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以不永伤:曾与你指尖相碰,也好过一无所有——安意如《思无邪》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703 回复:15

[原创评论] 维以不永伤:曾与你指尖相碰,也好过一无所有——安意如《思无邪》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鱼尺素。

ZxID:10090613


等级: 派派贵宾
闺阁里的苍凉暮年,心都要老了,做人还没开头似的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7-19 0
— 本帖被 路小透。 从 品书评文 移动到本区(2013-03-18) —




近来寒暑不常,希自珍慰。
不知不觉,半月已过,便渐渐消了玩闹的心思,开始专心捧书,却不似去年此时这般心浮气躁,而眼清目明,读到从前不解处,而今却每每豁然开朗,不禁会心一笑。
专业书籍原本正统严肃,分类举譬,皆是严谨,而我却不觉烦闷,前些时日读到神话便找到买来的相关拓展书籍读读,当真是大得其趣,原本觉得遥远模糊的传奇故事,也觉得甚有兴味。
《诗经》亦是如此。
从前对之多有抵触,没有注解,总是读不明白,除了朗朗上口,意思浅白的几首之余,便再不肯向前,于是便束之高阁,不肯再碰。或许被置于太高,心存敬畏,深觉我等俗人,实难得其个中三味,正于鲁迅之于国人一般,顶礼郑重,不敢丝毫亵渎。
而今再来,虽依旧不解也依旧存着三千年的隔阂,但许是年岁渐长,愈发厚爱潜藏在历史风烟下的典籍,也生了亲近的心思。
于是安意如这本作于七年前的书便被我寻了出来,虽不能当正经的解读文学来看,但增添情趣,聊胜于无。
说起安意如,她盛名那几年,我正读高中,你们知道,学文的人就算不显,心中也是端着的,少男少女的言情读物瞄了几眼便不再看,而我之前一直读武侠,到高中顿觉空虚,而安意如的作品恰在此时为我续接。她是我在高中时代最喜欢的作者之一。
有人说听闻我爱安意如,便直言我的少女期着实太长,我闻言不禁哑然。姑且不论她是否抄袭,我都独独爱她给我青葱年少时最难忘的惊喜。一个女子在弱冠之年便写出勘破世情的智慧,而又有那么多人前仆后继都湮没在人潮中,唯独她独树一帜,年少盛名,掀起解读古典诗词的新热潮。
闲暇之余在百度中看到她的简介,都是被人指摘的大段的抄袭,对此我不知该说些什么,只能说盛名下的作者,不仅要享受盛名带来的财富和名誉,更要有一颗承受指责与谩骂之心,然后愈加奋进才是出路。国民总是有这样一种心思,见不得人大红大紫,非要把那层皮扒下,让诸人都观看那人丑态的险恶用心。流潋紫《甄嬛传》开播后被人挖出来抄袭,连沧月在天涯某著名贴上都不能幸免,更别提网络写手之间抄成一片,沸沸扬扬,不可一一而举。
我总是觉得,我阅读某本书,某个故事,我觉得好,令我深思,让我彻悟,让我或喜或怒或嗔或恸,只要我觉得好,那便是好的。我不需要你的认同。这书授我的益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再言其他也是无用。
当然,我并不是赞同抄袭,相反,抄袭愈发显得国民思维之僵化,堪忧矣。
回到《诗经》。
这威仪典重之书篇章不过三百余,却开了风雅传统,以供后世垂范,看起来高不可攀,可虽有三千年历史的隔阂,回溯时光,天开地阔,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都是相通的,透过那些晦涩的字句,难解生僻的言辞,便可窥见周代礼乐文化之一二。
而安意如以最剔透的心思,信手拈来,娓娓地展开那个时代的画卷,仿佛横亘在我们面前久远的时光不曾存在,仿佛那些拗口干涩的四言句在她面前如同久别不见的亲邻,那般轻易地在她笔下生动如昔。
她从容不迫地写着,偶一戏谑,偶有亮烈,可大都是兰心蕙质地告诉你她的感悟,带着一丝温存和亲厚。她并不是曲高和寡,在平易的叙述中,没有学者的刻板,多了一丝女子的感性和清新。
