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十一月之朱自清】憎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572 回复:2

[文编组专用] 【散文十一月之朱自清】憎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夜落远陌

ZxID:15531231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风浅之
一个还不错、会更好的老阿姨 周年7.23 文编8.17 实在是记不住呀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0
【散文十一月之朱自清】憎
— 本帖被 时砂 从 原创工作区 移动到本区(2013-01-31) —
我生平怕看见干笑,听见敷衍的话;更怕冰搁着的脸和冷淡的言词,看了,听了,心里
便会发抖。至于惨酷的佯笑,强烈的揶揄,那简直要我全身都痉挛般掣动了。在一般看惯、
听惯、老于世故的前辈们,这些原都是“家常便饭”,很用不着大惊小怪地去张扬;但如我
这样一个阅历未深的人,神经自然容易激动些,又痴心渴望着爱与和平,所以便不免有些变
态。平常人可以随随便便过去的,我不幸竟是不能;因此增加了好些苦恼,减却了好些“生
力”。——这真所谓“自作孽”了!
    前月我走过北火车站附近。马路上横躺着一个人:微侧着拳曲的身子。脸被一破芦苇遮
了,不曾看见;穿着黑布夹袄,垢腻的淡青的衬里,从一处处不规则地显露,白斜纹的单
袴,受了尘秽底沾染,早已变成灰色;双足是赤着,脚底满涂着泥土,脚面满积着尘垢,皮
上却绉着网一般的细纹,映在太阳里,闪闪有光。这显然是一个劳动者底尸体了。一个不相
干的人死了,原是极平凡的事;况是一个不相干又不相干的劳动者呢?所以围着看的虽有十
余人,却都好奇地睁着眼,脸上的筋肉也都冷静而弛缓。我给周遭的冷淡噤住了;但因为我
的老脾气,终于茫漠地想着:他的一生是完了;但于他曾有什么价值呢?他的死,自然,不
自然呢?上海像他这样人,知道有多少?像他这样死的,知道一日里又有多少?再推到全世
界呢?……这不免引起我对于人类运命的一种杞忧了!但是思想忽然转向,何以那些看闲
的,于这一个同伴底死如此冷淡呢?倘然死的是他们的兄弟,朋友,或相识者,他们将必哀
哭切齿,至少也必惊惶;这个不识者,在他们却是无关得失的,所以便漠然了?但是,果然
无关得失么?“叫天子一声叫”,尚能“撕去我一缕神经”,一个同伴悲惨的死,果然无关
得失么?一人生在世,倘只有极少极少的所谓得失相关者顾念着,岂不是太孤寂又太狭隘了
么?狭隘,孤寂的人间,哪里有善良的生活!唉!我不愿再往下想了!
    这便是遍满现世间的“漠视”了。我有一个中学同班的同学。他在高等学校毕了业;今
年恰巧和我同事。我们有四五年不见面,不通信了;相见时我很高兴,滔滔汩汩地向他说知
别后的情形;称呼他的号,和在中学时一样。他只支持着同样的微笑听着。听完了,仍旧支
持那微笑,只用极简单的话说明他中学毕业后的事,又称了我几声“先生”。我起初不曾留
意,陡然发见那干涸的微笑,心里先有些怯了;接着便是那机器榨出来的几句话和“敬而远
之”的一声声的“先生”,我全身都不自在起来;热烈的想望早冰结在心坎里!可是到底鼓
勇说了这一句话:“请不要这样称呼罢;我们是同班的同学哩!”他却笑着不理会,只含糊
