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2007年,高二,青春处在拐点的端口,遇见正值青春的他们。七年,逝去的阶段,和一种不愿承认它正在逝去的执念;七年,这个故事一再翻版,环境一再变化,形形色色的人来了走,走了却很少人回来;七年,它被搬上银屏的期望成真,可观影之后我却只感觉到伤感和失望,尽管这些感觉之前有过短短一天的紧张。也许想得太多、入得太深、产成品和预期差距太大是造成我这前后两种感觉的罪魁祸首。
我当然无法全盘否决这部电影存在的意义,赵薇把它作为导演硕士的毕业作品真说明她有眼光,可是我不得不怀疑那个名叫李樯的编剧有没有看清楚弄明白致青春的精华所在,片段式、跳跃式的场景刻画,让我这个看过小说好几遍的人都感觉到莫名其妙,更加莫名其妙的是,电影里我喜欢的婺源不见了,让我深深挂念的老槐树、小飞龙、安徒生童话的意象别弱化了,让我钟情的许许多多细节电影里都没有表现,当然我最最悲愤的莫过于那最最合适的结局已不是结局。
电影里说:“我们应该惭愧,我们都爱自己胜过爱爱情”。真是文艺,往往文艺比较能直戳人心,而在观影之前我甚至忘记去想这句话背后真正的意义,也许这意义就是生活。看陈孝正、林静在活着的路上做出的选择,无比感慨爱情之于他们的价值,一厘米的误差、七年的懂得。没有人有错,没有选择是错的,青春正是因这些选择的存在而有了长短的寿命。我爱阮阮,大约是因为我永远没有勇气做出和她一样的选择,只能膜拜。
我庆幸编剧没有一笔改掉阮阮的死亡,换了方式却一样地猝不及防,人生最绚烂的时光,送走一个爱爱情胜过爱自己的姑娘。可是编剧却打着“青春是用来追忆的,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的幌子,创造一个看似开放式的各自生活安好假象,自打嘴巴,郑微弃了林静否决了陈孝正,朱小北成了真正的陌生人,黎维娟这拜金女嫁了老金龟倒没有离,何绿芽原本简单美好的存在被彻底抹消,许开阳花花公子哥早早结婚生了娃儿安安定定,只有张开这满天星一样的配角还有着配角的坚持和无私。说起来,似乎编剧就是想用非常“现实”的情节验证小说的“很不现实”。
假若爱爱情,甚过爱自己。也许我这标题就很不现实,可不是所有的现实就都那么现实吧,更何况致青春它只是一部“虚构”作品,一部安慰人心又引起强大共鸣的小说。电影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欢欢笑笑地开场,支撑了架构却忽视了细节。郑微坐着拖拉机离开的那段独白,她的爱人等于爱国理论,是我觉得整个电影里最大的亮点。她终究没有选择,也许是害怕选择,施洁那样一个爱到疯狂的女人带给她的到底是畏惧还是敬佩,我想只有编剧知道,也或许她通过施洁看到了阮阮,她原本再无法见到的阮阮。
急急的写下这些文字,感觉有点乱。念起《致青春》这三个字,想起的还是辛的小说、郑微和林静的HE、电影里的那些树和光、王菲低迷的嗓音。也许你看出来了,我尽量忍着不去吐槽,是为那七年和这“处女作”的名号,是为那一段青春。
[color=#ff0000][b]PS:老实交代,昨天首映,深夜写完发现还是上不了派派,就先发到豆瓣了,失眠。当然此一篇算不上首发。今早有朋友跟我说她觉得开放式结局挺好,说明陈孝正还有机会,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她想得一样,但在我看来没有选择就是没有选择。小说里郑微和林静的婚姻我才觉得是多数人生活的轨道,行走着人多会遇见轰轰烈烈,有时候也算是一种追逐,陈孝正是验证激情的存在,可林静才是生活的归处,平静、踏实而温馨。另,该评仅是个人观点,大家捧掐随意。[/b][/color]
[ 此帖被清安引在2013-05-14 21:3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