我是俗人,《诗经》中也最爱婚恋诗句,读到《绿衣》时,鼻头一酸,不禁红了眼眶。“他反复翻看亡妻留下的衣物,临行密密缝,亦才知女子的情意大抵是无声的,合在针行线脚,灯花零落,熬得双眼红。听得窗外一声鸡鸣,心里却是看见天光明亮般满足。”安意如总是有这样生发的情致的,亘古的长风缓缓吹去隔阂,她将古奥的文字化成最生动的画面——寻常夫妻,情深意重,悼念亡妻,无语泪先流。我不要车马陈足,高官厚禄,只愿你在我身边一生一世相伴,一碟一碗徐添。
于是,《绿衣》成了悼亡诗之滥觞,伺候潘岳杜甫苏轼纳兰容若等诸人的悼亡诗词,皆因由于此。
《诗经》是要映着春秋的风月去读的,这便是为何从前读之犹如雾里看花,总是蒙蒙地隔着一层。然而要因时因地地将自己置身其中,也是不易的。从《毛诗序》到朱熹的《诗经》古往今来,大抵都是男人的心态来解读,祭祀农事征役怨刺倒还好说,可婚恋诗的某些解读未免有些穿凿附会,流毒甚大。
这些学者不是女人,他们只会以男人的标准与需求来要求女人,判定一个女人是否是贤德淑女。《毛诗序》还将《诗经》中“关雎”篇看做喻后妃之德的典章,着实令人啼笑皆非。而《诗经》中的作者更有女子,如今却完全被冠上男子专属,这未免遗憾。既然作者有女子,那么只有女人才会了解女人。
应当庆幸,有人这样将《诗经》从神坛上缓缓地放下来,置于我们面前的,不过是一个女子关于那时人事最细腻也是最厚重的感悟。她不拘一格,不仅仅将视线局限于诗中幽微的男女,而更生发出此间相同情感的世间诸相,是直逼凄切的透彻。
《诗经》言辞质朴天然,不论何种情绪都可表达,直率得甚为可爱。可是我们在亲近的时候,总会有旁人的理解加诸其中,渐渐便摸不到那时候最沉稳有力的脉搏。可是她对它有情,从不显得生分局促,而是温柔地牵着它的手,向我们展现它的朴质与古旧,它也渐渐地退了怯色,逐渐从容地在我们面前舒展了眉眼。
我一直觉得写作时需要天赋的,有些人天生便具备令人自叹弗如的灵心慧质,安意如便是如此。或许她在弱冠之年写下的作品少了一分世故与老辣,但却并非踯躇不前的浊水,而是静水流深的,如同深海里潜行的游鱼,恬然自乐不惊不躁。她并未令人觉得高山仰止,而亲近后顿觉不过是早慧的邻家姐姐。
《思无邪》同安意如的其他品评性作品一样,形式风格都十分明确。大抵都是缘事而发,注重比兴,通常开篇便是生活琐事引发,读来更生亲近,而行文也较为平易,体贴地附上有文采的译文,之后便是生发开去,自由荡开,或讲述大周各国礼制故事,或讲述小民小吏生计之艰辛,或叹咏情爱之变幻,或因如花女子凋零而失意…….不一而足。尤为难得的是,她有自己明确的想法与观点,而且甚为笃定,不会因为前人典籍的曲解而牵强附会,所以她的想法很具备女性的细腻,也十分个人化,但这种突个性不会令人觉得厌烦。
私以为,在当下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写作,如果不具备个性,那么也会丧失发展的潜力。在当时所谓“国学”与“经典”正方兴未艾之时,百家讲坛为于丹将回归经典造势,如火如荼;而天津教育出版社所推出的“漫漫古典情”系列解读类的图书,更是以较为典雅细腻的方式解读当下人不肯触碰的经典。姑且不以学术角度评价于丹在讲述中的问题,单说当下国民惰性若能静下心来重温典籍便是天方夜谭。都说一代又一代之文学,而当下主流文学带着正统而又严肃的面具拒人千里之外,受惠者甚少,而主流作家的作者群或是手法新锐或是题材老土,难以让平头百姓接受,对于“文学”的界定更是模糊,从而导致当下主流文学的疲软和弱势。而网络小说更是异军突起,形形色色令人目不暇接。都说“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未来”,主流文学之强硬导致网络文学“畸形”般的强盛,这时便需要有那么一批作家放下身段,以更为平易的方式,在正统的学术研究与通俗的网络文学这两个极端之间接壤,让中国文化典籍让更多的国民受益,而不是以高不可攀凌然不可侵犯的圣女姿态只摊在学者的面前。
当然,任何图书静下心来阅读,大抵都会有所获益,在此我并不是低视网络文学,相反,恰恰是当下的网络文学给我更多的震撼和趣味。
国民的阅读转向,还有待于出版市场和网络市场还有官方的有利调节。
对于赐予我们美好阅读体验的人,我们始终应心怀感激。
在此,特地题外地附上小F提供的截图两张,欢迎探讨——



