻烦的,因为伞骨这里不能动,动了就不是绸伞的特色了,只能从图案上变化一下,还有伞头、伞杆上做得精致点。宋志明曾经做了一把绸伞捐给了伞博物馆,很高档,画了西湖全景,伞杆是红木的。宋志明也有打算再带几个徒弟,今年也准备把它排到计划中,利用宋志明租的仓库选一两个人制作绸伞。
竹骨绸伞 - 神话传说和有趣来历
发明了纸以后,油纸伞又风行起来。特别是明清时代,我国制伞业尤为发达,从这时起,不少小说和戏曲都有写到伞。众所周知, 《白蛇传》中许仙借伞的故事,就发生在杭州西湖断桥边。
作为中国传统及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一员,浙江西湖的竹骨绸伞广受赞誉。但有关该伞的来历,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有趣故事。
早先,巧匠鲁班听说西湖的景致好,就带了他妹妹从山东到杭州来。这一天,鲁班和鲁妹来湖边游赏。只见太阳光芒金闪闪,西湖湖水亮晶晶,白堤桃花红,苏堤杨柳绿,果然好看。他们走走看看,看看走走,不觉到“柳浪闻莺”。忽然,一阵大风刮过,天色变了,湖中翻着白浪,“唰唰唰”地一场春雨,飘个不停。鲁班春和鲁妹只好躲在一棵大树底下避雨。西湖雨景很好看的,可是雨落得鲁班兄妹两人一身稀湿,再也没心思看西湖景致啦。鲁妹看着淋得象落汤鸡一样的哥哥,笑笑说:“哥哥呀,你的手艺这样巧,今朝碰到落雨天游湖便一点办法也没有啦!我想同你来比一比,各人自己去造个东西,要使人在落雨天也同样能游湖,看谁办法好”。
鲁班一听妹妹要同自己来比赛,差点笑出来,漫不经心他说:“好吧,比就比吧!但要定个时间,我说三天为期,如何?” 鲁妹听了直摇头。鲁班说:“那你说要多少时间?不够再加吧。”鲁妹说:“今天一夜工夫,到鸡叫为止。”鲁班听了哈哈大笑说:“好,好,好,统统依你。”当夜,两人就分头干了起来。
鲁班找来些木头,刨得光光洁洁,又雕上各种花样,在西湖边立起四根红彤彤的柱子,盖上顶,顶边还有四只翘耸耸的角,挂上四只“丁当丁当”响的铜铃,造好了第一座四角形的亭子。他在亭子里东看看,西望望,心里想:这下好了,千瓦盖顶,四面通光,哪怕雨落得再大,坐在亭子里也好看西湖景致啦!
鲁班造好亭子,回到屋里。看看他妹妹房里,还一点没有动静。又急急赶到西湖边,立起六根红彤彤的柱子,盖上顶,顶边还有六只翘耸耸的角,挂上六只“丁当丁当”响的铜铃,造了第二座六角形的亭子。
鲁班再看看他妹妹的房里,还是点动静没有。又在西湖边上立起根红彤彤的柱,盖上顶,顶边还有八只翘耸耸的角,挂上八中“丁当丁当”响的铜铃,造了第三座八角形的亭子。
鲁班再看看他妹妹的房间里,还是一点没有动静。又要西湖边造了第四座、第五座、第六座……一口造了九座式样不同的亭子。
正当鲁班开始造第十座亭子的时候,鲁妹偷偷地跑了出来,看到鲁班已经在西湖边造起了九座亭子,正笑嘻嘻地在造第十座,忙得满头大汗。鲁妹就偷偷地学了一声鸡叫。鲁班刚把第十座亭子造好三只翘耸耸的角,一听鸡叫,以为天亮了,就停工不再造了。——这就是西湖三潭印月九曲桥上留下的那座三角亭。
过一会,“喔喔喔”鸡真的啼了,随后天就亮了。朝霞映着红色的亭子,显得格外美丽。鲁班得意洋洋地坐在亭子里,看看自己一夜工夫造起来的十座亭子,心想:自己造得又快又好,妹妹今朝一定输啦!忽然,他眼前一亮,好象迎面飞来了一只孔雀。定神一看,原来是妹妹从屋里走出来,把个东西向上一张,那东西立刻变得象亭子顶一样:四周有三十二只翘耸耸的角,每只角下面挂着黄橙橙的绸须须,上面遮着一块彩色绸子,绣着凤凰牡丹图。顶下只有一根“柱子”。
鲁班好奇地从妹妹手里拿过来,仔细一看,这东西是用山上的竹子做的,有三十二根长竹条,三十二根短竹条,长竹条与短竹条之间,装有灵活的插销,要用时一张就散开来,不用时一收就缩拢去。真是又轻巧,又玲拢,又美观。
竹骨绸伞 - 发展历史
西湖绸伞创制于本世纪30年代初,据说是由都锦生丝织厂工人竹振斐创作的,由于选料得当,制作精细,别出心裁,一上市就受到人们欢迎。到了1935年春天,杭州出现了第一家专门制造绸伞的作坊,这就是著名的“竹氏伞作”。新中国成立以后,办起了国营杭州西湖伞厂,又成立了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西湖绸伞组,有400多名职工,10多名研究人员,年产绸伞60万把上下,其中出口的占三分之二。由于提高了制人伞技艺,绸伞越作越精。近年来,西;胡绸伞的制伞工艺不断精益求精,伞骨取材于浙江特产的谈竹,粗细运度,色泽光亮,竹身挺盲,任凭烈日曝晒亦不弯曲变形。
由一节谈竹筒劈成32根或36根细条,另配骨撑,组成伞骨,张开是圆形的伞,收扰像是一段淡雅的圆竹。伞面用薄如云翳、色彩瑰丽的丝织品绷成。伞面花色多种多样,仅染色就有20余种,有的绯红如晨曦,有的蔚蓝加净空,有的翠绿如碧水;或单色,或套色,五彩缤纷。在秀丽的伞面上,又经刷、喷、画多种工艺,描绘上西湖风景、花鸟、山水等图案,为西湖绸伞锦上添花,更显美观大方。目前国际市场上虽然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撑收自如的自动伞,但西湖绸伞仍以其独特风格,博得人们喜爱。
西湖绸伞的用途主要是用来遮阳、拍照,它更多的是装饰作用,另外它毕竟是杭州的传统产品,还可以当作礼品送人。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宋志明曾经跟宋志明的师傅试验成功了一种伞的新品种——防雨绸伞,当时二轻系统是有科研资金拨下来的,它在小雨的时候是可以用一下的。防雨伞所使用的材料要求绸的密度厚一些,学徒用的是斜纹绸,再在绸面上做防水处理。
