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连载小说 《“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作者:于智博 周奕 史青星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6325 回复:4

[原创评论] 【教育】连载小说 《“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作者:于智博 周奕 史青星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cxs07

ZxID:13629111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4 0
— 本帖被 路小透。 从 品书评文 移动到本区(2013-03-18) —


最近无意中看到一本小说<“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个性化教育之路>  其中的小说人物,童年也是一个很普通很玩皮一个小孩,其实就是让我们明白孩子的教育前期是重要,但是家长前期的教育和孩子的爱好更重要.俗话说的好好钢要用到刀恝上。这本书很好的以一个成功人员回忆童年的方式来让我们明白“输”在起跑线上不可怕,就怕孩子没后"动力",就象再好的车,装配再好的"汽车零件"没汽油你是跑不了多长时间的.。

首发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52181.html

我就把原文拿出来晒晒

1  留级在小学
我是个普普通通的男孩子。不满6岁时,父母就把我送入上海市宝山区月浦二小读书。那时年龄小,不懂事,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老师和父母,整天就想着和小伙伴们能再多玩会儿。上课的时候总是眼巴巴地看着操场,抱怨时钟老和我作对,上课时间走得奇慢,一到下课却飞快运转。几乎每节课都要靠想象下课后怎么在操场欢跳才能熬过。好在我幸运地生在一个开明的家庭,当其他家长从小学一年级就狠抓孩子功课,为孩子写错一个字、算错一道题而严厉批评孩子时,父亲却对我说“80分左右就行了”,母亲更是对我的成绩“睁一眼闭一眼”。父母认为为几分成绩去点灯熬油不值得。那时候,他们希望我能拥有一个丰富、快乐的童年。
上海锦江游乐场落成,我是第一批游客,过山车坐了一回还要坐第二回。虽然每玩一次都要去排长队,但父母乐意陪着我、看着我去“冒险”。
当“肯德基”快餐刚刚登陆上海,我就有幸专门从郊区的宝山到外滩去开“洋荤”。20世纪80年代的宝山宾馆是专门供宝钢的外国专家住的,妈妈一有机会就带我进去玩。
小学二年级时,我眼睛不慎受伤,不能上课,只得在家休养。父亲就利用这段时间,带我去南京旅行。我们一起游览了中山陵、长江大桥、雨花台烈士陵园和玄武湖。游玩的时候,爸爸常对我说,好男儿就要志存高远,游走四方;妈妈也希望我能有更多机会增加见识。后来,父母还带我去过很多地方旅游,告诉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这些我当时都不能领会,但是,却在很多年后对我的人生起了重大作用。
爸爸妈妈还给我买了小手风琴,让我接受音乐的熏陶。可惜我当时没兴趣,坐不下来,后来没能坚持学下去,但毕竟在音乐方面,我沾了点儿边。现在想起来,还真要感谢他们。他们当时给了我体验音乐的机会,当发现我对此没有太大兴趣时,也没有强迫我继续学习下去。
后来,月浦二小有开拓精神的校长试验性地开设了体育班。在学校的体育班里,我如鱼得水,乐此不疲,恨不得睡觉都穿着学校的运动服。但是,当时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因为过多的运动而影响功课,甚至个别家长要求孩子转班或者取消体育班。我父亲知道后,在家长会上慷慨陈词:体育可以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格,因为没有人愿意在体育比赛中败下阵。没吃过苦将来难成才,现在孩子不缺吃穿,缺的是吃苦的机会,体育训练就是最好的锻炼吃苦的机会。体育班的体验收获,远不是课堂考试多得几分所能取代的……在他的坚持下,我在体育班度过了最快乐的时光。
就这样,由于我的家人当时始终保持着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观念,不久我成了体育班的主力,并代表学校在多次比赛中获奖。
念到小学四年级时,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年我不到9岁,我的父母离婚了。后来我从上海转学到了成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转学时,我只有9岁,因为年龄小,光顾着玩,没有注意到父母的变化,也不太清楚转学的原因,以为就是父母工作忙不过来,才把我放在爷爷、奶奶家。转学时,我参加了当地学校的入学考试,成绩不好,结果被迫降低一个年级,又从三年级开始学习。好在我那时候年纪小(本来我上学就早),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降一级也和班上同学差不多大。爷爷、奶奶特别体贴我,不愿意打击我的自信心,也没有告诉我真相。我当时还以为是因为年龄原因而降了一级。就这样,我糊里糊涂地在小学留了一级。现在看来,实在要感谢爷爷、奶奶对我的爱和保护,使我当时没有受到太大伤害。
父母离婚后,父亲去了香港发展,妈妈回成都继续工作。虽然妈妈经常能来照看我,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机会与我的父母一起吃过一顿团圆饭,一起照过一张全家福。幸好爷爷、奶奶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宠爱,使我始终拥有家的感觉。
从上海到成都,在转学初期,我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群体。最让我不习惯的就是语言。这里从学生到老师,说话基本都带着川音,起初我简直听不懂,常常被同学们戏称为“上海老俵”,也有同学嘲笑我来自父母离异的家庭,但这些倒对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一来老师及时制止了他们,二来我整天想得最多的还是去外面操场跑两圈,打打球什么的,其他的事情都没太放在心上,因为我实在太喜欢体育了。
2  倒数在中学
说实话,中学生活与小学实在大不一样。到了中学,感觉学习压力一下子加大了许多。课程多、作业量大不说,考试、排名更成了家常便饭。
说到考试排名,这可不是我的光辉历史。起初排名让我感到很紧张和沮丧,因为排名靠后意味着“我不如别人”,自己没面子不说,家长会上连家长的面子也给丢尽了。有一次,妈妈参加了我的家长会。非常不幸,那次考试我考得很“砸”,综合排名在全班倒数第三,数理化基本就是倒数第一了。妈妈回来后,真是气不打一处来,狠狠地打了我这个“不争气的东西”。
妈妈对我的重罚,让我当时很受伤,而且开始有自卑感,我在小小的心里暗暗抱怨上苍的不公:“天啊!为什么你把别人都生成了天才,只把我生成了庸才!”
数理化不好,学习跟不上,这是小时候对我伤害最大的一件事情,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无奈和颓丧,我很想逃离,但是不知道路在哪里?我更加迷恋操场,只有在那里奔跑欢跳,才能让我暂时忘却烦恼。我那时候总是在放学后自己一个人在操场跑步,一门心思想在运动会上拿到好名次。即使跑得汗流浃背,我也不在乎,不管多苦多累我都甘之若饴!
但是,不管我跑得多快,似乎也跑不出“考试”这个如来佛的手心。

我哭,成长中的痛
至今,提到“分数排名”,我还心有余悸。因为这个“排名”几乎把我原有的自信心全“排”没了。其实我也不是什么都差,只是我实在不喜欢数理化,可偏偏数理化是主课。倒霉的我,越是学校排在次要位置的课越学得好,越是排在主要位置的课偏偏学得最差。我喜欢历史和地理,认为历史和地理既有意思又有用,而且这些知识将伴我终生。如果单单按照历史、地理的成绩排名,有时候我甚至能排到全班前3名。可学校偏偏不排副科,更不要说历史、地理这类最不重要的副科。其实我的语文和英语也不错,好歹有时也可以进入班里前10名左右,可是一加上最重要的数理化,那就惨了。但我心中的主意挺大,我知道自己长大以后,肯定不会从事与数理化密切相关的专业,如搞科学研究什么的,我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因为存在这种想法,我认为学习数理化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思维训练,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可是在学校里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做练习,让我很反感。一做这些题,我就浑身难受,一心想跑到外面去奔跑、跳跃。如果我每天没有足够的运动,就好像全身的能量没有地方释放,总是感到憋屈和难受。
妈妈了解到我的想法后,觉着有道理,也能理解。可面对班里的排名、老师的期待和高考的压力,心中也很无奈。爷爷、奶奶对当时排名、一刀切的做法也同样无奈。
无奈归无奈,家人还是始终希望我在身体和心灵上都能健康成长,并具有丰富宽广的知识面,他们也不希望我被考试成绩和排名所束缚。所以,尽管我学习成绩不好,他们也没有反对我在中学一直参加校田径队。因为他们知道这个田径队对我来说,不仅仅意味着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帮助我建立信心。我那时候是田径队的主力,在田径场上操练意志和吃苦的精神,是室内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特别是作为男生,在运动场上学习拼搏和树立必胜的信心至关重要。
我至今都感谢家人对我的宽容态度。他们爱我,更关心我的身体健康,更关注培养我正直的品格,也更注重我的全面发展。
3  奶奶最早的理财教育
长大成人之后,想想过去在国内学习期间,对我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不是哪次考试得了高分(尽管大家认为那最重要),而是家人对我在生活上的关爱,以及在做人方面的教导。由于父母离异,我从9岁就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对文化的尊重,对我的期望,对我后来的人生起了很大作用。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我小学的最后几年,住在爷爷奶奶家,当时,我有什么学习上的问题,只要一问爷爷,准能得到正确答案,我十分佩服当工程师的爷爷。我一遍一遍地问,他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回答。从来没有过因为很多遍还教不会而骂我笨。为了启发我对数学的兴趣,爷爷还让我坐他的小摩托车去他的办公室,因为那里有数以百计的工程图纸和各种绘图器具。我就是在摆弄这些工具时,被启发并练习着做“几何”题。
现在想想,最让我感动的还是爷爷帮我修“补”错别字的事儿。那时的作文纸是带格子的。写错一个字,要么划掉错字在下一格重写,要么想办法在错字的基础上把其描成正确的字。可前者作业本太乱,后者字太难看。那怎么办呢?爷爷想出了用格子一样大小的纸贴在错字上的好办法。这样就好像那一格没有写过错字。每次我写作文时,爷爷总会预先剪出一些小纸块,坐在书桌旁“拭目以待”。
奶奶对我的最大影响,在于为人处事和品行道德方面,至今让我在生活中获益。奶奶原名于丽凤,虽然婆家娘家的家境都很好,但她依然追求自立自主的生活方式,改名于立,独立的立,走出家门参加工作。她不仅工作出色,还是一位十分精明的理家能手。
“人不能忘本。”和“不能没有隔夜衣,不能没有隔夜粮。”是奶奶的两句口头禅。“人不能忘本”成了我做人的基本原则。她对任何人都那么和蔼可亲,并总是告诫我,对别人要多往好处想,不要因为自己现在好了,就忘了当年人家怎么帮助你的。至今当我和他人相处时,总会想起奶奶的教诲。第二句口头禅则来源于奶奶的生活习惯。奶奶虽然出身于一个富裕家庭,但她总是今天为明天打算,绝不做吃干花净的事。在每晚睡觉前,奶奶总是把我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整齐地摆放在衣柜外面。这样我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多睡一会儿,起床后可以马上穿上衣服出门。这种习惯我一直保持到现在。奶奶的隔夜粮和隔夜衣,使我从小就有了为将来提前做准备和计划的意识。
我的家人,无论父母,还是爷爷、奶奶,都非常支持我多参加开眼界、长见识的各项活动,健体强身的体育运动他们更是大力支持:我上初中时有一次参加区运动会,正赶上父亲回到成都,于是他专门去比赛场地为我加油、拍照片;妈妈总是非常支持我在学校多运动,她看到我打篮球体力消耗很大,担心学校餐厅的营养跟不上,专程跑到学校给我送炸鸡吃;父母探亲、出差,或爷爷奶奶在国内旅行,总会带上我。上海、南京、北京、沈阳、成都、重庆等大城市,以及北戴河、普陀山、峨嵋山、松花湖、乐山大佛等著名景区,我十多岁时都走过了;十三岁时,妈妈还带我游了趟“新马泰”,那是我第一次迈出国门。
1996年夏天,妈妈为我报了一个旅美英语夏令营。我因此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郊区的一个小城市生活了三周。当时我住宿在当地的一个普通工人家里。没想到这个夏令营,却成了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 此贴被叮当。在2010-11-24 18:12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5
  • 叮当。

    派派币 +5

    感谢您的推荐,期待您的其他分享~~

cxs07

ZxID:13629111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11-29 0
4  爱好运动的家庭
说起运动,就不能不提到家庭对我的影响。我的爷爷当年是北京燕京中学篮球队的控球后卫,我的父亲曾是北京什刹海业余体校冰球队的主力前锋。可以说我继承了爷爷和父亲的运动基因,从小就酷爱体育活动。小学三年级,我就被选入田径队,主攻中长跑项目。上了初中,我依然是学校田径队的主力,但由于身高、体重、耐力和爆发力的变化,我爱好的项目由中长跑慢慢地转移到了短跑和球类。到了高中,从中国到美国,田径、足球、篮球、橄榄球,我样样都玩。家人对我运动的支持,给了我足够的发展空间,他们没有因为学习成绩排名的压力而逼迫我放弃体育运动,反而给予我关心和支持,使我在身心各方面能全面发展。运动带给我的不光是健壮的身体,更是充足的信心和拼搏向上的精神气儿。
我到美国最大感触之一,就是运动在美国已经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国内,我这位酷爱运动的人士,一年也赶不上一两场比较正规的赛事。而到了美国,学校几乎每周都有非常正式的大型体育比赛。无论是当观众,还是做运动员,我这个运动迷着实过足了瘾。
美国名牌大学对运动更是十分青睐。每所大学都希望自己“文武双全”。不仅学术上成绩显赫,据有实力雄厚的运动队也非常重要。因为这代表着活力四射、团结奋发、拼搏向上的“光辉”形象。每所大学都为自己的运动队骄傲,每场比赛的观众都全部由本校学生、老师、校友和亲友组成。这些忠实的“粉丝”们,都会忠心耿耿地倾全力为本校运动队吶喊、助威。
可能是遗传的原因,在极多的体育项目中,我和爷爷、父亲一样,都是最喜爱篮球。无论是自己打篮球,还是观看篮球比赛,我都喜欢。我喜欢打篮球时的激情澎湃,喜欢队友之间默契合作打败对手时的兴奋,也难忘队友相互鼓励和安慰时的友情。篮球让我亲身体验作为一个集体中的个体,以不同的方式,为了同一目标而拼搏的那种团队精神。也正是靠着这种团队精神,我在走向社会时,得到了很多帮助,同时我在帮助别人时。
我像很多人一样,特别喜欢看NBA。当看到那些篮球明星们居然能在飞驰中做出那么潇洒漂亮的传球和扣篮动作,我打心眼里佩服。他们的体能、他们在球场上表现出来的智慧和精湛球技,他们的斗志、千军难挡的气势以及默契的配合,无不令人惊叹。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体育运动蕴含着无可抗拒的魅力和神奇的影响力。每次看比赛,都会激起我奋发的斗志和澎湃的豪情。
说来神奇,我发现运动有着特别的魅力,世界球星的影响力甚至大于国家政要。我对父亲的敬爱,就是从我小时候经常看他打篮球开始的。他那高大健壮的身材、矫捷机敏的动作、熟练高超的球技……那时,我的个头也就到他的大腿根儿,父亲在我眼里那简直就是个超人。小小的我,心里期盼着长大后能超过父亲。
小学起,我就在田径队里苦练。12岁那年,一次父亲从北京回成都,我提出和他赛长跑,绕着马路跑一圈,大约有2000米。父亲开始很轻视我,我跑在了前头,结果直到最后他也没能追上我。那是我第一次赢了他,至今记忆犹新。
现在我1米84的个头,身高也已经超过了父亲。在我当义工,做孩子们的老师和教练时,我从孩子们的眼神里,又看到了我当年看我父亲的那种敬佩的眼神。我即便什么话都不说,我的运动气质、健康的体魄,对他们就有着无形的影响力。当他们羡慕地问我是怎么长得这么高时,我会十分认真地告诫他们:坚持每天锻炼身体,如果没有太多的时间,也一定坚持每天做操。做操的时候越舒展越好,每天这样抻抻经络,非常有利于长个子。
如今,我的父亲虽已年过半百,身体依然很强健,还能与我在篮球场上打对抗,实在令人钦佩。我想,从父辈传承下来的这种运动天赋,不仅要通过我继续传承下去,我还应该影响更多的孩子们,让他们有机会挖掘自己的运动天赋,在运动中充分展现自己阳光、灿烂的一面。彻底让人们摆脱对运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偏见,以及“东亚病夫”的阴影。