                                                     鱼尺素。于壬辰年六月初一

[ 此帖被麒麟伴月在2012-07-19 21:36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4 条评分 读书值 +15 派派币 +65 威望 +3
子夏飘雪~

ZxID:12352824

等级: 热心会员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7-19 0
读安意如的书,犹如浸沁诗般的柔美与刚强。就算是身在炎炎夏日,也会有一股子清凉~另:楼主好文采!
天子望气,谈笑杀人。
艾米栗

ZxID:14092741


等级: 热心会员
A man is known by the silence he keeps.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2-07-19 0
啊,写好的字没了。重新打。苦逼。。。
老实说,我对安意如无感。如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确实存在大热——争议——平缓的流程。
我赞同你说的。这个时代需要于丹式的人物。哪怕她的功能可能是少先队辅导员。如今是信仰真空的时代。集体迷茫下,有个人布道也不要都那么尖刻。
但就像陈丹青说的,重点在于:在这个时期为什么会有“国学热”?为什么通俗的说法会有听众?通俗说法和经典阅读的内在区别是什么?所有“热”的事情总会“凉”的,研究规律更有价值。

这帖子另外两个问题。
一是阅读是读者对作品的自我解构。在这点上,我同意楼主说的。不必端着,以神道教似的膜拜心理去读。也不必以恶意的毁灭似的快感去读。且做天真的第一次阅读吧。尤其是带着自己那点精神力去和作品的力量或分解,或合力。最好不过。
二是阅读时机。有时候,不是书不好。而是读它的人不对。年纪不对、阅历不对、习惯不对等等都有可能构成阅读障碍。我以为,对于花季少年读《尤利西斯》类的作品是一种重负。当你坐下来打开那本书,其实不妨自省,做好准备了吗?这种准备甚至包括了时间、地点、心情诸如此类的细节因素。

最后说说帖子底下贴出的那两段。
技术变革带来的新媒体。使得传统纸质媒体的力量虽然并未完全消解。但不可否认,它的统治时代已经结束。转移是明确无疑的。这种不仅仅表现在载体的多样性。更在于和文学发生各种联系的人。
天朝利用了权力的话语权,使得"文以载道"变成了一种道德执着的迷思情境。所谓的现实(写实)主义其实变成了只有一种范式。如此之下,写作人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深喉,创造力是可想而知的。从这点上说,贾平凹、刘震云还好。
作协不过是外在历史和政治高压下的体制产物。和美协,画院一样,是吴冠中口中的“养了一群不下蛋的鸡。”三少之流入作协,不过是聊胜于无的媾和或者自卑心理的被摸头。皇帝的新衣,意义不大。
网路小说怪胎说。我对网路写手搏出版感觉很微妙。网路上挣来了人气。出版求认可OR认同。求的是谁的呢?又能求到与否?
[ 此帖被艾米栗在2012-07-20 00:25重新编辑 ]
 私人日志    

yumikoz

ZxID:14488220

等级: 寒窗墨者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2-07-19 0
矮油,鱼童鞋这评就让我想起我那各种尤桑蛋疼的高一了。。。当时也读了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还有后来的《陌上花开缓缓归》,初时确实也被惊艳了一把,但最后事实证明,呃,我果然还是个神经大条的二货,各种忧伤不动 。。。至于后来安意如被挖出抄袭什么的,依据网友们找出来的段落,的确是证据确凿,不过那时候已经不关注了,所以也无所谓。

我个人是不欣赏安意如的解读方式的,太过感伤主义,“能入不能出”。当然这也不算缺点,比如说《牡丹亭》吧,“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一句话一下就推到一个极致了,不是不能出,而是不愿出,就豁然打开了一个新局面。但安意如写情写诗,我感到就是被卷进去了,被困住了,一叶障目的感觉。好吧,我套用一下马克思,安意如式的对古诗词的解读,固然是”无情世界的情感“,但同时也是“精神鸦片”,放大了情感因素,却是以牺牲精神深度为代价的,并不能有效地构建起传统文化和现代通俗文化的桥梁。至于于丹,我一直就认为有一种《读者》的赶脚。。。相比,我更看好易中天。

你说到的要使古籍更能使大众接受,我觉得也没有必要低估大众的理解能力,其实很多学术观点普通读者都是可以理解的,而兴趣说到底都是自主自发的,“兴”和“比”的界限真的是模糊得很。我觉得对古典诗词的现代解读,不一定是要辞藻好或者是很感伤主义的,叶嘉莹教授的讲稿就很好,既有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态度,又有感发的情感体悟,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打通学术和通俗,而不是让学术去迎合通俗。



坚持520

ZxID:18301891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2-07-19 0
沙发不发表意见的
艾米栗