应了一回;另一个“先生”早又从他嘴里送出了!我再不能开口,只蜷缩在椅子里,眼望着
他。他觉得有些奇怪,起身,鞠躬,告辞。我点了头,让他走了。这时羞愧充满在我心里;
世界上有什么东西在我身上,使人弃我如敝屣呢?
    约莫两星期前,我从大马路搭电车到车站。半路上上来一个魁梧奇伟的华捕。他背着手
直挺挺的靠在电车中间的转动机(?)上。穿着青布制服,戴着红缨凉帽,蓝的绑腿,黑的
厚重的皮鞋:这都和他别的同伴一样。另有他的一张粗黑的盾形的脸,在那脸上表现出他自
己的特色。在那脸,嘴上是抿了,两眼直看着前面,筋肉像浓霜后的大地一般冷重;一切有
这样地严肃,我几乎疑惑那是黑的石像哩!从他上车,我端详了好久,总不见那脸上有一丝
的颤动;我忽然感到一种压迫的感觉,仿佛有人用一条厚棉被连头夹脑紧紧地捆了我一般,
呼吸便渐渐地低迫促了。那时电车停了;再开的时候,从车后匆匆跑来一个贫妇。伊有褴褛
的古旧的浑沌色的竹布长褂和袴;跑时只是用两只小脚向前挣扎,蓬蓬的黄发纵横地飘拂
着;瘦黑多皱襞的脸上,闪烁着两个热望的眼珠,嘴唇不住地开合——自然是喘息了。伊大
概有紧要的事,想搭乘电车。来得慢了,捏捉着车上的铁柱。早又被他从伊手里滑去;于是
伊只有踉踉跄跄退下了!这时那位华捕忽然出我意外,赫然地笑了;他看着拙笨的伊,叫
道:“哦——呵!”他颊上,眼旁,霜浓的筋肉都开始显出匀称的皱纹;两眼细而润泽,不
似先前的枯燥;嘴是裂开了,露出两个灿灿的金牙和一色洁白的大齿;他身体的姿势似乎也
因此变动了些。他的笑虽然暂时地将我从冷漠里解放;但一刹那间,空虚之感又使我几乎要
被身份的大气压扁!因为从那笑底貌和声里,我锋利地感着一切的骄傲,狡猾,侮辱,残
忍;只要有“爱底心”,“和平底光芒”的,谁底全部神经能不被痉挛般掣动着呢?
    这便是遍满现世间的“蔑视”了。我今年春间,不自量力,去任某校教务主任。同事们
多是我的熟人,但我于他们,却几乎是个完全的生人;我遍尝漠视和膜视底滋味,感到莫名
的孤寂!那时第一难事是拟订日课表。因了师生们关系底复杂,校长交来三十余条件;经验
缺乏、脑筋简单的我,真是无所措手足!挣揣了五六天工夫,好容易勉强凑成了。却有一位
在别校兼课的,资望深重的先生,因为有几天午后的第一课和别校午前的第四课衔接,两校
相距太远,又要回家吃饭,有些赶不及,便大不满意。他这兼课情形,我本不知,校长先生
底条件里,也未开入;课表中不能顾到,似乎也“情有可原”。但这位先生向来是面若冰
霜,气如虹盛;他的字典里大约是没有“恕”字的,于是挑战底信来了,说什么“既难枵
腹,又无汽车;如何设法,还希见告”!我当时受了这意外的,滥发的,冷酷的讽刺,极为
难受;正是满肚皮冤枉,没申诉处,我并未曾有一些开罪于他,他却为何待我如仇敌呢?我
便写一信覆他,自己略略辩解;对于他的态度,表示十分的遗憾:我说若以他的失当的谴
责,便该不理这事,可是因为向学校的责任,我终于给他设法了。他接信后,“上诉”于校
长先生。校长先生请我去和他对质。狡黠的复仇的微笑在他脸上,正和有毒的菌类显着光怪
陆离的彩色一般。他极力说得慢些,说低些:“为什么说‘便该不理’呢?课表岂是‘钦
定’的么?——若说态度,该怎样啊!许要用‘请愿’罢?”这里每一个字便像一把利剑,
缓缓地,但是深深地,刺入我心里!——他完全胜利,脸上换了愉快的微笑,侮蔑地看着默
了的我,我不能再支持,立刻辞了职回去。
    这便是遍满现世间的“敌视”了。
    (原载1921年11月4日《时事新报·学灯副刊》,11月9日续完)
[ 此帖被夜落远陌在2011-10-11 20:17重新编辑 ]
夜落远陌

