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意中看到一本小说
<“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个性化教育之路> 其中的小说人物,童年也是一个很普通很玩皮一个小孩,其实就是让我们明白孩子的教育前期是重要,但是家长前期的教育和孩子的爱好更重要.俗话说的好好钢要用到刀恝上。这本书很好的以一个成功人员回忆童年的方式来让我们明白“输”在起跑线上不可怕,就怕孩子没后"动力",就象再好的车,装配再好的"汽车零件"没汽油你是跑不了多长时间的.。
首发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52181.html我就把原文拿出来晒晒
1 留级在小学
我是个普普通通的男孩子。不满6岁时,父母就把我送入上海市宝山区月浦二小读书。那时年龄小,不懂事,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老师和父母,整天就想着和小伙伴们能再多玩会儿。上课的时候总是眼巴巴地看着操场,抱怨时钟老和我作对,上课时间走得奇慢,一到下课却飞快运转。几乎每节课都要靠想象下课后怎么在操场欢跳才能熬过。好在我幸运地生在一个开明的家庭,当其他家长从小学一年级就狠抓孩子功课,为孩子写错一个字、算错一道题而严厉批评孩子时,父亲却对我说“80分左右就行了”,母亲更是对我的成绩“睁一眼闭一眼”。父母认为为几分成绩去点灯熬油不值得。那时候,他们希望我能拥有一个丰富、快乐的童年。
上海锦江游乐场落成,我是第一批游客,过山车坐了一回还要坐第二回。虽然每玩一次都要去排长队,但父母乐意陪着我、看着我去“冒险”。
当“肯德基”快餐刚刚登陆上海,我就有幸专门从郊区的宝山到外滩去开“洋荤”。20世纪80年代的宝山宾馆是专门供宝钢的外国专家住的,妈妈一有机会就带我进去玩。
小学二年级时,我眼睛不慎受伤,不能上课,只得在家休养。父亲就利用这段时间,带我去南京旅行。我们一起游览了中山陵、长江大桥、雨花台烈士陵园和玄武湖。游玩的时候,爸爸常对我说,好男儿就要志存高远,游走四方;妈妈也希望我能有更多机会增加见识。后来,父母还带我去过很多地方旅游,告诉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这些我当时都不能领会,但是,却在很多年后对我的人生起了重大作用。
爸爸妈妈还给我买了小手风琴,让我接受音乐的熏陶。可惜我当时没兴趣,坐不下来,后来没能坚持学下去,但毕竟在音乐方面,我沾了点儿边。现在想起来,还真要感谢他们。他们当时给了我体验音乐的机会,当发现我对此没有太大兴趣时,也没有强迫我继续学习下去。
后来,月浦二小有开拓精神的校长试验性地开设了体育班。在学校的体育班里,我如鱼得水,乐此不疲,恨不得睡觉都穿着学校的运动服。但是,当时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因为过多的运动而影响功课,甚至个别家长要求孩子转班或者取消体育班。我父亲知道后,在家长会上慷慨陈词:体育可以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格,因为没有人愿意在体育比赛中败下阵。没吃过苦将来难成才,现在孩子不缺吃穿,缺的是吃苦的机会,体育训练就是最好的锻炼吃苦的机会。体育班的体验收获,远不是课堂考试多得几分所能取代的……在他的坚持下,我在体育班度过了最快乐的时光。
就这样,由于我的家人当时始终保持着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观念,不久我成了体育班的主力,并代表学校在多次比赛中获奖。
念到小学四年级时,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年我不到9岁,我的父母离婚了。后来我从上海转学到了成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转学时,我只有9岁,因为年龄小,光顾着玩,没有注意到父母的变化,也不太清楚转学的原因,以为就是父母工作忙不过来,才把我放在爷爷、奶奶家。转学时,我参加了当地学校的入学考试,成绩不好,结果被迫降低一个年级,又从三年级开始学习。好在我那时候年纪小(本来我上学就早),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降一级也和班上同学差不多大。爷爷、奶奶特别体贴我,不愿意打击我的自信心,也没有告诉我真相。我当时还以为是因为年龄原因而降了一级。就这样,我糊里糊涂地在小学留了一级。现在看来,实在要感谢爷爷、奶奶对我的爱和保护,使我当时没有受到太大伤害。