和爸爸打篮球
赢在软实力之2——具备体育精神
不要让体质弱成为你未来人生的障碍
智博的家庭,几代人对体育运动都非常重视。他的父亲也是一个篮球爱好者(体育好不仅让自己终身受益,更有益于培育优秀的后代)。父亲对智博小时候体育能力的培养,在智博后来顺利通过留美签证,出国后不久充分融入当地社会,大学毕业后进入500强总部,后来被哈佛商学院录取等人生重要关头,起着决胜法宝的作用。
运动能力应该是每个人在少儿期、青春期排在首位的软实力培养项目。说它第一重要你千万不要觉得夸张,最直接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黄帝内经》中向我们明确指出,人类一生的不同阶段,身体对我们运动量的要求不同,青少年时期要求运动量最大,中老年后应该逐渐减少运动量,这是一生幸福最基本的保证。不知道欧美人是不是在研究《黄帝内经》,反正在欧美的一些国家,河边和操场上到处都是生龙活虎的年轻人在运动,而国内的运动场所则活跃着中老年人的身影,青少年大都在室内完成作业。许多关于青少年教育和早教的图书,都非常详细地列举了大量关于孩子的“学习语言关键期”、“学习数字关键期”、“大脑记忆关键期”等信息和培养细节,但是,很少有教育类图书列出“运动的关键期”、“身体锻炼的关键期”,更少涉及身体运动的细节!
由于违背了《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青少年中存在着严重的运动量不足,甚至几乎不运动的现象。近年来学生们的体质一直在下降。一位中学班主任悲伤地感叹:“我们上学的时候班上很少有生病的学生,更从来没见到有心理病的同学。现在可好,“病孩子”一年比一年多,班上有三四个得心理病的学生是很常见的事儿。再这样下去,中国又回到‘东亚病夫’的年代了!”各个高校的班主任老师也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大一学生体质越来越差。每年都有不少因为疾病休学、退学甚至死亡的学生。2010年,这种情况变本加厉了,9月新生开学没几天,就出现了多起学生在军训中猝死现象。还有一些十八九岁的女孩入校体检时发现已经绝经,大夫说会因此终身不育。原因很简单,激烈的学习竞争,过度压力,极度缺乏体育运动等,使她们体质变差,结果得到了学历,失去了幸福。这些不幸的消息让原本高高兴兴把孩子送到大学的家长痛不欲生。
著名心理励志图书《心灵杀毒2.0:弗洛依德的拼图》讲述了一个非常悲惨,但结局很好的心灵故事!作者于洛生中学时代,是一个数学竞赛从来没有考过第二名的双优尖子生,同时他也是个诗人,广为流传的著名现代诗《送别》就是他的作品。但是,他却不幸在中考前患上重度抑郁症,从此他的人生陷入绝境,学习和工作都没有了可能。虽然,后来学计算机的姐姐帮助他用自创的 “话疗”技术进行“心灵磁盘”杀毒,彻底治愈了他。但是,他在电视中也一再强调,治愈后长期坚持乒乓球等体育运动,是保证他后来17年摆脱药物没有复发的主要原因。
只要稍微留心就可以发现,七八十岁的老人,凡是身体很好,思维敏捷的人,几乎都有14岁左右大运动量的经历。
无数事实证明,运动是最有效、最没有副作用、最易于持久的缓解心理压力、释放抑郁的方法。
输在体育,才是真的输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输在了幸福的起跑线上!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总有一天要自己出门,我们在外遇到危险怎么办?这是父母最担忧的,这个问题光靠培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远远不够,必须从根上解决。俗话说:“不怕小偷抢,就怕小偷琢磨!”小偷和劫匪最爱琢磨什么人?当然是好下手的人。例如,看上去很弱小的人,就属于小偷和劫匪的“重点考虑对象”。《软能力》一书里作者鲁鸣讲了他在意大利独自晚上乘地铁差点被劫的事情,几个高大魁梧的家伙围住他后最终没有动手,并在离开的时候和他打招呼称他为“伙计(朋友)”。原因很简单,由于当时是夏天,他穿短袖,露出肌肉,让这些人联想起电影中看到的中国功夫,最终放弃了对他的袭击。2005年有一件震惊家长的事件,一个刚考上大学、坐火车去学校报到的大一新生,在路上遇到劫匪,在搏斗的时候被害死了。很多父母为这件事留下了眼泪,纷纷教育自己的孩子,命比钱重要,但这并不能保证孩子安全。中国人常常在南非被劫,甚至整团被劫,人高马大的欧洲人却很少遇到这类情况。鲁鸣在BLOG中提到,自己去南非旅游一定要报欧美团员较多的旅游团。一路上与团里最壮的成员相伴,平安快乐地完成南非之旅。我们要把自己锻炼得强壮,再加上有“中国功夫”罩着,这样即使个头不高,小偷和劫匪也不敢轻易琢磨你,更不会轻易把你列为重点考虑对象,你的安全系数自然也就高了。很显然,智博的体育老师里昂,小偷和劫匪一般不会琢磨他。
体育精神——成长中最关键的因素
体育在以分数为主要测量标准的中小学可能看不到它的重要性,但是,等到将来进入职场,就会看到体育好的青少年有无穷的发展后劲。尤其是希望把自己培养成适应全球化经济环境中的国际化人才,这是必不可缺的成功因素。
体质弱很可能会成为你将来职场的障碍。
科学家研究发现,运动能使大脑产生更多的神经营养素,这种化学物质利于脑细胞发育和成长。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智商明显高于未参加运动或极少参加运动的人。  研究证明,几乎所有的运动都会使创造力提高。运动会让人精神抖擞、情绪饱满、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解决问题能力增强。长期坚持体育运动者,其创造力及各项能力的总体水平高于不爱运动的人。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商业领袖也都是体育爱好者及体育名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20世纪初丹麦AB队主力守门员尼尔斯•玻尔,他的另一个称号是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花了很多时间在体育运动上,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学业成绩,反而使他的学习效率出奇得高。
另外,多元智力理论也指出,运动能力本身也是衡量智力水平的标准之一!要知道在每个方面的智力你都还有很多潜力没有挖掘出来呢!每个方面的智力都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和学习数学、语文一个道理。所以,千万不要说你的体育运动智商是零,给自己找这个理由就不参加体育运动了,那可不行,除非你拒绝成长,拒绝成为聪明的人。
你知道运动是需要高智商的吗?在美国,橄榄球运动非常流行。在有些人眼里,这项运动的运动员可能属于虽勇无谋、身材高大、脑仁儿却“缩水”的野蛮人。谁会想到,这些橄榄球职业联队在选拔队员时,除了要求他们是大学生选手,还要求这些队员通过一个智力测试,测试结果直接影响他们是否被录取。这些测试结果当然是绝对保密的。但《华尔街日报》经过长期努力,终于收集到了上千名的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近60%的球星智力测试结果。结果显示,测试平均成绩最高的4个队,在过去的5个赛季中,都进入到最后的决赛超级碗。其中一个队的主力队员的平均智商达到化学家和工程师的智商;而另一个队的进攻队员的平均智商可以与绝顶聪明的法学院学生媲美,前锋的平均智商甚至超过了律师们的智商。这确实出人意料,难怪这个队的教练自豪地说:“我最相信的是我的队员,而不是我的律师。”
运动能练就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听说过因抑郁自杀的博士、教授、电影明星,但是,很少听说过自杀的体育明星吧。具备体育精神,使我们在漫长的人生中,不管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绝不会退缩,永远保持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
体育及竞技比赛,能锻炼我们超乎常人的永不认输的拼搏精神,在运动中你可以体验竞技带来的精彩人生。
体育运动对女孩子和性格内向的人来说,还是一种安全、自然的交友方式。
8-1>8:运动的好处可以说多得说不完,其实你只要看到赛场上眉飞色舞、神采飞扬的体育爱好者,就知道投身其中是多么快乐的人生。请记住8-1>8,每天利用一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运动,这是一个经典成功公式!
5  广交朋友
感受多元文化,学会入乡随俗
在国内长这么大,除了之前短时间来美国参加过一个三周的旅美英语夏令营,其他国家没有去过。所以,我是在中国环境里长大的典型的中国人。当然,在国内,我也去过不少地方。即便是在国内,各地的语言、饮食等生活习惯还有所不同,更何况不远万里来到大洋彼岸,这里的人们不光语言完全不一样,连长相也完全不一样,更不要说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了。
来之前,我曾担心这里的人们会歧视我这位来自中国的学生,之前也听到不少有关种族歧视的报道。来到密歇尔镇读书,我发现这里的人们有着非常接纳和开放的心态,这么小的密歇尔高中,居然接收了来自中国、德国、厄瓜多尔等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一起时,大家彼此尊重,也很愿意借机多了解其他国家的不同文化,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多元文化的受益者。我后来才知道,评估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其留学生比例也成为考核的指标之一。
美国本来就是一个由多元文化组成的国家,你要问其当地人的祖籍来自哪里,每个人都可以给你讲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故事。如果一个人告诉你他有1/4法国血统,1/4英国血统,1/4德国血统,1/4芬兰血统,你可不要惊讶!在这里我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做多元文化。
我最愿意介绍的就是这里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的节日了。这里的节日与中国的不同,咱们的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在美国都不是法定假日。像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等这里也不过。
美国法定的节日有1月1日的元旦,5月31日的纪念节,7月4日的国庆节或独立日,9月1日的劳动节,11月最后一个星期五的感恩节(也称万圣节),12月25日纪念耶稣诞生的圣诞节。在这6个节日里,全美国放大假,除非某些事先约定需加班加点的服务人员,例如警察、保安、水电工人等,其他人一律放假。
感恩节是美国特别的节日。17世纪初,英国清教徒遭到迫害,于是102名清教徒登上“五月花”号帆船,到达美国开始新生活。然而,因为不适应当地环境,第一年冬季过后,只有50人幸存。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人送给他们很多必需品,并教会他们如何在这块土地上耕作。这年秋天,移民们获得了大丰收,于是11月底,移民们请来印第安人共享南瓜、火鸡等丰盛佳肴,感谢他们的帮助,感谢上帝赐予的大丰收。从此,感恩节变成了美国的固定节日。
美国感恩节有些像咱们的春节,也有长达4天的假日,并且是传统的家庭团聚的日子。感恩节期间,散居在他乡外地的家人,都要赶回家过节,这已经成了全美国的习俗。此外,美国人一年中最重视的一餐,就是感恩节的晚宴。在感恩节的夜晚,家家户户都大办筵席,物品之丰盛,令人咋舌。在节日的餐桌上,上至总统,下至庶民,火鸡和南瓜饼都是必备的。最令我难忘的是,当地人会在感恩节,邀请他认识的远离家乡的,像我这样“无家可归”者一起分享这样的丰盛晚宴。在美国的第一个感恩节,我的体育明星教练里昂,邀请了我去他家共享感恩大餐。那天那个巨大的火鸡给我的视觉冲击至今难忘。那是我在美国度过的第一个感恩节,它让我感受到爱的温暖。每逢佳节倍思亲,至今每年感恩节,我都要打电话问候里昂。
美国还有几个有代表性的民族节日。最典型的例子像是每年2月19日的马丁•路德•金日。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为了争取黑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合法地位倾尽了毕生心血。《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便是他在黑人人权运动顶峰时期的杰出演讲。他于1969年被极端种族主义分子暗杀。美国政府为了纪念他对民主与和平做出的贡献,决定将他的生日2月19日订为马丁•路德•金日,并将每年2月订为黑人历史月。这一天所有公立学校都不开课,以示纪念。
如果说马丁•路德•金日是一个有政治代表性的独特的美国节日的话,那么,在每年10月31日的万圣节对美国小孩子来说可谓最激动人心了。在这天晚上,小朋友们都打扮成各种各样的小鬼、小动物或卡通人物,然后挨家挨户的敲门索要糖果或谜语、小故事。大人们在这一天也都准备好了糖果,等小朋友们走上门来时,送给他们。小朋友们经过一个晚上的“辛勤劳动”之后,会坐在地上一边数自己的“战利品”,一边品尝各种各样的糖果。要来的糖果自然是越多越好,有的小朋友一个晚上可以收集到满满一小桶的糖果。除了小孩子,高中和大学的学生们有的也去要糖果,但18岁以上的学生们更多的是去参加万圣节化妆舞会。这天晚上,校园内外会有各种不同的化妆舞会。
除了上述节日,美国还有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犹太人的逾越节(Passover)、纪念耶稣复活的复活节(Easter)、爱尔兰族裔的帕特里克节(St. Patrick’s Day)等等。是不是种类繁多?咱们中国人的春节,也随着在美国的中国人数不断增加被不少商家编入了日历。
融入大家庭
中国有句老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我们经常形容别人受欢迎,会用这样的语句,“他融入了这个大家庭”,这个家庭可能真的是一个大户人家,也可能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或者国家。到了美国,我才对这些有了更深的感触。
初到美国,这里全新的环境,不一样的理念,着实让我兴奋了好一阵子。但随着新鲜感逐渐消失,加上在美国的学习任务并不是很重,平时上课还好,一到周末双休日,当我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难免想念国内的亲人和朋友,想起他们对我的关心和照顾,孤独感就会油然而生。
我知道要想拥有一个朋友,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朋友。在美国,虽然很开放,但作为一个外国学生,如果我自己没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去主动融入到这个与东方文化差异很大的环境,让自己成为同学们的朋友,自己将永远是一个游离在这个环境外围的外国人。为了成为朋友,尽快融入这个新环境,我刻意克服各种差异,例如我经常观察美国同学们,他们吃什么我吃什么(当然我胃口比较好,也从小喜欢吃西餐),他们玩什么我也加入,他们穿什么我也跟上,他们看电视节目我也凑凑热闹。就这样,我和同学们的共同爱好和话语多了起来,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很快我就融入到这个新集体中,得到了多数同学们的接纳,并成为他们中间很受欢迎的一份子。

