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chancy
建议很中肯,看到亲的观点,很有启发啊。
不过,其实吧,这个帖子真的和道德无关,我开始写了哪个最开始的引用只是说明一下我写这个帖子的起因——我和朋友在某些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恰好这个分析的原因让我发散思维到了言情小说的情节设计上而已。
此贴讨论的本质其实和分类一样,是这样一种剧情设定的合理性,或者说在一个大的设定框架下,哪些设定是我个人接受的,那些是我觉得处理的不好的,和心理学无关,和所有高深的理论都没有关系。
开篇的所说的那个道德问题,是管理理论里面的一个课题,那个不是社会心理学范畴,而是管理学的一个效应分析,或者说一种营销手段,而所谓的道德,针对的是营销者的道德问题,但是那个论题本事与本文讨论的事情其实就和我在开篇所说的一样,没啥关系。
最后的最后所提到的“涉及道德”,其实吧是第三者的问题,就是紧接着后面举例所说的出轨而言的。
对于心理学,作为一个学工学和管理学的人,只是因为专业安排,学过学过消费者心理学,至于其它完全不了解,所以,只能借用了这里面涉及到的“移情效应”这个论题做引子,与你所说的专业范畴完全无关⊙﹏⊙b。
那个排比句,只是我个人的对阅读物的一份分类,或者说是我个人的阅读习惯,并没有让其他人认可的意思。
你的反驳很有道理,把我的不足都指出来了。但是阅读习惯一事是很私人的感受,而对道德、灵魂、性格社会以及其他种种的解释,我不是学者或者研究人员无论所作的分类和个人认知如何,都仅仅是个人观点而已。
比如:
我认为道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欣慰规范准则,只不过这一准则在不同的人的心理有不同标准,只不过一种社会化大众化的成为了一个普遍认可的标准而已,所以所有的社会行为无论群体还是个人都是可以用某一个人的道德标准来衡量的,而这个人就是写社会的作家本身,他在用他自己的标准来对他笔下的社会做衡量,而这个社会可能是现实的,同样也可能是他想象的。
灵魂,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所有的人性的本源,都是内心的想法,因为外界的种种造就了有某一种想法的内心,从而促成了他做出了一种行为。而我所说的苍白和精彩,只的是作家笔下的人所呈现出来的灵魂活着思想是苍白还是精彩的。
至于梦想,那是一个追求的目标。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梦想,无论主人公是否承认,或者梦想本身能否实现。无论故事本身是是探讨的什么,是无法实现梦想的原因还是什么,但是毫无疑问他要么在为要不要实现梦想或者干脆不能实现梦想而苦苦挣扎,要么就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为之努力。
最后说道爱情,我始终不认为救赎是纯粹意义上的褒义词,没有苦难何来救赎。而重生,那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儿,就其根本,是过去的一切早就了现在的人,那么否定过去的一切就是否定现在的自己,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状态。当然,我非常确定,我在使用这2个词的时候有很强的个人感情色彩,因为我就是认为
书中爱情本身是一种美好而真挚的情感。
所以,这个分类可以总结为,我把自己看过的书分为五种:
第一种作家用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评判社会
第二种探讨的内心的复杂矛盾以及人性的光辉
第三种以引人入胜的剧情为主的故事
第四种纯粹的爱情故事,就是言情小说
第五种是我在那个排比里没有说的,就是广义教科书
社会——个人——休闲——娱乐——知识
当然,我必须表明,分类本身是非常模糊以及毫无逻辑的,毕竟无论是社会也好还是道德也好都是需要一个故事本身来承载,而且任何一本书都会有作者本身对社会和人心的态度。而且,很多书是无法用这个来划分的,比如畅销书中经常出现的那种励志书籍,还有人物传记。这是因为我从来不看励志的书因为我属于过于乐观的人,人物传记自动归位第二种,其实我自己都觉得很牵强,但是没办法,习惯啊习惯。
所以,这个所谓的分类只是我个人的阅读分类习惯而已,根据我对于一本书的喜好到底落在哪里,用以调整在某一时期内对书的选择。本身并不是多么的合理,至于一本书如何分类,那就只能我自己知道了。
或者说我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人,只会看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同时却又会不自觉的去忽略我不喜欢的,所以无论事实上是否合理,终究还是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也许有一天当自己真正成熟的时候,能用更客观的看法来分析所看到的事情吧。
亲在看文尤其是言情小说的时候能保持一个很理性态度,我非常的欣赏和佩服,我本人就做不到。因为我所感动总是那些千姿百态的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越是飘渺和虚幻和现实形成巨大反差,就是越是喜欢,这大概就是我喜欢看言情小说的原因吧。
在经历了太多的尔虞我诈,世态炎凉之后,却依然在寻找最原始的纯真,典型的少女心态,永远不承认自己长大了。
所以,在很多事情上,尽管在一直试图寻找比较唯物主义的理论来说服自己,但是本质上,我还是一个唯心的人。
不过,看到亲提出的意见,我真是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阅读习惯问题,或许因为这种主观,让我错失了很多好看的东西哪。
非常感谢您的意见。
[ 此贴被米虫水岸在2011-04-15 00:0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