父母离婚后,父亲去了香港发展,妈妈回成都继续工作。虽然妈妈经常能来照看我,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机会与我的父母一起吃过一顿团圆饭,一起照过一张全家福。幸好爷爷、奶奶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宠爱,使我始终拥有家的感觉。
从上海到成都,在转学初期,我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群体。最让我不习惯的就是语言。这里从学生到老师,说话基本都带着川音,起初我简直听不懂,常常被同学们戏称为“上海老俵”,也有同学嘲笑我来自父母离异的家庭,但这些倒对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一来老师及时制止了他们,二来我整天想得最多的还是去外面操场跑两圈,打打球什么的,其他的事情都没太放在心上,因为我实在太喜欢体育了。
2 倒数在中学
说实话,中学生活与小学实在大不一样。到了中学,感觉学习压力一下子加大了许多。课程多、作业量大不说,考试、排名更成了家常便饭。
说到考试排名,这可不是我的光辉历史。起初排名让我感到很紧张和沮丧,因为排名靠后意味着“我不如别人”,自己没面子不说,家长会上连家长的面子也给丢尽了。有一次,妈妈参加了我的家长会。非常不幸,那次考试我考得很“砸”,综合排名在全班倒数第三,数理化基本就是倒数第一了。妈妈回来后,真是气不打一处来,狠狠地打了我这个“不争气的东西”。
妈妈对我的重罚,让我当时很受伤,而且开始有自卑感,我在小小的心里暗暗抱怨上苍的不公:“天啊!为什么你把别人都生成了天才,只把我生成了庸才!”
数理化不好,学习跟不上,这是小时候对我伤害最大的一件事情,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无奈和颓丧,我很想逃离,但是不知道路在哪里?我更加迷恋操场,只有在那里奔跑欢跳,才能让我暂时忘却烦恼。我那时候总是在放学后自己一个人在操场跑步,一门心思想在运动会上拿到好名次。即使跑得汗流浃背,我也不在乎,不管多苦多累我都甘之若饴!
但是,不管我跑得多快,似乎也跑不出“考试”这个如来佛的手心。
我哭,成长中的痛
至今,提到“分数排名”,我还心有余悸。因为这个“排名”几乎把我原有的自信心全“排”没了。其实我也不是什么都差,只是我实在不喜欢数理化,可偏偏数理化是主课。倒霉的我,越是学校排在次要位置的课越学得好,越是排在主要位置的课偏偏学得最差。我喜欢历史和地理,认为历史和地理既有意思又有用,而且这些知识将伴我终生。如果单单按照历史、地理的成绩排名,有时候我甚至能排到全班前3名。可学校偏偏不排副科,更不要说历史、地理这类最不重要的副科。其实我的语文和英语也不错,好歹有时也可以进入班里前10名左右,可是一加上最重要的数理化,那就惨了。但我心中的主意挺大,我知道自己长大以后,肯定不会从事与数理化密切相关的专业,如搞科学研究什么的,我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因为存在这种想法,我认为学习数理化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思维训练,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可是在学校里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做练习,让我很反感。一做这些题,我就浑身难受,一心想跑到外面去奔跑、跳跃。如果我每天没有足够的运动,就好像全身的能量没有地方释放,总是感到憋屈和难受。
妈妈了解到我的想法后,觉着有道理,也能理解。可面对班里的排名、老师的期待和高考的压力,心中也很无奈。爷爷、奶奶对当时排名、一刀切的做法也同样无奈。
