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和你一起生活”——读《北平组曲》by 谈话册 (民国/抗战/西安事变)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4056 回复:16

[原创评论]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读《北平组曲》by 谈话册 (民国/抗战/西安事变)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yumikoz

ZxID:14488220

等级: 寒窗墨者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6-09 0
— 本帖被 °○丶唐无语 从 品书评文 移动到本区(2013-03-18) —
文案:

与她的第一次是怎样的呢?
颐和园江心的一条船上,炽热的阳光,大滴的汗水,远方有水流的声音,空气里有花草的清香。
在那神秘时刻结束之后,他心中竟升起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
——上帝离他远去,而她还在他怀里。
那一刻世上的一切如潮水般退去,退到无穷远,在北平炽烈的阳光下,那一刻他想到了永恒。
******************************************************************
从北伐战争到淞沪会战,从珍珠港事件到日本投降,一个人的命运,一代人的和解,背后都烙着一个民族的伤痕。
将军与作曲家,邂逅相知,倾心相爱,经历所有悲欢起落,从来痴心未改。历史本身所提供的戏剧性,其实超出小说家言。

搜索关键字:主角:顾思宁,P.K. ┃ 配角:蒋介石 ┃ 其它:西安事变
首发链接:http://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1405344




这是一个关于离别的故事。

每一个离别的故事的开头总是相遇。这一对少年将军与作曲家的初遇,是怎样的光景?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欣喜,还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慨叹?依我看,都不如一句“乐莫乐兮新相知”。新相知,是顾思宁与陆方妮最初的爱情,那样一种发现一方新天地的豁然开朗,然后自我的界限得以延伸,不断扩展,与另一方的世界相交,直至融合。他们身上所洋溢的青春,那种单纯的快乐、无限的可能,是爱情最初的样子。他们相遇、相恋,在爱情里,“她可以唱他的歌,就像他可以做她的梦。”

然后是命运。悲莫悲兮生别离,离别是他们最终的命运。
悲欢离合,起起落落,隔着千山万水,相互思念,最后等来的却是对方不在人世的消息。这场爱情的结局是生离,然后死别。

然而,作者所传达的“离别”的主题,并不局限于顾陆爱情的故事。离别不仅是顾陆二人的最后归宿,而是永恒的命运主题。“一切文学,哲学,艺术……那些最杰出的,能永恒流传的作品,它们之所以恒久,是因为它们展现的美和苦难,不在外表,不在才智——它们终将有解;而在命运本身——它永无答案。To be or not to be,这句话之所以流传,真的只因为它来自莎士比亚吗?”
离别是命运:命运是一个迷,是每个人需要迫切回答的“我”的问题。在命运面前,没有人可以代替他人寻找答案。因此,我们区分自我与他者,我们的人生与他人的人生交叉、然后不得不分离,走向各自的的归宿——离别是命运永恒的命题,命运永远是个人的命运,是个人的选择与体验。命运提出问题,to be or not to be,存在还是毁灭,陆方妮作了选择:二十年前,她没有死在丈夫的怀里,而是远渡重洋带着一双儿女活下去。一方面,离别固然指是主角天各一方的结局,而另一方面,离别本身构成了命运的主题——我们必须独自承担各自的命运,与他人分道扬镳。理解了这一点,陆方妮最终与命运达成和解,不再质问:“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我的丈夫,我的儿子,我的女儿?” 这些是无法选择的际遇,而并不是命运本身。在命运面前,我们作选择, to be or not to be,我们不回避它,我们体验它。

每一个离别的故事都是乡愁的故事。
没有离别,哪里来的乡愁?可是,反过来说,没有乡愁,又何必伤离别呢?

我揣摩“北平组曲”这个题目。北平是家国,组曲是音乐。这是关于故乡的音乐,九一八的耻辱、热河失守、西安事变、台湾、美国,顾思宁的人生,是一代人的命运的缩影,有家归不得的无限辛酸。《北平组曲》是陆方妮对顾思宁最后的告别,似水年华,年华似水,“他们全部的生活如同一条平静的河流,在他眼前缓缓流过,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切都清清楚楚。” 北平这个地方承载了二人太多的回忆,也承载了整整一代人卫我家国振兴中华的努力。“所有的郭松龄和韩淑秀,所有的郁达夫和陈二妹,所有的顾思宁和陆方妮,都穿过时间,穿过音乐朝她走来……” 这是一代人的天鹅之歌,离家去国,那回不去的故乡,回不去的时光。