ZxID:15531231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风浅之
一个还不错、会更好的老阿姨 周年7.23 文编8.17 实在是记不住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10-11 0
朱自清散文的抒情风格浅探
 
江苏省涟水中学 于秀权


 
 
【摘要】
  朱自清是一代散文大师。他的散文情感真挚质朴。这种情感或通过朴实地叙事流露出来,或蕴藏于生动明丽的景物与清雅疏朗的意境中,或融注于充满女性味的人性光辉中,或通过蕴藉新鲜的语言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抒情风格:质朴真挚,委婉蕴藉而又不失清新活泼。他的这种散文风格的渊源是中国传统的“中和之美”的审美取向和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理想。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抒情风格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巨匠。他的散文,对于创建白话散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对于“五四”以后及当代的散文作家几乎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多少辉耀一时的作家暗淡了他们昔日的风采。然而,朱自清和他的散文却没有从文学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他那匆匆离去的背影,似乎已经遥远,却又愈发显得分明。他的散文具有一种独特的抒情风格──质朴真挚,委婉蕴藉而又不失清新活泼,显出一种无与伦比的亲切和温暖,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抒情的生命在于真实,作者抒发的感情愈真实,就愈能见其真挚的美。朱自清是真诚的,肺腑中饱蕴着至真至诚的感情。“佩弦先生对人处事,无时无地不见出他坦白而诚挚的天性。”“凡是和朱先生相识,发生过较深关系的,没有不为他的至情所感的。”①真挚的情感是他的抒情散文的灵魂,也是他的所有散文之所以打动人心的关键。在这类散文中,作者将自己全部的思想感情投入其中,并真诚地表达出自己的挚爱、激情、感动、哀思,甚至寂寞、忧伤、愤慨,表现了作者对现实人生的无私投入和深挚关爱。我们读朱自清的散文,的的确确相信他笔下写出来的都是真人真事,抒发的都是真情实感。

  《给亡妇》全文几乎没有惊人之笔,然而,却在叙述描写中显出朴素,在情感流露上非常自然。一股自然、纯朴的气息,迎面而来,就象盛夏时节走进密林深处,猛然发现了一处叮咚作响的山泉,潺潺的流水从读者的心中淌过,使你享受一种艺术的美,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作品的主旨是悼念亡妇,她并未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她的感人之处就在于她是一个真切可感的贤妻良母,就在于她的平凡,她的淳朴,她的真挚。也正是由于这些,才决定了本文的质朴真诚的抒情风格。《给亡妇》是献给作者深爱着的妻子的,是朱自清为自己未尽到丈夫的责任而深深追悔的至情之文,流溢于文中的是作者对妻子无尽的爱。

  在朱自清众多的叙事抒情散文中,最能打动人心的,《背影》无疑是其中的一篇。

  作者用他那朴实的笔触,将父子间那种真挚的感情,表现得朴素而又自然。从不放心茶房而决定自己来送,拣定座位,叮咛嘱托,亲自去买橘子等等,都真实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关爱。这样首先以一连串动人的小事,以父亲的一再改变主意来渲染父亲的放心不下,其作用是逐步地增大抒情浓度,以便自然推出那个“背影”的抒情高潮。在真实细致地写完父亲对“我”的关心后,才把高度集中体现父爱的“背影”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地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②

  在离别在即这一特定环境里,父亲仍不辞辛苦地为儿子去买橘子,儿子从背后望去,自然觉得这个熟悉的背影比平常任何时候都更能打动自己。接着写父亲买橘子的经过,特别是过铁道时的动作。这些动作看起来很平常,但其中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蕴含着很深的情感。“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这就预示着上下月台更不容易。上月台时,“两手攀着”月台的边,可以想见月台之高。然后“两脚向上缩”,可以想见父亲肥胖沉重的身体上去之难。特别是攀爬月台时“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更细致地写出人们通常是右手得力往上爬的姿态,似乎使我们看到父亲那撑持着肥胖沉重身躯的右手的抖颤。

