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的历史难免让人感觉过于呆板,而传奇又似乎过于飞扬。如何逾越?小说《潜伏•1936》给出了近乎完美的答案。《潜伏•1936》巧妙得将故事融和进整个大的时局背景,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那段风云历史的思考。正如著名作家陈忠实所言:“这部作品叙述沧桑而力道十足,情节悬疑迭起且沉稳从容,把历史真实和传奇糅合得几乎天衣无缝 ”。
这部作品经作者马营三年磨砺、几易其稿。故事讲述的是在1936年的古城西安,在中统、军统、中共特科、日本人、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各方生死博弈的错综复杂环境中,年轻的大学教师武伯英,为给弟弟报仇进入中统,却被老奸巨猾的中统特派员齐北发现他酷似三年前被杀掉的中共潜谍武仲明。十二月初蒋介石来西安督战,武伯英负责华清池外围警戒,不料意外发现了引发西安事变的绝密手谕情报……
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一段段鲜为人知的谍战历史慢慢露出冰山一角,一个个浓墨重彩的人物渐渐饱满。可以说作者在找到最佳历史背景后,用“人物命运”与“博弈智慧”支撑起了一片璀璨的天空。
从一个为弟报仇才进入中统的大学老师,到成为中共特战系统里的“6号”人物,从忍辱负重到笑里藏刀,内心要经历多少挣扎和煎熬?一方面,从最初通过弟弟铺就第一块了解共产党的基石,到接下来熗杀李直、亲历齐北被害,所有这些渐渐形成一股合力。而上司的胡作非为,同僚的尔虞我诈也逐渐形成另一种合力。两种力量在武伯英的心里撕扯,可以说,最终他是被“推”向了共产党一面。整个过程注定是充满艰辛的,耐人寻味的,但更是充满悬念和刺激的,经得起慢慢品味和推敲。
谍战小说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展现艰险和解决危机的过程,作品情节既要扑朔迷离、出人预料之外,又要在情理之中;既扣人心弦,又要张弛有度。而精彩的谍战小说更是到了要求“智慧”的高度,我们说智慧比聪明更进一步,要大智大勇,更要大智若愚。《潜伏•1936》中武伯英历险无数,常处危机之中,但每次都能从容应对,巧妙化解,全身而退,尤其是最后武伯英与日本间谍“菊剑”的斡旋,让人感受到智慧的力量。而无数细节的描摹,更是让读者在为人物命运揪心不已的同时,更加欲罢不能。
[ 此贴被云易飞在2009-07-21 12:2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