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原名陈懋(mào)平,汉族,浙江舟山人,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三毛的丈夫, 中文名字荷西 ,西班牙人 ,是一名职业潜水员 ,专门负责打捞海底沉船和实施救援。 他与三毛在1973年结婚 ,婚后生活幸福美满, 但在1979年工作中意外溺水身亡 。
花了一天,终于将这本书从头到尾看了个仔仔细细,可以说是一字不漏。阖上书的那一霎那,脑海里浮现的全是三毛的一颦一簇,欢笑和泪水,她的一举一动,在整本书中,时时扼住我脆弱的咽喉,抨击我的心灵,让我的心随之摇摆,起伏......
我没有过多的去追究,想象这是经历过怎样的生活才会写出如此一本经典。感慨这书中的人物,他们那一声声的尖叫,哀嚎仿佛时空般穿越,深深切切的出现,在我耳边回响。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是多么希望身边有台电脑,让我去了解他们,了解撒哈拉的生活。只可惜,身边除了书以外,只有那沉重的作业,宣布:还要在学校里待足一礼拜才能回家,上网。
一开始知道“三毛”这个名字,很简单,通过“三毛流浪记”,后来,书看多了,渐渐知道有这号知名的作家,可是,当我知道她是自杀而死的,原本打算去看她作品的心又即刻冷却下来。我看书,不挑人,只看内容,可是,偶尔还是很介意一些事的,我没尝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滋味,但我知道这绝对不好受。就像我看海子的诗,一遍一遍的去诵读,可是,我没有因此去买他的诗集,很简单的原因,因为自杀,我或许欣赏他的诗,但我无法欣赏他这个人。一个选择逃避的人,选择把自己遗留下的痛苦留给父母的人,我无法明白。或许,在社会中,他们走过黑暗,看穿生活,死亡代表着只是精神层面的升华,灵魂的飞升。可是,让我选择,我宁愿要这腐烂的躯体,也不要到达那遥远天堂,这世上,我舍不得的人太了,我不愿他们为了我的不负责就哭泣。可是,书荒不断啃噬我的心脏,无奈的,我是打开了这本书《撒哈拉的故事》。
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和我想象中千差外别的三毛,她热情洋溢,善良,宽容,有这双自由的翅膀,不为外物所羁绊,同时,有着无限的情,丈夫,父母亲,永远是她爱的港湾。
在整本书中,其中有一段,我看的几欲落泪,是“哑奴”这一节。世代的奴隶制,导致他们一家人永远挣脱不开着沉重的枷锁,每天累死累活的干活,被人卖来买去,赚得的血汗钱不属于他们,归属于他们的主人,他们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一些被人摒弃的干面包。可是,他们不抱怨,没有对现在的生活不满,产生一点负面情绪,他们自得其乐,他说过“我的心是自由的”。看到这里,我便有深深地感触,还记得某年我做的一本语文寒假作业本中,有一张黑白照片,拍摄的是一个黑人小男孩,身上只有微少的布料,眼神呆呆的,没有焦距,由于多年的饥饿导致他明显的过度营养不良。而在不远处,有一只秃鹰正虎视眈眈看着他,似乎等待着下一刻就发起进攻。当时看到那张照片时,心里莫名的涌上一股难以言说的感觉,我只能说“为什么同样是人,为什么待遇却差那么多呢?我们就不能多分先关怀和爱给他们吗?”(拍摄该照片的摄影师,由于被人们谴责没有同情心,只顾拍照,不去救那孩子,于是,他在自责中自杀啦。当然,这是题外话)
至于书中的哑奴,他被三毛的邻居家租来,给他们砌墙,于是碰面了(当然,之前也有见过,不提及了)。三毛让他进他们的家,在炎炎夏日下,让他有处阴凉的地方避暑,把他请回家吃饭,请他喝饮料,给他一些东西让他带回家,给他的孩子们。他不说话,只是用实际行动(帮他们砌砌墙)来报答三毛他们给予的恩惠。至于他的家,只是一个帐篷,里面的东西少得可怜,连铺在地上的布都不完整,大面积裸色的土地出现在他的家中。后来,邻居家的活干完了,他又要被带到另一个地方,他双手被绑着,不反抗,呆呆的。可是,当三毛把一块毯子,一些钱交给他时,他疯一般的挣脱了绳子,不顾后面认得谩骂于追赶,奋力的跑着,只为将这些东西交给他那个白痴妻子。这就是这个故事的结局,但我认为他的故事还未完待续,我知道情节会怎么发展,但我衷心希望他们最后能够拥有自由,不是仅仅让心灵插上翅膀,非礼这苦难的人世。最后,我还是没有哭,因为,眼泪只是怜悯,他们不需要......
如果说“哑奴”赚足了我的情感,打开了我的悲伤,那么,“悬壶济世”则让我抑制不住的发笑。
尤其是最后三毛帮人补牙的故事,她用“不脱落,不透水,胶性强 ,气味芳香,色彩美丽”的指--甲--油帮他们补牙,别说,效果还是很不错的。还有,用黄豆治人家腿上的疖子,用最高单位的多种维他命,治一位小姑的极度营养不良......
现在是2012,距那时已有40年了,许多东西早已不复存在,或许,现在殖民奴隶没有了,可是,种族歧视,饥饿疾病并没有因此走远,世界沙漠化倒是日益严重了啊。
我只能说,虽然三毛不是和我们同时代的人,可是,看完她的作品,才发现“原来时间真的不是距离”,他有着洒脱的灵魂,不羁的真性情,于我们没有没有太大的难以逾越的鸿沟。
看完这本书,我不在介意她的死,就像《我的地坛》里说的“死只是一件必然的事”。
这本书是我第一本三毛的小说,但我深信这绝对不是最后一本。我喜欢她的性格,更爱她的作品。
我想说,虽然我们身处于不同的世界,但是,通过书这一桥梁,我们“天涯若比邻”
不知是否有机会踏上那片漠土,只愿那里一切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