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十一月之朱自清】扬州的夏日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682 回复:2

[文编组专用] 【散文十一月之朱自清】扬州的夏日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夜落远陌

ZxID:15531231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风浅之
一个还不错、会更好的老阿姨 周年7.23 文编8.17 实在是记不住呀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10-09 0
【散文十一月之朱自清】扬州的夏日
— 本帖被 时砂 从 原创工作区 移动到本区(2013-01-31) —
扬州的夏日
 朱自清

  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的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但在一个久住扬州像我的人,他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他的憎恶也许掩住了他的爱好;他也许离开了三四年并不去想它。若是想呢,——你说他想什么?女人;不错,这似乎也有名,但怕不是现在的女人吧?——他也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虽然与女人仍然不无关系的。

  北方和南方一个大不同,在我看,就是北方无水而南方有。诚然,北方今年大雨,永定河,大清河甚至决了堤防,但这并不能算是有水;北平的三海和颐和园虽然有点儿水,但太平衍了,一览而尽,船又那么笨头笨脑的。有水的仍然是南方。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老实说,我是不喜欢的。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这是你们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杈杈桠桠的支流。这条河其实也没有顶大的好处,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静,和别处不同。

  沿河最著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们是知道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央。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福气。“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这个塔;但还有一桩,你们猜不着,是红烧猪头。夏天吃红烧猪头,在理论上也许不甚相宜;可是在实际上,挥汗吃着,倒也不坏的。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

  平山堂在蜀冈上。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堂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

  船有三种:大船专供宴游之用,可以挟妓或打牌。小时候常跟了父亲去,在船里听着谋得利洋行的唱片。现在这样乘船的大概少了吧?其次是“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撑着。乘的人多了,便可雇两只,前后用小凳子跨着:这也可算得“方舟”了。后来又有一种“洋划”,比大船小,比“小划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

  “洋划”渐渐地多,大船渐渐地少,然而“小划子”总是有人要的。这不独因为价钱最贱,也因为它的伶俐。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而有些好事的少年,愿意自己撑船,也非“小划子”不行。“小划子”虽然便宜,却也有些分别。譬如说,你们也可想到的,女人撑船总要贵些;姑娘撑的自然更要贵啰。这些撑船的女子,便是有人说过的“瘦西湖上的船娘”。船娘们的故事大概不少,但我不很知道。据说以乱头粗服,风趣天然为胜;中年而有风趣,也仍然算好。可是起初原是逢场作戏,或尚不伤廉惠;以后居然有了价格,便觉意味索然了。

  北门外一带,叫做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撑船的都与茶馆相熟,他们不怕你白吃。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茶馆的地方大致总好,名字也颇有好的。如香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都是到现在还记得的。绿杨村的幌子,挂在绿杨树上,随风飘展,使人想起“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里面还有小池,丛竹,茅亭,景物最幽。这一带的茶馆布置都历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楼可比。

  “下河”总是下午。傍晚回来,在暮霭朦胧中上了岸,将大褂折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摇着扇子;这样进了北门或天宁门走回家中。这时候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

  (原载1929年12月11日《白华旬刊》第4期)