西湖绸伞北方人很喜欢,还有上海人也很喜欢。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西湖绸伞厂大概一年要生产10多万把绸伞,出口到东欧国家,也是作装饰用的。当时西湖绸伞厂生产的基本是一个品种。而学徒绸伞工作室,是专门研发绸伞新品种、做小批量绸伞的,品种多,价值高。学徒研发的新品种有的给西湖绸伞厂做,如果他们不采用,学徒就自己做,但是量不大的。像前面说的防雨绸伞他们没做,因为嫌成本太高,学徒就自己做了,也在市场上投放了,效果不错。
竹骨绸伞 - 西湖绸伞80年
最初的伞是用羽毛做的,后来逐渐被罗绢、油纸替代,油纸伞一直沿用至上世纪六十年代。
西湖绸伞出现在1932年,曾经风行于江浙一带。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淡出世人的视线,其功能转变为工艺伞。时至今日,老一辈制伞人前后离世,手工制伞工艺几乎失传,市面上很少再能看到那些纯手工制作的西湖绸伞。
2009年,运河边上有了一方伞的存身之地——中国伞博物馆。西湖绸伞便理所当然地安身于此,后来的人们得以有幸能再睹她的芳容。
西湖多雨,就有了一种以湖命名的伞--西湖绸伞。
1932年西湖绸伞,缘自一个叫都锦生的人。多雨的西湖,姹紫嫣红的伞又成就了花前柳下另外一种西湖景致。
1932年,一款小巧精致色彩艳丽的伞在西湖边面世。竹子伞骨,丝绸伞面,伞面上画着西湖十景。那个著名的杭州人都锦生,在首创织锦画之后,又做出了第一把绸伞,并将它命名为“西湖绸伞”。
都锦生为他的绸伞召开盛大揭幕式,邀请了上海当红明星胡蝶和徐来。这年二十出头的胡蝶和徐来漂亮得如同她们的名字,像一对彩蝶翩跹在西子湖边。那天,在如云的宾客之中,她俩手中的西湖绸伞就像盛开的花朵,引来众人赞叹。
西湖绸伞很快在杭州风行,并成为江浙一带女人们追逐的时尚。还得从都锦生1928年去日本说起。在日本街头,都锦生看到妇女们常常撑一种别致的绢伞,他想,杭州多雨,又多丝绸,何不为西湖也打造一款绸伞?看到商机的都锦生立刻订购了一批钢质伞骨。
回到杭州,都锦生派出工人到日本学习制伞技术,又在民间到处寻找制伞高手。第一把晴雨两用伞终于做了出来,伞面采用真丝织成经纬密度极高的绸面。都锦生将伞撑在自家院子里,吩咐家人端了水往伞上泼,伞面竟然滴水不漏,都锦生笑了,说:“好,就照这个样子做。”
然而都锦生很快又发愁了,伞的成本太高,那时一个人一个月的饭钱只要三元,而一把伞却要十多元。怎样才能降低伞的成本,让大家买得起。都锦生和制伞师傅们一次次地筛选材料,最后决定用竹质代替钢质伞骨,这使得西湖绸伞的成本从十多元降到了三元,西湖绸伞从此进了寻常百姓家。
都锦生了却了一桩心事。他说,西湖绸伞,是给西湖定制的一朵胸花。
竹骨绸伞 - 制作工艺
尽管类似形制的绸伞在杭州各旅游景点铺天盖地,但真正能堪当"西湖竹骨绸伞"这个名号的绸伞如今在市面上已经近乎有价无货。
西湖竹骨绸伞简称"西湖绸伞",诞生于1932年,创始人为历史上更以丝绸出名的都锦生。1935年春,杭州出现了第一家专门制造绸伞的作坊,也即著名的"竹氏伞作"。西湖稠伞根据伞面图案的形式可分为刷花伞、刺绣伞、绘画伞。在伞面上刷花、画花和绣花,俗称绸伞工艺中的"三花"。早期西湖绸伞仅有刷花,图案以风景为主,有"平湖秋月"、"三潭印月"等9种。制作西湖绸伞有18道工序,以行话为"号竹"的选竹起始。最初决定用竹质代替钢质伞骨,是都锦生为降低制伞成本、让所有人都用得起绸伞的考虑,如今却成了整套制伞工序中最为耗资耗时的一项。正规的西湖绸伞选用浙江安吉、德清一带的淡竹,时节须在白露前,而且必须是过了冬的竹子,因为过冬的竹子不易生蛀。竹龄起码要三年以上,但考虑到雨伞收拢后的手感问题,竹子直径只能在五六厘米,节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过嫩、过老、过大、过小的竹子一律不用。历史上曾有老技工跑遍一座山只选中了两株竹子的记载。
接下来是劈竹骨。一株淡竹只取中段2-4节做伞骨。这一段竹子须劈成32根--一把绸伞32根伞骨,每根伞骨4毫米宽。然后是编挑、整形、劈青篾、铣槽、劈短骨、钻孔等十几道工序。上伞面更是个细活,缝角、绷面、上架、剪绷边、穿花线、刷花、摺伞等等。虽然名为"绸伞",但做伞面的材料并不是日常服装所用的丝绸。伞面绸要求织造细密,薄如蝉翼,经得起风吹雨淋日晒,顶级材料是轻薄而不易上绷、上色的乔其纱。最后的贴青是西湖绸伞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工序。所谓贴青是指在伞面完成后,将制作伞骨时劈下的那片青皮竹子再粘回到相应的那根竹骨上。这样才能确保伞面收拢时绸面不外露,整把伞回复成一支天然圆竹的模样,而且正好一手可以握住。这样制成的西湖绸伞重量约为半斤左右,一把伞需10-15天方能制成。
西湖绸伞最早是都锦生丝织厂制作的,后来发展出若干个小作坊。20世纪50年代后,小作坊合为合作社,合作社再发展就成了西湖伞厂。20世纪80年代,西湖伞厂停产,标志着西湖绸伞作为日常用品生涯的结束,此后,西湖绸伞的制作只残存于间或成立的手工艺研究所或工作室中。
