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与其说是《一日囚》的书评,倒不如说是我写给作者柳文扬迟来三年的悼文。
在中国科幻这这一亩三分地上,柳文扬或许没有王晋康,刘慈欣那么“大腕”,但在我心中却处于不败的霸主地位,也只有赵海虹偶尔能用女性的特有的细腻与之抗衡一下。
我喜欢能够让我笑的男人,也喜欢能够让我笑的作者。柳文扬二者全占。实际上,在我看来,柳文扬的作品更加让人忍俊不禁,幽默乐观又不乏机智,而《一日囚》并不算他的代表作。《一日囚》是柳文扬2002年的作品,那时候他正在《惊奇档案》做主笔,实际上时间精力并不足。一如他在访谈中说:“那一阵我深夜会接到神秘的电话,一个男性声音低沉地问:”喂,稿子写得怎么样了?快一点对大家有都好处。””时间不够,自然显得有些粗糙。
正如上文所说,《一日囚》的风格更加沉稳,忧郁,就像他所说,创作此文的时候更适合听巴赫。不过《一日囚》却也充满了希望。正如结尾处“我”兴致勃勃的等待“B先生”再次出现,等待着给他一个紧紧的拥抱,这就像在乌云中却可以看到希望的曙光一样,总是积极向上的。
《一日囚》的遣词造句简单朴素,大多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却不失生动,延续了他以往的风格。故事的节奏也很快,不过妙在构思新巧。故事中的“我”不过是个小人物,却发现了惊天的大秘密,从一个小的切入面上展开波澜起伏的故事。柳文扬的作品中,主角大多数是小人物,或许他有着“非英雄”情结。这些以不同面目出现的小人物仍以自己微薄的力量竭尽所能的帮助别人,所展现的就是其内心所蕴含着的巨大善良。他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异界,在未来,讲的仍然是人间。
这篇文章创作的时间虽然仓促,但却没有什么硬伤,全因为作者的构思巧妙。无论是隔壁的老太太,四壁洁白的房间,路灯,丢失的东西,出租车等等等等,都是为后文的揭秘做铺垫。等到了结尾处,这些论据统统用上,让人恍然大悟。
柳文扬的科幻不能算是地地道道的硬科幻,他的文章里面很少出现很艰深的科学用语。但这并不意味着柳文扬的科幻就是全无科学内涵的软科幻,比如这篇《一日囚》,我认为他所阐述的应该就是四维空间的意思。因为不少科学家认为,第四维就是时间的界限,就是不同空间层的叠加。但柳文扬以更加鲜活的文字描述出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而最后结局处,又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以上就是我对《一日囚》的小小书评,剩下的就是我的唠叨了。我不看《科幻世界》已久,但我也看过不少年,是深有感情的,看着它从当年的四块八生生涨到五块。实际上《科幻世界》上柳文扬的作品不算多,更多的是他写的封面故事。虽然他总能另辟蹊径,但局限在那一幅小小的画里,总是让人觉得发挥空间不够。后来他到《惊奇档案》做主笔,我往日可以一起看一起讨论《科幻世界》的朋友也不在身边,便无奈放弃了这本杂志,偶尔看看他在《惊奇档案》上嬉笑怒骂,觉得这样没有限制的舞台对他而言也许更好。
后来学业渐忙,放弃了所有文学杂志,间歇在书报亭翻番这两本杂志,极少有机会看到柳文扬的文章。当时还不觉抱怨,这么好的作者编辑怎么不多催两篇文章。直到上大学,一天兴之所至,在二手书店买了几本旧的《科幻世界》,一本是2002年11月的,一本是2007年初的。02二年的那本正好做的事柳文扬的专辑,里面就是《一日囚》和《偶遇》两篇文章,后面还有专访,他说他计划明年要看很多书,要锻炼身体,要找回打篮球的感觉来报复曾经讥讽他“建议你去打橄榄球”的大学生——如果他们还没有毕业的话。
我当时还很高兴,接着却在07年的那本杂志上看到了柳文扬的悼文!那是才知道,我深深喜爱的作者原来已在两年前因脑瘤去世…….不禁泪流满面,把宿舍里的同学吓了一跳。
谁可以预料到呢,那个可以让我笑的作者,最后竟然划下这样的一笔,让我哭。
http://www.paipai.fm/r/[ 此贴被路小透。在2010-04-27 12:2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