  这里写的是“背影”,没有丝毫的做作与矫饰,而是那么朴实真切,从背影中,人们很自然地想见父亲为儿子辛勤操劳的深情。当然,作儿子的,看到眼前的情景,心中自然会从深深感到父亲的慈爱转为对父亲充满疼爱和怜悯,因而联想到父亲平时如何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此情此景,做儿子的怎能不为之动情。

  《背影》通篇不满一千五百字,它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魅力,并不是凭借宏伟的结构,华丽的词语,而是凭了它平实真切、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来的父子亲情。

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汇融起来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情”与“事”的水乳交融,抒写自己的衷情。在他的笔下,生活细节自然地变为感人的抒情细节,如,父亲买橘子的蹒跚背影,不事粉饰,不着意渲染,而是老老实实写来,具有质朴自然的艺术特色。

  阅读朱自清叙事抒情的文章,人们往往会注意到这样一系列作品:《给亡妇》、《背影》之外的《冬天》、《看花》、《儿女》、《我所见到的叶圣陶》、《哀韦杰三君》、《怀魏握青君》等等,这些散文侧重写父子亲情、儿女情长、朋友之谊,可以说是个生活圈子里的“身边琐事”,借助朴素自然的叙述,描绘出了一幅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令人久久难以忘怀的动人场景。

  这些散文切入作家心理的深层世界,显示出他坦诚、率真的人格色彩,有着深广的情感内涵,也展现了作者抒情散文所独有的质朴真挚、平易自然的风格。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诗歌讲究“情景交融”或“以景抒情”、“托物言情”、“移情于景”,说明了“景”与“情”的重要关系。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一首诗歌、哪一篇散文是单纯为写景而写景的,而是或明或暗、或隐或现地隐藏着作家关注社会人生的主观感情。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同样,朱自清散文的“景语”也交织着“情语”,充满了艺术魅力。

  朱自清善于把对客观景物的描绘同自己的主观情感的抒发紧密结合起来,使景物既写得细腻自然,又具有纯真朴实的情致,悄无声息地将读者引入他所营造的艺术境界之中,在清新疏朗的意境中表达出真挚的情感。

  朱自清很重视感情这个因素在文中的作用。因此,不仅他的那些直抒胸臆的抒情小品情浓似酒,就是他的那些写景记游之文,也是意酣如饴。写景则融情于景,情与景相映成趣,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绿》描绘的是艳丽之美,它写梅雨潭的山光水色,写梅雨潭水的绿意,实在是既有山趣又有水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勃勃的生机和作者对生命的由衷赞美;《威尼斯》写的是异国风光之美,文中充满了浓浓的北欧情调和作者对威尼斯古老文明的咏叹。

  追求诗文的境界,是我国古今文学家的一贯追求。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之所以无限动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荷香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刹那间安宁的心境的反映。由这种情绪所决定,荷塘景色全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从而产生了“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所谓“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追求刹那间安宁,为的是暂时忘却,这里分明也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但作者毕竟不能真正超然,一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慨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宁静的心情复又纷然。接着他又想起采莲的事,但他却又感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想起《西洲曲》,勾起了乡思,作者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他“乐得暂时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流贯在无边荷香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触甚重的脉脉情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使作品富有情趣美和意境美。

  我们再来看一下朱自清先生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是秦淮河,由于天时、灯光、月色不同,水面呈现出异彩:天未断黑时,“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等到灯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的了:黯淡的水光,象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在灯月交辉的情形下,秦淮水又“绿如茵陈酒”。真是“一眨眼一个花样,层出不穷”。先生“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把月光、水色、灯影与桨声糅合在一起,画中藏意,景内含情,把历史的重载和满腹的怅惘都压在船上,在恍惚迷离、素淡雅丽的意境中,撩起读者的情思,引领读者进入一种贮满诗意的境界。