ZxID:14092741


等级: 热心会员
A man is known by the silence he keeps.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2-07-20 0
回 3楼(yumikoz) 的帖子
若中心是讨论关于国民阅读转向和文学合流。以下有点歪楼了。
小Y说的安意如之出入论。十分同意。
但关于易中天与于丹之经典解读。有不同意见。还是说一下吧。也算对我上面那个楼的补充。这两者在我看,基本在同一层面上。
关于这种文化现象,有这么总结的:于丹绑架了孔子;王立群挟持了司马迁;易中天控制了三国;阎崇年独霸了清史。
你不得不承认。他们脱颖而出是顺势而为。初初快餐化的狂欢过后,一味戏说、大话下的虚无化感性化,已经无法填补背后的价值索求。但这个时代的快节奏,慢读细品成了一种奢侈。
他们的共同点是:选择经典文本做接受对象,利用大众传播的渠道,完成了历史和当下两个语境的对接。
从传播学上看,媒介就是信息。要看表达的人选择怎样的介质。大众传播的接触方式这一改变使得符码、语境、接受者都发生变化。信息也就随之变化了。
以审美来说,任何一个作品都有不确定性的空白。读者就是那个填空的人。但每个读者在阅读之前,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阅读经验。由此形成的思维定势,对作品有着预先的阅读期待。从作者的角度说,他在写作中有预想的隐含读者。
这样,阅读过程实际上是隐含转化为现实。所以作品的主角其实是做解读的读者。
所以,就是易中天自己说的,一看目的,二看运气,三看手艺。他很好的利用了视野融合。就是期待视野和文本的有效融合。移时的修辞方法、口语化的表达方式确实平民而亲民。
关于你说的,不让学术去迎合通俗。我想起这个比喻来了:不能因为大家熟悉馒头的滋味。你就把鲍鱼做成馒头味。还非说鲍鱼就是这个味。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
learnedhand

ZxID:17733749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2-07-20 0
“你们知道,学文的人就算不显,心中也是端着的......”

关于这点,虽然尺素只是随便提到,我想多说几句。无论在心里还是表面上,无论是不是文人,”端着“都是一种不成熟的行为,是一个或早或晚必须克服掉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文人“该有的标签。

有一些读者确实是雅人深致,而另一些朋友,提到琼瑶就喊恶心,提到余秋雨必称矫情,哪怕她们的书一本都没读过.......主要是出于人云亦云,和学文并无关系,只能说对自己的品味和观点太缺少自信,生怕和”文化人“不一样。但阅读应该是一件私人化的事情。

77说的阅读的时机我很赞同,比如把鲁迅的东西放在初中课本里,还要求背诵,这不是扯淡么.......
零的牙牙

ZxID:15397078


等级: 热心会员
勇敢的少年啊快去创造奇迹~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2-07-20 0
先说说安意如,没看过她的文,知道抄袭这事,天涯那个高楼我是一路翻到底的,然后也看到了某几个自己也挺喜欢的作者在其中,还挺失望的。
对于抄袭,我一直无法理解那些有才气有文笔的作者为啥也要抄袭?明明有能力写好的作品出来,明明之前写过不少好作品,为啥非要让自己走上这条路?一旦被发现,名声也就臭了,以后哪怕写出再好的作品来,都摆脱不掉“抄袭者”的头衔。比如安意如,她明明有才气有想法有能力,为何走上抄袭这条路呢?要出名?可她之前已经出名了。要让自己的作品维持在一个高水准上?可她抄袭的文字未必比她自己的文字要强。文思枯竭?这点有可能吧。。

很同意77说的阅读时机的那段,以前上学的时候最讨厌的就是诗经、楚辞什么的晦涩难懂的古文,偏偏还得全文背诵,那时候一心想着完全作业完成任务,从来没有真正的想过要去了解文字里真正的含义包含的感情。等到后来自己开始看各种小说文章,中间时不时出现的诗经语句,然后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理解,才能真正体会到字里行间的韵味。
看到老册提了鲁迅,其实我非常不明白,为毛鲁迅的文章都要求背诵。。。。

说到作协,想起相声协会。中国各种协会在我看来并不是真的为了促进行业的发展进步,而就是为了将一部分自以为高人一等的人圈在一个圈里。其他同一圈子的想要挤进去,也是为了表明自己脱离了低级,进入高级。记得去年郭德纲的事情闹得挺沸沸扬扬的,当时姜昆还跳出来指责什么的。先不论郭德纲是不是真的指使徒弟打记者,就单说对相声事业的贡献来说,郭德纲每年都有新段子,收徒弟,徒弟也收徒弟,把相声演出开到全国各地。而那些相声协会的成员,除了每次跳出来发发言,到底为相声事业做了什么?那就是一帮老相声演员聚集在一起表现自己的特殊地位么?

