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在租书店还是读者看书主要渠道的时光,那些厚厚的原创小说慢慢摆上了书柜,从一个小角落,逐渐壮大直到跟台言港言分庭抗礼。
以前看书是自己在书店抽出一本又一本,按照自己的喜好找书,很少有哪个人会告诉你,这本很好,这本你一定要看!大家喜欢什么书,喜欢什么作者,都各行其是。很向往那种从一本本默默无闻的书里找到一本自己爱不释手的小说的惊喜感觉。没有人提前告诉你的书,期望或失望的感觉都比较纯粹,看过之后也就完了,真写得好的,大不了多看几遍,储存在记忆里,在某个合宜的场合时刻,与同好大侃特侃。
现在几乎都是看电子书,在网上,在MP4上,在手机上。这么多的书,就不免先寻求别人的意见,推荐或吐槽,决定我们看或是不看这本书。有人说好的,可能恰恰是你觉得特雷的,有的大肆批评的,可能又偏偏是你喜欢得不行的。看书好像成了一场博弈的游戏,跟自己的观感博弈,跟大众的悠悠之口博弈。博弈的结果,是你站在推荐的那一方,或是吐槽的那一方,很有趣的现象。
每个人都说好的作品,自己再去凑热闹未免无趣,若是众人都说好的我能说出一堆不好的地方,或许更有成就感。可是自己的感觉是骗不了人的,何必跟自己过不去?真的好就说好,即便更风者众,真的不好就说不好,哪怕冒天下之大不韪。
最近也看了不少原创小说,自然大多也是好友推荐过的,有的甚至热心到上传到我的QQ上,言辞恳切,似乎不看便是一种损失。于是我被感动了,不再纠结一定得是冷门的,一定得是很多人不曾关注的。
看了之后,有觉得不错的,也有认为一般般的,毕竟众口难调。不过奇妙的是,喜欢或不喜欢这本书,似乎从接触作者的文字,接触到她的语言风格,叙述手法以及情感偏好起就已经决定了。文字也是有质感的,有的简洁凝练,直刺人心,比如亦舒;有的犀利快意,带着一种避之不掉的侵略性,比如席绢;有的凄清冷艳,透着寒栗的悲伤与苍凉,比如安妮宝贝;还有的,字里行间都包裹着一种蜜糖奶油般的甜腻,绵密而酥软,像要融进你的心扉,将你心脏里最坚硬的那一块都融化掉,比如桔子树,比如她的《天堂太远,人间正好》。
这部小说,我是常常在各个网站论坛上都看见过推荐的。咋看这书名,本以为是一本有点忧伤,节奏有点缓慢的小说。看进去时,竟恍惚以为自己又看到了典心的小说。女人小女人,男人大男人,是典心笔下人物的特点。写起爱情就像在精心做一块美味的蛋糕,每一个字仿佛都掺了蜜,做蛋糕大概都是讲究力度,讲究指法的吧?那种缠绵缱绻的细腻笔调,那种柔软温热的描写火候,无处不在地烘烤你的感官情愫,像要甜到脚趾都要卷曲起来,或许舒服到极致,稍不留意或许又让人感觉到窒息。
有人说,最完美的爱情,就是爱情里的男人像个男人,女人像个女人。是这样吗?我不置可否。只是若把读书者看做一个饕餮之徒,光有甜蜜是不够的,就像光有眼泪,光有哭嚎让人生厌一般。可作者想怎么写,想表现什么样的感情,终是与我们无关,而跟她自己有关。
大概是真的老了,曾经趋之若鹜的美文,竟有种爱无能的寥落感。这篇文是好文,刚开始看的时候,真的有惊喜的感觉。只不过就像迟暮的老人,对可乐果汁的畅快口感,终不像眷恋品茶那般,享受的是啜饮过后的苦涩回甘。
[ 此贴被沉蔹在2011-05-17 19:1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