  朱自清的散文充满浓郁的女性味,笼罩着温馨的人性光辉。瘦西湖的烟花三月、小桥流水,秦淮河的桨声灯影、晓风残月,扬州悠久的人文文化,妩媚、优雅了朱自清的诗文。常常给人一种异常真挚的亲和力,具有独特的抒情魅力。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有一篇专谈女性的作品,题目就叫《女人》,文中表达朱自清对于女性的一种理想:“我所追寻的女人是什么呢?我所发见的女人是什么呢?这是艺术的女人”。而所谓艺术的女人,有三种意思:是女人中最为艺术的,是女人的艺术的一面,是我们以艺术的眼去看女人。“我以为艺术的女人第一是有她的温柔的空气;使人如听着箫管的悠扬,如嗅着玫瑰花的芬芳,如躺着在天鹅绒的厚毯上。她是如水的密,如烟的轻,笼罩着我们;我们怎能不欢喜赞叹呢?这是由她的动作而来的;她的一举步,一伸腰,一掠鬓,一转眼,一低头,乃至衣袂的微扬,裙幅的轻舞,都如蜜的流,风的微漾;我们怎能不欢喜赞叹呢……我最不能忘记的,是她那鸽子般的眼睛,伶俐到像要立刻和人说话。在惺忪微倦的时候,尤其可喜,因为正像一对睡了的褐色小鸽子。和那润泽而微红的双颊衬着。再加上那覆额的、稠密而蓬松的发,像天空的乱云一般配,点缀得更有情趣了。而她那甜蜜的微笑也是可爱的东西;微笑是半开的花朵,里面流溢着诗与画与无声的音乐。”③

  作者还有一篇题目叫《阿河》的作品。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新颖的比喻、奇特的夸张、美妙的通感、广泛的联想,细腻生动地描绘了阿河美丽的脸蛋、苗条的身材、白嫩的皮肤、婀娜的姿态。塑造了一个艺术的美人。温柔典雅、可亲可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朱自清还经常在写景中联想到女性,用女性比景物,或用拟女性的手法写景,如《桨声灯影里的秦准河》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柳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美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光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视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④美人的臂膊、女性的秀发、姑娘的羞涩等都是女性美的一面,以此来比喻柳枝、柳丝、月亮,温柔文静,新鲜别致。再如《荷塘月色》中的一段描写:“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⑤作者用“舞女的裙”比喻出水的荷叶,用明珠、星星、出浴的美人比喻洁白的荷花,新奇巧妙,引人联想无穷,美不胜收。

  《绿》是朱自清散文中最富女性味的一篇。作者称梅雨潭的绿为“女儿绿”,“借助神奇的想象,描摹那‘厚积着绿’的潭水的形态:她像‘松松的皱缬着’的‘少妇拖着的裙幅’──这是外形;又像‘轻轻的摆弄着’的‘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这是波动;又像是‘涂了明油’般明亮,像似‘鸡蛋清’那样软嫩的‘皮肤’──这是色泽。从视觉、感觉、触觉各个角度把一碧汪汪的潭水拟人化了,简直就像一位长裙泄地婀娜美丽的少女,令人赞赏不已。”⑥接着“作者借助联想的羽翼,幻想着将绿转献给他最怜爱的女性。他要将它裁为‘临风飘举’的绸带,以赠轻盈的舞女;将它化为‘善睐’的‘明眸’,以赠善歌的盲妹,他又将它想象为‘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不但要用手‘拍着’,‘抚摩着’,而且要‘掬’之入口,‘吻着’。这里确是把一潭绿水之‘醉人’与‘可爱’,表现得淋漓酣畅。”⑦给人以温柔甜蜜的愉悦感。