我这里特别要感谢的是,这里的老师们对我这个远离家乡的外国留学生非常关照。当他们得知我周末只能一个人待着时,都纷纷伸出接纳的援手。学校绝大多数老师都邀请过我到他们家里度周末。他们的关爱不仅让我有更多机会四处郊游、结交朋友,帮助我走出了孤独感,也使我有更多机会融入当地人的生活。
这里每个家庭度周末的方式虽然各异,但都丰富多彩。周末是名副其实的休闲和与家庭建立融洽关系的大好机会。我因为有幸经历了很多不同家庭的周末,在这里非常想分享给大家,于是挑选了两个我认为有趣的周末。
第一个令我难以忘怀的周末是我与校长卡雷尔先生(Mr. Carol)度过的。卡雷尔先生非常喜欢钓鱼,所以,他为我准备的周末活动就是钓鱼。这让我有机会体验了一把与国内完全不一样的美国钓鱼经历。
首先,美国没有人工钓鱼池这一说。如果想钓鱼的话,江、河、湖、海任你选。由于鱼类是国家财产,所以,除印第安人外,所有钓鱼者必须购买钓鱼执照。换句话说,这就好似花钱向国家买鱼,只不过鱼要你自己去钓。美国对渔业和水生动物保护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以便保护生态平衡。任何不买钓鱼执照或在非渔期钓鱼者,一旦被发现便会受到500到1000美元不等的罚款。情节严重者甚至会被禁止钓鱼10年。
在美国,钓鱼一般分为两种,岸边钓鱼和船上钓鱼。我们要去的是后者。卡雷尔先生为这次周末钓鱼做了精心准备。他预先帮我买了一张为期两天的短期钓鱼执照,正好够用一个周末。星期五晚上,他便带着我,驾卡车拖着放在特制车架上的小船,来到了位于俄勒冈中部的双子湖(Twins Lake)。这个卡车的后半部装了一个可以睡两个人的旅行屋。屋里除两张单人床外,还有一张桌、一圈环桌座椅、一个炉台和一个小小的淋浴器。怎么样?还没有开始钓鱼呢,我已经兴奋不已了。好不容易熬到了星期六的早晨,我们吃过了面包、牛奶和麦片组合而成的简易早餐,便开始了我一生第一次“出海打鱼”的经历。
我们将船推进水里。那是一艘卡雷尔先生几个月前买的新船。船身大约有10米长。船上除有暖气、冰箱、步话机外,还配有水下雷达、方位仪等高科技设备。这艘船的最高时速可达60公里/小时。当我们将鱼钩抛入湖中后,便开始随着船的前进缓缓地将鱼线放出。这样鱼饵在水里会随着船的速度而前进,所以,鱼儿们会以为鱼饵是一个活的生物而不是挂在鱼钩上死的蚯蚓之类。美国的鱼饵也是五花八门,除了传统的蚯蚓,五颜六色的羽毛鱼饵是最新流行款。我以前从未想过羽毛可以钓鱼。据说,三片小小的羽毛组成的鱼饵在水中滑行中,产生的水波和其本身的颜色对鱼儿们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不同颜色、大小的羽毛组成的鱼饵,在不同船速的带动下,会对不同类型的鱼产生不同程度的诱惑作用。
真没想到小小的钓鱼,还让我经历了那么多高科技。我不由再次感叹美国人丰富的想象力,更加理解知识实用性的真正含义。再多的知识,如果不能被应用于生活,岂不是纸上谈兵?科技、知识只有对社会、对百姓带来益处,哪怕是应用于科学合理的钓鱼,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在船上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我出人意料地钓了5条大鱼,正好是我的执照单天最多可钓量。卡雷尔先生钓到了3条,我还因为自己钓鱼数超过了他而沾沾自喜了好一阵儿。我们下了船后,就在岸上自己动手剥鱼、去鳞。不一会儿,8条活鱼就变成了几十磅新鲜无比的鱼肉。卡雷尔先生边将鱼肉收入食品袋里,边告诉我他会把鱼做成熏鱼肉后再让我品尝。两周后,卡雷尔先生果真带给我他亲手烹制的熏鱼肉。第一次品尝美味的美式熏鱼,我不禁再次回味起这难以忘怀的美好经历。
另一个很特别的周末是在历史、地理老师米斯纳先生(Mr. Misner)家度过的,他拥有一块100英亩左右的农场。白天西裤衬衫的他,回到家后便换上牛仔裤,套上马靴,开上农用卡车,到农场劳作一番。他养了大概二十多头牛和七八头猪,两条德国猎犬是他在农场里的得力助手。他的房子建在农场边,他、太太和一双儿女居住在这幢两层楼,有五个卧室的德式建筑里。米斯纳先生的爷爷是从德国移民到美国的,所以他们家中保留着不少德国风格的物品。
那个周末,米斯纳先生邀请我到他家,让我一下子经历了两件在中国我连想都不会想到的事:杀牛和喂牛。杀牛也许对许多人来说是脏活,听起来有些恶心,至少我开始就是那么想的。可是当我身临其境,新奇与刺激充满在我这个16岁小伙子的心中,也让我感受了一把原生态。
星期六,早晨的阳光透过薄薄的晨雾,懒洋洋地洒在散发着淡淡泥土和嫩草清香的农场上。米斯纳先生、他的小儿子提姆(Tim)、米斯纳先生的姐夫卡尔(Carl)和我一起来到农场。在他的二十多头牛中,有一头年老体迈的奶牛。米斯纳先生觉得养着它还不如卖牛肉划算,所以,决定把它屠宰了。
美国人宰牛的方式比我想象得人道多了。只见卡尔举着步熗,照准牛头,扣动扳机,牛应声倒地,随即又补一熗,让牛彻底死亡。两熗发出的整个过程也不过三秒钟,感觉不出牛在死亡过程中有任何痛苦。
剩下的活便是处理牛了。米斯纳先生用起重机将牛头朝下、后肢朝上地挂了起来。我们先将牛开膛,掏出它的全部内脏。那个场面倒是够血腥的,但包括我在内的几位“牛仔”却是干得热火朝天。然后,我和卡尔用锋利的匕首将牛皮从上到下整张剥下,共用了大概不到两个小时。去了皮,没有内脏的牛就剩下干干净净的牛肉了。由于卡尔帮忙,米斯纳先生送给他一半牛肉作为酬劳。这一半牛肉至少也有200磅左右,在市面上能卖到几百美元。所以,卡尔的这个早上算是当了一次高薪员工。我也得到了很好的回报,米斯纳太太给我们做了一顿丰盛可口的牛排大餐。市面上任何牛排,也没有我那天吃的新鲜。
正当我吃得饱饱的,还在回味早上的宰牛过程时,米斯纳先生走过来拍着我的肩膀说:“咱们都吃饱了,现在该轮到牛儿们吃晚餐了。走,想不想一起去看看?”我想不就是到牛棚里去倒一些草料嘛,这有什么稀罕的。不过闲来无事,于是就跟了去。哪知道美国人喂牛的方式与我想象的又是完全不同。
米斯纳先生开着一辆满载草料的平板卡车驶向农场中心。那时天色已暗,我微微能看见一些黑点在草地上移动,那些黑点便是牛儿们。米斯纳先生让我和提姆将全部草料推下车。我想难道牛会跑上来吃草不成?它们的嗅觉有那么灵敏吗?令我吃惊的是,牛儿们的视觉可能比它们的嗅觉还好。在我们准备将草料撒到地上之前,牛儿们已经围到卡车边争着要吃草了。米斯纳先生见自己的牛儿已经围了上来,便高兴地哼着小曲放慢车速。我和提姆站在卡车上开始忙活起来。每当车开过四五米,我们就向地上撒一些草料。牛儿们低头忙着吃食,大概半个小时以后,我们已经把所有草料都撒完了。
那个周末吃的牛肉至今想起来还是那么香!这是我第一次通过自己的直接劳动得来的食物,无须中间货币转换。这次经历使我有种返璞归真的感受。米斯纳先生教师和农场主的不同身份,让我看到人与自然的美好结合。其实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重要职责不就是管理好这个世界吗?我们无论做什么,无论学什么,为的不就是更好地认识自然,更好地管理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上的人从中受益吗?离开了这个基本点,做事情还有意义吗?
无论是在谁家过周末,每次这样的邀请对我来说都意味着接纳,意味着给我更多机会融入这个新天地。我至今感谢老师们对我的关照,这些经历对我成长的帮助不亚于在学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让自己成为朋友
在美国,从起初一个朋友都没有,到现在朋友众多,我感触最大的还是:要想拥有一个朋友,就要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朋友。
1996年夏天我参加旅美英语夏令营时住宿的家庭带我去开快艇、野餐、滑水、摘樱桃等,这些美国人独特的休闲活动,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记忆。事隔两年,我又来到了俄勒冈州高中留学,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和关心的同时,不免想起最早接待我的那家普通人家。
那个家庭的男女主人是贾森(Jason)和朱丽(Julie),他们是一个典型的美国蓝领家庭。贾森是一名建筑工人,他每天7点钟到工地上班,一直到下午6点才回家。他正常的工作时间应该是8点到5点,可是因为加班可以挣到正常工资的一倍半,所以贾森很勤劳,每天都加班两小时,为家里多赚些钱。他每天早上总是拿一杯咖啡,开着经过改装的工具车去上班;下班回家时,虽然一身灰尘,却总是面带微笑。
朱丽是一个比丹妮拉还典型的美国家庭主妇。他们有四个孩子。分别是10岁、8岁、5岁和3岁。所以,朱丽一般都在家里做家务,带小孩。这位家庭主妇的勤劳和智慧,使她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在我眼里,甚至超过了职业女性。首先,她把自己的家改成了一个“托儿所”。反正白天她需要在家里带小孩,何不让那些白天要上班的妈妈把孩子送到自己家呢?既能挣些保姆钱又方便他人,一举两得。在朱丽眼里,一群孩子可比一个孩子好带多了,他们可以一起玩耍,大的照顾小的,小的愿意跟从大的,大的从中还自然学习了如何照顾和带领小孩子。朱丽还经常给孩子们放卡通录像看,在小朋友们全神贯注于卡通片时,她便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总结烹调心得。说起来还真让人吃惊,朱丽的厨艺相当出色,她还经常被当地的电视台、广播电台请去做烹调秀的嘉宾。出席一次节目,也能有颇丰的收入。贾森和朱丽的收入虽然都不是很高,生活上也要精打细算,但他们却过得幸福甜美。
贾森和朱丽是我在美国认识的第一家朋友。虽然当时并没有想到以后还会再见面,但我始终不能忘记他们,也很想与他们建立朋友关系。于是,在密歇尔高中上学期间我主动联系到贾森和朱丽,几次去看望他们和孩子们。有一次他家盖新屋,我还过去帮忙刷油漆。直到现在我还和他们一家保持着淳朴的友谊。
对我来说,另一个很大的突破就是如何与异性交朋友。美国学校与中国学校之间一个很大的差异,便是对两性关系的看法。在美国,有异性朋友就像是有同性朋友那样正常。而在中国,若交上异性朋友,大家很自然就会往更深的性关系上去想,所以,异性交友就像进入雷区一样,令大人们十分紧张。
在美国,多数人认同两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就像是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一样,男女本身不光从生理上是非常不一样的,在情感表达等其他诸多方面也非常不同。基于这么多的不一样,就无所谓谁好谁不好,男性就应该活出男性宝贵而独特的样式,女性就应该活出女性宝贵而独特的样式。男性与女性之间根本没有可比性。所以男性和女性之间同样要彼此尊重,尊重的前提是要彼此了解。
在美国有人体生理学等课程,类似我们的生理卫生课。但在国内,生理卫生课在性方面讲得不多,而且在关键部分,男、女生还被分开,给男生讲男性的部分,给女生讲女性的部分。学校不教学生如何了解异性,有好奇心的同学,特别是男生,只能通过非正常渠道了解这方面信息。而在美国,不仅在课上会当着所有男、女学生的面,教授两性生理知识,而且会着重介绍男女的不一样,这样能让男、女生相互了解,有利于异性之间彼此沟通交流。毕竟成人之后进入社会,肯定要和异性打交道,不懂得他(她)们,就很难沟通。男女间的沟通方式差异很大,若没有足够的了解,即便以后进入婚姻,也会发生很多冲突。
记得在国内上学时,小学五六年级以后,班里男、女生就开始敏感起来,之间开始出现无形的界限,如果男生、女生主动说话,大家都会兴奋地议论一番。于是为了划清界限,干脆班里分成了男、女生两个阵营。到了初、高中,男、女生彼此的好奇心和吸引力都大大加重了,那种想了解又羞于去了解,并且缺乏引导的时期,使得男女生的关系进入一个被压抑的阶段。
在国内读高中时,我曾有过一位“女朋友”,其实只是好朋友。但老师和家长发现后,对我进行了多次全方位的思想教育,以致后来在一段时间里,男女朋友对我是个“抬不起头”的话题。其实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认为我们年龄太小,不懂事,目前主要任务是学习。但他们忽略了一点,了解异性也应该是我们学习的内容,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为什么总是担心,却又不愿意敞开告诉我们真相?难道真实的信息不更有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吗?有些道路是人人必须走过去的,但大道却被堵死了,偏偏只有崎岖蜿蜒的小道可以通过,于是有人不小心失足掉下了悬崖,摔了个半死,才醒悟过来,原来这条崎岖路还这般艰险!
而到了美国,同学们竟当着老师面问我的女朋友是谁,更夸张的是,我给他们看了她的相片后,竟拿去和老师分享。我当时想,这下完了。谁知老师和同学们一个劲儿夸奖我有一位漂亮的女友。他们一点也不觉得男女关系是害羞的、见不得人的事情,反而认为那是一个很正常的话题。他们这种对男女关系轻松、开放的处理方式,起初令我感到非常惊讶,但当我得知他们在课堂上,甚至男、女生一起讨论哪些具体的言语和行为是尊重异性的,哪些是冒犯对方的,我才恍然大悟,我的美国同学能够如此堂而皇之地谈异性,甚至交异性朋友,是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是界限,不越过界限的行为都是安全且可以公开的。
我虽然没有上过他们的课程,但也开始通过观察,学习如何与异性交往。举一个有趣的例子,我刚开始时很不习惯,也很害怕美国女生的见面礼——拥抱。记得当时一个美国女同学在大庭广众之下边拥抱我,边说欢迎的时候,我当时几乎浑身僵硬,颇不自然。要知道在中国别说是异性拥抱,即便是父母、朋友也很少拥抱。当她的脸擦过我的脸时,我的脸一下子就变成了“水蜜桃”。其他美国同学看到我脸变得通红,不由得笑起来。我当时真觉得很害羞,但以后我很快意识到拥抱是这里的礼节,是在表达尊重和关爱,我与女生交往上还需要学习和突破。两三个月以后,我渐渐习惯了,开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能主动拥抱别人了。
美国学校还会有意创造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机会,以帮助他们在步入社会前具备与异性交往的能力。每年的四月,学校都会出资举办一次高中毕业生舞会(High School Senior Prom)。这种舞会是全美甚至加拿大和波多黎各所有高中里的一次重大活动。参加舞会的学生们必须穿着正装,男生必须穿西服或礼服,女生必须穿晚礼服或可出席正式场合的裙子,不可穿裤子。届时,男男女女结伴成对,都是以最佳风貌出场。这种正式的舞会,我以前只在电影里见过,这次在密歇尔高中,我有幸置身其中。参加者一般都是以情侣方式进场,以我为例,我的舞伴(Prom Date)是贝卡小姐,我和她虽然只是好朋友,可我们在舞会却是以情侣形象出现。每个女孩,尤其是应届毕业班的女孩都希望能够参加舞会,更希望能在有伴侣的情况下出席。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这更是他们一生中最后一次参加高中舞会了。所以,这个舞会很隆重,大家都非常重视。舞会上,大家随着高雅的音乐翩翩起舞,连我这位从未参加过舞会的新手,也不由自主地随着美妙的音乐舞起来,整个舞会充满爱意和友谊。舞会最后一个节目是学生们选出一男一女作为本届舞会的国王和皇后(King and Queen)。他们一般都是外表出众、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舞会结束时,大厅里充满了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道别之情和低年级学生对高年级学生的祝福心愿,有的人甚至已经热泪盈眶了。

赢在软实力之3——融入新环境的能力
入乡随俗——全球通用的中国文化
智博很快融入了当地社会。他积极参与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活动,长了不少见识,交了各式各样的朋友,过上了激情四射的精彩人生。智博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雄鹰一定要去辽阔的天空飞翔!年轻人,尤其是男孩子,要勇敢地走出去,才能锤炼自己的软实力。著名NBA巨星科比,小时候从美国搬到意大利。后来有人问他,在性格形成时期搬到外国居住是否有助于他变得坚强时,他答道:“绝对有帮助。生活的变化很难适应,尤其是对于小孩子。你得学会适应,学会适应你所在的任何环境。”
与智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位结局完全不同的中国学生的经历:这位学生到了美国,天天忙于学习,不参加学校组织的任何活动。最后,学校在多次警告无效的情况下,决定开除他。他的父母本来在国内看到他在美国学习好,非常开心和放心,万没想到,门门课程考第一的儿子会被学校开除。赶紧飞到美国周旋,以为凭借关系等手段可以保住孩子的学籍,但是学校坚决维护其最终决定维护提醒和说服过无数次了。家长这时才后悔莫及,想起学校确实多次来信提醒,但是家长和学生本人始终认为只要学习好就“一白遮百丑”了,而学校却强调他们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而非只顾自己学习、对旁人漠不关心、自私的人。
如今,尽管一些学校在逐步抓素质教育,但又有多少家长和学生重视这些努力?担心其他活动影响学习而逃避,甚至为没有参与的社会活动做假证明?只要因此能换来好的学习成绩就行了,甚至有些家长还很得意这样的技巧。
智博从小就喜欢旅游,见识各地的风土人情,这在不知不觉中让他练就了交各类性格不同的朋友,融入各种环境的能力。你很快会在他后面的叙述中看到,这也就不知不觉地培养了他确立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软实力。
直面多元化¬
当今中国正在走向强盛,而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是,我们正在面对一个多元化的、国际性的世界。我们要走出去,就要学习如何直面多元化。
当我们面对世界经济,需要和各国人士打交道时,我们面对的是极其复杂的多元化。若不了解对方,不尊重对方,不愿意直接面对与我们不一样的声音,交往就会变成冲突。要知道与人打交道可非易事,当你与一位还不太熟悉的欧洲朋友随意地开玩笑时,本以为自己很友好的举动,却被这位朋友看成是过于肤浅,于是你们之间的关系也许因此很难进一步深入;当与一位美国朋友交往,你却一直非常含蓄地不愿直接表白你的真实想法,本来是出于礼貌,却可能被这位朋友理解为不真诚、不友好。因此,我们在与不同的人交往之前,花些时间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结果会是事半功倍的。
像智博那样,到了陌生的地方,多学习、多了解、多融入,同时也反过来从更多的角度欣赏自己的文化。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非红即黑,谁对谁错那么简单。往往每个人所思所想都有道理,只是站位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不同,所以很不一致。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一致,更需要融合。智博在这个软实力的培养过程中,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摆脱孤独
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过:“友谊是使人的一生健康而有意义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众多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缺少兄弟姐妹的交往,若父母在孩子青春期之前,没有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这时候,孩子就会出现让父母头疼的逆反现象,他们不再愿意简单地在父母面前百依百顺,他们想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其实这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如果这时候父母不引导并放手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强行要控制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听话,那么,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一定会出现障碍。孩子会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封闭起来,很多事情不愿意告诉父母,因为告诉得越多,被教训得越多。但心中的话该找到什么地方倾诉呢?
“孤独和没人要的感觉是最可怕的贫穷。”德蕾莎修女的这句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当人们的言语和行为经常被指责和批评时,就会感到这个世界不安全,于是就会像蜗牛一样将自己保护起来。躲入保护壳里,看上去是安全了,但孤独感又成为更大的折磨。有些人看上去不爱说话,他的内心世界可能极为丰富,但他拒绝透露出来,以免别人嘲笑;有些人很爱说话,但他说的话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心话,而是指责、嘲笑别人的,带有攻击性的言语。为什么他喜欢伤害别人呢?因为他要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这样的人干脆以进攻作为防守,主动出击要赢得先机。这两种表现都反映出他们的内心极没有安全感,他们非常孤独,他们很需要旁人的关心、肯定和鼓励。
请不要在孤独中沉沦,要珍惜孤独这个天赐良机,学会积极思考和改善自我。
那么如何摆脱孤独呢?你可能很羡慕智博,他到美国后,有了那么多朋友,体验了那么多特别的经历。其实他在起初,也同样经历了孤独,但他愿意主动与人交往。他能做到的,你也一样可以做到。请记住: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不要总抱怨别人对不起你,如何伤害了你。过去的事情已经成为历史,让它成为你的成长点,而非总是伤痛。人只有不断成长,才能更加游刃有余地在这个社会中体现自身的那份宝贵价值。先学习如何尊重别人,你才能被尊重;永远记住,要想拥有一个朋友,就要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朋友。要知道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如果你看到你周围的那个最让你讨厌的人身上全都是缺点,有一点可以肯定,你的判断一定有误!交朋友从欣赏别人、关心别人和尊重别人开始吧!要知道,在交朋友的过程中,主动权在你手里。当全世界各地都有你的朋友的时候,你想想,你未来的道路会有多宽啊!你的理想怎么可能实现不了呢?
智博在后面还有很多地方讲了他与孤独的故事,孤独中,他没有沉沦,专找刺激,相反,却练就了越来越强的独处时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使得他每当孤独时,都能有新的收获……他结交了来自各国的朋友,参加了各种公益活动,撰写了图书……总之,他以积极面对孤独,在人生的每个孤独时段,他却得以升华,收获了丰厚的果实。