西湖绸伞的用途主要是用来遮阳、拍照,它更多的是装饰作用,另外它毕竟是杭州的传统产品,还可以当作礼品送人。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宋志明曾经跟宋志明的师傅试验成功了一种伞的新品种——防雨绸伞,当时二轻系统是有科研资金拨下来的,它在小雨的时候是可以用一下的。防雨伞所使用的材料要求绸的密度厚一些,学徒用的是斜纹绸,再在绸面上做防水处理。
西湖绸伞北方人很喜欢,还有上海人也很喜欢。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西湖绸伞厂大概一年要生产10多万把绸伞,出口到东欧国家,也是作装饰用的。当时西湖绸伞厂生产的基本是一个品种。而学徒绸伞工作室,是专门研发绸伞新品种、做小批量绸伞的,品种多,价值高。学徒研发的新品种有的给西湖绸伞厂做,如果他们不采用,学徒就自己做,但是量不大的。像前面说的防雨绸伞他们没做,因为嫌成本太高,学徒就自己做了,也在市场上投放了,效果不错。
西湖绸伞的辉煌历史上曾出现过竹振斐、宋志明、屠家良等名匠。1951年进入西湖伞厂,直至1994年仍在制作绸伞的屠家良近乎西湖绸伞最后的传人。1999年,屠家良离世,家人将他留下的38把西湖绸伞及相关物件捐赠给中国伞博物馆。
西湖绸伞选料考究,制作精巧。它的圆形伞面是采用特制的伞面绸作的。这种伞面绸薄如蝉翼,织造细密,透风耐晒,易于折叠,色彩瑰丽,单是染色就有湖色,墨绿,果绿,大方法,描绘山水,风光,花鸟,人物。图案有西湖十景,古代仕女,龙凤,奔马,梅雀,蝴蝶等数十种。这是其它伞所望尘莫及的。伞骨则采用江南独特的淡竹制成,这种竹篾质细洁,色泽玉润,烈日曝晒也不会弯曲。制红,枣红,桃红,天蓝,桔黄等20多种。在伞面上还采用喷,刷,绣,画等多种多样的作一把外形美观的西湖绸伞,要经过选竹,制伞骨,上伞面三大阶段。选竹,俗称“号竹”。
每年白露前伞厂派出有经验的老师傅,到余杭,奉化,安吉,德清等淡竹产地,翻山越岭,在竹林中寻觅,挑选具有三年以上竹龄,粗细在五,六公分,色泽均匀,没有阴阳面和斑疤的淡竹。过嫩,过老,过大,过小的竹都不能要,真是“百里挑一”。这样的淡竹每株仅取中段2至4节作伞骨。加工成伞骨要经过擦竹,劈长骨,编挑,整形,劈青篾,铣槽,劈短骨,钻孔等到十多道工序。一把绸伞35个根骨,每根骨4毫米宽。如果把一段竹劈成了 36根,就需要”抽骨“以保持竹筒圆润,竹节平整。上伞面要经过缝角,绷面,上架,剪绷边,穿花线,刷花,摺伞,贴青,装杆,包头,装头,装柄,打钉口等十六道工序,道道工序都有必须全神贯注,不得马虎。这样制成的伞重量只有半斤左右。收拢时,彩色的绸面不外露,伞骨恰好还原成一段淡雅的圆竹,结节宛然,十分朴素大方。撑开时,伞面五光十色,有的绯红台旭日一轮,有的蔚蓝同晴空一色,有的青绿像碧水一泓,美不胜收。
伞面采用杭州丝绸,故名西湖绸伞。西湖绸伞采用印染、刺绣等方法,绘有西湖十景、花卉、山水和仕女,有大红、枣红、和平蓝、墨绿、桃红、桔黄等二十几个品种,具有外型美观、选料讲究、设计精美的特点。设想在桃红柳绿的春季,湖水如镜,伞影满堤,是一幅何等迷人的流动风景。而流传于民间的《白蛇传》中“湖畔赠伞”的故事为西湖绸伞更增添了一份神话色彩。
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轻巧悦目,式样美观,携带方便。
西湖绸伞选料考究,制作精巧。它的圆形伞面是采用特制的伞面绸作的。这种伞面绸薄如蝉翼,织造细密,透风耐晒,易于折叠,色彩瑰丽,单是染色就有湖色,墨绿,果绿,等颜色。仅仅是描绘山水,风光,花鸟,人物,图案有西湖十景,古代仕女,龙凤,奔马,梅雀,蝴蝶等数十种。这是其他伞所望尘莫及的。伞骨则采用江南独特的淡竹制成,这种竹篾质细洁,色泽玉润,烈日曝晒也不会弯曲。制红,枣红,桃红,天蓝,桔黄等20多种。在伞面上还采用喷,刷,绣,画等多种多样的作一把外型美观的西湖绸伞,要经过选竹,制伞骨,上伞面三大阶段。选竹,俗称“号竹”。每年白露前伞厂派出有经验的老师傅,到余杭,奉化,安吉,德清等淡竹产地,翻山越岭,在竹林中寻觅,挑选具有三年以上竹龄,粗细在五,六公分,色泽均匀,没有阴阳面和斑疤的淡竹。过嫩,过老,过大,过小的竹都不能要,真是“百里挑一”。这样的淡竹每株仅取中段2至4节作伞骨。加工成伞骨要经过擦竹,劈长骨,编挑,整形,劈青篾,铣槽,劈短骨,钻孔等到十多道工序。一把绸伞35个根骨,每根骨4毫米宽。如果把一段竹劈成了36根,就需要”抽骨“以保持竹筒圆润,竹节平整。上伞面要经过缝角,绷面,上架,剪绷边,穿花线,刷花,摺伞,贴青,装杆,包头,装头,装柄,打钉口等十六道工序,道道工序都有必须全神贯注,不得马虎。这样制成的伞重量只有半斤左右。收拢时,彩色的绸面不外露,伞骨恰好还原成一段淡雅的圆竹,结节宛然,十分朴素大方。撑开时,伞面五光十色,有的绯红台旭日一轮,有的蔚蓝同晴空一色,有的青绿象碧水一泓,美不胜收。
20世纪30年代,杭州都丝织厂的工人,用杭州宣阳产的谈竹和杭产丝绸,制成第一把西湖绸伞,由于外形精巧,色彩绚丽,十分受人喜爱。近年来,西湖绸伞的制伞工艺不断精益求精,伞骨取材于浙江特产的谈竹,粗细运度,色泽光亮,竹身挺盲,任凭烈日曝晒亦不弯曲变形。由一节谈竹筒劈成32根或36根细条,另配骨撑,组成伞骨,张开是圆形的伞,收扰像是一段淡雅的圆竹。伞面用薄如云翳、色彩瑰丽的丝织品绷成。伞面花色多种多样,仅染色就有20余种,有的绯红如晨曦,有的蔚蓝加净空,有的翠绿如碧水;或单色,或套色,五彩缤纷。在秀丽的伞面上,又经刷、喷、画多种工艺,描绘上西湖风景、花乌、山水等图案,为西湖绸伞锦上添花,更显美观大方。
西湖绸伞的品种很多,有的遮阳遮雨的日用绸伞,有五彩缤纷的彩虹伞,有舞蹈演员有台上撑打的舞蹈伞,有杂技团演员走钢丝用的杂技绸伞等10多个品种。
