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楼楼的文,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写在这里:
首先说:感同身受,这个词的原意我是知道的,但觉得其实它的原意现在用的不那么频繁了,因为毕竟新的词汇很多,而现代人也远不如从前那般含蓄了。那么这样一个词汇就要消失掉么?我要庆幸的是,还好它有了另外的意思,成了它生命力的来源。
因为“感”的多重意思,感同身受同时有代为感激和代为感觉两种意思,原来我们只用前者,但后来发现后者更有生命力,更能令人“感同身受”。
由于手边没有字典,就求助了百度大妈,解释如下:
最新解释:根据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
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一样。 到底是不是这样,有空还要翻字典取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于旧词新用或是老词新解都是提倡的,只要能够恰当的表达意思并且不必说明就能让读者理解。比如楼楼举的安妮宝贝的例句,稍加分析就知道作者取的是“感受就同亲身经历一样”这层意思,即使字典里没这条解释读者也能领悟到这样的意思,这就是好的。
其次说:粉墨登场。这个词很久远的从前大概是中学时候吧,这是重点辨析词汇,因为看似光鲜实则为贬义,考试的时候常考。但我已经好久不用它了,也很少看到别人使用,楼楼提出来,又让我想到了从前啊。
还是那句话,手边没有字典,于是又求了百度大妈,释义如下:
“粉墨登场”一词用它的本义,则是中性词(这个成语属于“一词多义”,大家通常把它当成贬义词)。
如: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届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解释】:粉、墨:搽脸和画眉用的化妆品,引申为化妆。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也可引申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角色,像演戏一样活动。
【出自】:明.张岱《蔡义伶文》:“汝身前,粉墨登场,努眼张舌,喜笑鬼诨,观者绝倒,听者喷饭。”
看到这里我想说的是,也许楼楼提到的那个作者他只是用到了原意而以,毕竟看出处这个词的意义只是表面上的“伶人上妆登台”之意,品味原句似乎还略带褒义。所以“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也可引申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角色,像演戏一样活动”这层意思倒是后人的“旧词新用”了,就如前面提到的“感同身受”的两种意思一样,只是“感同身受”一词本就有两种意思,只是人们以前常用“感谢”现在常用“感觉”;而“粉墨登场”本来只是指“伶人登台”,后来被赋予的象征意,才成为贬义词。
所以作者的用法不能算错,只能说是用到了一个词语不太常用的意思。而且我觉得还用得很好,很有主角HLL的登场的感觉。
最后说说我对用词的一些看法:
第一,词汇有着众多的含义,有的是词汇本身特有的,有些是组成词汇的单个字意思的组合。如果是前者,那么意思就比较特定,用法比较单一。给读者的感觉也比较明确和统一;但如果是后者,那就根据不同字义的组合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意思,可以形成多种不同用法,给读者的感觉也是不尽相同的。只要组成词语的字有那样的意思,那么作者作出相应的理解并根据那样的理解来运用词汇我们不能说他错了,只是我们还没有理解到位罢了,这就是词汇发展的原动力。但对于作者过于个人的理解,在运用时应该给出释义,这样做就比较恰当。
第二,对于词汇的原意和大众意,是有必要了解的。这是出于文化传承的需要和沟通的需要——我们应该知道这些常被我们使用的词语是从哪里来的以及通常情况下人们如何使用它,仅此而已;这些原有意不应成为我们遣词造句的枷锁,只要用得有道理的都应该予以理解。
第三,错别字不能允许,除非是另有深意的,否则让人不能接受。比如床笫的误写,这是不对的,因为“笫”与“第”有不同含义,在这里做替换纯属谬误而毫无任何道理。
PS:提到安妮本人亦不喜,但并非遣词方面的原因,更多是因为她的故事大多一个套路,风格也颇相似,捡一两篇读之尚可,看多了则觉乏味并有矫情的意味。但即便如此,还是不能否认在当时她是极具个人风格的作者。
楼主留言:
不愧是书评组滴,比我上面写的字数还多啊,好强!
可能我是受到高考荼毒不久,因为考试时对这些成语的用法要求都是很严格的,就像是本文提出的两个词,都是作为易错范例给的,严格按照字典上的意思,当初我们查字典做题的时候我记得是没有什么引申意的,老师也反复强调不要被生活中一些不规范用法误导,至于到底现在演变成什么意思,可能是我跟不上时代步伐了,不知道字典上已经把现代用法加进去了吧!我再查查看吧!
[ 此贴被麒麟伴月在2009-12-30 13:0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