赢在软实力之4——做一个真正的MAN
你是一个man吗
这是一个真实而令人辛酸的故事。
据说现在已进入“她”时代了,现在的女孩越来越彪悍,男孩越来越“妹”!这可让原本为他们优异的成绩得意的家长和老师愁白了头!
在美国,对男孩子最好的称赞,不是他考了什么名校,而是他够man!当男孩子长到10岁的时候,通常父亲会与他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告诉他,他已经是个man了,并详细解释什么才是真正的man!在国内和韩国等一些地区,尽管“东亚病夫”曾让我们吃尽了苦头,还是会时不时地流行一阵子“柔弱花样男”,但是,在欧美,柔弱、文秀的男生从来没有受过欢迎!
一个10岁的男生,美国父亲不一定会要求他考高分、考名校,但一定会要求他找一个NBA明星做偶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美国爸爸深谙此道,让优秀的NBA明星做榜样,就不愁自己的儿子将来成不了男子汉了!
男女有别
智博的经历,让我们看到完全不一样的“男女有别”教育。
你相信男性女性不一样吗?其实这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却令很多人迷惑。如果你相信男性和女性差异如此之大,以至于他们就像是来自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星球”,你还会为男性和女性之间有这么多恩恩怨怨而惊讶吗?
你知道吗?男女之间的情感表达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当你看到你爸爸妈妈吵架时,你是否反感且困惑?为什么他们整天为一点儿鸡毛蒜皮的事情争吵?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次都是妈妈先从小事情开始发表不满,但爸爸却低头不语,没有得到任何反馈的妈妈越说越气,嗓门提高,频率加快,正说得起劲时,爸爸终于忍无可忍,愤怒如火山爆发般喷发出来,没有任何警告或者过渡,弄得妈妈猝不及防,很受伤害。
男人多数在情感方面不如女人敏感,这是男人的弱势,应该有意识地改进。例如,当一位男士因为一件事情不高兴时,他的言语举止都已经表达出他的不满了,而他自己却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开始生气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男人总抱怨女人太多愁善感,难以理解,而女人总抱怨男人不够体贴,读不懂她的心,反应迟钝……女人有时候为了考验男人是否了解自己,喜欢反复让男人猜测她的内心,而这正是男人的弱项。千万不要采取这样的方式折腾男人,因为这样实际上会让女人非常失望和伤心。人们常说:男女搭配,说话不累。为什么?因为男女表达方面是可以互补的,男人重宏观,而女人在细节上更胜一筹,男人的情感很多时候是需要女人来帮助表达的。鉴于这种情况,建议女人心情不好时,不要自以为男人一定知道自己为什么心情不好。相反,多数情况下,另一个“星球”上的人可能都没有觉察出女人在生气!所以女人要想让男人知道她在生气,应该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原因,而千万不要自己独自生闷气呀!
男性女性在生理上的差异其实再清楚不过了。但男女对性方面的需求是否一样呢?回答仍然是不一样。很多婚前性行为是由于男性希望得到性满足,而女性希望通过满足男性的性满足从而得到男性的爱。瞧,出发点多么不一样呀?性行为本身是无法满足女性所需要的爱的,而对于一个不负责任的男性,当得到性满足后,他一样可以不付出任何爱,这样的性行为只能带给女性心理上的伤痛和身体上的亏损。爱是一种付出,付出重要的一点就是忍耐,没有耐心的人,不能忍耐的人,是缺乏爱的。负责任的男性要学习忍耐,寻求真爱的女性为了自己也要学习忍耐,有节制的生活才是有品位的生活。
如何忍耐呢?在青春期,性生理发育基本成熟,性激素水平显著升高,性心理进入旺盛的活跃阶段,出现性冲动是正常现象,不必埋怨自己,这是年轻人身心健康的表现。那如何应对呢?采取淡化的态度,远离刺激源,如远离带有刺激内容的书刊、音像制品;选择对自己身心有益的事情,如看一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的书;增强体育运动、丰富文娱活动等;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在团体中增加与异性同学的正常交往,可以在较大程度上缓解青春期心理冲动;另外有意识地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爱护尊重别人,如何做一个有节制力的人都是终生受益的。
很多美国学校都设有性别交换日,这样可以有意识地帮助你在生活中处理与异性的关系,无论是你未来的配偶,还是你的父母、你的同学或者同事,学会与异性打交道,将自己培养成一个man和woman是每个人必须学习的。只有多了解,才能多理解,只有多理解,才可能成为朋友而不是冤家。
6  学会吃苦
面对挑战
在国内生活了16年,有那么多关心我的长辈们。爷爷奶奶每天生活起居的照应,爸爸妈妈对我的帮助和关心,一直伴随着我成长,就像是家常便饭,渐渐地我习以为常,视为理所当然了。但是,忽然来到美国留学,只身他乡,离开长辈们的“手心儿”,独享自由,发现并非轻松和一帆风顺的。
置身于完全陌生的环境,困难是不可避免的。生活上一下进入了需要全部自理的状态,语言关也必须独自面对,在国内学习的内容与这里有很多差异,陌生环境带来的孤独感等等,一下迎面而来。面对这个崭新的人生舞台,我就必须正视各样的困难和挑战。逃避是没有出路的。失败没有关系,只要不懈努力,就能进步。我不断激励自己:我要如鹰展翅上腾,逆风而上,自由高飞!
语言关是我面临的第一关。在刚来美国的头三个星期,我发现自己原来的英语底子很有限,一下子全面与同学和老师们交流,我感到很吃力。我清醒地知道,倘若我无法和美国老师、同学们广泛交流,语言难关不能突破,那么我的留学时间将会被迫拖长。这不仅影响我的毕业时间,也将花费父母更多的辛苦钱。作为一个男性,早晚要迈向独立,走向社会,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只有敢于面对挑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成长得更快,才能飞得更高。于是我紧紧抓住了当时唯一能克服困难的渠道——一刻不停地与美国同学交流,练习我的英语,直到我或他们累了为止。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不仅英语突飞猛进,对美国文化更加了解,并且也更加融入这个新环境了。
学习有节制的生活是我面对的另一个挑战。在家里,长辈们总在我耳边唠叨着,督促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时甚至令我感到厌烦。到了美国,完全独立了,却发现有节制的生活是很有帮助的。
就拿花钱来说,我的家教很严,长辈们从来不会在这方面任我随心所欲。很多人脑海里对小留学生的印象就是家里特有钱、学习特不好的那种现代版“八旗子弟”。我不否认存在“八旗子弟”现象,但像我这样家境一般的很多,起码我自己应该不属于这类。
初到美国,我的吃、住、学都已经交过费用,一切由学校妥善安排。我随身带有父母给的一千美元,也可谓有钱族了。但我明白:我是来求学的,不是来享乐的阔家子弟。我必须克服物质诱惑,因为父母给我的钱,都是他们用血汗挣来的,我没有任何理由去挥霍。
过有节制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是一个负责任的男性应该具备的素质。我现在可以很自豪地说,我在美国第一年没有去过一次饭馆,并且在那一年里我居然没买过一瓶汽水。每当我从学校的自动售卖机旁走过,那五颜六色的广告便向我发出诱惑,但我成功地战胜了诱惑!当然,节约并不代表抠门儿。在和同学们一起去电影院时,我会很慷慨地请他们吃爆米花,自己也买上一大杯可乐,然后美美地在立体音响的环绕中享受刚登场的“年度大片”。花钱要有分寸,该花的一定不能省,用不着的就没必要浪费。
留学海外,困难还会出现在很多地方,尤其对小留学生会相当不易。想家对于一个16岁的孩子是理所当然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对我当时再恰当不过的形容了。那年春节联欢晚会,家家团圆闹新春时,我给妈妈打电话拜年。当时聊着聊着,积聚在心中的思乡之情一下子喷涌出来,竟忍不住哭了。后来,我每星期都与爸爸、妈妈、奶奶通电话,而且时常有信件往来。他们是我最亲爱的人,是一直给予我巨大鼓励和支持的坚实后盾。他们爱的关怀,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克服困难的动力源泉。
除了家人的支持,学校老师、同学家长也常常请我去他们家做客,有时是共度周末,有时是共进晚餐,有时是户外郊游,活动丰富多彩。他们对我的关心和接纳,在很大程度减少了我的孤独感。
当我面对各样挑战时,想想这些关心我,不断向我伸出关爱之手的亲人、老师和同学家长们,我没有理由退缩。我发自内心地憋足了劲儿,希望更加努力,回报他们对我的关怀。
攻破营垒
到美国留学遇到各种的困难,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清楚自己的目标。我始终清楚自己到美国是来留学的,学好并能按时毕业是我第一年的目标。目标明确了,即便遇到问题,也不会被吓倒,反而会全力以赴克服困难。
当我发现自己的英语很有限时,我敢于面对,而不是躲着藏着不敢说。我不怕出丑,鹦鹉学舌般地重复同学、老师们所说的话,尽我所有的时间与能力去模仿他们讲话时的口吻、语气。我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与当地人交流,例如用餐、体育活动、逛商店都是交流的好机会。即便没有人交流时,多听录音并大声模仿也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就这样,我在两个月左右的时里,基本掌握了美式英语的发音。后来我更感觉到美式英语的发音,比英式的要简单和动听,因为它更接近北京话。这两种英语的发音上,一种很明显的不同在于某些单词发音时卷舌。比如,car(汽车),在英式英语里读出来是“卡”,而在美式英语里读“卡儿”。这种差异有点像普通话与北京话的差异,普通话说“小汽车”,而北京话就读成卷舌,带儿化韵的“小汽车儿”。
在国内,我学习起来从来没有这么大的劲头。现在看来是动力不足,没有那么强的紧迫感和明确的目标。到了美国,如果语言关不过,会影响我今后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试想,一件你原本会做的事,但由于语言的困难使你无法理解对方的需要,而没能做成,那是多么懊恼和郁闷啊!只有通过语言关,才能拥有了解美国的基本工具。所以我当时决心很大,再难也要攻克。
留学一年之后,我有幸代表优秀学生团体,在高中毕业典礼上发言。之后,校长悄悄告诉我,若不是我用中文“谢谢大家”结束了发言,他差点忘了我是位外国学生。
语言关是我要攻破的最大营垒,拿下了这最重要的、最难的,我的信心一下增大了许多。其他困难相对小得多,就等着我一一攻破了。接下来就是计算机这一关。
我刚到密歇尔高中时,可以说是个十足的计算机盲。记得第一次上计算机课,我都不知道如何开机,更别说基本操作了。最让我头疼的是各科老师都要求学生将作业打印出来以便批改,手写的作业会被扣分。我当时的打字速度远远没有手写得快。可为了交上令老师满意的作业,我只好先将作业用笔写好,再照着写好的内容,在计算机键盘上,硬着头皮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找,每完成一次作业都是异常艰苦。我意识到如果不学好计算机操作,那我将无法有效地学习。于是在一个小时一堂的计算机课里,我前半个小时只专心练打字,后半个小时学习具体的计算机功能操作。就这样,每星期上四次课,我一直坚持了整整一个学年。终于,我从一分钟只能打4个单词的水平,提升到一分钟打46个单词,并学会了Word和Excel等大部分办公软件的操作,甚至还设计出了我自己的网站。
接下来的一关是考驾照。在美国,学习开车是生活的基本技能之一。大部分美国家庭都拥有两三辆车。美国公路交通四通八达,而且极少数路段设有收费站,驾车出行十分便利。像密歇尔这样的小城镇,没有发达的公共交通设施,所以私家汽车尤其重要。例如,从我寄住家庭瑞克的住地到小镇上购买食品,汽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学生们上学都是由校车在固定的时间接送到家门口。要在这里学习、生活,我就不得不学习开车。
在国内,学开车要去驾驶学校,而在美国,大部分人都是由父母教的。像我这样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可以选择高中的驾驶课。这里的驾驶课是免费的,学校专门提供一辆性能良好的自动档轿车作为教练车。每次学生驾车时,老师便在车顶上挂上“教练车”的牌子,提醒旁人小心避让。
在美国考驾照要过笔试和路考两道关。笔试主要考驾驶员对交规的熟悉程度。只有先过了笔试,才能有资格在监护人的监督和指导下练习上路开车,这位监护人必须有驾照,且年龄在21岁以上。当累计6小时驾车经验,并且有6小时前排座位乘车经验后,才最终拿到参加路考的准考资格。一次路考未过,则需等上一个星期才能再次考试。美国考官打分相当严格,为了确保过关者能安全上路行驶,他们不厌其烦,宁愿让准司机多考几次,也不会轻易放过一个“马路杀手”。
由于密歇尔小镇连红绿灯都没有,所以我的驾驶经验非常有限,遇到稍微复杂点儿的情况,就暴露出问题了。我的第一次路考不幸因闯黄灯考试未过;第二次路考,我又因为车速过慢影响交通,没有让行人先过反而抢在行人之前,停车技术不过关共三个失误败下阵来。两次考试失利给我的打击不小。自第二次考试失利后,我开始认真观察别人如何开车。经过半年的仔细观察和更多练习,我又去考了第三次。幸运的是,第三次路考我最终拿到了驾照。路考的失败经历,让我在驾车时格外认真谨慎。自从拿到驾照至今,我还没有吃过任何罚单,已经安全行驶了数万英里了。
其实在美国留学的生活里,需要攻克的难关远不止这些。但无论是什么困难,当我不放弃,努力去攻克时,就会发现我又成长了许多。每次不懈的努力,我不光获得成功,更重要的是获得执著、坚毅、顽强的品格。其实任何努力都不会白费,即便达不到预期的结果,只要尽力而为,一样可以收获人生体验。
我的“第一桶金”
我于1999年5月初从密歇尔高中毕业,在大学秋季开学之前,我有整整3个月假期。我决定假期留在美国,利用这段时间进一步了解美国文化,同时也为进入大学和走向社会多积累实践经验。
我的这个暑期可谓别有特色——在寄住家庭的3万多英亩的农场庄园里干农活。我的美国“父亲”瑞克的职业既是牛肉供货商又是西部牛仔,每年牛肉市场价格的起伏与他的经济收入息息相关。在那一个暑假我经历了三种工作:割草、维修铁栅栏和骑马放牛。
瑞克的农庄有5000英亩是用来放牧的。这里长满了牧草,一到夏季牧草长得十分茂盛,瑞克便会请人打草,然后将草储备起来给牲畜过冬吃。那些天里,每天清晨,天还蒙蒙亮,我就会来到我唯一的工作伙伴,联合收割机前,进行每天必行的检查和必要的保养。然后,我便驾驶着它驶向那一望无际的草海。在国内,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来美国会有机会开联合收割机!
别以为开着收割机打草是个轻松的活儿。俄勒冈的夏天异常炎热,天空经常是万里无云,没有任何云朵遮拦的大太阳就显得特别毒辣。收割机在打草时不能开得太快,因为太快会降低打草的质量。那台联合收割机的驾驶室里可没有空调,为了凉快点儿,我不得不打开门窗透气。可那样一来,打草时的灰土便肆无忌惮的涌进了驾驶室,我只好带上大口罩。在那一个月里,我每天在烈日下,戴着厚厚的口罩,顶着漫天的尘土,孤独地在那望不着边际的草海里劳作着。每天傍晚,回到瑞克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澡,仿佛每次我都可以洗掉一层皮。瑞克的太太丹妮拉每天都会给我们(他们的4个子女和我)准备好丰盛的晚餐。这么辛苦的劳动,是我在国内从来没有机会体验的。可是瑞克的儿子赫布(Herb)在另外一块地上和我干一样的活,他才只有13岁。我们每天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干同样的活,回来同在一桌吃饭,像亲兄弟一样,瑞克待我也像自己的儿子一样。每天干活虽然很辛苦,我却没什么可抱怨的。
到6月份我们已经把草打完,本以为可以轻松一下了,谁知道更苦的活又开始了。与其称之为苦,不如称为意想不到。瑞克让我、赫布、我的同学理查森(Richardson)兄弟——马特(Matt)和安迪(Andy)一同去他的后山农场维修铁栅栏。这里的农庄之间,是用3条或4条铁丝组成的铁栅栏划分开的,这样牛儿们就不会跑到别人家的农庄里去了。冬天俄勒冈的山上冰厚雪多,是许多雪地摩托车爱好者的乐园。这些雪地摩托爱好者们有时没有注意到厚厚的白雪下有农场的铁栅栏。当他们急驶而过时,铁栅栏便会被摩托车的履带轻而易举地碾断。所以,每到夏天农庄主们便要请人上山维修。
这里所说的维修可不是钉钉子、扭螺丝那么简单。我们先要沿着铁栅栏步行,直到找到被切断的铁丝才停下来。有时我们要在毫无遮拦的草地上步行几英里;有时我们要在荆棘密布的松树林里缓缓而行;有时仅仅走上两三步便要停住维修一处栅栏。一天下来,仿佛只能完成原计划的百分之一。
夏天的山野上蚊虫很多,我们要每隔两三小时擦一次驱蚊药水。在山上的一个月,我们4人共用去了3瓶药水。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一年也用不完一瓶。
擦药水还算不得什么,更绝的是我们经历了“山顶洞人”的生活。由于山上的农场离瑞克家有一个多小时车程,所以,为了节省时间,我们每个星期只下一次山。在山上,我们住的是一间没有自来水的小木棚。当我们每天收工后,都会争先恐后地跳进小木棚旁的溪水里洗澡。我们喝的水、吃的面包则是每次下山时带上来的。小木棚里没有冰箱,我们吃的主要是罐头食品。没有电视、音响,我们每天的生活真称得上是原生态:起床——干活——吃饭——睡觉。一个月后,我觉得自己都快变成“鲁宾逊”了。经过这一个月与世隔绝的山上劳作,我觉得世界上任何其他的工作都是简单而充满乐趣的;那些新鲜果蔬,平日里吃时没有什么特别感觉,甚至还会浪费,可现在它们是那么可口;能够天天冲个澡,躺在舒适干净的床上也成了享受……在山上的这一个月,让我彻底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我终于明白长辈们以前总爱在我耳边唠叨的“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真正含义了,我开始更加珍惜我所拥有的,更加感恩。当我开始感恩,抱怨和烦恼更加远离了我。
头两份工作都挺辛苦,这最后一份工作颇有点苦尽甘来的滋味。我从小就喜欢骑马,美国影片中的西部牛仔一直是我心中的偶像。这最后的整整一个月,我的工作就是骑马放牛,这让我在马背上足足过了把牛仔瘾。