有18道工序
制作西湖绸伞有18道工序,第一道是选竹,制作绸伞的竹子一般选用我们浙江安吉、德清一带的竹子,但是它不是毛竹,是淡竹,选竹时我们跟着师傅由竹农带着到一块集中的毛竹林里,碰到合适的竹子我们拿一只油漆罐和一支毛笔做上记号。不是每支淡竹都可以用的,一般选择生长期在3年以上时间的竹子,口径要在五六厘米,不能有阴暗面,然后做上记号,由竹农砍下来。为什么要选择直径在五六厘米的竹子呢?主要是考虑雨伞收拢后的手感问题,收拢后手捏不牢了就太粗了,绸伞就不精细了。选竹的时间一般是每年的“双抢”以后,“双抢”后毛竹的病虫害少了,但是即便这样,也是要在做成伞架后进行防腐处理的,一般春竹是用不来的。
选好竹子后就拿到加工点,劈伞骨、做伞架,也就是第二道工序伞骨加工了。西湖绸伞伞骨的制作是很有讲究的,都是手工劈的,一把伞劈下来骨子要均匀,粗细要一样,粗细不一样伞收拢时的效果就不好了,就不圆了。等伞骨做好了,再拉回杭州制作绸伞,包括车木、伞面装饰、伞骨撇青、上架、串线、剪边、折伞、贴青、刮胶、装杆、包头装柄、穿花线、钉扣、修伞、检验、包装,加上前面的选竹和伞骨加工一共18道工序。
这18道工序里最有技术性的就是上架,上架就是把伞面上到骨架上去,要求一定要平整,不能起皱;还有一道是贴青,做绸伞时要把竹子的篾青与伞骨分开,分别编上号码,等把伞面夹在两者中间后,再按照对应的号码归位,这样把伞骨收拢后就是原来竹子的形状。“撑开一把伞,收拢一支竹”,这是西湖绸伞的主要特色。西湖绸伞的伞面现在画的图案很多,原来主要以西湖十景为主,还有人物、山水,后来刷绘结合,刷是指刷花,刷花是最传统的工艺,就是先将图案画好,刻好版子,再把用丝网制成的网板放在伞面上蘸上颜色进行涂刷。现在这个工艺基本不做了,因为有些原材料买不到了,而且现在连网板都没有人愿意做了。
竹骨绸伞 - 1951—1994年一百多道工序
1999年,已处于弥留之际的屠家良对小儿子说:“我担心,这个伞没有继承人,你们有机会就一定要将做伞的工艺传下去,不要保守,只要他喜欢做伞,就要传。”76岁的屠家良做了一辈子的伞,在最后时刻,他念念不忘的仍是西湖绸伞。
1951年,28岁的屠家良已是制伞好手。这年,杭州西湖绸伞厂成立,伞厂由杭州城里几家私营制伞厂合并而成,屠家良的私营制伞厂也顺大流并入杭州西湖绸伞厂,从此他专门从事西湖绸伞的研究和创新。
从一根竹子到一把西湖绸伞,有一百多道工序,都要经过屠家良的手。
光是选材就大有讲究,满山遍野地挑选竹子,行话叫——号竹。时节须在白露前,做伞架的毛竹,得是过冬的,过冬的竹子不易生蛀。竹龄起码要三年以上,但直径只能在五六厘米,节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过嫩、过老、过大、过小的竹子,一律不用。有次屠家良跑遍整整一座山,在满山竹子中,竟然只选中了两株竹。那竹子,屠家良只要捏捏就晓得,合不合适做伞骨。
接下来是劈竹骨。一株淡竹,只取中段2至4节作伞骨。这一段竹子须劈成32根——一把绸伞32根伞骨,每根伞骨4毫米宽。然后,是编挑、整形、劈青篾、铣槽、劈短骨、钻孔等十多道工序。
上伞面是个细活,缝角、绷面、上架、剪绷边、穿花线、刷花、摺伞……做伞面的材料并不是我们通常穿在身上的那种丝绸,伞面绸要求织造细密,薄如蝉翼,当然还要经得起风吹雨淋日晒。紫色的丝绸、蓝色的乔其纱,都是屠家良先生选用的上等伞面。乔其纱是最麻烦的,因为它轻薄,伞面不易上绷,连上色都困难,制作难度极大,屠老先生也只是尝试性地做了几把,极其珍贵。
贴青是西湖绸伞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工序。所谓贴青,是在伞面完成后,将制作伞骨时劈下的那片青皮竹子,再粘回到相应的那根竹骨上。这样,当伞面收拢时,绸面一点不外露,整把伞回复成一支天然圆竹的模样,正好一手可以握住。这正是西湖绸伞最为朴素的可爱之处。每当工人贴青,屠家良就会在边上吩咐了又吩咐:“上胶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伞面要破掉,少了粘不牢。”
屠家良的小儿子屠继强后来学的是机械制造,但小时候天天跟在父亲后面,耳濡目染,早已将制伞的工序熟记于心。他说,“帮父亲打下手,也不是好做的。父亲叫我们帮着给伞面上浆,浆就是中草药白芷的浸出液,在伞面上刷上白芷液,可以防蛀。小孩子图快,上下来回刷,被父亲看到就不可以,要求我们老老实实重新一层层地刷。”
这样的耗时耗力,追求的是精致讲究。一把伞需十至十五天方能制成,这样制成的西湖绸伞重量约为半斤左右。西湖绸伞讲究的是手工制作,从选竹、砍竹、削竹,到最后的伞面绘图,水墨山水,苏武牧羊,屠家良都喜欢亲自动手。有时眼看着一把伞制作快到了最后收稍阶段,如果伞面色泽欠佳,没有二话:报废。
屠家良是个有心人,他平常想的东西几乎都与伞有关。他创作过十多种工艺伞,多次获得工艺美术创新奖,比如将萧山花边用在伞上,做出带花边的西湖绸伞;比如将伞顶做成三潭印月;用竹根做伞柄。
1972年尼克松访华,来杭州游览时住在杭州饭店总统套间,房间门口挂了一对红灯笼伞。那是屠家良亲手制作的,伞面是乔其纱,上画着中国四大美女。灯笼直径五十厘米,装伞柄的地方挂了流苏,收拢时是伞,撑开是一对灯笼,形状之奇前所未有,引起了尼克松总统的关注。后来尼克松回国时,政府将西湖绸伞作为国礼送给总统。
竹骨绸伞 - 1984年西湖绸伞满台飞舞