又抑或音乐本身便是那化不开的乡愁?
在巴黎的时候,陆方妮拜访了肖邦的墓。“饱经战乱的波兰孤儿,用一生书写母亲的玛祖卡,死在39岁的年纪,只有心脏被完整的带回波兰。多么可怕,她默默的想,一辈子的作品都是乡愁,却最终遗骨他乡。” 乡愁是音乐永恒的主题。肖邦之外,柴可夫斯基、贝多芬……西伯利亚的桦树、莱茵河畔的月光,哪一个不是表达了本民族的主题?而陆方妮,第一交响乐,第二交响乐,离别奏鸣曲,北平组曲……英雄的墓碑、民族的音乐,这一切,难道不都是浓浓的乡愁?

引用
二十来年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作曲家女士,您认识冼星海吗?他是我的学生,可惜目下不在巴黎,不然你们真应该见上一面。”
——“我在国内听说过他,很有前途的作曲家。”
——“的确很有前途,我非常希望他毕业之后能留在法国,可这个固执的青年,他一定要回国去抗日救亡,唉,中国有才华的青年就这么急着送死吗……”
她微笑了:“教授,我能理解他。”


家国、音乐,甚至爱情,无一例外都是一种乡愁——对故土的眷恋,那与我们的生命血肉相连的根基所在。

《北平组曲》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对于历史,作者有自己的一番见解:“真正亲历了那些历史的人,都不愿意说话,而那些说话的人,说的大都是蠢话和假话。” 不愿说,不是不敢说不能说,而是说了也没有人懂,索性不说。

引用
她凄凉的笑了一下,不知是对女儿还是对自己说:
“有些时候生死也没那么重要……虽然一代人疯狂追求着的东西,在下一代人眼中可能就变得毫无意义,甚至可笑——”

“你跟着比你壮一倍的孩子一起训练一起拼命,我没有阻止,不是因为我不担心,而是我知道我做不来你的梦,正如你唱不出我的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宿命,如同一道流动的玻璃墙,父母在一头,孩子在另一头。


历史是一代人的命运。之于后来人,历史是先辈的生活,是无法理解的、他人的命运。这似乎是一种非常消极的历史观。然而,作者却不止步于此。小说试图传达“永恒”的主题。个人命运终归于生命本身,而生命永远是未完成——生命在延续。历史是过去,但永恒属于未来:“大滴的泪水无声的涌了出来,为了一首没能完成的曲子,儿子会继续为他们写下去。为了当他们都不在了的时候,还有音乐会留在这世间,就像那个北平夏日里他为她戴上的琥珀,永远保留住阳光与草木的芬芳。”

乡愁和离别的命运主题在永恒的生命延续里达成和解。陆方妮在音乐里寻找永恒的故乡,而生命的延续不正是那一曲未完成的故乡的歌?又或许我们总是不能到达那渺远故乡,是因为我们未曾远离?而顾思宁和陆方妮或许从未分别?“他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像发誓一样:‘我要你活下去。’” “幼卿,我走了,你要好好的活。”……时光交错,那些人、那些事,或许从未离开,他们将生命托付给对方,同时承载着对方的部分生命,承诺好好地生活下去。命运的孤独这样被消解。当他们都不在了,还有他们的孩子,有音乐,延绵不尽,血脉相连。

命运的离别,生命的延续,所有都归于生活本身。于是,最后的最后,就是那个再简单不过的愿望: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 在某个小镇 /共享无尽的黄昏 /绵绵不绝的钟声
在这个小镇的旅店里—— 古老时钟敲出的 /微弱响声 /像时间轻轻滴落”
——茨维塔耶娃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这个愿望或许不能实现,但都没有关系。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因为那就是生活本身。


p.s.无逻辑,伪文艺,无责任读后感。但是……还是必须厚颜无耻地打滚求萌番外,特别是看在我提前完成任务的份上!!另外,我早就想说了,其实这文的文案很不和谐啊有木有!!


[ 此帖被yumikoz在2012-06-09 09:36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4 条评分 读书值 +10 派派币 +50 威望 +3
learnedhand

ZxID:17733749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6-09 0
感谢时差,我终于有了一个沙发!!!

