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3]文笔老练淡定,一如笔下的康熙。 [/size][/color][/font]
[color=#0000ff][size=3]
[font=楷体_gb2312]看了那么多清文,从来只有九龙夺嫡,还没有看过一部以康熙为主角的,或许是这位千古一帝高深莫测太难描绘,即使是这篇文,也不能说展现了康熙的全貌,至多不过五、六分吧。难得的是那一份感觉,淡定的,从容的,既不急急的展现自己的强势铁腕,也不过分到近乎失真的凸显痴情(或许后期有一点),只是背着手,站在那儿,面无表情,或者微微蹙眉,甚至带着笑意哄着太后,或者嫔妃,但就会让你觉得,他是康熙,是帝王。 [/font]
[font=楷体_gb2312]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忍不住去看了最后,被那封垂暮老人的告白信深深打动,但真正看到结尾时再看那封信,却又没了那么强烈的感觉。或许是认同了留瑕对于康熙对她的感情的认定,康熙是个真正的帝王,他最爱的永远是国家,或者说江山,无论他对一个女人告白到怎样声泪俱下也不能改变这个事实。连康熙自己也曾经说过,无论谁也不能损害到大清的根基,国家的命脉,一旦留瑕的存在威胁到他对于江山的统治,他一定会毫不留情的抛弃她。 [/font]
[font=楷体_gb2312]而那封临终告白信的起点,或许只是由于留瑕的离开,康熙要告白的或许也并不是对留瑕的感情,而是没能与她在一起的遗憾,是遗憾,不是感情。
即使真如康熙所说,他对留瑕的感情如此真挚深沉,那么留瑕的离开更加显得理性而及时,康熙对于“帝王”的理解和觉悟注定了他不可能专注沉湎于一段感情,如果留瑕坚持留下,得到的只会是抛弃,或者玉石俱焚。 [/font]
[font=楷体_gb2312]其实这个故事说的只是一段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开始的感情。明知飞蛾扑火,仍然奋不顾身。这就是爱情,不是吗? [/font]
[font=楷体_gb2312]而最后的分手,是理智,是超脱,既然明知不可能天长地久,不如放手,但求一个曾经拥有。 [/font]
[font=楷体_gb2312]留瑕是理智而清醒的,虽然曾经偏执过,而康熙,不能说不清醒,只能说,这个男人太完美,或太过追求完美,以至有些时候显得有些虚伪。 [/font]
[font=楷体_gb2312]就像康熙对于太子胤礽前半生的百般疼爱以及后半生的雷霆手段。在此不得不表扬一下关于作者对康熙大帝“双重人格”的推论。 [/font]
[font=楷体_gb2312]说到底,康熙是一个擅于权术的上位者,他的宽容也好,善良也好,深情也好,孝顺也好,这一切的存在都必须以不伤害他的政治利益为前提,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所以不能简单的从情感的角度去判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只能从政治上的作为和为国家及后世发展作出的贡献来评判。 [/font]
[font=楷体_gb2312]而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君主,在不影响其政治利益的前提下,还可以关心民生疾苦,善待百姓和下属,做一个好儿子,尽力做一个好丈夫和好父亲,这样的人,如果再批判以“伪善”和“虚伪”,是否显得有些苛刻呢? [/font]
[font=楷体_gb2312]看到全文结束,就像是一个圆,又回到原点。又想起那个春日融融的开头,迷路的小男孩和小女孩,被年轻的皇帝拾得。御辇上,小女孩被抱坐在皇帝的膝头,听皇帝说,不怕,颠不下去的,要真怕就抓着朕。那时候的皇帝,还没有变成日后的皇帝,还是一个,有温度的,俊秀的少年。
[/font]
[url=http://www.paipai.fm/r/][color=#ff0000]http://www.paipai.fm/r/[/color][/url][/size][/color]
[ 此贴被以撒、西露达在2009-12-27 13:0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