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的故事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054 回复:1

[探讨交流] 粮食的故事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yinda161.com

ZxID:22413856

等级: *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1-09 0
粮食的故事
— 本帖被 鱼尺素。 从 品书评文 移动到本区(2013-03-18) —
  千事万事,吃是大事。这不是了不起的名言,却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古今中外,毫不例外。

  远在春秋时,鲁国的左丘明在《左传·庄公十年》中就有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的教诲。近些也有五百年的明代,朱元璋谋士朱升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奉为朱元璋的九字真经。后被毛主席演绎成: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我认为毛泽东主席一生的最大功绩绝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是“以粮为纲”。

  试想,中国人口众多,从几亿到十多亿,这么多张嘴要吃要喝,不能解决吃饭的缓起码的需要,还能谈得上其他发展吗?手中有粮,遇事不慌,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我出生在鱼米之乡的江西。

  江西是产粮大省,是为全国贡献粮食最多的省份,无论是解放伊始,还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或在“文革”期间,江西人自已并没温饱,但总是默默地为全国贡献自己的劳动果实。所以守着天下粮仓,却经历过许多饿肚子的往事。

  上世纪60年代初,时运不齐,命运多鲜,苏联“老大哥”变脸刚撤走,又遇上三年自然灾害,使得成立不久的新中国,韶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我们家和大多数的家庭一样,整天吃水泡饭,一大锅水,偶尔找得到几粒米,要么就掺些萝卜和白菜帮子,绝不像现在的水泡饭,油盐味精齐备,那可是一丁点油水都没有啊。

  那时我刚进小学,早上一小块米糕,下第二节课,肚子就饿得咕咕叫,下面的两节课早巳眼冒金星,全身乏力啦。我到现在都不愿吃泡饭,就是有点谈虎色变的感觉。我记得家里也有加点餐的时候,那就是极偶尔的吃顿白米饭,全家就如同过节一样高兴。

  小孩早早就围着鼎锅,看着外公用称按等分称成几碗。一人一碗,不多不少。到手后,那才叫细嚼慢咽的,一小口一小口地送到嘴里,有个五分饱就算奢侈啦。

  当时,还有饿得吃“观音土”的人。

  “文革”期间,也是个物资相当瞪乏的时期,小卖部里的饼干不完全是粮食做的,还要粮票,甚至是饼干票。我的中学是由南昌市迁到郊区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又由共大迁到其农场,过着边劳动边学习的生活。那时正好是我们长身体的时候,特贪吃,劳动强度又大,百来斤的担子压在肩上来回几里路,一千就是七八个小时。

  但是,米饭是定量的,一天一斤一两,早餐三两,午饭和晚饭各四两。那时,共大实行的半工半读,勤工俭学,我们的食物很大程度是用我们的劳动获取的。但是长身体时吃不饱的青少年」题却不能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当然,那时的人都是不用减肥的,无肥可减啊!

  我们四季在稻田里辛勤耕作,男女不同工却同酬。于是,有些女同学就偷偷地把省下来的饭票,用红纸包好,上面写上毛主席语录:“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塞到男同学的抽屉里。

  农忙时节,特别是双抢,劳动强度大,周期长,加上人在太阳下暴晒,下面的水都是热的。

  我们光着膀子干晒,身上皮脱了一层又一层,手上早就厚厚的老茧。但是大家又盼着农忙,就因为农忙饭尽量吃,菜也要好得多。

  经历确实是一种财富,历练了这么多苦,后来遇到的困难再大,也能应付自如。

  “文革”结束后,老天帮忙,连续的风调雨顺,使得政治带来的祸害有了经济基础后很快得到拨乱反正。

  上世纪90年代,在全国掀起全民经商的高潮,农村也不例外,许多农民背井离乡,出外淘金。大批农田被撂荒,粮食又一度吃紧,手上无粮,心里发慌。好的是中央看清了问题的危害,连续多年的一号文件出台,提高粮价,让农民有利可图,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才没有造成祸患。

  粮食问题是个社会根本问题,是全国人民的生命线。不能有半点马虎。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