1997年7月1日,美国明尼苏达州亚波利斯城,正举行69届国际魔术大赛。舞台上,蓝色射灯射向厚重的黑色天幕,表演者身着玄色八摺旗袍背众而立。音乐起,几声拨弦,几声长笛,绵长悠远,小提琴曲“梁祝”如水流淌……
表演者缓缓转身亮相,就在面向观众的刹那,她右手向空中一扬,徒手飞出一把伞,灯光随之大亮,表演者娴熟的手势一伸一扬,两条长绸中又抖出两把自动张开的绸伞。随着乐声的轻重缓急,一把把伞如绽放的鲜花在舞台上飞舞。演出终了时,伞已飞得漫天满台,万紫千红。这是杭州杂技团演员曾辉表演的魔术“彩伞争艳”获此次大赛金奖。
那些满台飞舞的伞就是西湖绸伞。很多年后,曾辉说起这段往事依然神采飞扬。
“那天,我在台上变出了87把伞,最大的伞直径两米,有3把,90厘米的伞27把,其余那种满台飞的小伞我叫它捻飞小伞,直径13厘米,有57把。呵呵,你看我个子不高,穿着15厘米的高跟鞋,不带道具袋,也没有助手,这些伞,我都带在身上。”
曾辉每次去国外演出,那大大小小的西湖绸伞满台纷飞的场面令观众十分兴奋,有时,演出结束时好奇的观众会到台上来数伞,甚至还发生过观众抢伞事件,幸亏,那次她准备了一套备用伞,否则没了道具就只好中途打道回府了。此后,曾辉每次去国外演出,都会买些西湖绸伞带去,演出完毕,就卖给那些喜欢西湖绸伞的观众。
曾辉与西湖绸伞结缘是在1980年,她偶然看到西湖绸伞就被它吸引了,想,能不能把它用到舞台上?没想到,这一念之间竟从此改变了她的职业,从杂技转到了魔术。
魔术变伞没有摹本,也没有参考资料,曾辉得靠自己,从制伞,到变伞,所有的程序都是自己设计,那年她三十岁。为了做伞她跑了117家工厂,几乎花完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因为表演伞的尺寸特殊,没有厂能专门为她制作,但是西湖伞厂技术科的陈科长、屠家良等师傅还是为她提供了许多帮助,指导她学习制伞工艺。
为了制作道具伞,曾辉花了九个月时间,学会了整套制伞程序。然后买来砂轮、打孔机、老虎钳、台钳,大大小小全套制伞工具,学会了车、铣、刨、钻,自己做钳工做钣金。舞台上的魔术伞和日常伞要求不一样,那时的她连吃饭、走路,甚至做梦都在想制伞的技术。伞骨是自己做的,伞面是丝绸街上买的杭州素皱缎,伞面上的画也是自己画的。那丝绸伞面艳丽非常,灯光一打,姹紫嫣红。
伞做出来了,还有舞台上变化的难题。有时想破脑袋想不出,就去上海,请教著名魔术师付腾龙老师。那时杭州到上海只要4元钱的车票,乘后半夜的火车到上海正好天亮。曾辉清早去敲付老师的门,请教完,又乘9点钟的火车返回杭州。走到杭州杂技团门口,曾辉就熬不牢把戏法变给传达室的大爷看,听到大爷说,“咦!一眨眼工夫,从哪里变出来的?”对曾辉来说,这就是最高褒奖。
1984年8月7日,第一台魔术伞“彩伞争艳”首演;1987年,“彩伞争艳”在第二届全国杂技比赛中获优秀节目奖、优秀道具奖;1997年,获美国69届国际魔术节舞台金奖。曾辉说,这么多的奖项中,唯有道具奖对我来说得来实非易事。
西湖绸伞成全了曾辉,曾辉又将西湖绸伞推向世界各地,使得看过演出的人都知道了:中国有个城市叫杭州,杭州有一种漂亮的伞,叫西湖绸伞。
竹骨绸伞 - 2009年西湖边上的归宿
2010年3月,阳光淡淡的,湖墅南路运河边上已是个花花世界,粉白,浅紫、梅红、嫩绿,一路缤纷。中国伞博物馆就伫立在运河边上的小河路336号。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这里曾是一片老厂区,有清代、民国和建国初期的厂房、仓库。2009年,这些老厂房被改建成三个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是其中之一。
曾经的仓库已经看不出原来模样,步入伞博,仅一步之遥,就从阳光走进江南烟雨,天空有小雨在飘,脚下有雨滴洇开,一把把伞千姿百态,诗意地撑出轻盈如梦幻的世界。
在古代中国,伞的使用曾经有着严格的等级:皇帝使用的伞叫“华盖”,它是皇家礼仪的一部分;宋朝对伞的色彩有明确规定:百姓和官吏一律用青色,天子用红黄两色;而明代政府规定,不管你是百万富翁还是一介布衣,只要没有官职都只能用纸伞,只有官员才可以用罗绢凉伞……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笔下,对许仙手中的那把伞有细细描述:“这伞是清湖八字桥老实舒家做的。八十四骨,紫竹柄的好伞,不曾有一些儿破。”由此我们得知,四百年前的伞用的是八十四根伞骨,到上世纪三十年代,西湖绸伞的伞骨减至三十二根,而今天的尼龙伞,伞骨只有八根。伞柄也从原来的直杆变成折叠式。虽然制伞的材质包括伞骨和伞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但伞的基本结构从古到今没有本质的变化。
看过了各种各样的伞,纸伞、布伞、绸伞,现代概念伞、舞台道具伞,内心还是偏爱西湖绸伞,遗憾的是它的制作工艺正在失传,今天,西湖绸伞衍变成一种文化意象,隐入人们的记忆深处。
2009年杭州运河边开设中国伞博物馆时,屠家兄弟姐妹向伞博捐赠了屠先生留下来的38件西湖绸伞及物件,这些绸伞都是屠先生亲手制作的。屠家兄妹说,这是他们作为杭州人的一点心意,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这种已经消失的美丽绸伞。
如今,在运河终端,以这种集结的方式,为各种正在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手工伞找到归宿,应该说这也是伞的最好结局,西湖绸伞也因此在此得到一席之地。