连续一个月的美国西部牛仔生活,非常苦,也非常酷
要当牛仔,首先需要把自己武装起来。瑞克先是送了我一条骑马穿的牛仔裤。它与一般牛仔裤不同之处在于它比较贴身,比较长。这样骑在马背上,牛仔们会比较安全,不必担心裤子划在树枝上。系在脚踝上的金属马刺也是必备的,瑞克送了我一对从墨西哥买来的马刺,还是银制的呢。瑞克还帮我选了一顶牛仔帽,并在上面插了一根老鹰毛,以示祝福、平安。最后,我选了一匹17岁的老马作为我的坐骑,由于它黄毛黑鬃,我们都叫它“老虎”。不难想象,当我将装备一一穿戴好,骑上坐骑,一下子就从农夫变成了电影里威风凛凛的西部牛仔。瑞克一家都开玩笑地说:我可能是第一个西部的中国牛仔。
其实我比电影里的牛仔还要真实。每天清晨,我将“老虎”牵到马棚,一边给它喂谷子吃,一边帮它梳理皮毛。“老虎”是一匹相当有经验的老马,我只要一抖缰绳,它便知道往左还是往右。当它“酒足饭饱”后,我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我每天的工作是将分布在农场各个角落的牛儿们赶到一个集中地点,然后瑞克对其中一些牛进行疫苗注射、健康测试等操作。他的农场非常大,往往我和赫布要骑上四五个小时才可以找到所有的牛。一天下来,我的腿还真有点合不拢的感觉。但骑马赶牛再累,比起在烈日下永无尽头地打草,或在山上与世隔绝地修铁栅栏,可算得上是份美差了。每当我一手紧抓缰绳,一手扣着牛仔帽,两腿一夹马肚子,在美国西部大草原上吆喝着飞驰时,那自由飞奔的感觉,就像是在梦里,实在是回味无穷。
3个月时光如梭,我即将离开瑞克和他的家人,进入我的大学生活。瑞克在我临走前给了我1200美元,并告诉我,他们家就是我的家,他们永远欢迎我。
这1200美元成为我在美国挣得的第一桶金。这桶金对我的含义可远远不止这1200美元。在这3个月里,我经历了从前无法想象的困难,囊获了令人流连忘返的奇闻异事。最最宝贵的是,当我尝到真正的“苦”之后,我才品出了我原有生活中的“甜”,也懂得了挣钱的不容易。如果没有这3个月,也许我永远不能明白,在国内那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或许我还会觉得父母赚钱是轻而易举的,那些做出成绩的人都是靠运气才过得轻松潇洒。
我感谢瑞克,也很骄傲在农庄度过的那3个月。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这短短3个月的劳动体验,使我仿佛长大了好几岁!
我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密歇尔的老师们、家长们、同学们!在这一年里,我经历了太多太多。这一年里,我不仅对美国有了了解,更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看到自己的潜力,看到在困难面前,只要自己敢于面对,就能收获丰盛的人生体验。我长大了,我要离开乡村小镇密歇尔去读大学,那时我17岁。我不知道前方的路是怎样的,但我知道,我有勇气面对挑战,我有潜质克服困难!带着这样的信心,我满怀希望!

赢在软实力之5——具备吃苦能力
智博的“吃苦”经历实在是很精彩,也实在是难得,要知道他可是从小娇身惯养的大城市独生子女啊!要是换成你,你在不知道最后的结果是那么独特和丰富的时候,你愿意接受这样的体验吗?你受得了吗?或者你的父母舍得你受这个苦吗?
以色列智慧之君所罗门王曾在箴言书中写道:“人吃饱了,厌恶蜂房的蜜;人饥饿了,一切苦物都觉甘甜。”还记得中学课本里的那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吗?那是孟子的文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古今中外,看来对“吃苦”的好处多有认同,可真操练起来,“吃苦”二字实在不容易!
当今国内经济发展迅猛,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加上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宝宝,除了父母的关爱,更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关注和疼爱。一棵小独苗苗,爱都爱不过来,哪里舍得让孩子受苦呀!现在有多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就已经享用着长辈们一起凑钱买的房子,又有多少年轻人整日抱怨工作无聊,老板无情,甚至不堪重负,干脆辞职回家,堂而皇之地成为“啃老族”?父母到头来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成了孩子的奴仆,整天围着孩子操心。但毕竟有一天我们要归如尘土,入土以后这孩子谁来管呀?!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家长们也很委屈:我不是一直让孩子“苦读”吗?整天都不玩儿,除了上课还是上课,假期也补课,做家务这样简单的事情当然无须孩子浪费时间,现在“苦”点儿,等到上了大学就都好了,能吃这么多年读书的“苦”,以后还什么苦不能吃呀……
吃苦能力是在实践中练出来的,不是念书念出来的。
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些猎人的口述中听到这样的故事,他们从山中偷回来鹰蛋,孵化出来后和小鸡一起喂养,小鹰长大后,他们也尝试从屋顶上把它扔下来,让它试飞,但无论怎么训练,这些鹰都无法真正展翅飞翔。鹰妈妈在小鹰的翅膀刚刚长成时,会抓住小鹰径直把它带到悬崖上,扔下万丈深渊。小鹰面对这一切,猝不及防,惊恐万分,本能地扇动翅膀拼命挣扎,就这样,它学会了飞翔。
智博的家人从小注重培养他高尚的品格、健壮的身体、良好的生活习惯、远大的理想,等等,为他后来甘心吃苦、以苦为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试想,如果他没有爸爸从小“刻意”培养出来的体育精神,没有强壮的体质,像一些孩子那样,一干活就身体不舒服,大脑被身体的不适充满了,怎么可能有这些愉快的体验呢?智博在干活吃苦的时候,体能获得了释放,身体是愉快的,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快乐的心灵感受,并获得由于这些快乐感受带来的正面的、积极的思考。磨练没有使他消沉,反而让他获得了珍贵的人生经历和智慧,为他后来有那么大的后劲和冲劲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基础。
cxs07

ZxID:13629111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11-26 0
1  大跌眼镜
做好“大打一场”的准备
其实去美国之前,我虽然很兴奋,但内心还是有很多不安和惶恐。这次是要进入一个举目无亲的国家,生活和学习很长一段时间。这与当年从上海转学到成都可大不一样。当年我是从大上海转到成都,虽说都是大都市,但毕竟上海更开放和发达。尽管当时也遇到语言问题和同学歧视,可那还都是在国内呀!而且还有爷爷、奶奶罩着……这次可是去发达的美国,和美国同龄人在一起学习,我担心他们瞧不起我。因为我来自一个发展中国家,文化差异很大,语言更是相差好远呢。就仿佛在国内上学时,班里来了一个农村同学,操着乡音,话还磕磕绊绊说不利落,这样的同学肯定会被大家取笑和欺负的。况且在去美国之前,我看过不少以美国校园里发生的故事为主题的电影。在那些电影中有很多描写校园暴力、毒品交易的内容。这些信息令我在去美国前已经有了可能被欺负的忧虑。在我脑子里,我曾经多次反复想象着如何被欺负,我又是如何一次次打败了他们。我想,仗着自己人高马大,谁敢欺负我,我就给他点颜色看看。特别是第一个欺负我的,我一定要把他往狠里揍,这样其他人就再也不敢欺负我了……就这样,我完全做好了与我假想中的“美国暴力”大打一场的思想准备。
“土”得掉渣
1998年夏天,在16岁之际,我怀着兴奋而不安的心情,乘坐波音客机离开北京到达了美国,成为俄勒冈州(Oregon)中部的密歇尔高中毕业班的一名留学生。
俄勒冈州位于美国西海岸,西邻太平洋,北至华盛顿州,南与加利福尼亚州接壤。南北走向的喀斯喀特山,将俄勒冈州分为东西两个气候与生态环境都极度不同的部分。人们常说,俄勒冈拥有了所有的自然环境:沙滩、森林、高山、河流、湖泊、草原甚至荒漠。波特兰市(Portland)是俄勒冈州最大的城市,但在我看来,波特兰算不上大城市,我的家乡成都在国内才算是个热闹的大城市,天府之都呀!何况我也去过北京、上海、南京很多国内有名的大城市。来美国之前,我脑海中的美国可是遍地都林立着帝国大厦般的摩天高楼,四处都闪烁着霓虹灯耀眼的光辉,总之一派繁华景象。可波特兰只有在市中心有些高楼,其他地方看起来像是在乡间,这里的人口才100万,虽然自然风光不错,但与我想象中的繁荣美国相去甚远。而波特兰还不是我的终点站,我上学的地方在密歇尔,距波特兰还有4小时车程,是个地地道道的乡村小镇。
密歇尔四周环绕着耕地、牧场和山林,视野辽阔,景色很美,空气清新。作为乡间小镇,这里不仅没有高楼,连人也不多,仅有350位居民。整个小镇只有一家商店、两家餐馆、一家邮局和一所学校,甚至街上连红绿灯都没有。如果不是挂着星条旗,我真不敢相信这是在美国。更有趣的是,小镇仅有的一名警察,同时也是小镇唯一那家商店的拥有者。当小镇居民告诉我,上一次使用镇上唯一的牢房是在1948年,我简直惊讶得目瞪口呆了,心想:这大概可以申请世界上最长时间没有使用牢房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从国内人口稠密的都市,忽然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乡镇,感觉像是在做梦。想当年父辈们被迫中断学业,“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现在我却到美国来“洋插队”了。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美丽而宁静,可这么小的乡镇,学校岂不更会小得可怜?!
当我抬头遥望远处连绵的高山时,不禁问自己:我的未来能像这大山一样辽阔吗?当我低头注视脚踏的这片土地时,不禁问自己:这条路走对了吗?它会把我引向开阔正确的道路吗?
入住农场庄园
我第一天就被带到我的寄住家庭里,男主人瑞克(Rick)和女主人丹妮拉(Danielle)就这样成了我在美国寄住时的父亲和母亲。
第一眼见到瑞克,矮矮胖胖的,圆圆的啤酒肚和满脸络腮胡子令我感到有些恐怖。但他开朗的言谈和爽快的笑声马上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很快他的大肚子和络腮胡子看上去再没有那么可怕,相反倒是很滑稽可爱。
瑞克太太丹妮拉是一位勤劳好客的家庭主妇,她总是那么热情友善,让我一到这里就有种亲切的、回到家的感觉。每次我和瑞克从外面干完农活回到家,丹妮拉总会准备好一桌丰盛的晚餐,扑鼻的饭菜香味能很快驱走我们的疲惫,令我们感到舒心。丹妮拉负责每日家里各种琐碎的家务事,如洗衣、做饭、买菜、付账等,因为有她默默的付出,这个家总是充满温馨。其实丹妮拉也十分喜欢户外活动,干些农活。但她职责定位非常明确,先把家里的一切事情都打点好之后,才去帮瑞克做农活。丹妮拉和瑞克的内外配搭,使他们有能力拥有并经营着一个令我大开眼界的大庄园。
这个大庄园包括1万英亩耕地和2万英亩山林,1500头牛以及大量农用机械设备。瑞克、丹妮拉夫妇在当地因拥有这样的大庄园而算是富裕人家。在我原来的印象中,庄园主应该是懒惰而狡诈的“吸血鬼”,而他们雇用的牛仔们才应该个个英俊潇洒、技能全备、好打抱不平。但亲临农场庄园,与瑞克、丹妮拉夫妇生活在一起时,才发现他们是那么勤劳、能干和智慧。
瑞克是参加过越南战争的退役老兵,当年曾踩上过地雷,虽然捡了一条命却使他左耳失去听觉。军人出身的瑞克熗法相当好,我和他练飞碟打靶时,他常十发九中。瑞克对农活十分精通,农场里所有的机械设备他都能熟练操作,骑马的技术也相当高超。
丹妮拉的骑马技术和对农活的了解一点也不比瑞克差。长期住在开阔的农场上,练就了她一双鹰一般敏锐的“千里眼”。有一次,丹妮拉在开车时对我说:山上有一群黄羊。我向窗外瞪大眼睛找了好一会儿,才发现那些离我们非常远的“小黄点”。
瑞克家的房屋(住房、农机库、马厩等)修建在农场的正中间。住房前面是绿草如茵的几千英亩肥沃牧场;住房后面就是另外几千英亩的自然山林。瑞克不仅是一个勤劳的牛仔,同时还是一个聪明的生意人。他把牛儿们都养在住房前面的草地上,这样既便于管理,又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住房后面的山林,如用来养牛,则不易管理,山林里的野兽又可能袭击牛儿们。因此,瑞克就把房后山林保护起来,保持其自然面貌。久而久之,后山便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自然保护区。小动物们都喜欢往那儿跑。后山上最珍贵的动物便是北美驼鹿。它们主要生活在落基山脉海拔偏高的地方。雄性北美驼鹿皇冠般的长角,常被有钱人挂在客厅墙壁上,用来彰显其地位和财富。瑞克因此灵机一动做上了打猎生意。由于后山保护得当,那里的驼鹿又多又大,不少住在波特兰、西雅图,甚至北加的人都慕名而来。瑞克向每位猎人提供食宿、马匹、熗支、弹药,并且亲自做猎人的向导,并向猎人保证,如果打不到一只每个角上都有6个叉的雄鹿,他分文不收。一旦打猎成功,每位猎人将向瑞克付1万美元。1万美元对乡村居民来说可是个大数目,而对那些从大城市来的、为满足好奇心打猎的人来说,并不算太贵。有一个猎人曾告诉我,他去一次拉斯韦加斯的消费就远远超过1万美元。美国的土地拥有者都可以根据拥有的土地面积大小,从国家领取不同数额的打猎执照。瑞克每年大概可以接待4~6位猎人,所以,这也是他自己开发的、善用自然资源并且收入颇高的一个产业。
这个辽阔的农庄,一天比一天让我着迷,从喧闹的大城市一下子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我新奇了好一阵子,学习骑马、喂牛……从城市的骄子,开始尝试成为西部牛仔。虽然,在国内我没有到过农村,只是听说农村很落后,但是在美国,我深深喜欢上了农村的平实善良、自然美丽。大自然用她无穷的魅力深深打动了我。每天这样接近大自然,渐渐地令我心胸开阔。每当我看到这壮阔的美景,吸入充满绿色植物清香的空气,再次仰望那湛蓝无边的天空,我就会感叹大自然的奇妙和伟大,同时也备感自己的渺小,我更加渴望从大自然中汲取更多的力量和智慧。
最小级别的乡村高中
当来到即将入读的密歇尔高中,得知这里的高中是全俄勒冈州里级别最小的高中时,我一点儿都不惊讶。密歇尔高中属于A级。最大的级别是AAAA或4A。高中级别的大小是根据学生人数的多少来决定的。大约是少于200人的高中属于A级,多于1000人的高中应当属于4A级。
密歇尔高中当年的学生一共才有50名左右,这在美国是极少见的,若在中国,50人应该是一个市级学校一个班级的人数。我当时担心这么小的学校,设施和教学效果会比较差,但结果又一次让我大跌眼镜。这个学校虽小可 “五脏”俱全,从室内篮球馆到草皮足球场(或橄榄球场),从空调教室到保温绿房,从Windows98计算机室到冲胶卷的暗室以至留学生宿舍……这么好的教学条件实在令我惊讶。要知道在1998年,咱们国内的计算机才开始蓬勃发展,大学校园里刚开始建设校园网。而在美国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学校里,我每天可以随意地在计算机上浏览新闻,查看E-mail;在华氏72度或摄氏25度的恒温教室内学习;在铺有木地板的正规篮球馆里练球;在比足球场还大的橄榄球场的绿茵上与异国伙伴们谈天玩闹。
我曾经问过校长卡雷尔先生(Mr.Carrell),高中一年的运作需要多少钱?钱是从哪里来的?答案令我瞠目结舌、惊讶不已:100万美元!这么大的数目着实让我愣了好一会儿。最终我才相信:美国国家教育部每年拨给俄勒冈州每个A级学校的教育经费是100万美元左右。美国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程度实在令我感慨万分。硬件条件没得说,但50人的学校教学效果会是怎样的呢?我后来很快发现,小学校有它自身的优势,学生可用资源非常大。比如说,课堂里的学生少,那么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就多,这对教学很有利。而且每位学生利用学校资源的几率要比大学校里的学生相对大很多。此外,小学校还有更多其他的优势,比如说,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师生之间更容易成为好朋友。再者,小学校有利于监督和改正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因为人少,曝光率自然就高。一个人的不良行为,全校很快就知道了(当然,不包括个人隐私问题在内)。在全校的师生或“舆论”监督下,任何一个有自尊心的学生很快就会改正,并重新融入这个关心他(她)的集体中去。有些原本在大城市大学校里的学生喜欢选择像密歇尔高中这样的小学校就读,原因就在于小学校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发挥和完善自我的空间,而且密歇尔高中连续多年做到了百分之百的毕业率,并保持着很高的大学升学率。
我再也不敢小瞧这个A级学校了。
有趣实用的课程——干粗活
在密歇尔高中读书,我发现这儿的课程设置与中国高中的基础课程有相似之处,但更加多样化,加上选修课的设置,使学生的学习有更加宽广的选择空间,非常有利于自由而充分地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有利于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国内的课程基本都由学校为学生制定好,学生也会有一两门选择课程,但毕竟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太大,即使是选择选修课程也是为了拿够学分,所以选修课上睡觉,甚至点个卯就溜号的事常有发生。在美国,学生可以计划自己的课程表,或者说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当然自由选择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胡乱选择,而是需要依照课程架构来选择。每一名学生都必须修满一定的不同类别课程的学分,才可以获得高中毕业证书(Diploma)。哪些学分在哪个学期学可以由学生本人决定,但必须修够毕业所需的基本的学分数(Minimum Graduation Requirement)。在毕业基本学分中,有必修和选修两类学分,各占一半。也就是说,毕业基本分数有一半是必修课程,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按照框架修完,如果未将必修学分学够,有再多的选修学分也不能毕业。
这里的必修课一般设有英语、数学、科学、社会、外语、历史等。这些必修课程实际上应该叫做必修学科,因为每门必修学科下,还会根据层次不同,使用不同水平的教材,开设不同名目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学习能力自主选修。例如:英语课程有文学、写作、语法、阅读等;科学课程有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球科学等;外语课程有西班牙语、法语和德语等,最近这些年,汉语和日语也日益兴起。各课目规定不同等级的学分,学生可在基础水平、一般水平、先进水平和高级水平4个档次间,轻松自如地选择必修课。
我特别要多介绍一下这里的选修课,可谓是五花八门,涵盖了现代社会实用知识和技能的方方面面,如电信、交通、工业、农业、水利、建筑、制造、驾驶、商业、食品、林业、环境、经济、法律、外语、家政、航运、维修、运动等领域。这些实用的选修课程可以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总之,密歇尔高中的选修课从烹饪到水上救生,从探戈到裁缝,从篮球到攀岩,琳琅满目。
刚开始接触到这么多诱人的信息,我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什么都好,不知道该如何下手选择。幸亏得到同学指点,才知道密歇尔高中的特色课程有汽车维修、驾驶、烹饪等。要选当然就选择有特色的啦,于是我决定选修汽车维修课程。
国内现在私家车越来越多了,不过多数新司机们对汽车结构和维修了解甚少。很多人在修车时,若是到大的4S店会觉着太贵,可到小维修站又怕被黑。能学习一些基本汽车维修常识其实也是挺必要的,但这类课程只能在汽车维修专业技术学校里才有设置,一般人很难有机会学习这些实用的课程。至于高中生在压力重重的“高考备战”面前,别说是学习维修汽车了,就是帮着家里擦擦车恐怕也算是不务正业。相比之下,在以车代步的美国,对汽车基本常识的了解是对生活的一种保证。学习汽车维修是很普遍的事情。
汽车维修课程就是在密歇尔高中内部进行的,因为学校有一个可以同时容纳3辆集装箱大卡车的车间。上这门课程无须课本和纸笔,需要的是一身耐脏的工作服,一个装满不同型号、尺寸扳手和螺丝刀的工具箱。罗伯特先生(Robert)是我们的老师,同时也是小镇上有名的汽车专家。他不仅会修车而且能组装或改造汽车。如果小镇居民的车坏了又不想花钱维修,那么我们的修车课车间就是它们最好的去处。这样,车主既修了车又省了钱,学生还能有机会增加实际动手经验,而我这个中国留学生也能与当地居民建立更深层的友谊。
学习汽车维修的过程中,我有机会接触到了不同品牌、不同出产国的多种交通工具和机器。小到日本150cc铃木摩托车,大到美国6轮20t道奇卡车,都曾是我们车间里的过客。记得我所参与过的最复杂的一次维修课,是将一辆1985年雪佛兰卡车的变速箱拆下,并层层“解剖”,寻找问题所在。那个变速箱里里外外共有18层、560多个零件,差一个零件就无法正常运作。罗伯特先生、我和另外3个同学用了近两个小时才发现问题,再用一个小时去维修以及复原变速箱,一共耗费3个多小时。虽然我们满身油污且疲惫不堪,但当修好的雪佛兰精神抖擞地驶出车间大门时,我们几个都不约而同地击掌欢呼起来,仿佛刚刚赢得一场历时3小时的橄榄球比赛。
花这么多时间干这样的“粗活”,可能很多中国家长和学生都对此不屑一顾。可在我看来,这样的“粗活”特别锻炼我的心智。我需要耐心、细心和虚心,还要学习与人很好地配合,才能最终完成一件实事。我深深体会到以前人们常说的眼高手低的含义,因为在修车时,如果我心中骄傲地认为自己理论上什么都懂,而在实际操作时,不以为然、粗心大意,那么在修车时其结果就是事倍功半。我认识到,不管我以后要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从小事情上不含糊开始,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成功。
从“圈养”到“放养”——软实力是人生制胜法宝
周奕  文
大自然是人类能力和能量的源泉
“小小独行侠”于智博初次闯世界,从“圈养”的笼子里飞出,来到“放养”的大自然,真是广阔天空,大开眼界:这里的人们对自然如此崇尚!他们在教育方面追求实用性是如此的透彻!
智博与瑞克和丹妮拉夫妇生活在一起的那段时间,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大自然的尊崇。他们认为大自然本身是美丽而和谐的,如果我们人类希望生活在美丽、和谐的环境里,并从中受益,我们就需要寻求自然规律,并顺应这个规律做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顺其自然”就会备受祝福。否则,当我们违背自然规律,即便是看上去短时间受益,但破坏大自然的最终后果会是非常可怕的。这一点在“人定胜天”的“文革”时代,我们的父辈们已经见证了违背自然规律带来的危害。这同样启示我们,教育如果违背每个孩子天生的自然规律也一定会让我们悔恨不已。
尊崇自然这个观点是不是令你茅塞顿开?被城市化的你是不是特别羡慕智博的经历!他从大自然吸收的能力和能量是他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看来美国一些课程的设计真的与我们国内的非常不同。他们课程设置那么丰富,内容却不像我们的数理化课程那样难度高深。智博上的汽车维修课程,本以为主要是讲汽车维修机械原理,没想到整个课程却是一个实践课。这确实给我们带来全方位的全新感受。
无论是修车,还是做其他的事情,这样培养出的能力使他终身受益。而这些能力都不是我们平时的考试能测出来的,这就是前面提到的软实力。它们在智博的整个成长经历中都起了什么作用?未来人生中必备的软实力还有哪些?硬实力输在了起跑线上的于智博未来是靠哪些软实力胜出的?这些软实力你有吗?你注重培养它们了吗?
下面一一揭示答案,也盼望你拥有属于自己的软实力!

