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更衣记》
《更衣记》可以说得上是我认认真真看的第二篇张爱玲的散文了,上一篇就是老师解读的《烬余录》。老实说,我很希望能像老师那样,解读完后,我们大家就彷佛看见了散文背后的世界。但是呢,我的水平真的很有限,希望阅后勿失望。
1. 和《烬余录》写的不同,《更衣记》全篇写的都是一个方面——穿衣。
2. 作者以时间为线索,记述了男装女装的变更,当然着重写女士的服饰。
3. 从服饰的变更里,折射了现实社会,我们很明显的感觉到历史背景与服饰的关系。写服饰的变更其实就是从一个角度记述历史,而且,张爱玲写得很成功,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不止看到了服饰的变更,以看明了了她的历史以及她的历史观——彷佛她就是那个时代的人,写的或许就是她们当时的想法。
4. 视角应该是很平常的吧,就是以爱衣服懂衣服的女人的角度去写,即使如此,她还是写出了很多常人难以留意的东西,写得细致无比,精致无双,一如漂亮的衣服。例如:出门时裤子上罩的裙子,其规律化更为彻底。通常都是黑色,逢着喜庆年节,太太穿红的,姨太太穿粉红。寡妇系黑裙,可是丈夫过世多年之后,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裙上的细褶是女人的仪态最严格的试验。家教好的姑娘,莲步姗姗,百褶裙虽不至于纹丝不动,也只限于最轻微的摇颤。不惯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来便予人以惊风骇浪的印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裙腰垂下一条条半寸来宽的飘带,带端系着铃。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上宝塔上的风铃。我们就发现,她的视角多么细腻丰富啊,太太,姨太太,多年的寡妇,家教好的姑娘,小家碧玉,新娘,这些各式各样身份的女子,她们足够代表哪个时代的服饰特色了吧。
还有就是特别谈到了女人对于衣服的痴迷或者说是执着,说得是很夸张也很真实。例如:衣服似乎是不足挂齿的小事。刘备说过这样的话:“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可是如果女人能够做到“丈夫如衣服”的地步,就很不容易。有个西方作家(是萧伯纳么?)曾经抱怨过,多数女人选择丈夫远不及选择帽子一般的聚精会神,慎重考虑。再没有心肝的女子说起她“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的。
5. 当然,这里面也有微微的嘲讽,一如其他的文章里流露出来的对那些丑恶的人和丑恶的事的反感和讽刺。例如:交际花与妓女常常有戴平光眼镜以为美的。舶来品不分皂白地被接受,可见一斑。这两句里,妓女和交际花并列,嘲讽一些自以为是,可笑可叹的上流交际花的眼光和品位。这一次的高领却是圆筒式的,紧抵着下颔,肌肉尚未松弛的姑娘们也生了双下巴。这种衣领根本不可恕。可是它象征了十年前那种理智化的淫逸的空气——直挺挺的衣领远远隔开了女神似的头与下面的丰柔的肉身。这儿有讽刺,有绝望后的狂笑。
还有这一句,明明白白地把一直做减法的服饰和越来越明显的世间丑恶的欲望写了出来。
6. 还写了欧美与香港等地的潮流时装对服饰的影响,以及由此牵引出来的版权,创新等。至于这里面有什么深意没有,我就不得而知了。
7. 文中体现出来的自由的氛围,就是衣服其实就是套在身外的一层包裹物,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你爱以前的老式衣服也好,欣然接受潮流的时装也好,这都是你的自由,只要你喜欢,谁又可以说什么呢?例如:乍看觉得可笑,然而为什么不呢,如果他喜欢?…… 还有: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 此贴被路小透。在2010-04-24 12:3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