而所有这一切的起因,当然还是这个多雨城市与伞的深厚渊源引出的。
竹骨绸伞 - 面料讲究
西湖绸伞选料考究,制作精巧。它的圆形伞面是采用特制的伞面绸作的。这种伞面绸薄如蝉翼,织造细密,透风耐晒,易于折叠,色彩瑰丽,单是染色就有湖色,墨绿,果绿,大方法,描绘山水,风光,花鸟,人物。图案有西湖十景,古代仕女,龙凤,奔马,梅雀,蝴蝶等数十种。这是其它伞所望尘莫及的。伞骨则采用江南独特的淡竹制成,这种竹篾质细洁,色泽玉润,烈日曝晒也不会弯曲。制红,枣红,桃红,天蓝,桔黄等20多种。在伞面上还采用喷,刷,绣,画等多种多样的作一把外形美观的西湖绸伞,要经过选竹,制伞骨,上伞面三大阶段。选竹,俗称“号竹”。每年白露前伞厂派出有经验的老师傅,到余杭,奉化,安吉,德清等淡竹产地,翻山越岭,在竹林中寻觅,挑选具有三年以上竹龄,粗细在五,六公分,色泽均匀,没有阴阳面和斑疤的淡竹。过嫩,过老,过大,过小的竹都不能要,真是“百里挑一”。
这样的淡竹每株仅取中段2至4节作伞骨。加工成伞骨要经过擦竹,劈长骨,编挑,整形,劈青篾,铣槽,劈短骨,钻孔等到十多道工序。一把绸伞35个根骨,每根骨4毫米宽。如果把一段竹劈成了36根,就需要”抽骨“以保持竹筒圆润,竹节平整。上伞面要经过缝角,绷面,上架,剪绷边,穿花线,刷花,摺伞,贴青,装杆,包头,装头,装柄,打钉口等十六道工序,道道工序都有必须全神贯注,不得马虎。这样制成的伞重量只有半斤左右。收拢时,彩色的绸面不外露,伞骨恰好还原成一段淡雅的圆竹,结节宛然,十分朴素大方。撑开时,伞面五光十色,有的绯红台旭日一轮,有的蔚蓝同晴空一色,有的青绿像碧水一泓,美不胜收。
竹骨绸伞 - 现有种类
西湖绸伞的品种很多,有的遮阳遮雨的日用绸伞,有五彩缤纷的彩虹伞,有舞蹈演员有台上撑打的舞蹈伞,有杂技团演员走钢丝用的杂技绸伞等10多个品种。
伞的发明与历史
伞是一种提供阴凉环境或遮蔽雨、雪的工具。伞的制作材料通常包括了具延展性的布料,和其它可用作骨架的材料与缠线。使用时以手将之举起,虽然伞在最初发明时的主要目的,是用来阻挡阳光,但是现在最常被当作雨天挡雨的雨具。用来遮蔽阳光的伞又称作阳伞或遮阳伞,可固定于露台桌等户外家具,或用在海滩上。伞的其它用途包括装饰物、拐杖甚至兵器,香港的老字号梁苏记伞就是可作兵器的伞。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雨伞的国家,从发明之日到现在至少也有 3500多年的历史,当时被人们称之为“簦”。到了后魏时期,伞被用于官仪,老百姓将其称为“罗伞”。官阶大小高低不同,罗伞的大小和颜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黄色罗伞,以表示“荫庇百姓”,其实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遮阳、挡风、避雨。伞在中国诞生之后,随着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日益扩大,也就逐渐传到了国外。日本在唐朝时先后向中国派出了19批“遣唐使”,多500余人,其中有医师、画师、音乐家及各方面的学者,他们到中国专门观摩和学习中国文化,不仅把中国的历法,天文、音乐、美术等文化带到了日本,也包括制伞工艺在内的多种生产技术、制造工艺带到了日本。雨伞经由希腊、意大利和土耳其传入欧洲。1620年在法国开始普及。而英国人首次打开雨伞却晚了100年,普遍认为慈善家、旅行家Jonas Hanway是这第一人,时间是大约1750年,不过Fox的官方网站否认了这个说法,因为早在1712年Gays Trivia写的《行走在伦敦街道的艺术》(The Art of Walking the Streets of London)一书,以及1709年12月12日出版的英国贵族杂志《Female Tattler》中就已经有雨伞的记载了。但Jonas Hanway的确是第一个习惯带着雨伞出行的英国人。他在欧洲各地旅行,发现打伞可让人保持仪容整洁,于是买了回家,遮阳避雨无时无刻都在用。为此旁人都觉得他古怪,整整30年对他嘲笑个没完。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唯一有遮挡的行进工具只有马车和坐轿。当时的雨伞十分笨重,庞大的鲸鱼骨架攀附在一根粗壮的木棍上,为了防水,布料涂抹油或蜡因而更加厚重。天天扛着这么个没人见过的大家伙出门,确实需要勇气。好在英国是个多雨的国家,人们终于认识到伞的好处而接受了它。在当时的英国,碰到倾盆大雨,只有少数公共建筑的屋檐才能将雨水直接导入地下,其他大部分房子只能任由雨水从屋顶直冲下来,或者从奇形怪状的雕像嘴里喷到地上,而这些雨水的落点恰恰就在数不清的人行道中央。这种情况下,只有两个选择,顶着一把“便携式的帐篷”(伞),或者被淋成落汤鸡。
到1787年,雨伞在英国的受欢迎程度总算形成可观的规模,而在邻国法国,女士小姐们已将伞的优雅用到了极致,不仅雨天出行要打伞,晴天里还要用它遮阳。而正是遮阳的这部分功能,促使雨伞向轻盈与优美更进一步。
在1816年到1820年之间,雨伞在分量上有突破性的减轻。男士用伞的重量达到4磅(1.8公斤),女士伞则轻巧许多,不足1磅(0.45公斤)。这要归功于丝绸伞面以及较轻的铁骨架的使用。但大部分雨伞的骨架仍不外乎两类:高档的以鲸须制成,低廉的用木条来做。
直到1880年代,Fox的细钢管伞架问世以后,现代意义上的雨伞才正式诞生。