  朱自清的散文虽然描写女性的文字较多,但没有丝毫的低级趣味,相反,它带给读者的是一种心醉神迷,亲切温暖的美感。




  朱自清散文质朴真挚、委婉蕴藉、新鲜活泼的抒情风格还表现在他别具特色的语言运用上。他善于熔化中国古典诗文的词汇,提炼口头语言的精华,创造出新鲜活泼、朴素简洁、亲切自然的散文语言。以此来抒情达意,绘态传神。

  一是善用口语,朴实无华。读朱自清的散文,总使人有如坐春风的感觉,似乎作者就坐在你对面,跟你促膝谈心,坦露他的心迹。没有一点故意雕琢的痕迹,也没有许多华而不实的形容词,更没有冷僻难懂的词,都是平平常常的口语,清新闲雅,明白如话,清淡如水,却又余韵悠长。

  《春》描写了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春天景象。整篇作品是用少年儿童口语来写的,文字简洁朴素,像孩子在说话,充满了孩童情趣。请看文中作者对春雨的描述: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⑧

  这里,作者用“牛毛”、“花针”、“细丝”三个喻体来比拟白天看到的雨,自然真切。“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都是口语,比喻得很朴素,不仅把春雨的各种特点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而且也把作者对春雨的那份欣喜的朴素情怀,表现得自自然然。春雨是“斜织”着的,因为有春风吹拂的缘故,所以雨丝下落时是斜斜的。春天的气压低,而且雨又迷迷蒙蒙的很细,所以细雨下在屋顶上,看上去像“笼”着一层薄薄的烟。“笼”字真实写出了春雨像烟雾一般迷漫于天地之间的动人画面。而雨中的树叶和小草“绿得发亮”,“青得逼眼”,写出了春雨润物显得格外清新夺目。其中,“逼眼”的“逼”字虽是平常字眼,但用在这里却非常贴切自然。

  《匆匆》是体现他口语化语言风格的另一篇佳作。在文中,作者大量使用了日常口语常见的单音节词,如“枯”、“青”、“谢”、“开”、“偷”、“藏”、“算”、“溜”、“洗”、“飞”等。人称代词“我”、时态助词“了”和疑问语气词“呢”在文中出现频率较高。而这三个词都是口语韵味十足的单音节词。此外,作者还把句式按口语语调加以安排。如文章第一段,在动词“去”、“枯”、“谢”、“开”的后面加表示时态的助词“了”,动词“来”、“去”、“开”前面加表示重复的副词“再”,构成了“去了”、“再来”、“枯了”、“再青”、“谢了”、“再开”这样简洁干净、利落流畅的口语语调,从而使“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组排比句子整齐匀称之外,还有朴实自然的一面,接下来的一连串疑问句:“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它们罢:那是谁呢?又藏在何处?是它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简短活泼,具有明显的口语特征,毫不掩饰地坦露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二是巧用修辞,新鲜贴切。讲究修辞,特别爱用新巧和富有诗意的比喻、比拟,从各种角度来启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这是朱自清语言的又一特点。

  《绿》的第三段几乎全用比喻和比拟来刻画“女儿绿”这个无与伦比的形象。通过这一连串比喻和比拟,“女儿绿”的色泽、光彩、形容、质地乃至动态,她那种厚、平、清、亮、软等特征,惟妙惟肖地传达出来了。

  朱自清散文中的比喻,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他往往通过一个比喻,把诉诸不同感觉器官的事物特征联系起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荷花的幽香在微风吹拂下散发出的淡淡幽香缕缕能“嗅”到,但清香是“闻”不到的。作者用通感的这一艺术手法,调动读者多方面去联想,隐隐约约,时断时续的“听觉”感受与微风吹来的缕缕清香的“嗅觉”感受是相通的,从而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美感享受。再如“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柔波”由“恬静”到“委婉”,推远了我们的思维。淡雅自然,新鲜活泼,耐人细味把玩。朱自清的散文所以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那些新鲜巧妙、充满了美感的比喻和比拟。

