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题目,选类别的时候,犹豫了一下,不知道这算是什么类型,如果有随想的话,可能更合适。
在电脑上看文字,不易消化。大概,这就是网络如此发达,仍难以取代纸书的原因。很多人,还是有“墨迹癖”的,我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初见网上有如此评析,还是惊异了许久。
也是友人推荐,才认真的注目网上的文字,原谅我的老眼昏花,看完《操刀记》那三篇评,已经得去滴眼药水了。如果不留下些东西,感觉对己对他人,都有些辜负,因此,接着滴眼药水来写点东西。
游走于大小论坛,至今不明白,何为“书评”。能担当得上一个“评”字的,于我而言,应是取于本物,却高于本物的。一些写手常说求“长留言”而非“长评”,虽是多写了一个字,意味却大不相同,如果仅是要一个动力的话,“留言”也就够了,因为,真正的一篇评,若是在连载过程中出现的话,容易打破作者的思路。这段话我也曾和载文的朋友说过,至此,身边再难见“评”字。
叶如来推荐的《操刀记》,之前未闻,看了赏析,感觉全文精华已跃然于纸上,没必要再找来看了。倒不是说此评很剧透,只是认为,这种感动,即使再看原著也找不回来了,不必多此一举。
既然此文已划为评论范畴,就按我理解的“评”的概念做一些诠释。
就像中学作文一样,评论也有固定组成部分。没查过百度百科,也不知所见是否为专业评,如此妄言一二:
第一部分——好听点叫剧情分析,通俗点就是剧透。
同样的故事,不同的人讲出来,韵味完全不同。一个笑话,由某某电台DJ说出,就成了恐怖片。同理,剧透绝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那种“剧透即低俗评”的说法,我是不乐见的。
拿叶如来这几篇讲,尤其是芙蓉散那篇挑出的三段对话,字数不多,也不是情节概述,却偏偏,穿插出剧情起伏,前因后果,一目了然。
第二部分——好听点叫跳于书外,俯视全篇,通俗点即就书论书。
有句话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读者在初次读文时,往往是跟着主角在情节中互动,所以,有多半当局者的迷惘。重读,或是静下来再次入书思考时,才能有“原来如此”的感叹。这些思考,可能是一句话深意的理解,可能是人物关系的重审。个人认为,芙蓉散里对柳暮含和南宫关系的总结,就是如此。
第三部分——好听点叫人生感悟,通俗点就是胡思乱想
依旧个人意见,最难做的就是这点,评论的目的,是与人分享。大篇感念,可能确实是真情实感,但容易偏题。因此,“度”的掌握很重要。
叶如来这三篇里,此处做得最好的是穆涉湮这篇。以“痴人”非“痴”带动全篇,傻人有傻福做结。可能她本人的人生感悟未明写,但字里行间,很容易让读者感到——所谓傻人有傻福,是因为他们更惜福吧!
文章的好坏在一按到“提交”时,审判权已由作者转到读者手中。
我很幸运有审视这样文章的机会。我的妄言不敢当“评论”二字,还是长留言一篇于叶如来。
江湖旧事——穆涉湮《操刀记之芙蓉散·段慑阵》
http://www.paipai.fm/r5947138_u335738/[ 此贴被路小透。在2010-04-17 15:4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