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看台言小说的时候,偶尔会看到台湾作家的一些自序或者是番外,她们常常会提起自己为什么要写这部或那部小说,或者在写某部小说的时候自己经历了哪些事,产生哪些感触。还有的,为了脑海中突生的某个画面、某个场景,而特意去创作一部作品。好像是席绢还是哪位作家,说自己很想尝试一下人在悬崖边,毅然决然纵身一跃的悲壮感,而心血来潮写了哪一部小说。
写作,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它可以把我们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幻想,在文字里变为真实。全心投入到创作中的人,或许就是那种“行走在荒原大漠,内心里却海阔天空”的一种人。我一直认为,喜欢写作的人,必定是内心深处十分丰富,丰富得可能难以用言语去承载的人,感性如斯,我一直说不清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就像我自己。
一部小说的产生,可能真的只是源于一个偶然,一场意外,亦或仅仅是一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小小念头。于是,创作的激情来了,灵感也如期而至,作者俯身写就。但是,小说毕竟不同于别的体裁,它有一定的篇幅,一定的人物、背景、故事经过,所以光凭一时的激情,写不出一部完整的小说。曾听到有人说,自己也想尝试创作一部属于自己的小说,可是写了几千上万字,就再也写不下去了。
创作,真的是一件艰难、耗费脑力的工程。支撑作者坚持下去的原因,或许有很多,比如为了名利,为了众人的侧目与掌声,为了自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理想与信念……我想,或许只有那些真的热爱文字、热爱写作的人,他们在创作中会不断地反思自省:能不能这么写?这么写有没有意义?这段情节能不能经得起读者的推敲质问?写出来的故事,能不能得到大家的理解与共鸣?或许只有抱着这种态度的作者,他们的作品在经受时光的洗礼与汰换中,不必担心遭人质疑,遭人诟病。所以经典的永远会是经典,跟时代没多大关系。后世的人,在审视前人作品的时候,即便那故事已经老旧了,反映的情感、观念落伍了,可是把它放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它依然焕发着不死的魅力。
作者应该是一个观察者,一个审视者,而不仅仅是一个加入某一场娱乐游戏的参与者。因为只有他认真细腻地观察了这个社会,才可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人物的生活,没有这种思考伴随着创作的整个过程,小说可能难以为继,因为小说毕竟不是一个短暂的、一挥而就的,只凭心血来潮就能完成的事情。
时光匆匆,看了这么多年的小说,以后还会继续下去。我越来越感觉到,一个态度真诚、认真勤恳、兢兢业业的创作者是多么的不容易,又是多么难以找到。浩瀚的写作大军,有故事写的好看受人欢迎的,有故事冷门不受待见的,这些都不要紧,要紧的是,是不是在用一种严肃谨慎的态度去对待写作?写作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每天进步一点,迟早会到达成功的彼岸。怕的是,把写小说当成一种纯粹生理感官的发泄,看不到思考,只看到无处不在的意淫,对文字肆无忌惮的猥亵,那就真的很危险了,危险的不仅是作者和读者,还是小说产业本身。
[ 此贴被沉蔹在2011-04-09 10:4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