楼主留言:

嗯,沙发是作者君你的………………

[ 此帖被learnedhand在2012-06-11 01:23重新编辑 ]
夜雨茅屋

ZxID:8041247

等级: 明星作家
my little black ache....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2-06-09 0

看了推荐。觉得要找个时间看看。
这么热的夏天来了。总让人心浮气躁。
找点厚重的东西中和一下。

楼主留言:

嗯嗯,去看吧,是篇好文,作者的文笔真心好。

甚日还来,同领略,夜雨空阶滋味?
艾米栗

ZxID:14092741


等级: 热心会员
A man is known by the silence he keeps.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2-06-09 0
强烈BS沙发。YUMI你早贴出来2个小时,我就坐沙发了。

嗯,乃把那个命运主题的内核充实化或者说具象化了。离别和乡愁。第一个,比较好发现。从男女主人公的经历上就能看到。

第二个,那的确是那个时代的哀愁。乡愁不仅仅是人,是物。更是家国。而最后这个概念成了既可以具象成一枚邮票,又可以抽象成渺渺的历史烟云。

所以,北平组曲是女主角个人血泪凝结成的音乐之路上的集大成之作。也是那个时代所有被战争、政治的丑恶面伤害到的所有人的代发声之作。想想于右任先生说:“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一样的哀哉痛乎。

也许在此文里,YUMI你认为它和解了。因为你用的是历史之未来。生命的延续使人看到了希望。
但我看到的更多是无解。虽然作者写女主角是以解人生习题的方式与思维面对了。但也只是面对。(当然,她人生最后的岁月有直面的勇气,这已经令人钦佩。)倒是那份孤独成就了她最美的面貌。

我一直觉得,作者在那里是提出了问题。而并没有解决了问题。作者抛出了命运这个很大的话题。也写了主角的心路历程。但要说从本质上干净了当了这个命题。我没看出来。尾声那,更多的是省略号的感觉。你可以看做是无限的延展,但没有句号的终止性。也没有一个作者自我给出的结语。

换到现实来看,并不是生命的新陈代谢就可以一劳永逸的KO掉所有难题。也罢,反正命运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家们围绕着它一直在做争论或给出自己的答案。

PS:嘿嘿,文案那里,是“第一次”吗?果然我们都很邪恶。
[ 此帖被艾米栗在2012-06-09 12:40重新编辑 ]
 私人日志    

雅雅很蛋疼

ZxID:13831802

等级: 牙牙学语
第六笔文学社:http://www.diliubi.com/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2-06-09 0
这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表示支持一下。

楼主留言:

谢谢支持...

learnedhand

ZxID:17733749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2-06-09 0
哇我一向喜欢看你俩交锋

你这个真的很有启发性,我想是不是这样:一个人的命运是传奇,一代人的命运是历史,顾思宁的一生成了传奇,而陆方妮用音乐表达历史,所以体现出的这段命运既有个体性,也有集体性?

或者说在这对夫妻里,顾是signified,陆是signifier,二者原本是成比例的一对一的存在,结果在分开之后,顾被局限,而陆的世界无限放大,按照伊格尔顿的说法,在所指和能指发生偏离时,文学诞生,所以大家都觉得后半部分更有张力,有历史感和美感,其实是因为这个?

P.S.: 你们知道我从来不写pornography的!文案会如此不和谐实在是偶然.........
MIAOMIAO熊

ZxID:18274181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2-06-09 0
我顶,我顶,我顶顶,啦啦啦

楼主留言:

菇凉乃出现了~

零的牙牙

ZxID:15397078


等级: 热心会员
勇敢的少年啊快去创造奇迹~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2-06-09 0
文案写第一次,乃们都没看出来么。。。?难道只有我一开始就看出来了。。。?我以为大家都知道的啊。。。。
yumi果然还是文艺青年啊,果然不愧是宝宝。
关于乡愁和离别的问题,我比较同意77的观点。勇敢面对命运不代表就解决了难题,在文中,女主独身在美国,用音乐以另外一种方式活出了精彩,但是对于她和顾思宁之间的哀愁,对故土的思念,却依然存在,并没有因为她的面对而消失。在这方面,在个体上,这两者没有和解,也不会因为肉体的消亡而消失。而yumi是站在整体历史长河的角度看待长远发展,个人命运归于生命本身,有延续就有发展就有希望,于是和解了。
老册的所指和能指难倒我了,特意去查了资料才略微有点似懂非懂,语言学的东西高深啊。果然学无止境。

