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读书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下雨的,阳光明媚的窗外的下午,平静而闲适的心情,手持一卷书,听着雨声或者沐浴着阳光,细细品味那些文字后的思想和华丽又精致的架构。
文字是什么?直到后来体会到了快餐式的小说,才有深深体会。很多年了,似乎再没拿过一本书,让我可以一遍,两遍,翻来覆去,反反复复地看,然后不停回味。红楼里提到所谓“口角噙香”,可以用来形容读书时的感觉,余香满口,字字珠玑,即使一些小说的情节其实不算特别,但作者依然通过高超的驾驭能力给人以感动深思。而那些通过文字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或者说,思想的深度,则是需要一种类似苦修的心境。想到《瓦尔登湖》,梭罗在湖畔隐居,生活清苦,就是为了体会到一种他所追寻的境界以及人生的意义,那种聆听自然的深入心底的感动,只有虔诚的追寻者才能写下,于是读者每次读到他时,总是有不同的感触。这样的书,是真正的精神营养大餐,常读常新。后来拿到《大地的眼睛》,惊讶于普里什文那种清新的笔触,仿佛自然中任何一件小事,都能带给人无限地感动。
后来不知道为什么,网上的小说多了,各种青春文学杂志多了,那种平静地沉入其中的心情却再也找不到。网上小说的读者自然是更喜欢刺激的情节,快餐式的快感,还有多少人能在午后读一本《西游记》,《金蔷薇》这样的书呢?还有多少人在静静地寻找着生活中细微的美呢?大家都太快了,太忙了。在很多论坛上看到网文作者的抱怨,沸沸扬扬的争端,似乎总有人强调,写文是一件多么辛苦的事。我想说,写文是辛苦的,毫无疑问。文字,文学的最高境界是艺术,就像画家,音乐家,作家也要有一颗诗人的,细腻而敏感的心。普通人欣喜于花开枝头的绚丽,诗人却看到花朵初绽那一瞬间的美丽,作家也应如此。或许在天分上文学没有太高的要求,但是大成者,都要经历类似苦修的历程。没有哪个经典文学的作者是没有经历复杂人生的沉淀的,或者被迫,或者自己主动追寻。对于这些作家的作品,作为读者的我是将他们放在“品读”的位置上,他们的付出成就读者的感动与不朽的经典。选择作家的道路,就是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的路。在如今浮躁的氛围下,有畅销流行小说,有网络小说,但是,不再有那种厚重的精华。苦修,朝圣,忍受坎坷与孤独,有多少作者能真正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