在密歇尔高中上野外地理课,亲近大自然训练了软实力
   




2  我很特别 
小镇上的第一个
到了密歇尔,才发现我是小镇唯一一个,而且很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中国人。正因为我是一个由东方古国来的新学生,大家对我充满了好奇感。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国人应该是1.60米左右,长得又黄又瘦并穿着布鞋和长袍。而我到密歇尔高中时,身高已近1米8,加上牛仔裤和耐克鞋,顿时让他们觉得历史课本已经过时了。刚来到小镇,大家几乎都问我同样的三个问题:“你叫什么?”“你从哪儿来?”“你见过熊猫、长城吗?”
因为我的中国背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如此独特,那么与众不同,而且这是不争的事实,我无法改变。过去当我感到自己与其他人不同时,我会隐约感到不安,老师们最爱批评我的话就是:“你怎么老是和别人不一样?你怎么搞的?”于是,我总是不断反省:是不是自己出了问题?很多人喜欢的东西,我怎么就不感兴趣呢?我喜欢的事情怎么我的朋友觉着那么没劲呢?有时为了迎合朋友的喜好,我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想法,让自己不至于落伍,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当今社会涌现出那么多越来越年轻的追星族吧?!
现在我既然成为小镇上唯一的中国人,这种独特性也无须隐藏。没有退路的情况下,我想那就勇往直前吧,我要尽可能让这种与众不同焕发出夺目的光彩,试试看吧,到底会有什么结果?!看到这些美国同学对中国那么好奇,我很自然地在言谈举止方面想到要代表自己的祖国,并且一有机会就会充满自豪地介绍中国独有的名山大川、历史文化和令人惊讶的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当同学们不时发出:“真的?”“不可想象!”“酷!”“我要到中国去!”等一系列感叹时,我由衷地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兴奋。我原本没有发现自己发自内心的爱国情结。到了美国,我才更深刻地体会到我是个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作为中国人我真自豪。
作为中国人,在与同学、老师们以及寄住家庭相处时,我没有看到“美国暴力”,也无须与设想中要欺负我的人“大干一场”,相反,我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深深感受到他们对一个普通人的尊重。在他们眼里,我和他们一样首先是个应该受到尊重的人,只是我的经历和背景不一样而已。
在密歇尔高中的一年中,我一直与小镇上的居民友好相处。作为小镇中唯一一个中国人,我看到自己在这个小镇上的独特价值,那就是我这个高中生的言行就代表着中国,当我把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讲述给他们时,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在不经意间,居然为“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如果在过去,“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对我这个小孩子来说就像是个遥不可及的大事情,而现在,我发现这样的“大事情”是可以从每个人、每件小事做起的。
因为独特而被尊重
在美国的考试也与在国内非常不同。在密歇尔高中的每一次考试,考试题基本都是平时作业里见过的,考试成绩都会记录到GPA,代表所有课程平均分数。一般A分值是4.0分,B+是3.5分,B是3.0分,C是2.0分,依此类推)里。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督促学生平时一定要掌握基本知识,否则GPA成绩不会好。在考试题里没有在国内经常遇到的“拉距离”一类的题型,更不像在国内,无论是大考也好,小测也罢,全班甚至全年级排名已经是家常便饭。在美国高中里,并不强调相互竞争和攀比,相反更推崇团体合作意识,因为他们知道没有完美的个体,只有相互取长补短的团队合作才能更加完善。因此,我从没见过美国的老师拿出学生的成绩来互相比较。相反,学生成绩是严格保密的,就像保护隐私一样,学生之间也很少相互打听成绩。老师还会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帮助成绩稍差的学生,他们巴不得所有学生都得4.0分(满分)。
对比中美考试制度,我对国内考试排名十分反感,因为它的目的虽然表面上是为了激励学生们“比学赶超先进”,但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激发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和嫉妒等负面情绪,更与着眼于每个个体的独特性背道而驰。刚到美国时,因为语言上的劣势,我也很担心自己的学习会跟不上。但美国学校的教学气氛非常轻松愉快,美国学生上课也很随便,回答问题不用起立,不必请示老师,可以随时去上厕所,坐着不舒服可以趴在地毯上听课,更有甚者可以和老师开玩笑。美国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老师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学术权威,更多的是成为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挖掘自身潜能、主动成长的顾问。我最喜欢的课程是历史、地理,米斯纳(Mr. Misner)先生是我最喜欢的老师之一,他总能让枯燥无味的历史、地理或政治课堂迸发出阵阵笑声。他以那与谢顶余发相连的银色络腮胡须和丰富的历史、地理、政治、篮球知识而闻名全镇。
这里的老师不仅平和友善,而且非常喜欢夸奖学生,刚开始在美国读书,我甚至有些不习惯,心想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还值得这么夸奖?是发自内心的夸奖吗?但不管怎样,当我被这样夸奖和欣赏时,我感到很舒服、很开心。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赞赏对我的支持非常大。特别是在数学课上,我更是“威风八面”。在国内,数理化是我最头疼的课程,一度使我丧失自信,可在这里,我考试基本上是八九不离十地拿满分,而且我还被提拔成了数学老师的助教,这让我很快就找回了自信,从“我不如别人”的自卑心态中走了出来。由于中美两国教育制度的不同,他们高三学的数理化内容是我在初三就学过的,国内学生数理化课程的学习难度又大大高于美国同龄段的学生。所以我慢慢成了数理化老师们的“宠儿”。于是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经常帮助同学并与他们一起求解作业中的一些困难题目,慢慢地他们开玩笑时会说:“我不是中国人,所以我不懂数学。”
就这样,在国内总是感慨别的同学是天才,自己却是庸才的我,平生第一次体会到:“原来我也是天才啊!我一点都不比别人差。”
在美国读书,我最深的体会是,每个学生都被老师尊重并鼓励,每个学生在老师眼里都有优点。我想这源自于他们根深蒂固地相信:每个人都是独特而有尊严的,不管每个人的表现如何,他都是上帝所造的独一无二的宝贝,无论从生理角度还是从心理层面,没有任何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完全一样。都说物以稀为贵,正因为人这样的独特性,所以每个人都有其特有的、无法被替代的生命意义。无论他是做什么的,无论他做得好坏,作为一个独特的人,就应该被尊重。这种尊重可以唤起每个人内心的良知和尊严。
当我接受这个理念时,我发现自己开始改变。我在与人交往时拥有了一个更加平常的心态。以前我喜欢凡事与人对比竞争,比别人强时,我扬扬得意,不如人时,我又懊恼沮丧。我活得很累,因为我的喜怒哀乐与别人的表现息息相关,甚至当别人失误、表现不佳时,我会沾沾自喜,别人表现出众时,我会嫉妒、耿耿于怀。其实那样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现在我明白了这个道理:那就是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相互之间没有可比性,最重要的是要彼此尊重。从个体来说,每个人要发挥出自己的潜质,把自己的特长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就是最大的成功。从整体来说,大家学习合作,才能做出伟大的事情。
学习环境快乐轻松
到美国读书期间,我最大的感受是这里的学习环境比较轻松快乐。这里的“轻松”不是懒惰、随心所欲,是心灵上比较释放,而不是紧张、被束缚。尊重和包容使学校里的学习氛围非常宽松,这种宽松的氛围能够激发和鼓励学生的求知欲。大家不必紧张自己做得不好。所以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都很活跃,并且被不断地鼓励去思考问题。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总会有很多学生举手想要回答。有的学生尽管不肯定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但都会大胆尝试。有的答案完全驴唇不对马嘴,逗得全班捧腹大笑,答错问题的学生也不会觉得丢人,反倒和我们一起乐了起来,仿佛他刚才讲了一个成功的笑话。在这里学习,学生没有过重的思想包袱,彼此接纳和尊重使学生们有种安全感。大家的学习环境是宽松而愉快的,这令学生能更加集中精力,大胆探索和学习新事物。
有一件事让我笑了很久。一次化学课上,老师让一位叫加斯丁(Justin)的学生到讲台上将试管里的水慢慢倒入烧杯里。加斯丁在倒的过程中,老师去隔壁教室拿一些材料,他趁老师不在便背对我们:一只手把试管举到胸口,另一只手把烧杯放在小腹左右。然后,缓缓地将试管中的水倒入烧杯里,并发出“哼”、“哈”的怪音,让我们都以为他在小便。这时老师回来了,可加斯丁并不知道,继续在“小便”。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他以为我们认为他好玩,所以又更加投入地“小便”了一次。我们乐得越厉害,他就“小便”得越投入。当他发觉不对劲时,转过身来看见老师就在他身后,他涨着通红的脸溜回了座位。我开始紧张起来,心想老师肯定要狠狠责怪他一番,一场暴风雨不可避免了。谁知老师来了一句:“加斯丁,我们虽然是个小学校,但我们有厕所!”一句话又让我们笑弯了腰。
我很愿意回味这小小的一幕,它让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让我感受到学校是那样的轻松自在和安全,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老师的责任远远不只是教书,更是育人,而育人绝非易事,它不是口头说教,而是言传身教。在处理这件小小恶搞中,老师没有过度批评加斯丁,因为过度批评很可能使他产生内疚和羞耻感,在他已经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好意思时,老师采取开玩笑的方式淡化这件事情,这样的方式既有效结束了加斯丁的恶搞,又保全了他的面子,不至于伤害他的尊严,多么智慧呀!从这个鲜活的事例中我学习到处理问题时运用幽默的力量。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善恶两种内心活动,当我们扪心自问时,我们往往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但常常应该做的事情我们不容易做出来,不应当做的事情反倒愿意去做,特别是对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有节制的生活正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体会和强化的。这时候我们多么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呀!当我们努力去做,却做得不够好时,鼓励、鼓励、再鼓励能使我们更加开心乐意地继续努力,从而做得更好!相反,不停地贬损很可能会完全扼杀了我们上进的信心,当我们彻底丧失信心时,丧志就离我们不远了!
我在这里特别想呼求老师和家长给孩子们更多宽松的成长空间,鼓励和引导比批评和教训更有效!
赢在软实力之1——自信:个性塑造能力
周奕 史青星 文
你我因独特而宝贵
智博从“庸才”变成了“天才”,不再是那个被考试折磨得丧失信心的少年。他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不光独特,而且特别受人尊重。这种重新认识至关重要,它使智博从数理化学习自卑的阴影中逐渐走出来,并且越来越有信心。而这种重新认识来源于宽松的学习环境,来源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特别是老师的鼓励、关心和引导,而这种引导是言传身教,并非说教,是幽默愉快的,而非严肃紧张的。
那么,我们到底如何认识自己?先从我们每个人都很独特开始吧。
没有任何一个人与你我是一样的,无论从生理上、智力上,还是性格、喜好都是千差万别。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DNA组合,就像指纹一样,可以成为甄别个人信息的依据。
你是否挺在乎别人瞧得起你?你是否希望比别人聪明?让我们从智力方面说说你是多么独特吧。你知道衡量聪明的智力因素是什么吗?加德纳教授(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类智力是多元的,它包含9种基本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内省)智力、自然视察智力和存在智力。其他智力顾名思义,只有“存在智力”不好理解,所以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它是指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和终极世界的倾向性,即人们的生存方式及其潜在的能力。如人为何要到地球上来;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是怎样的;在另外的星球上,生命是怎样的;动物之间是否能相互理解等。
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9种智力。每个人所具有的这9种基本智力要素程度不同、潜能不同。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并且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都有多种表现方式。
你有没有想到原来智力因素也这么复杂!单单从智力方面而言,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和成功与否。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骨子里是那样的与众不同,这就造就了在这个世界上,与生俱来的,没有一个人可以取代另外一个人。
既然在这个世界上你我都是独一无二的,那我们每个人不都成了无价之宝?对了,你就是无价之宝,不是因为你的表现好坏,就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因为独特而宝贵!
独特的另一个含义就是没有可比性,不要把一个人的长处与另一个人的短处去做比较。
你不相信吗?其实很多人和你一样,没有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宝贝,总喜欢与别人比较,总觉着自己不如别人。会说“老师和爸妈总是说我没用,表现差,没有希望……”今天当你看到这段话时,请你相信你是独特的!你是宝贝!这个事实与你的表现没有关系,你从哇哇坠地那天起就是宝贵的!小时候你被叫做“宝贝”,大了若是因为你表现不好就不叫你“宝贝”,而被叫做“笨蛋”、“混蛋”或者其他不尊重的词儿,请你不要沮丧,并相信你仍然还是宝贝!
当然,你在要求别人尊重你的同时,你也要尊重别人,因为其他人也是无价之宝。
你会问“难道坏人也是无价之宝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任何人原本都是无价之宝,不管他表现好坏,是否有钱有势。差别在于一些人活出了他自己原本宝贵的样式,而另一些人没有。就像是宝石,需要打磨才能绽放出夺目的异彩,呈现出高贵而璀璨的光芒,而未经打磨出来的宝石很可能不被人欣赏,反倒被丢弃,甚至成为令人厌恶的、伤人的硬石块——坏人。
你想活出你灿烂的人生吗?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并愿意接受打造和磨练,步骤如下:
首先不要与他人比较。嘿!你先别叫:“哇!不可能!我周围的人都这样,大人也都把我与其他人比较,总是说我不如那谁谁用功,不如那谁谁聪明,总考不过谁谁!他们自己不也是这样,总说自己没有那谁谁挣得多……烦透了!”
告诉你,众人都去做的事,不一定是正确的,你在效法他们之前,应该三思而行。
争竞的心会使你感到“烦透了!”,争竞使你内心产生嫉妒、恼怒和愤愤不平,这些苦毒让你痛苦不堪,你希望你的对手失败,但你却不能左右他的行为。你的精力被这些苦毒白白地消耗着。对,不是白白地,而是具有伤害性地,这些苦毒会浸到你的身躯里,腐蚀和拖垮你,使你这块宝石反倒被玷污了。只有弃绝争竞你才能得到释放。
你可以试试心平气和地学习别人的优点,看看是否同样适用到你身上。心平气和意味着你心里很清楚别人和你一样,身上有值得别人学习的优点。你不会因为别人的某方面比你强而生气和沮丧,也不会因为自己某方面比别人强而自高自大。
第二步就是要更好地认识自己。也许你已经问过自己无数遍了:我聪明吗?我英俊吗?别人喜欢我吗?我有什么能力……奇怪的是,你经常得到相互矛盾的答案,今天得到一个表扬,就感到自己很聪明,明天受到一个批评或同学的贬损,情绪就一落千丈,又感觉自己蠢透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还没有完全认识你自己,缺乏自信,所以你对自己的认识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而你的同学像你一样还不成熟,有时甚至喜欢用难听的话语贬损你,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如果你把别人不负责任的言语太当回事,甚至以为那是真的,你就惨了,因为你的心受伤了,而你还不自知,以为自己真的一无是处,懊恼和苦闷也就随之而来了。那怎么办呢?永远记住你是独特而宝贵的,所以遇到各样的贬损时,你自己要知道那不是真的,你是有价值的,虽然现在还没有完全明白自己的价值在什么地方,但是你可以探索与发现,这正是为什么你需要不断学习。你千万不要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相信你不是考试机器。你要为探索你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而学习!也就是你的学习目的要更加认识自己,挖掘你的潜能,明白你在这个世界上能做什么,因为你的独特性不容替代,你一定能做出别人无法替代的事情!你要找到那个本应该属于你的人生轨迹,尽量不要偏离你生来就应有的精彩人生。寻找独属于你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尊重别人的人生价值,愿意看到和帮助别人按照他们自己的独特性实现其自身的人生意义!