于是我搬个板凳看乃们讨论,顺便学习知识,所知甚少,实在是插不上话。
仓皇而逃

ZxID:682971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2-06-09 0
还没看过呢,去找来看看^^
艾米栗

ZxID:14092741


等级: 热心会员
A man is known by the silence he keeps.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2-06-09 0
嗯。也是YUMI帖子写的好。指出了这个问题。以前所有的讨论虽然有所涉及,但都没有让你明确的指出这一点或者这一对关系对于文本意义的探讨:所指和能指。

没错,就是那句:一个人的命运是传奇,一代人的命运是历史。这个故事如果指纠结于顾陆二人的情爱。那它就只是个传奇。但YUMI通过帖子把它的扩展意义说出来了。

为了便于其他人看到贴明白在说啥。简单说下所指和能指。这是索绪尔提出的语言学理论。可以不究底细。我大概齐的这么说,能指约=形象(我这把它简化成人物形象)。所指约=内涵。此处这样理解若有失偏颇,老册请指正。

没错,文学本身的意义就在于在这两者间建立联系。这种联系不是本身自然固有式的。而是作家本人赋予的张力。是一种破坏式的再造。
所指这里,可以从一个个体---人,跨越连结到人可能存在的世界。(所以我曾经说写个体或者写世界这不是问题。)能指这里,则要最大限度的扩张。

老册的意思是想说,陆这里产生了多重性,从而使得能指的厚度增加了?

我觉得与其说是女主角。倒不如说是整个文本。
没错,顾是被动的被书写者。陆有符号的象征意义。但我之所以说命运无解也在于这个象征意义并不是百分百的足够。是的,它是在后半部分有所体现。比如大家都能感觉到女主角的精神力量。

但最后的完成却是整个文本那命运这个命题的走向。
也正是在这里,建立起非线性、非封闭、非单一的能指。

这就是我的兴趣点或者阅读高潮。所谓的意境。就是作品提供或者创造出的由字面意思拓展出的意像空间。这里面又涉及到一个虚实关系。
它给了读者思考各种可能性的余地。他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切入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也许那种无限感可以使读者各自求解人生的体味。因此我说作者无解也没关系。因为作者已经在尝试做多重性的能指了。

既然提起了伊格尔顿,我是喜欢他的那套说辞:一切文学作品都包含着潜文本。可以称其为作品本身的‘潜意识’。看来像是作品的天窗、空白或矛盾心理的地方可能会为作品的意义提供集中的暗示。

PS:色情也木有啥。哈。王小波不是也被说写作涉及色情。但关键在于态度。你是拿它当噱头还是真的想正面对视它。
[ 此帖被艾米栗在2012-06-09 15:48重新编辑 ]
yumikoz

ZxID:14488220

等级: 寒窗墨者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2-06-09 0
回 3楼(艾米栗) 的帖子
七七,请不要怀疑,联系文中上下文,文案的“第一次”就是我们邪恶的理解的那样……作者君,你表解释了,解释就是掩饰,掩饰就是事实,一切辩解都不能改变你不和谐的本质。七七说的对,关键是态度问题,老册乃要正视……

命运的孤独在于它始终是个体的,个人有个人的命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关于在生命的延续中的命运的和解,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血脉传承显然是不够的,充其量是个隐喻,而文章确实也没有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我最后那几段有些跳跃了,逻辑上也不是很流畅。不过我其实有一个想法,文中似乎隐隐暗示了却没有明确点出来的一点,即个人之同情与历史之同情。

引用
顾念欢看着面前的男子,忽然感觉到胸口的哽咽,知道了自己令人目眩的英俊外表从何而来,也知道了父亲的精神气质就像他的传奇命运一样,这样适逢其会,而又这样生不逢时,在这人世间再无法复制。
母亲的第一交响乐,第二交响乐,离别奏鸣曲,北平组曲……全部在头脑中呼啸着响起,他忽然明白了离别奏鸣曲的含义,原来那是离别本身。他不忍心去想象二十多年前的那场刻骨铭心的离别,那是冰离开了水,是水离开了水。


一个人的个人命运、一代人的历史命运,在更高意义上,是可以被理解的。文中所说的不能理解,是指际遇不同、理念不同,没有切身体会,然而在代入感之外,有人之为人的共性,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是一种更高的理解力。所谓的和解在历史的未来,我认为本质上基于个人同情和历史同情。离别、乡愁的命运主题以及它们的张力没有被消解,但因为生命的延续、历史的传承,所有的矛盾、个人的永恒孤独被理解,并且不断地翻新,重新被体验。因此,和解或许并不是矛盾的消解,而是它的被理解。