对于网络小说作者来说,他们觉得出版是一种认可,是一种从网络通俗走向文学被大众认可的方式。可惜现在其实什么样的小说都能出版,所以原本带有鉴定性质的出版已经没多大意义了。
sunnyjane

ZxID:12096203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2-07-20 0
安意如,抄了又抄,实在无耻。
诗经原文我读中华书局程俊英版《诗经注析》,为了它的古音注释。扬之水的先秦三部曲《诗经别裁》、《诗经名物注析》、《先秦诗文史》。
sunnyjane

ZxID:12096203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2-07-20 0
引用
引用第3楼yumikoz于2012-07-19 22:43发表的  :

你说到的要使古籍更能使大众接受,我觉得也没有必要低估大众的理解能力,其实很多学术观点普通读者都是可以理解的,而兴趣说到底都是自主自发的,“兴”和“比”的界限真的是模糊得很。我觉得对古典诗词的现代解读,不一定是要辞藻好或者是很感伤主义的,叶嘉莹教授的讲稿就很好,既有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态度,又有感发的情感体悟,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打通学术和通俗,而不是让学术去迎合通俗。
.......

楼上说得好。同样是考据,我喜欢扬之水胜过孟晖。孟晖写得太具有现代感,反而失掉了怀古的那一份美。
午门咔嚓

ZxID:7069737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2-07-21 0
好吧  我发现我已经是属于目光短浅的快餐者了   为嘛楼上的话我都懂了楼主的看来有点吃力,,,,在这栋偏学术性的楼里  默默得  打个酱油
午门咔嚓

ZxID:7069737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2-07-21 0
好吧  我发现我已经是属于目光短浅的快餐者了   为嘛楼上的话我都懂了楼主的看来有点吃力,,,,在这栋偏学术性的楼里  默默得  打个酱油
弁慶·凝菓

ZxID:14465617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2-07-22 0
回 2楼(艾米栗) 的帖子
我爱乃的签名~
回帖很有文采和思考啊
小空小小空

ZxID:17626348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2-07-22 0
这本书我家里有~我很喜欢安意如,有古典美女的气质。
小空小小空

ZxID:17626348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2-07-22 0
这本书我家里有~我很喜欢安意如,有古典美女的气质。
feixuan211

ZxID:15680734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2-08-05 0
安如意的书
除了那些抄袭的
自己写的那些实在是漏洞百出
没一点历史常识
简直是误人子弟
翎琅

ZxID:3152085

等级: 热心会员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2-09-01 0
好久没有静下心来品品那些经典了,以前学习累了的时候,就捧着诗经在家里边转边读,曾经的日子果然都是值得回味的……至于说到文学这个圈子,以前的人不也是这样的嘛,文人总是难免的带着点傲气,当两种不相合的理念同时出现,若不是有一个机会让他们彼此碰撞,就是要慢慢的磨合,总要出一个结果的~
阿妄

ZxID:13835158

等级: 热心会员
无是无非无烦恼,有因有果有菩提。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2-09-01 0

老实说,我看过三本她的书,是当时光合作用的一套,包括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和思无邪。看第一本时,十分惊艳。娓娓道来的文字,细腻的感情描写,很是入心;看到第二本时,觉得和第一本相差不大,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创作,所以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相差无几,而且文法就像有个叙述的套路,直接往里放故事就行;待到看第三本时,无意外地就渐渐失去了读下去的欲望。如果把一种生活态度,用相同的方法、笔触、视角,反复吟诵,却无法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成长,那这书就彻底失去了可读性。

我不否认安意如是个才女,但我总觉得她和徐静蕾相似。其实肚子里并没有很多的东西,只是用敏感和多情来支撑文字。也就是说,她们的路数都很窄,并不成熟也并不大气。虽然说不是要求同作者的作品出来一定要次次变化次次惊艳,但是至少应该保证读者在每次阅读时都有不一样的快感或者体验,是值得深挖的,这里包括不同作品的价值和同作品的时间价值。江郎才尽,这个词代表高开低走,并不好。

to be frank,看她的书到现在差不多有四年的时间,同期我还读过王臣的作品,显然两者并不在同层次上。安意如缺少生活体验,梦境只是一团烟,描得再多次也只是一团烟,现实才能给它血肉和骨感,才能更深刻的进入人心感动人。
[ 此帖被阿妄在2012-09-01 06:08重新编辑 ]
陌上枯骨,莫有妄念。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