  三是节奏鲜明,和谐生动。朱自清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也同样具有诗的韵味,散文的语言有着鲜明的节奏感和和谐的旋律,读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音节和谐是通过押韵和叠音来实现的。中国古典诗歌和骈文是很讲究平仄和押韵的。朱自清先生古文功底深厚,所以,他不自主的吸收这一传统而体现在他的散文语言中。写“梅雨潭”,作者抓住了“梅雨潭”的特色──“绿”,全文以“绿”为主题,以“绿”为中心,甚至连句子末尾字也大量押与“绿”相同或相近的韵,如布、主、去、肤、举、女等。通篇文章不仅有抑扬顿挫的声调之美,而且有回环变化的旋律之美。

  朱自清散文的音节和谐动听,还在于他善用叠音词。据统计《荷塘月色》用了二十六个叠词,《绿》一文运用了十七个叠词。有“二字叠”、“三字叠”、“四字叠”,如“田田”、“汪汪”、“抖抖擞擞”、“苍苍郁郁”等叠词,《匆匆》文中有“涔涔”、“潸潸”、“茫茫”、“轻轻悄悄”、“伶伶俐俐”等,既有极强的音乐性,又准确地表达了情感。

  朱自清还善于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富于变化的句式,运用反复,回环,排比等的修辞方式来调节语言节奏,能根据写景和情感变化的需要而采用不同的句式。叙述、议论、设问、反问、感叹句交叉并用,相错成文;长句、短句,整句、散句舒卷自如,错落有致;语言有徐有疾,欢快跳跃。“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大小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读来紧凑明朗,一气呵成。“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每句字数不多,但音韵和谐,活泼欢快,突出了“春”的特点。活现春天生机,表达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




  朱自清散文的抒情风格,不是以雄浑旷放的气势取胜,而是以深致绵密的情韵赢得读者。情,是作家创造散文意境的第一个基本要素。生活的哲理,作家的志趣,都是随着形象描绘中“情”的展现而表露出来的。缘情成文,文贵有己,朱自清散文中的抒情形象,就是把温和的品性与细腻的情怀水乳般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腴厚而柔美的意境,使诗意的美与细节的真实达到和谐的统一,这是朱自清散文的风格美的所在。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种风格的形成渊源。

  朱自清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他出身封建下层官吏家庭,自小就受到较为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养成了他规矩中正的性格。同时在私塾里系统地接受了传统文化。他在北大读的是哲学系,系统学习、披阅了中国古代经籍。“复礼”、“归仁”、“中和”,存孝悌,去恶欲,自省其身,近义远利的儒家思想,养成了他温良恭谦、儒雅翩翩的君子风度。他注重道德的自我完善,洁身自好,自尊自重,安于清贫,恪守中庸,维护着儒者的人格理想,这种人格理想投射到散文创作中,使其表现为“发乎情止乎礼仪”的诗教理想和道德化的审美倾向。朱自清自称是扬州人。⑨他在这座风景秀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气息,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了他平和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他的散文以表现自我为原则,融合着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等传统散文的艺术形式,不追求瑰丽、炽热、悲壮的境界,往往呈现出清新和谐的美。这是一种体现着温柔敦厚的东方艺术传统的审美形式。

  “五四”时代的朱自清,沐浴欧风美雨,充满着蓬勃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时代的狂飙,使这个“和平中正、少年老成”的青年,也沾染了一些狂味。澎湃的“五四”大潮很快便趋向回落,朱自清开始体会到中国传统城堡之坚固,尝到了曲尽人散之后的寂寞与苦涩。他陷入了沉思,在苦闷中进行着心灵深处顽强的搏击,彷徨徘徊后,他选择了中间路线,躲进书斋研究学问,虽然、偶尔也会不平而鸣,但总的来说还是平静的。