伞的发明
4000年前,一个孩子头顶一片大荷叶,冒雨行走,雨珠从凸面的荷叶斜边上滚下来,这启发人们发明了伞。头顶荷叶,这种现象有可能使人从中受到启发以至创造发明出伞,但也有可能是孩子模仿成人头戴头笠之类的天真童稚,这与孩子们腰揣木头手熗,骑着一匹竹马没有多大分别。即使退一步,头顶荷叶的启示当在情理之中,但“4000年前”云云,又从何说起呢?其实,关于伞的发明,民间有种种传说。流传较广而又有文字记载的还是那位神通广大的“鲁班先师”。据说鲁班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鲁班在沿途设计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内暂避一阵。亭子虽好,总不便多设,而且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夏季雷阵雨,说来就来,以至"迅雷不及掩耳"。云氏突发奇想,“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鲁班听了媳妇的话,茅塞顿开。这位本领高强、无所不能的中国发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上活动骨架,装上把儿。于是世界上第一把“伞”就这样问世了。而据《玉屑》记载,伞是鲁班的媳妇为关心终日在外劳作的丈夫而发明的。看来,若要申请专利,还是鲁班夫妇俩人共享比较合理,这伞的发明,是他们夫妻恩爱、相互关心的产物。
鲁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巧匠,同时代的孔老夫子,周游列国,难免碰上日晒雨淋,于是在他出行的车上便制作了一种固定的伞,既可遮风避雨也可遮阳避暑。这种随车固定的"伞",在1989年发行的J162《孔子诞生2540周年》纪念邮票第二枚"周游列国"上便可一睹风采。
伞的构造
伞的构造包括伞柄、伞骨、伞面、伞套四部分。 伞柄是伞的主心骨,支撑着整个伞,主要是用木头、竹子、金属等材料制成,伞骨是支撑整个伞面的,它能折叠能撑开,便于携带。伞面是伞中最重要的部分,担负着遮雨的责任,制作材料有塑料布、油布、绸布以及经久耐用的尼龙布等,伞套在伞使用后把伞重新收纳起来,防尘防损,同时在进出公交和商场等把伞装进伞套,可以减少滴水到地面,起到文明用伞的作用,最新的设计构造是伞套与伞自成一体,这样可以防止伞套的丢失。
发展历史
公元前1100年,中国人已经使用伞,那时已经用伞表示身份。伞骨用竹或檀香木制成,上面覆以树叶或羽毛做的伞面。公元12世纪英语才出现“伞”这个词。欧洲以前一直只有阳伞,到1733年,巴黎人用油布做伞面,才制成雨伞。1750年,英国的汉威到外国旅行后带了一把伞面回伦敦,轰动一时。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区的金属拉丝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钢质伞骨的专利权。有了此伞骨,伞可以收紧,从此成为英国绅士常用的雨具。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发明了伸缩伞。在学术界也有人说,公元4世纪三国时期中国人才发明了伞。
唐朝的造纸业十分发达,社会用纸广泛。有的工匠在纸上涂桐油,制成能防雨的油纸伞,作为罗伞(即绫罗面料伞)的一个补充。谁知大受欢迎。一时间,下雨人人举纸伞的情景,在长安各地随处可见。明代皇帝朱元璋,明文规定庶民不得用罗伞,只可用纸伞。清代的民间,在广东、福建等地大量制造黑布伞,行销国外。
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伞也曾经是庄严和帝王的标志。泰国国王外行,金色罗伞张立于后。缅甸君主的尊号是巨伞之王。日本天皇每次出游,总有一持伞者恭敬陪同。这些伞都各有本国的特色。
伞在唐朝时由中国传入日本。公元781年在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大街上,有一天突然之间落下雨点。满街来往的人都打着伞走过,只有一个前来中国留学的日本和尚没有伞。他摸摸自己湿淋淋的光头,好像明白了一件事。回国的时候,他买了许多伞,千方百计带到日本,送给了亲戚朋友。从此,雨伞便在日本流行起来。
1747年,英国的商人汉威到中国广州办货。他看见人们撑着黑布伞在雨中行走,觉得挺好。临回国前带了一把伞回伦敦。1750年,当他在伦敦钟塔下张开伞遮雨的时候,被过路人视为怪物加以嘲笑:“哈,男士不尊重天意,躲在怪物下边不出来,太不象话了。”还有人指责他,这是对上帝的不恭,应当受到惩罚。汉威不予理会,每天上街带伞,宣传使用伞的好处。
伞第一次在美国纽约出现,是在18世纪末叶,街头上出现一片混乱。妇女们大呼小叫,认为这个既能伸开又能缩小的怪物,简直能把人吓得半死。顽皮的小孩子跟在后边,不停地朝打伞的人扔石头……
由此可知,一件发明要得到社会认可,一件商品要能被人们接受,决不是件简单、容易、轻松的事,有时要经历不少的误会、波折。
几十年之后,罗马教皇对伞发生了兴趣。他以上帝的名义为伞洗刷不白之冤。教皇出场有专人撑伞侍候,以显示其庄严、郑重。
伞不仅是人们使用的工具,也是一种收藏品。
