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3] 我从小就爱看书。小时候的故事会童话大王安徒生格林童话,读书读得如饥似渴,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只是看书的类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转变。经了对外国名著不求甚解但求读过的生吞活剥,转对中国古典文学起了兴趣,将红楼梦翻来覆去读了N多遍,其实以上说了那么多,无非只是想说明一点,我对书曾经有过怎样的一种渴求,但是,我看的书基本上都是借的,自己拥有的,花钱买的,却真是寥寥无几。尤其是现在,想看文太容易了,网络这么发达,电子书一搜一大把。可有些文,是一定看书才够味道,那种感觉是看电子书所无法体会的。比如兰晓龙的《我的团长我的团》
团长最先是电视剧火了,再带动书的热潮。在最近几年,团剧的火暴以及引起的争议都是无可比拟的。而本人一向看电视的原则——凡是大片,不看;凡是热门剧,不看。(纯粹是被无极祸害的)而这差点让我跟这部连续剧失之交臂。这里先说明一点,可能会有人奇怪,明明是书评,怎么又扯到电视剧了?先说我的另一个原则:看了电视就不看原著,看了原著就不看电视,而这个原则,又生生的被这本书/连续剧给打破了,这两者是必须结合到一起来。 [/size]
[size=3] 这部剧的魅力是勿容置疑的,而引起的争议也是两极分化的。但不能不说,以国民党远征军为题材的电视剧能在现在的背景下搬上电视荧屏,已经是一种挑战一种成功了。而这部剧的结局,是哪怕最狂热的粉丝也不能不承认的一个硬伤。带着讶异,带着心酸,带着茫然,带着震撼,带着反思,我一集一集看到最后,满以为结局会是一个悲剧但英雄式的升华——顽强坚守到最后的残兵们用生命迎来了最后的胜利,然后灵魂安息,但是,但是,就在那么一个即将沸腾的临界点,导演镜头一转,转向了多少年后……那一刻我蒙了,我怀疑我看错了,但倒来倒去看了几遍,没错,我预想中的英雄式结局并没有出现,但纵观全剧导演铺垫了那么长,细致到被人称之为拖沓的地步,怎么可能会这样草草的结尾了?
[/size]
[size=3] 好吧,现在说到书了,书非借不能读也,所以我几乎没买过什么书,更何况我一向是看了电视就绝对不再看书(这一点是被书剑恩仇录祸害的),但我买了团长这套书,上下两册,当当上订购的,也不算便宜。是在上班的时候收到书的,本打算只是先翻两页的,结果就怎么也放不下了,就那么痴痴呆呆的看了一个上午,还是意犹未尽意难平,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导演安排了那么一个平淡到苍白的结局,书中的结局更是残酷,不是战场上绞杀血与肉的残忍,迷龙。这个彪悍粗野的大个子,熗林弹雨中没有死掉,日本人的刺刀没能杀了他,却因为杀了一个有后台的逃兵,就这么死在自己人的手里。我想,看了书中的结局,恐怕大家都会再对电视剧的结局有种宽容的理解。 [/size]
[size=3] 现在的社会太过于浮躁,为了学业为了工作,大家忙忙忙碌碌脚不停蹄,就像不知疲倦的工蜂四处钻营,但我们忙到最后都忘了,我们是在做什么,为什么而做,有什么意义,有人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早已忘了当初出发的目的是什么。这本书并不是传统意义那种高大全式的文章,兰晓龙试图用这支灰头土脸被人遗忘的中国远征军来说明什么,活着,有什么意义。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们要安逸,命都不要,死也要安逸,那时如此,而现在的和平年代也依然是如此。 [/size]
[size=3] 团长这本书里,没有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即使是一开场便威震四方的虞啸卿虞师座,最终还是没能过得了那条江,他变成了另一个唐基。孟烦了一直都烦,他看得太清楚,人也太清醒,清醒得没办法麻醉自己,也找不到目标,只能烦并痛苦着,而死啦死啦,这个迷一样的人物,他拥有着奇异的信仰以及决断的行动力,他的目标很简单,想让事情是它本来该有的样子,龙文章也很清醒,但他绝不迷惘,带着烦啦,迷龙这群战争痞子找到了他们应有的位置。看了书,才能体会到电视剧中所没能表达出来的东西,看了电视,书中的形象才能更为丰满更为栩栩如生更为跃然纸上,仿佛迷龙就应该是那个样子,龙文章就是那个德性,还有阿译,一直不得志被人排斥的阿译,我最心疼他,看完掩卷,心中唯叹,阿译啊,阿译…… [/size]
[size=3]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死啦死啦,你说要带他们回家的,可是你去哪了,他们去哪了?迷龙没能回家,虽然他最后离家只有几步之遥。阿译也没能回家,因为沿着前进的方向走到最后没有路了……
如果我的全部身家只能负担你的重量-,那么我会把你带回家,团长。这两本书我一直珍藏在柜子里,我一直觉得,像这种文文,是不能看电子版的,必得拿着书卷,平心静气,方能解其中三味。[/size]
[size=3][/size]
[url=http://www.paipai.fm/r_u5877775/]http://www.paipai.fm/r_u5877775/[/url]
《我的团长我的团》作者:兰晓龙
[ 此贴被无回在2010-08-28 11:1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