Best fit(最佳配搭)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始,由此培养的也是人生最基础的软实力——自信。我们从智博后面越来越有趣、越来越精彩的进步中,可以了解:因为具备了这项软实力,智博越来越清楚什么才是自己应该选择的,什么才是符合自己个性的Best fit(最佳配搭)。他也同时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有些东西即使再好,但只要不适合自己,就应该坚决放弃。他后来选择上最便宜的大学,找工作,上哈佛商学院,多次放弃“绿卡”机会……遇到过很多次艰难的选择,他每次都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最好的决定,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家长们为什么不愿意放手?为什么不给孩子报课外学习班就会心慌?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与生俱来就有别人没有的优势——那些只属于自己的独特性!他们总以为孩子如果不上培优班,不上重点中小学,不精心培养,就永远别想具备竞争力!只有越来越多于智博这样真实的例子,才能让他们逐渐清醒,安静下慌乱茫然的心,为自己孩子量身打造、让孩子自主成长的成功路径。
智博就是这样在放养中,意外地明白了他自己的独特性,并逐渐因为自己的独特而发现了自己是多么的宝贵,从而建立起了坚实的自信心。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个性,都希望自己酷,智博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个性?一个人只有明白自己的独特性是什么,才能知道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才能避免在眼花缭乱的人生路上迷失,犯悔恨终身的错误。同时,明白了别人也是独特的,尊重别人的个性,才能交到各种各样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亲密朋友,成为真正有实力(软实力+硬实力)的国际化人才!
3  运动魅力
圆了球星梦
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体育迷,其中篮球最令我痴迷。记得1996年从电视里看到迈克尔‧乔丹的一记反向运球,先是晃倒了布莱因‧拉赛尔,接着一个精确的中投使公牛队赢得了又一个总冠军。自那以后,我便开始对NBA着了迷。后来,王治郅、姚明、巴特尔和薛玉洋等中国球员先后加盟或被选入NBA,我也成为他们忠诚的拥护者。
来美国之前,所有交流学生都要先通过英语面试,测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的口语水平和对美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在面试前,我带上了平时收藏的NBA球星卡,在考官问完一般问题后,我便如数家珍地与美国考官聊上了我的这些收藏品。考官还很高兴地告诉我,她是太阳队的球迷。我当时顺利通过了面试,或许这些球星卡也帮了我的大忙。
我这么喜爱篮球,可就是不明白为什么美国篮球水平如此之高,以至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只能望其项背?中国篮球的问题究竟出在了什么地方?为什么就是赢不了美国队呢?难道真的是因为人种的区别吗?
来到美国后,我才慢慢找到了答案:美国篮球的基础实在太深厚了。在美国,家家户户的车库墙上都会装上一个篮筐。地方大一点的家庭,甚至会修有三分线、三秒区的半个篮球场。美国小孩从小就接受篮球训练。他们接受的训练可不是像国内的体校那种不读书只打球的训练。没有上学的或者说四五岁的小孩总是在周末,由爸爸、妈妈带领着与其他同龄小朋友一起玩球。上学的孩子一般可以参加学校的篮球试训。打得好的,可以参加学校的篮球队并代表学校与外校比赛;稍微差点的,可以在学校二队或俱乐部队继续磨炼。如果水平在二队或俱乐部队里突出,那么还可以升入一队代表学校去参赛。总之,只要你想打球,就一定有机会。
在美国,不仅有知名的NBA联赛,连中学和大学都有不同级别的联赛。高水平的非职业联赛可算是美国大学联赛(NCAA),它的发展历史比NBA还长。每所大学都会选出15人左右的代表队来代表本校参赛。大学校队的球员必须是在校学生,且GPA必须保持在2.5分或以上水平,否则没有资格参加大学联赛。别小瞧NCAA,NBA所有球员除了从别国转会来的,都是从大学校队18岁以上的球员中挑选出来的,而这些大学选手又都是从中学联赛中脱颖而出的。
在国内,我的体育成绩虽然出色,但“球星”这个头衔是我连想都没想过的。哪知在世界体育头号大国——美国,我竟有机会获此殊荣。
密歇尔高中虽小,但它每年也同样有机会参加同等级别的高中篮球联赛。1998年8月,当我刚进入密歇尔高中读书时,学校篮球队的4名主力刚好在当年夏天同时毕业了,于是球队需要补充新鲜血液,就这样,我得到了在校队打球的机会。教练在训练时对我们全队10个人说,他“不知道”谁是去年的主力,只知道今年谁练得最苦谁就是主力。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激励和希望,因为教练选拔主力是看谁从现在起练得最认真、最卖力气,而不看国籍和原来的实力,作为小镇唯一的一名中国新生也同样有机会!我非常渴望自己能成为主力,并且作为这里唯一的中国人,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通过我了解中国,为中国人争光!这个信念一直在激励着我去努力训练,多流汗多付出,目标——主力位置!皇天不负有心人,我抓住了这次机会,一举成为密歇尔高中有史以来第一位首发外援。
做主力的感受令我终身难忘,也让我感到之前的艰辛付出实在是值得的。
每次主场比赛,正式开赛前,主持人会向全场观众介绍首发球员。这时,主持人总会故意拖着长声念我的名字:“4号,6尺1寸,高三学生,来自中国的智博——于……!”我便从场边一跃而出,像憋了很久,一下子被放出的公牛犊那样,奔跑到球场中央向全场观众致意。全场观众也整齐地喊着专门为我设计的加油口号:“于!于!于!于!”我的姓与英语里的“you”(你)很相似,所以,小镇的观众们就既顺口又带劲地喊着我的姓来为我加油、助威!比赛中,无论我得分、抢到篮板还是断到球,观众们总会毫不吝啬地给予我掌声和鼓励。每当我作为主力进场比赛,在全场热烈的助威声中,我总感到自己的血液都被蒸腾起来,我感觉自己比平时跳得还要高,跑得还要快,我真恨不得以200%的能力来回报观众,300%的水平来代表中国。在球场上的每一刻,我们每个球员的球技、体能、心理素质和与同伴的团队配搭能力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众人面前,这是多么大的挑战和锻炼机会呀!
对我触动最大的是,每场激烈的比赛结束后,两队球员无论输赢,均会列队与对方握手以示友好,并向观众表示谢意。这看上去十分简单的结束规则,在我看来却不这么简单。在前几场比赛中,得胜心切的我有时候真的“杀”红了眼,在赢球的时候,往往欣喜若狂,只想快快表达自己兴奋的心情,很容易把对手抛在脑后;而输球时,心情有时非常沮丧,恨不得马上先找个地方躲起来。特别是打主场时,若是输了,觉得实在有愧于观众的热情。但比赛规则要求双方球员在比赛结束后,必须与对方握手以示友好,这样的过程能令我马上从刚才激烈的比赛中冷静下来,意识到这不过是一场比赛,胜败乃兵家常事,无论我们或是对手都应该得到尊重,缺了哪一方,这个比赛都无法进行,若没有观众的参与,这样的比赛也无法延续。所以与对方握手以示尊重,向观众表示感谢不仅是礼仪,也切实体现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并且赛后能够受到对手和观众的尊重,也是一种胜利。
98/99赛季,在11个参赛队中,我们队获得了联赛第三名的成绩,虽然与季后赛失之交臂,但我们尽力了!整个赛季的二十几场正规比赛,让我学到了篮球和篮球以外太多太多的东西,这些收获只有亲身经历才能获得。不夸张地说,连比赛中的遗憾和不足也可以是收获,当这些遗憾和不足能成为我个人今后的成长方向时,岂不反而成为我奋进的动力?所以对我自身成长而言,参与比赛的过程远比其结果更重要。
更令我大受鼓舞的是,我的不懈努力得到了最好的嘉奖:在赛季后的答谢宴会上,我获得了由队友们和教练们选出的本赛季进步最快奖,那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获得一枚沉甸甸的奖牌。当校长给我带上奖牌的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仿佛是在奥运会领奖台上……是的,这枚奖牌对我来说就是那么神圣!它不光是我在体育方面得到的最高奖赏,更是我人生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让我看到了希望,只要勤奋努力,不断挑战自我,挖掘自己的潜能,机会来时,就能把握住;它还让我明白,生活只有不断设立新目标,努力付出,才能经历丰盛,活出精彩,我这块宝石才能发出璀璨的光芒。
我不由再一次庆幸自己能有机会来密歇尔高中读书,这使我有机会进入一个更宽广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每个人机会均等,只要努力就能被激励,只要努力就有可能赢得机会。这个舞台激励人们奋进,带给人们更丰盛的生活体验。
节日般的篮球联赛
在国内我就知道著名的NBA篮球赛。现在NBA因为有中国选手姚明的加入,更是在中国家喻户晓。当我真正到了美国,才发现这里的篮球联赛多如牛毛,顶级的当然就是NBA了,最小级别的可算是像密歇尔镇高中参加的联赛。这个名叫“Trico League”的联盟里共有11所与密歇尔高中同级别的学校。它们同是位于俄勒冈州东北部的A级高中。最远的一所高中与密歇尔相隔250多英里,约4小时的车程。当中人数最多的一所高中约有100人左右,而最少的只有30多人。这样看来,每个学校都有机会参加联赛。
密歇尔镇很小,公众活动也不多,高中篮球联赛就成了小镇居民们每个周末的节日。每逢周末比赛日,平时宽敞的停车场顿时显得拥挤起来,加上周边地区的驾车人士,小镇呈现出一派水泄不通的繁华与热闹。小镇居民的子女大都在密歇尔高中就读,作为父母或朋友前来为比赛叫好、助威是理所当然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父母为了给子女比赛助威,甚至会放下手头工作。因为工作可以之后再做,而联赛错过了,没能够在子女最需要家长的时候为他加油鼓劲,那将是终身遗憾。
我们校队的比赛总是场场爆满。普通观众观看比赛收3美元门票,学生收1美元。门票的收入是学校付给裁判们的酬劳。中场休息时,还会举行观众投篮比赛,此时球场气氛轻松欢快。观众交1美元就可参赛,在中线投篮3次,投中可获10美元奖金。密歇尔高中的体育馆能容下400人,也就是说它能轻松装下整个小镇的居民。
所以,比赛日一到,通常各家老少皆出动,个个打扮的很漂亮。邻居们、亲朋好友们都会在看台上互致问候,寒暄交谈;大人小孩嘴都不闲着,要么说笑着,要么悠闲自得地吃着爆米花、喝着可乐。当主持人介绍运动员时,观众们就开始忙碌着为球员加油喝彩了。随着主裁判一声哨响,两队队员即刻进入一场惊心动魄的龙争虎斗,每个队员都要力争为本校争荣誉,而观众们不惜余力地呐喊助威,更把比赛推向高潮。
每场比赛下来,无论观众还是队员,都因为竭尽全力的投入而心满意足。队员下场后,都会在更衣室里,一边冲洗一边依旧兴致勃勃地谈论着比赛时的精彩场面,分析胜负的原因。小伙伴们还会相互鼓劲,纷纷表示在下一场比赛里要扬长避短、力争胜利。这时候团队的力量总能使我们快速从过去的比赛中走出来,重新期待着下一场的较量。
整个一轮联赛,我脑海中不时翻腾着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么小级别的联赛,却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人们是如何持久保持这种高涨热情的?主场赢了当然好,若我们输了,他们还会为我们这么起劲地助威吗?
在一次次亲身体验比赛后,我找到了答案:这里的人们不仅讲规则,而且做事情非常投入。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一个小级别的联赛都拥有哪些详细规则,并且这些规则都被认真履行着:
(1)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队名和队服颜色。密歇尔高中是伐木工人队,校服颜色为蓝和金色。各高中球队的名字和队服颜色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自己引以为豪的来历。比如密歇尔镇曾以盛产木材而闻名,所以密歇尔高中叫伐木工人队。每个球队的队服、队标都经过精心设计,乍看上去跟国家队也没有什么区别。
(2) 每场比赛有3个穿着统一的黑白条服装的裁判,他们是由联赛组委会指定的裁判。每位裁判必须通过美国国家裁判资格考试和拥有一定实际经验后,才可获得裁判资格证书。没有证书者是不允许“执法”正式比赛的。
(3) 联赛为主客场双循环。男队、女队会与另一学校的男队、女队进行比赛。女队先打,男队在其后,颇有些女士优先的绅士风范。
(4) 主队穿浅色球衣,客队穿深色球衣。球员所穿的球衣号码必须与赛前印好的球员花名册相符。
(5) 赛前两队一字排开,全场起立,奏美国国歌。在国歌结束时的助威声和掌声中,赛场上空传出主持人介绍双方首发阵容的声音。主持人在报出上场队员的姓名、年龄、身高和籍贯的同时,被介绍的队员会应声跃入场中央向观众致意,并等待下一个被介绍出场的队友。等5名主力队员均被介绍完之后,该队的所有队员会抱作一团大喊加油以壮声势。然后,主持人开始介绍另外一队。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先介绍客队,再介绍主队。这样既有礼貌,又将好戏留在后头吊着观众的胃口。
(6) 在比赛结束后,两队无论输赢均会列队与对方握手以示友好。
这些合理的规则和执行者的认真态度实在令我感叹。当人们全身心投入时,得到的回报也多。例如,观众热烈的掌声和呐喊声,可以燃起场上运动员的高涨热情,而这样的热情反过来又激起观众起劲的喝彩,场内场外相互联动,彼此呼应。观众也好,运动员也好,每个人都尽量做好并充分享受自己的职责,于是整体来看,大家都是受益者。
当我们输球时,观众们给我们鼓劲儿,我们赢球时,他们为我们喝彩。观众们就是这样参与到比赛中的。正因为我们每个人,包括球员、观众、裁判和教练的积极参与和尽心尽力,才确保联赛的高水平和长久持续性。
我越来越体会到,参与联赛过程中获得的人生感悟,远比我得到一块奖牌更重要。若干年以后,也许那个当时对我非常宝贵的奖牌会淹没在众多奖牌之中,甚至被遗忘。但我所获得的人生感悟和我的成长足迹,将永远伴随着我,成为我人生的最大财富。
“下次非撞飞你不可”
说到美国体育,就不能不说橄榄球,它是美国一种独特的文化。除美国和英国少数国家外,其他国家很少有打橄榄球的。它也不是奥运项目,但在美国受欢迎和被关注的程度却大大超越了奥运会。
美国橄榄球联赛的规模与篮球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橄榄球联赛NLF相当于篮球的NBA,大学联赛与篮球的大学联赛分级也相同。同时,橄榄球赛季与篮球及棒球赛季不冲突,这样就避免了互抢球市的不利场面。各项目的大学联赛时间与职业联赛相同:凉爽宜人的秋季为橄榄球赛季,大雪纷飞的冬季则是可以在室内进行的篮球比赛的季节,风和日丽的春季是打棒球的大好时光,而炎热的夏季则是篮球员们休息,橄榄球运动员们开始为新赛季做准备的时候。如此循环,美国国内的赛事不断,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为什么橄榄球这个其他国家都不玩的运动,在美国有这么大的市场呢?我觉得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经济缘故,二是美国人的性格。
橄榄球是一个需要很大投资的运动。一个队有70~80名球员,每个运动员的头盔、护具和球鞋总共价值300美元左右,并且每三至五场比赛就要更新一次。平时训练时还要有训练的装备。所以,组建并且维持一支橄榄球队要比篮球或足球队昂贵得多。
橄榄球是一项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要求都相当高的运动。一名进攻队员会受到两名甚至多名防守队员的突击。一场比赛下来,进攻队员被拦截少则三四次,多则十多次。由于防守队员经常在进攻队员不注意时进行势大力沉的冲击拦截,进攻队员如不懂得保护自己会很容易受伤。职业的和大学的橄榄球队员均为人高马大的“超级”壮汉。如果他们来中国,肯定会被人们认为是如同李元霸一般的大力士。高中橄榄球比赛,则是一种全民健身性质的普及运动,一般的只要不太瘦弱的高中生均可以报名参加。
我也参加了密歇尔高中的橄榄球队。说来还是一个误会。当时,一个朋友问我想不想和他们一起玩“Football”(足球),我在国内最喜欢踢足球了,所以就答应了他。可谁知他竟要我试穿护具和头盔。我边穿边想,难道是美国人踢足球犯规太多,还需要戴上护具?到了场上才明白,美国人称橄榄球为“Football” ,而称足球为“Soccer”。队友们见我既不懂规则又不明白战术,就给了我一个美差叫“二分卫”。二分卫的主要责任是接四分卫的传球,然后冲向对方的底线得分。我当时以为是拿着球,比赛谁先跑到底线,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谁知真正操练起来可没那么容易。我还没跑几步,防守队员们就已经像饿狼扑食般向我冲了过来。我努力躲开了第一名防守队员,但第二名防守队员已经出现了在我眼前:他以全速向我迎面撞了过来,我应声向后摔了个四脚朝天,满脑袋冒金星……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回过神来。队友们把我拉起来后,我的头还有点昏沉沉的。队友们见我没有受伤,便跟我说可以继续训练。撞我的队员也过来拍了拍我的头盔说:“你还行啊!我正面冲过来,你躲也不躲,是不是想和我硬碰硬看看?”听到他的话,我一下子打起精神说:“接着练!”心里却想:“下次非把你撞飞不可。”在以后的训练和比赛里,我也像他们那样毫不客气并充满霸气。谁挡我、谁倒霉!橄榄球场上的格言就是:“不顾一切拼命向前冲,没有东西可以阻挡你,就是战车或一堵墙,或者是对方有11个人,你都要竭尽全力冲过得分线!”
就这样经过一个赛季,我不仅习惯并了解了橄榄球的规则和战术,在橄榄球场上,我还练就了那种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这种拼搏精神一直陪伴着我到如今。
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大部分美国男子都曾经打过橄榄球,因此,他们中间不乏有着奋勇向前、锲而不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韧品质的人。
有影响力的体育老师
我在国内曾多次代表小学、初中和高中参加各种级别的田径运动会。美国是田径大国,我自然不会放弃难得的学习机会。不说不知道,说来吓一跳,在密歇尔高中,我的田径教练里昂(Leon Lincoln)曾是红极一时的美国西部短跑名将。他曾是俄勒冈大学20世纪60年代的短跑名星,百米成绩为10秒7。
他在1998年时已经年过50,头发花白。可是他的身材却是许多年轻人都比不上的。毫不夸张地说,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是个拳击运动员。他是我亲眼见到过的最强壮的人。纹路明显的肌肉在他炭一样黑的肌肤上隐隐发出光泽,再加上他1米82的身高使得他显得更加魁梧高大。像他这样的身材,绝对可以去参加健美比赛。
里昂在50岁时身体素质还是出奇的好。为了领教一下名将的风釆,我特意约里昂跟我赛了一次200米(这可是我的强项,在国内我曾经多次在比赛中名列前茅)。我以为年过50的他可能已经不行了,可以让我“欺负一回”,让我也尝尝战胜名将的滋味。在前100米的赛程中,我全力以赴想拉开差距。可是里昂却始终与我平行前进。在后100米的较量中,我渐渐慢了下来,可里昂还是以前100米的奔跑速度前进。最终,他以两三米的优势战胜了我。他当时的成绩是26秒整。当我倒在跑道边呼呼喘着粗气时,他却悠闲地继续慢跑着,没事儿似的。我甘拜下风,当场“拜师求艺”,要求加入短跑队。
里昂不光是运动健将,他在课下还是学校舞蹈兴趣小组的组长。我曾经参加过他的舞蹈小组,有幸目睹了他的舞姿。原来以为他是短跑教练,只会教人如何跑直线,谁知他的舞蹈造诣竟如此高。可能是上天给黑人的礼物吧,看到里昂随着爵士乐舞动起来,那柔韧的身驱,健硕的肌肉,与音乐惊人的和谐,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男性力与美结合的舞姿原来能那么美。
在国内,运动“健将”好像总给人一种五大三粗的错觉。在学校里,若是学习不好,而体育成绩突出,往往不太被待见,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人们常常用在他们身上的蔑称。而里昂让我对体育运动员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和全新的认识。
作为一名十六七岁、酷爱运动的高中男生,第一次接触里昂,我就被他身上的那种坚韧和自信所吸引。里昂那近乎完美的刚柔结合的体形实在令我崇拜,我多么希望自己到50岁时也有他这样的好身板儿。在更多交往中,我发现里昂不仅为人正直,而且非常谦和、友善。
在田径场上,里昂对我严格要求,并毫无保留地将他宝贵的比赛和训练经验传授给我;里昂在4年大学生涯后,曾留在俄勒冈大学做田径教练二十多年。所以,他对美国大学相当了解。为了方便学生报考,他在每周二、四为高二和高三的学生担任选择大学或有关大学信息的顾问。在我选择大学的关键时期,里昂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们后来渐渐成了好朋友。
在密歇尔高中,里昂是对我最有影响的老师之一。我从他那里不仅学习了运动之方略,更从他那里领悟到做人之本。
cxs07