[ 此帖被夜落远陌在2011-10-11 20:05重新编辑 ]
夜落远陌

ZxID:15531231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风浅之
一个还不错、会更好的老阿姨 周年7.23 文编8.17 实在是记不住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10-10 0
扬州夏日 赏析
朱自清一生似乎与“水”结了缘,四处漂泊。读书,工作,奔走在江浙各地,来往于南北之间。稍稍安定的时期,也只有在扬州的那十余年少年岁月和三十岁后定居北京的十年(其间到欧洲旅行一年)。四十岁时抗战爆发,又自北平匆匆南下,萍踪遍及南方诸城。四十九岁返回北京,安顿方及两年,不幸患病逝世。这大概是他爱读游记,爱写游记而游记又如此之多的缘故之一吧?因此,似乎也可以把他的游记看作那个动乱时代的忧患之书。然而水面上的萍踪流荡,却结成恬淡自如的美文,其感时伤世的忧患,叹息,悲愤,犹如没入海面的冰山底部,露出来的是阳光水气中若隐若现的优美的冰峰。这或者就是漂泊者的美学吧? 
 《扬州的夏日》从体裁、写法上看都是游记。不过,我觉得它与其他游记不同之处,在于作者所写的扬州,实际上是他曾久居十余年的第二故乡。他的一生,从来没有在一个地方住过这么久的时间。因此,写扬州,不像写别的地方,如南京之秦淮河,如欧洲的罗马古城,伦敦书铺那样有“异域感”。我倒宁愿把这篇“游记”看作类似于《荷塘月色》、《背影》的抒情文字,因为这是他在北平居住时所产生的怀旧情绪的抒写。《荷塘月色》隐约中带有逃避现实的情调,于孤独自处时悄然享受自我与自然之恬然默契之美;《背影》恐怕更缘起于独处时对于父亲刻骨铭心的怀念。这些都是用了心力去写的。《扬州的夏日》也是如此。而且,依我看,这篇笔墨简省的短文,竟可以看作朱自清一生漂泊心态的美学象征。
  作品一开始便透露出作者的理性精神和美学观,这同样是他观照、感受人生的一贯态度。他批评一般人跟在诗人文士的背后,随声附和地称道自己未曾亲历的扬州,仅靠着“耳食”来构筑关于扬州的海市蜃楼。他虽爱扬州的秀水,但又批评“瘦西湖”这个名字是“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我们读他为孙福熙《山野掇拾》作的书评,极力称赞该书“一空依傍,所有的好处都只是作者自己的发见”;在《南京》一文中也强调只有“经过自家一番体贴”,才能不唱别人的老调,写出新鲜独特的感受。《荷塘月色》写独处的妙处时,说“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正是朱自清“自清”的地方。他的散文的妙处,恐怕也就在这里。无论是游记,还是别的,他都力图“一空依傍”,独出机杼,用自己的心去亲历体贴一番。难能的正是这种挣脱日常束缚的心灵的悠闲和精神的自由。而《扬州的夏日》就是他这种理性精神和美学观的实践。  他开篇即说,由于久住扬州,他不像一般人那样,对扬州抱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甚至“他的憎恶也许掩住了他的爱好。”在记叙唯一令他怀念的扬州的夏日风光时,他仿佛也有点平铺直叙:只是一路领着读者沿蜿蜒的护城河随意游览,逐次介绍各著名景点的特色。继而花较多笔墨写“船”,写北门外的“茶馆”。但若仔细品味,你会发现这种平淡正蕴涵着朱自清特有的审美情趣。何况他的叙述处处巧运机心呢!他说扬州夏日的好处大半在“水”上,由此引发关于南北方差异的议论,褒贬之中令人隐约感到他的思乡之深之切。接下来的笔墨就都或直接或间接地落在“水”上了:乘船游览,所行的是蜿蜒曲折的江南水道;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平山堂,都因为得了一泓碧水的灵气而生动如画;谈船的花样种类和“瘦西湖上的船娘”,更是为了衬托扬州特有的水趣。您瞧,在他眼里,“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至于茶馆的妙趣,也得之于“水”。因为茶馆一面临河,不仅便于茶客和乘客的随意交流,而且船上人兴致一来也可以向茶馆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悠哉悠哉地享用,游船简直就是流动的茶馆。扬州的湖色水光虽未被刻意描绘,然而流溢于笔底的尽是关于扬州之水的富于情韵的美感。这就是作者对扬州之夏的独特感觉,也就是朱自清眼中雅趣横生的扬州。读到文章最后“又得浮生平日闲”这寥寥几句由衷眷恋意兴盎然的人生余暇的话,谁能说他对扬州的“憎恶”掩住了爱好呢?!  这篇作品笔墨简省,叙述舒缓自如。看得出作者不像前期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样去着意抒写面对秦淮夜色歌妓时的情感波澜,对于他所感兴趣的“瘦西湖的船娘”的描写只是轻轻数笔勾勒,内心再也没有少游秦淮时微妙的道德冲突;也不像后期游记有意将“我”隐去,以工笔细致描摹客观对象(如《罗马》等篇),而是在悠然舒徐,洒脱自然的笔调中含蓄地寓托自己的情感。与这一渐趋练达的抒情风格有关的,是作品语言的平易畅达,早期散文那种刻意雕琢的脆生生的文人白话,已经“洗尽铅华无雕饰”,如出水芙蓉,明净随意,一秉天然。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扬州的夏日》既不是足以传位的“太子”,也算不得受宠的“幼女”。收入1936年版《你我》集时,作者的自序只说其中“最中意的文字”是《论无话可说》,还连带提及大部分篇章的写作背景,却没有关于它的片言只语。诚然,若论写景状物的优美细腻,人们想到的总是《荷塘月色》;若论思乡怀旧的一往情深呢,人们又会举出《背影》来。作为游记。它前面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早已把作者少游秦淮时澄明而幽微的矛盾心理抒写得娓娓动人;它后面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似乎更能曲传他告别浪漫时淡泊宁静的中年心态。然而,恰是这篇名气不大的作品,融合了作者早期散文的情致和后期散文更加口语化的语言风格,而且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朱自清在漂泊中澹然澄观的散文美学——漂泊者的美学。它既有唐诗的丰神情韵,又渗透着宋诗的筋骨思理,与那些名篇一样值得细细玩味。
夜落远陌

ZxID:15531231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风浅之
一个还不错、会更好的老阿姨 周年7.23 文编8.17 实在是记不住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10-10 0
铮铮文骨的完美诠释(单纯觉得这个不错 也许能帮助理解)

提起朱自清的名字,很多人的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出《背影》、《荷塘月色》两篇文章,不过,在扬州人的口中,他们最念念不忘的是朱自清的《扬州的夏日》。这位中国文坛的文学大师,虽然在扬州生活的时间只有十几年,但是他一直称自己是地道的扬州人,冰心也曾赞誉朱自清是“扬州人杰”。可以说,朱自清的灵魂是在扬州的。