法国有个名叫约索夫·哈姆的人,以专门收藏世界上各种伞而闻名。他藏有9个世纪以前的欧洲贵族用的阳伞,也有中国杭州出产的纸伞,以及日本制作的各种花布伞。其中最小的伞只有3.5厘米长;最大的伞伞面直径长12米,撑起来足有半个篮球场那般大。
现在,伞的作用被广大的人们所承认,它已经成为日常旅行、外出的必带物品。随着制伞工业的发展,各具特色的伞:带收音机的伞、有香味的伞、能照明的伞、防暴催泪伞、盲人探路伞等都相继问世,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和乐趣。
随着时代的前进,伞的品种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自动伞、折叠伞早已不是什么稀罕,无柄伞又返回到“头顶荷叶”状,戴在孩子们和女士骑车族的头上。什么收音机伞、太阳能伞、盲人伞、防暴伞等等也纷纷问世。在美国佛蒙特州的威努士城,人们用一种重量很轻、却比钢铁坚固,又能透光的泡沫有机玻璃作伞面,用纵横交错的金属制成大骨架,利用一个巨大的电动机来操纵一把高67米,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世界上最大的巨伞,这把伞已成了美国游览观光的景点。由“门背一根竹子、撑起来一间屋子”的灯谜,到“风和日丽,功成身退,风雨关头,挺身而出”的赞誉,既概括了伞的作用更称颂了伞的风格。玲珑花伞,旋开了江南的雨季。
[ 此帖被姒墨妃墨在2015-09-20 19:21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scorpio_jing
派派币
+10
2015-09-20
素材整理
隐藏
收藏
新鲜事
相关主题
史上第一荒淫皇帝刘子业:竟逼亲姑姑当自己皇后
古代皇帝采选美女的四大途径:劫色是皇帝的专利
朱元璋嫔妃众多为何没落下“荒淫”的骂名?
后燕皇后苻训英 历史上最爱找刺激的疯狂皇后
什么是“三通”
什么是经学家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顶端
十夜凉
ZxID:14155948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1-03-25
最后登录
2024-11-14
在线时间
31364小时
发帖
260992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派派币
36599
威望
38912
鲜花
1066585
鸡蛋
7
在线时间
31364 小时
访问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查看作者资料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1066585
鲜花
7
鸡蛋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zy32593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9-20
0
已审核。
感觉现在这种油纸伞的工艺性要比实用性来的多一点。
相关素材
[物品器具] 伞的制作与分类
http://www.paipai.fm/r5889964/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0
条评分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顶端
软掉
ZxID:11446734
关注Ta
注册时间
2010-03-27
最后登录
2019-08-07
在线时间
214小时
发帖
160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派派币
1146
威望
11
鲜花
0
鸡蛋
0
在线时间
214 小时
访问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发消息
加好友
他的帖子
查看作者资料
对该用户使用道具
0
鲜花
0
鸡蛋
等级:
脱颖而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09-22
0
好看~
不过我一直觉得这样的伞不太能挡太阳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0
条评分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顶端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隐藏
快速跳转
小说相关
品书推荐
广播剧Pai之声
书友联盟
写作素材
派派杂志区
TXT相关工具
手机资源下载
寻书求文
原创文学
原创小说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学习专区
学习&职场
English Corner
oversea
软硬兼施
娱乐生活
♥ 聊天&心情涂鸦
回忆纪念
生活家居
图片展示
体育沙龙
自曝区
音乐无极限
影视天地
趣味乐园
动漫剧场
旅游摄影
网购交流
站务专栏
派派活动区
勋章申请
问题反馈
派派周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