无奈归无奈,家人还是始终希望我在身体和心灵上都能健康成长,并具有丰富宽广的知识面,他们也不希望我被考试成绩和排名所束缚。所以,尽管我学习成绩不好,他们也没有反对我在中学一直参加校田径队。因为他们知道这个田径队对我来说,不仅仅意味着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帮助我建立信心。我那时候是田径队的主力,在田径场上操练意志和吃苦的精神,是室内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特别是作为男生,在运动场上学习拼搏和树立必胜的信心至关重要。
我至今都感谢家人对我的宽容态度。他们爱我,更关心我的身体健康,更关注培养我正直的品格,也更注重我的全面发展。
3 奶奶最早的理财教育
长大成人之后,想想过去在国内学习期间,对我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不是哪次考试得了高分(尽管大家认为那最重要),而是家人对我在生活上的关爱,以及在做人方面的教导。由于父母离异,我从9岁就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对文化的尊重,对我的期望,对我后来的人生起了很大作用。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我小学的最后几年,住在爷爷奶奶家,当时,我有什么学习上的问题,只要一问爷爷,准能得到正确答案,我十分佩服当工程师的爷爷。我一遍一遍地问,他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回答。从来没有过因为很多遍还教不会而骂我笨。为了启发我对数学的兴趣,爷爷还让我坐他的小摩托车去他的办公室,因为那里有数以百计的工程图纸和各种绘图器具。我就是在摆弄这些工具时,被启发并练习着做“几何”题。
现在想想,最让我感动的还是爷爷帮我修“补”错别字的事儿。那时的作文纸是带格子的。写错一个字,要么划掉错字在下一格重写,要么想办法在错字的基础上把其描成正确的字。可前者作业本太乱,后者字太难看。那怎么办呢?爷爷想出了用格子一样大小的纸贴在错字上的好办法。这样就好像那一格没有写过错字。每次我写作文时,爷爷总会预先剪出一些小纸块,坐在书桌旁“拭目以待”。
奶奶对我的最大影响,在于为人处事和品行道德方面,至今让我在生活中获益。奶奶原名于丽凤,虽然婆家娘家的家境都很好,但她依然追求自立自主的生活方式,改名于立,独立的立,走出家门参加工作。她不仅工作出色,还是一位十分精明的理家能手。
“人不能忘本。”和“不能没有隔夜衣,不能没有隔夜粮。”是奶奶的两句口头禅。“人不能忘本”成了我做人的基本原则。她对任何人都那么和蔼可亲,并总是告诫我,对别人要多往好处想,不要因为自己现在好了,就忘了当年人家怎么帮助你的。至今当我和他人相处时,总会想起奶奶的教诲。第二句口头禅则来源于奶奶的生活习惯。奶奶虽然出身于一个富裕家庭,但她总是今天为明天打算,绝不做吃干花净的事。在每晚睡觉前,奶奶总是把我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整齐地摆放在衣柜外面。这样我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多睡一会儿,起床后可以马上穿上衣服出门。这种习惯我一直保持到现在。奶奶的隔夜粮和隔夜衣,使我从小就有了为将来提前做准备和计划的意识。
我的家人,无论父母,还是爷爷、奶奶,都非常支持我多参加开眼界、长见识的各项活动,健体强身的体育运动他们更是大力支持:我上初中时有一次参加区运动会,正赶上父亲回到成都,于是他专门去比赛场地为我加油、拍照片;妈妈总是非常支持我在学校多运动,她看到我打篮球体力消耗很大,担心学校餐厅的营养跟不上,专程跑到学校给我送炸鸡吃;父母探亲、出差,或爷爷奶奶在国内旅行,总会带上我。上海、南京、北京、沈阳、成都、重庆等大城市,以及北戴河、普陀山、峨嵋山、松花湖、乐山大佛等著名景区,我十多岁时都走过了;十三岁时,妈妈还带我游了趟“新马泰”,那是我第一次迈出国门。
1996年夏天,妈妈为我报了一个旅美英语夏令营。我因此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郊区的一个小城市生活了三周。当时我住宿在当地的一个普通工人家里。没想到这个夏令营,却成了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 此贴被叮当。在2010-11-24 18:1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