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求长留言的事情常有之,接到作者本人对砖评的邀请,却是头遭。不禁猜想,这就是载文作者和评论作者的区别,因为少了功利心而更希望听到真实的声音?笑。【个人际遇引发的感叹,不做推广】
对谋导的深恶痛绝,让我擅自篡改了这部大众终于理智视之的名导影片片名。之前自认为,从一个少年文章里找三个缺陷相当容易,所以行文前先制定了标题。等真正翻过几篇圣礼的旧帖,上述一切成为空谈。
所谓砖头,除了可以拍别人,也可以用来自残。
下述纯属自残经历,非视死如归者请勿模仿。这些砖头的雏形,都是来源于本人懒散,及不习惯电子版本以致带来的一目十行。
【未成形第一砖】
天外飞来人物评,突兀开端,突兀作结。
大概初次读圣礼书评的人都有这种印象:字体极小,与诡异的背景色“交相辉映”,其暗黑风格表露无疑。
因为秉承着早完早了的懒人心理,初读《满愿石》《龙熗系列长评》才有下述感觉。感觉太抽象不易表达,参见如下比喻——
有人讲故事,从头到尾内容如下:“第一个和尚他勤劳的打水,过得不错;第二个和尚他勉强打水,过的也不错;第三个和尚纠结于是否打水之间,最后没时间打水了,所以没过好。”【这种半梦半醒间被噎着的感觉请读者自己体会】
圣礼对每个人物的分析,从演绎经历到剖析心理,都十分全面透彻。然纵观全篇,关于故事背景及人物关系,读过仍一头雾水。就像上面的故事里,突然跑出和尚一只,他喝不喝水,如何喝水与故事何干?三个和尚都了解的很清楚,却是无关者堆砌在一起?
其实只要一句“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的简单叙述,一句“之后又来了两个和尚”的普通连接,看似平凡无奇,真正行文过程中,显露的作用就不是此刻这么简单了。
但是,圣礼也说了:“宏观地看待和描述一部小说不是我的风格,管中窥豹以小见大才是我的方式,我很难概括出龙熗在讲什么,写了些什么样的人物,就像一篇正常的书评那样。或许是因为龙熗本身的庞大和复杂,或许是我掌控能力不足的原因,当我下定决心为龙熗写评时,我感到无从下手,即使我反复读了许多遍。因此,我还是回到最初的做法,细节入手。 ”
【不会代码,凑合着吧:
http://www.paipai.fm/r5127397_u11740979/】
完全不清楚原著如何,因此对这种评述方法是否欠佳处于无感状态。兴许正如同他所说,细节入手最好。可是,读者读这类评或许完全是当推荐读的,于是,此处又涉及到一个读者群的问题。上次评述叶如来的文时,我就说过,当按下提交那一刻,评论权已交于读者,圣礼在此做这样的申辩,是否有推卸责任之嫌呢?I don't know.
PS:圣礼本人认为《兔子本纪》适用此砖,但是自认为用作者本人所供的砖来拍杀太不厚道,所以留给大家一个无限拍砖的机会。
【绝处谋生第二砖】
语言的力量:一件简单的事情竟可以表达得如此复杂
速读之过,来源于感官上的无限摧残及对智商的几次质疑。汉语的博大精深如此体现,明明都认识的字词,圣礼一组合,理解难度完全上了个层次。
本来确实是挑了自认为最难理解的段落在此作论据。让我们继续埋怨电子版本的邪恶吧,那段话在我重新寻觅它时消失无踪,藏匿于某灯火阑珊处了。找寻“替代品”过程中,第三次阅读,终于让我真相了。
圣礼的文章,单拿出每一句,都不难理解,可是要通读全篇,就比较难熬了。我想,大概是这样的原因吧——一句“上帝死了”可以引发读者的深思,但是全篇“上帝死了”,往往被直接忽略之。
同样,圣礼在书评里依旧对此点作以申辩:“我始终认为,读书是与自己沟通,向内挖掘自己,而非向外阅读他人,这导致我的书评非常随意。不仅仅是内容上的随意,还有时间上的随意,我无法预知灵感是否将在下一刻来临,我又是否能把握住它。”
【
http://www.paipai.fm/r5127397_u11740979/】
这段话我读出的意思是:读者阅读遇到的瓶颈已在作者掌控之中,只是,此为个人style,不喜误入。
领会到这层,笔者已有“仰天大哭出门去”的冲动了……
【基本凑数第三砖】
作者说学名叫过度解读……
此砖非砖。
之前一直认为,读书读到作者的完整意思已经足够。但是细想,中国古代文化延续至今,极多都是以引申义为人们所用。同样,完全就书论书,只会让阅读本身予我们的思考大大减少。前几天我还纠结于教授把一首爱情诗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而鄙视之。看过圣礼护花铃的评论中,对迦若的再塑造,让我对所谓“过度解读”重新认识——读书的共鸣,不是来源于作者赋予人物的经历,而是来源于读者从这些人物身上看到的鲜活的自己。【貌似这篇现在看不到】
写到此处,本文“
伪砖评”的本质表露无疑。除了自残外还有一个教训与诸位共勉:对不了解的素材,写文前千万不要定题目。
受F君上次教诲,选类别时已完全六神无主。今次连长留言都算不上的言论,套个“原创书评”的帽子,确实不合适,请忽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