  作为“五四”时期涌现的现代散文作家,朱自清在中西两种审美观念中,铸造自己的审美理想。一个方面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启蒙主义、人本主义、自由生命意识以及“表现自我”的艺术精神;另一方面是以儒释道三家古典哲学为基础的东方传统的艺术表现体系。两种审美观点的碰撞、同化、渗透,整合着他的审美视界与艺术观点;同时儒家的“中庸”即“中和”哲学及“入世”思想、道释二家的“出世”思想及以自然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自然主义审美观,二者又构成了孤特狷介与自然冲淡之艺术人格的矛盾。在对立与矛盾中间,朱自清又以儒家的“中庸”即中正和平及温柔敦厚的诗教,予以调节,消解和圆通,最终铸就了他的审美理想及其散文风格。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里的景色,总是“淡淡的”,“恰是到了好处”,这里显示的有节制的含蓄的美,不仅与朱自清“中庸主义”的世界观、人生哲学、情感方式相适应,而且也与“哀而不伤”的传统美的风格有着内在的和谐。

  在朱自清的文章中,我们感受到的美最多的是沉静的古典美。他喜欢梦、喜欢绿、喜欢月色、喜欢荷塘,喜欢自然山水,喜欢人间温情,这类物象的基调都是宁静的。这种审美基调的选择,决定于他的审美取向。只有类似上述的物象,才能与他的斯文温雅的性情相一致,从而激发他的美感的表达。他的表达方式也是静态的,委婉细腻,清新自然。虽然他的文章有时也显得清朗而有骨力,但总的来说,朱自清的美学个性在柔而不在其刚。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他秉承了民族传统美学之中阴柔之脉,并以自己情性,将其吸收融汇,遂成自身独特的风采。。

  总之,朱自清的散文反映了时代和人生,但是继承的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思想,传统美学。他不同于鲁迅的冷峻刚健,徐志摩的自由奔放,郁达夫的忧郁伤感。朱自清是时代的朱自清,他的创作道路是朱自清式的道路。他的散文既表现出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又体现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他的散文展示的是“中和之美”的传统美学,显示的是温柔敦厚的“浓而不烈”、“清而不淡”的散文个性。

  朱自清由于英年早逝,作品产量不丰,但他的高超的创作艺术和非凡的人格魅力给后来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江泽民同志在朱自清100周年诞辰时题诗道:“晨鸣共北门,谈笑少年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诗香远,文章百代金。”⑩我们确乎不能忘却先生留在我们心间的美好背影。


────────
  ① 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朱自清研究资料》,北师大出版社1981年版,第8页。

  ②③④⑤⑧⑨ 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⑥⑦ 转引童燕红:《女性崇拜的诗情洋溢》,《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111页、112页。

  ⑩ 英子:《狂狷之间》,《江苏地方志》,2004年第3期,第50页。

夜落远陌

ZxID:15531231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风浅之
一个还不错、会更好的老阿姨 周年7.23 文编8.17 实在是记不住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10-11 0
·写气图貌 属采附声──评朱自清散文的迭字艺术


  翻开朱自清先生的文集,诵读他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的散文,一个个迭字迭词就似珠玉般迸溅而出。朱德熙先生说:“朱自清很喜欢也很善于用迭字。”迭字与迭词的使用,成了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试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荷塘月色》)  

  迭字迭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所谓迭字,就是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单纯词,如上文中的“田田”“亭亭”“脉脉”。所谓迭词,就是词的重迭,其中有单纯词的重迭,如“星星”(名词)、“密密”(形容词)、“层层”“粒粒”“缕缕”(量词);也有合成词的重迭,如“曲曲折折”(形容词)。迭字迭词,借助声音的和谐,增强了语调的和谐,造成了节奏明朗、韵律动听的音乐美;又借助声音的繁复,增强了语感的繁复,读来或舒徐雍容,或柔婉流畅,或清越激扬,增添了语言的情致。

  迭字和迭词在我国文学作品中原是屡见不鲜的,但朱自清散文中迭字迭词的使用,却自有特色。

  首先,朱自清善于使用迭字迭词,使读者从他的散文里获取立体的感受。请看《温州的踪迹·绿》中的一段文字: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