严格地说,朱自清是浙江绍兴人,因为他原籍绍兴。1898年11月,朱自清生在江苏东海县,后来因为父亲的缘故,六岁的时候,朱自清一家迁到了扬州,从此长期定居在扬州,朱自清在扬州长大,他的弟弟、妹妹也都在扬州出生。朱自清在扬州私塾读书时,受教于一位名叫戴子秋的先生,他曾经回忆道:“我的国文是跟他老人家学做通了的。”十四岁时,朱自清与扬州名中医武威三的女儿武钟谦订婚。后来他在《择偶记》中说:“光复那年,父亲生伤寒病,请了许多医师来看,最后请着一位武先生,那便是我后来的岳父。”

1912年,朱自清从安徽旅扬公学高等小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扬州两淮中学(今天的江苏省扬州中学)。四年后,朱自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考入了北京大学的预科。后来他远离扬州在北京求学,但是经常往返于北京、扬州。朱自清十八岁的寒假,他奉父母之命回扬州与武钟谦结婚。1917年,朱自清考入了北京大学本科哲学系,这年冬天他祖母吴太夫人病逝,朱自清由北京赶至徐州,随在徐州的父亲回扬州奔丧。办完祖母丧事后,他和父亲同车北返,在浦口车站与父亲分手时,看着父亲蹒跚在车站为自己买橘子的身影,他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背影》,成为了感动几代人的经典作品。

1920年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开始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1921年,他应聘担任扬州中学国文教师兼教务主任,在工作之余,仍然坚持写作。后来,因为和校长的工作理念不符,朱自清辞职,先后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浙江台州六师、温州四中任教。1925年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不幸的是,他的第一任妻子武钟谦在这一年因患肺病逝于扬州,朱自清悲痛万分,为妻子写下了日后被誉为“至情表现”的文章《致亡妻》。在文章中,他写道:“你的短短的十二年结婚生活,有十一年耗费在孩子们身上,而你一点也不厌倦,有多少力量用多少,一直到自己毁灭为止……在短短的十二年里,你操的心比人家一辈子还多;谦,你那样身子怎么禁得住!你将我的责任一股脑儿担负了去,压死了你;我如何对得起你!”从此之后,朱自清对妻子的怀念就没有停止过,后来在文章《冬天》里,他又写道:“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1932年,朱自清与第二任太太陈竹隐结婚,后来回到扬州探亲,本想到武钟谦的坟上来祭扫,但因陈竹隐生病没能去成,这成为了朱自清人生中的一大遗憾。他在《致亡妻》中,还特地写上了这一段。对于朱自清来说,扬州是充满他童年快乐回忆的地方,但也是一个令他刻骨铭心的伤心之地。1938年5月,朱自清的母亲周太夫人病逝,他回到扬州料理后事。1945年时值抗战期间,朱自清任教于昆明的西南联大,他的父亲在这一年的4月9日去世,当朱自清听到这个消息时,数度哽咽,但由于抗日时局和路途遥远,他没能回扬州奔丧,这成了他人生中的另一桩遗憾。

作为一座文化悠久的历史名城,扬州特有的千年灵气也滋养着朱自清的创作。所以,他的很多著作中都有扬州的影子。他的新诗《小舱中的现代》,散文《儿女》、《看花》、《扬州的夏日》、《说扬州》等,都和扬州息息相关,描写得淋漓尽致。他写道:“我家跟扬州的关系,大概够得上古人说的‘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了。自按照亡妻生的四个孩子,都已自称为扬州人,我比起他们更算是在扬州长成的,当然更该算是扬州人了。”他还说:“我也是一个江北佬,一大堆扬州口音就是招牌。”字里行间,充满了朱自清对扬州的深情与热爱。朱自清在扬州的住处,因为搬迁的缘故,先后有过六七处,但是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位于扬州琼花观街一处较大的住宅,这个地方也是他常常在作品中提起的。随着扬州城的城市改造,这些朱自清曾经住过的地方大都消失了,不过他最后的一处故居——扬州安乐巷27号,现已修复对外开放,是扬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48年,因为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朱自清在贫病交迫中与世长辞,至今已有六十多年了,但是他的人品、文品及其著作,一直是扬州人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曾经称赞他: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一身傲骨,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精神楷模。今天,朱自清的母校,江苏省扬州中学,在他诞辰九十周年的时候,全体师生捐款在校园内建造了朱自清铜像,扬州中学1930年校友、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为铜像亲笔题写了“朱自清像”四个大字。在该校的校史陈列馆内,还有朱自清的生平事迹、照片及其著作。不仅如此,如今在扬州大小书店一般都能买到朱自清的著作,这成为了扬州本地书店经营的一大特色。“朱自清永远活在扬州人心中”,这已经成为了扬州这座城市永恒的记忆。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