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小说如同时装,赶个时髦过把瘾,就永远哗啦啦地过去了。但是有些电影是可以沉淀下来——比如《肖申克的救赎》,它是一部足以感动我们心灵的电影。
“一座小岛、一叶扁舟、一间旅店,这样的要求应该不算过分。”在铁窗之中,安迪曾这样喃喃地问过雷德。然而这样的要求却要付出怎样的代价,至少需要一把貌似无力的小石锤、一张遮蔽越狱地洞的明星大海报、一本所谓的“得救之道,尽在其中”的圣经,还有——十九年的时间……
我相信总有一些影片是这样的打动人们的:它不是由你的大脑精密的思维犹如论文般地从各个角度分析出“它‘应该’使我感动”,而是直接穿过你的眼睛击中心里的某个角落,恍如膜拜般地在一种类似信仰的感觉中突然觉得生命有了意义。
很喜欢安迪冒着危险在狱警办公室放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那段,圣洁高亢的女高音穿云裂帛,让被牢牢禁锢的人们呆住了,他们可能不知这是什么音乐,可是那美的感觉,以及自由的渴望,却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当人们抬头望着碧蓝无垠的天空,美好的情愫随美妙的音韵四处飘荡,芸芸众生就在广场上抬头仰望,那么专注,那么深情,平等与和睦,在那一刹那人们重新找到生命的生存的极至和本源,那些平日里最粗劣最愚昧的人在这一瞬间都变得高尚美丽,灿烂纯洁……
“记住,希望是好事,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
“希望是人类最美好的拥有,只要自己不放弃,希望就会永远相伴相随。”
这种希望在安迪的行动中体现出来更像是一种状态——不争不夺,只是存在。
在他的心中希望不需要热情,被热情完全充斥的希望只是并未深刻认识到现实的灵魂不经意的冲动,因为在肖申克斑斑铁窗中,时间总是以“十年”来计算的,任何高涨的热情都只能在慢慢的消磨中消失殆尽。但那又是怎样的一种折磨啊,天堂和地狱一线之隔,却存乎一心。于是他了然地选择等待,不让环境左右自己的判断,在高墙的环伺之下闲庭信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冷然面对命运的作弄。
在和时间面对面的日子里,安迪的希望使他没有在日复一日的例行公事之中迷失自我,而是默默地构筑自己的精神王国,寻找着灵魂的出路与家园:他选择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来面对蒙冤入狱的生活;他选择六年里以每周一封信的频率地向州议会寻求资助建立监狱图书馆来让有更多的人感受希望和充实;他选择冒着危险通过监狱的扬声器为狱友播放音乐来唤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安迪正是通过这些看似疯狂的举动来抗拒着习惯对自己的侵蚀,却也因此影响了周围的人们对他们自己的生存价值的重新思考。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在安迪平静的神态中却蕴含了他对待生命的态度,“把暂时的得失看作是整个生命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部分,然后坦然地接受幸运的垂青或厄运的降临……”
正如书中安迪所说的:“无论多么复杂的生活,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选择:‘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
这也许就是“肖申克的救赎”,但这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