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肯定有这样两种人:喜欢看言情小说的,和不喜欢看言情小说的。
很不幸,我偏偏是前面一种人。而我这样一个喜欢看小说、写小说的人,围绕在我周围的亲戚朋友中,偏偏绝大多数都是后一种人。
喜欢言情小说的人,一般是怎样的一群人呢?我忽然很有兴趣来分析一下(纯属娱乐,博君一笑)。喜欢看爱情题材作品的,一般来说应该是女性居多。曾经流行过一句话也许可以佐证这一点:“男看金庸,女看琼瑶,不男不女看三毛。”当然这不是绝对单一的选择,喜欢看言情的人,也很可能喜欢看其他的,比如侦探、武侠之类的作品。
沉迷在言情世界中的读者,大概是这样一群人:她们对爱情这东西还有一种无可救药却又难以为外人道的幻想;即便对现实的爱情看得再透彻,在看到打动自己心灵的作品的时候,她们很可能像上瘾般地将自己带入那个虚幻的神奇世界,跟着里面的人物或嗔或喜、或悲或笑,甚至把自己也假想成书里面的主角。
看言情有过多年经验仍还乐此不疲的人,大概是这样一群人:即幼稚又悲观。她们总是难以控制地陷入在浪漫而离奇的小说意境里,在看到高潮的那一刻,假想这世上真有这样一种爱情,至死不渝、惊天动地,甚至相信它会在某一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然后在真实的生活里,冷冷地审视着自己或周围的人的爱情,鄙夷而无奈;她很清楚生活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或者,根本就没有什么爱情。
看言情的人大概不太喜欢在别人面前谈起自己的这项爱好,除非是遇到同好。她们可以对自己的任何一项爱好或生活琐事津津乐道,但绝对不会轻易去谈书里的东西。那是一种幼稚的喜好和幻想,跟真实的生活格格不入。
言情书迷们在看书的时候,大概不喜欢有旁人在场。她们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能够接纳自己在这样一方与外界隔绝的天地里,尽情哭笑,尽情发泄。然后在看完走出这间屋子的时候,又恢复到往日的那个自己。能跟所有的人高谈阔论、欢声笑语,但是内心最深的,关于爱情祈望的那个角落,已经紧紧关闭。
喜欢言情的读者,无论她的实际年龄多大,当她在品味小说的时候,心理年龄永远停留在那一刻,一个对爱情拥有种种幻想的年纪,一个有些幼稚却又不可能比这再执着的年代。即便他在现实生活中取得的成绩有多大,获得的东西有多少,他相信他最满足和成功的那一刻,是发现一部他最爱作品的那一刻。
喜欢言情的读者,可能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幼稚,那大概是因为她还年轻,还没有很多人生经历。如果她敢在公开场合叽叽喳喳地叫着、谈着某本书的时候,恭喜,那是她最纯真的年华,应该珍惜。
还有一种读者:她几乎从不谈论有关言情的任何事情,对于爱情这回事,她可能是所有朋友中,最没有兴趣的那个人。而矛盾的是,在无人关注的那个时候,她却偏偏为了某部小说、某部电影的爱情潸然泪下,而她所感动的那些东西,如果拿到她周边的那堆朋友面前,她们可能完全无动于衷。
经历过了真正爱情,仍然坚持看言情的读者,她们的某一块可能已经完全停固了,是哪一块呢?我大胆地揣想,大概是对于爱情的观感吧!对于爱情,她们不再幼稚地比较书中的爱情和现实中的爱情,她真正想寻找的那种爱情,已经蜕变成为一种图腾,远古且不容动摇。那是另一种信仰,无论她有没有意识到。
喜欢言情的人,是一群永远会感觉到年轻的人。她可能会不时地回过头来,翻看她曾经看过的、感动她无数遍的作品。如果她还有感觉,还记得那种浪漫越又幼稚得难以言喻的心情,她就永远还有年轻的那一面。被虚幻的东西感动的人,是一种还没有完全被现实社会污染得那么世故的人,大概只有不谙世事的青年少年,才有那种特质。
我在重新翻看小学时心爱的漫画《来自远方》时,忽然想到了这些。我的这些感触,不知道有多少人会产生共鸣,亦或,只是我一个人的自言自语?
[ 此贴被路小透。在2011-01-30 16:5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