ZxID:13629111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11-25 0
4  “胜利大逃亡”
那三周的美国之旅,因为是与寄宿家庭同吃同住,所以不同于其他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这次机会令我第一次感受到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感受到寄宿家庭对我这个陌生外来客的热情和友好。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家庭观念很强,很多家庭一家都有两三个孩子。这与我们家家都是独生子女反差很大。这些接待家庭,男主人平时工作很辛苦,但一到周末,全家人都会欢聚在一起,开快艇、野餐、滑水、摘樱桃等,活动非常丰富。我能有机会与他们一起体验多彩的休闲周末活动,真是既好奇又兴奋。
他们外出还常常不锁门。最让我不可思议的是,在我们即将结束英语夏令营时,老师要求我们每个学员给每天为我们打扫教学楼的清洁工写一封感谢信。我为此感到惊讶,因为在国内,一些家长在鞭策孩子好好学习时,常常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如果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大学,就得像那些清洁工,去扫大街!”这些不经意的话语,很容易使孩子们对这些工作产生轻蔑和不尊重的态度。而到了美国,这里的老师却要求我们写感谢信,以表达我们对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尊重……
从这个英语夏令营回来后,我感到自己的眼界一下被打开了。我那时就下定决心:长大以后,一定要走出国门去多看、多学。因为这个世界实在太大、太奇妙了,我要想成为一个国际化人才,就必须多了解、多见识。
没有想到这样的机会很快就来到了。
我在国内的重点高中的苦日子快“熬”不下去的时候,一家留学机构到成都招考留学生,家里人得知这个消息后,上上下下大力支持,都希望我能够成行。我的父母、爷爷、奶奶和亲戚们毫不犹豫地从经济上全力支持。
至于我自己更是再愿意不过了!一是我已经在美国待过三周,对那里的印象很好,也很期待去发达的美国留学;二是我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喜欢接受各种挑战;三是选择出国留学,就意味着放弃高考,这正是我巴不得的事情。我当时对整天花很多时间对付数理化,已经是精疲力竭,心灰意冷了。能够摆脱枯燥的学习和令人郁闷的考试排名,并走出去闯世界,我当时的感觉就像是“胜利大逃亡”(有个电影就是这个名字)。说实话,当时在班级里落后的排名,使我对自己能否考上大学已经没有多大信心了。可是我内心真的是很不服气,我深深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对我来说,出国留学这条路也许能为我另辟蹊径。我憋足了劲儿,为自己的未来,也为了给家人争口气,我愿意一搏。
留学之前,父亲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让我上英语班恶补英语(虽然我的英语什么级都没有通过)。而是把最宝贵的时间用来安排我到北京拜访各位长辈、亲友们,让我从他们那里得到诸多勉励和祝愿。父亲还带我一起到太爷爷长眠的地方拜祭。父亲真是用心良苦,他希望我在丰厚的人文财富中汲取力量、感悟亲情,让我体会到,我已经是一个可以独立承担责任的男人了,让我记住他从小教导我的:“好男儿一定要走四方,男人的人生是勇敢地走出来的。”同时他还告诉我: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不要忘记自己出自何方,根在哪里。出国是学习,学成之后一定要为家、为国服务。
父亲的教导让我深深感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爱国主义教育,并非光是口号,它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每个家庭之中的。
1998年8月底,我踌躇满志、怀着学成之后回来大显身手的梦想,登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
可怕的硬能力崇拜——这不是赢,是输!
史青星 文
这是一个真实而令人辛酸的故事。
家里来了客人,孩子的妈妈自己要招待客人,于是,让5岁的女儿回里屋背唐诗。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抵御外屋热闹的诱惑、自己悄悄在里屋背诗?她当然会“人来疯”,孩子玩得特别开心,客人也很快乐,可是妈妈已经忍无可忍了。客人走后,妈妈的愤怒终于爆发:“你现在不学习(输在了起跑线上),将来被社会淘汰怎么办?”激怒之下下手过重,孩子竟不幸被打死了!
类似这样的硬实力崇拜现象,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有一位朋友谈起他姐姐家的男孩,16岁,由于妈妈一直注重他的营养和学习,所以,这孩子长得很高很帅,同时成绩优秀,家人都很为他骄傲。有一次,朋友带自己5岁的孩子到姐姐家吃饭。饭桌上,16岁的大哥哥没有丝毫不安地把整盘排骨拿到自己面前并全部吃光了,从始至终没有半点社让5岁小弟弟的意思。而他的妈妈,看到孩子这样能吃好东西,想到他会长得更高更帅更聪明,心里被得意塞得满满的,竟然不觉得自己的孩子有任何不妥……
单位曾经有一位国内排名第一的名校名系的高材生,长得非常漂亮,她刚来工作的时候,全单位的人都把她当做“重点保护对象”。上至最高领导,下至清洁工,人人都喜欢她的聪明和美丽。可是,没过多久,大家就开始无法忍受她,后来她离职了,又换了很多工作,单位同事也常常惋惜她越来越走下坡路,现在的一切都和她优秀的硬件不匹配。这样的结果本来大家是很不理解的,后来看到她的妈妈就明白了。这个妈妈觉得自己作为母亲:第一,把孩子生得这么漂亮,又养得身材高挑;第二,把她培养上了NO.1的名校名系。自己对孩子的养育实在是再成功不过了,社会和工作单位理所应当给她这样“出色”的孩子,一个让她满意的前途和工作环境,否则,那他们就太有问题了,因为她的孩子太完美,发生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自己孩子的问题。这就是现在很多家长的误区,他们觉得孩子学习够好,长得够高够帅,总之,硬实力够强,就万事具备了。
引发硬实力崇拜现象的就是那句著名的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不光在孩子未出生之前就开始胎教,出生后请来的月嫂都得被培训成唐诗老师,以便在换尿布时,还能抓紧时间让孩子在起跑线“奔跑”;幼儿园、小学生就更不用说了……人们完全忘记了人才培养除了硬功夫,更需要软实力!
早在2005年,新华网就发表了一篇文章——《大学生“软实力”不足导致就业难》,文中很不客气地指出:听起来是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可能比不上一个高中毕业的老员工,主要原因就是“软实力”不足。2009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软能力:在竞争中胜出》中,作者鲁鸣也对软能力进行了解读。
那么,什么是软实力和硬实力呢?
19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教授提出了很有影响力的“软实力”概念,从此被人们在各种领域广泛引用和扩展。一般来说,硬实力是达到各种考证考级考试要求所具备的实力。软实力则是课堂和各种考证考级都无法涉及和测度的能力。所有考证考级考试涉及的能力,也就是硬实力,都是可以复制的,这些硬实力无法让你成为不可替代的人才。如果单单具备这些能力,即使你很出众,在三四十年的工作经历中,还是会难逃被替代、被淘汰的命运。例如,一次金融危机就导致无数名校优秀人才失业。软实力则会彰显你是“不可替代的人才”。创新能力、自我发现能力、体育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当众演说能力、个性塑造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都属于软实力。
2008年,欧美很多媒体把约书亚•庞称为“英雄”。他作为名校毕业的银行家,在金融危机时失业后,放下身段,身披“求职三明治”,行走在华尔街。很快,这位5个孩子的爸爸就在大裁员的悲凉气氛中找到了一份好工作,这靠得就是创新、勇气等软实力。可惜的是,家长们和孩子们长期应付学校的成绩和课外辅导班的作业,对软
实力的培养却很少重视!而缺乏软实力的结果是:其硬实力成了“纸上”能力。
近年来人们强调的“赢在起跑线上”,实际上是在硬实力或者智商方面的过度早期开发。真实的人生不是赛跑,如果一定要和赛跑比,也更像跑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没有人看重在马拉松比赛中是否能“赢在起跑线上”!
小时候仅仅成绩差,其实并不一定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影响,可怕的是,因为成绩差导致的被歧视、被抛弃的颓丧感,更可怕的是,认定自己输在了起跑线上就输掉了人生,进而从根基上动摇了孩子的自信!
现在已经非常自信的于智博,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于智博小时候爱好体育,作为男孩子很典型,但作为学生,他的成绩并不好。去美国后又再次陷入底层……“输”远远没有高喊口号的人说得那么可怕。相反,他花在学习之外的时间,大大提升了他的软实力,使他后劲越来越足。这也是他把自己的经历合盘托出的意义,这个例子实实在在地在给那些在老师和同学眼里“输在了起跑线上”的孩子打气,也提醒那些“赢在了起跑线上”的孩子:于智博能够成功,他的成功能够复制,意味着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有潜力的人才。拯救中国男孩确实有可操作的路线!
好孩子不是“培养”出来的,是“放养”出来的!
叮当。

ZxID:5877775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玉铃兰
严重的西藏综合症,厌倦了城市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11-24 0
Re:连载小说 “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
这书完结了我一定去看,哈哈,为了下一代的培养。得好好研究

楼主留言:

呵呵,是一本不错的书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