艾米栗

ZxID:14092741


等级: 热心会员
A man is known by the silence he keeps.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2-06-09 0
回 10楼(yumikoz) 的帖子
这段回复涉及到两个问题;

一是共性作用下的个人同情、历史同情。理解力问题。

这个我完全同意。在大包容心的前提下,我认为对个人的同情比较容易实现。历史同情难度高一点,但也不是不能实现。
而且我承认,历史之作用下的矛盾确实有重复体验性的可能。或者出于重蹈覆辙的旧路,或者出于某种部分性的巧合。

二是那个历史同情由此衍生的和解问题。

用你说的,和解在历史的未来。这个我真要说乃是你自己说的阳光好青年啊。这么说吧,我也支持你说的,和解是矛盾的被理解。但这只是部分。现实里,不是全部。

在被理解这里。不知怎么的,我想起了前不久的一部电影《赛德克巴莱》。这影片在内地上映时我潜意识已经有滑铁卢之感。结果被证实。当然排除掉院线排期的因素。内地观影者的不能理解或者说片面理解占了很大因素。

我比较欣赏的是导演在受访时提到的创作观念。他不是试图用汉族在地人的思维去驾驭在山地原著民之上。从凌空的高度和角度去俯视着解读了他们。再传递给观众,让他们理解。而是就保持观察者的角度,以平视的目光去试图理解他们。当然,这是他理想中的中立。影片里虽然没有完全的实现,但要我看,它能打动我的部分缘由也要归结于此。

举这个例子,是想肯定你的说法。被理解。只有历史之同情才能真心做到开放和拥抱。

但我为什么又说部分的同意了呢?因为,现实里还有利益这个东西。

PS:哈哈,关于第一次,我怎么有集体TX老册的感觉。这感觉可真不错。

楼主留言:

TX神马的绝对是你的幻觉,我这样的正直好青年怎么会干这种事,哼哼…你说到的第二点,或许是possibility vs actualization的问题,现实里当然有重重的阻碍,党派利益、意识形态,但我更关注的是它的可能性,它的前提和基础。我的想法一直挺理论导向的,而在历史哲学层面,后者才是亟须回答的问题。

[ 此帖被艾米栗在2012-06-09 17:13重新编辑 ]
小五(忍冬)

ZxID:12114414

等级: 职业撰稿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2-06-10 0
我感觉写的挺好的,加油!
qq1978

ZxID:1491822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2-06-11 0
这个文太棒了,历史被巧妙的运用。
虽然有几个主角用了原名让人看着有些别扭,但绝对没有影响整体阅文。
结局太忧伤。。。

楼主留言:

男女主角没有用原型的名字就好,代入感也不是很强,其它人物的话我觉得用原名反而有时代感,毕竟作者写的不是架空。

金色提琴

ZxID:15658139

等级: 职业撰稿
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2-06-11 0
我来晚了,这几天都没怎么上网,你们都讨论完了吧。
各种有才,这次又是命运还有乡愁,果然不同人评价可以看出不同的内涵,我一直喜欢你的分析,深入呀。
其实文案是“第一次”,我看文的时候知道的,写的真文艺真含蓄
命运的个体性和集体性,好深奥的话题。我看你们都讨论的差不多了,我都不好多说什么了

楼主留言:

提琴乃终于出现了,你显然必须说点什么吧,你看我们都等着你呢………这文写得好,所以才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东西。至于“第一次”神马的,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嗯。

云渺青碧楚

ZxID:13495595


等级: 热心会员
悲白发留不住芳华。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2-06-12 0
不喜欢民国的文,是因为觉得那个时期的爱情,都很奢侈。

楼主留言:

我也很少看民国文,不过关键还是要看作者怎么来写了…处理得好,乱世的悲欢离合则可以拓宽文章的视野,反倒能升华爱情的主题,我认为此文就是如此。


何处听雨

ZxID:4574725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2-06-12 0
厚重吗?下了很久都 没有看。有人说是以张学良和于凤至为蓝本写的故事,想到赵四小姐就不太想看!

楼主留言:

说厚重是因为文中有作者对历史和命运的思考…这文确实是以张及其原配为原型,但经历以外,主角性格方面代入感还好,以赵四为原型的角色在全文来看存在感挺弱的。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