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练气之道,不外存想导引,渺渺太虚,天地分清浊而生人,人之练气,不外练虚灵而涤荡昏浊,气者命之主,形者体之用
天地可逆转,人亦有男女互化之道,此中之道,切切不可轻传
修炼此功,当先养心,令心不起淫亵,超然于物外方可,若心存淫亵,不但无功,反而有性命之忧
此功若自宫,3年可成,若不自宫,则无法练心法,只能练招式
葵花第一重:天地阳气生时,在于子午二时,当是此时,应定心圆气,舍却心中淫亵之念,存想天女捧香而至,气自丹田而生,经右肾旋而下右足,由足后反上右胁下,至右手,过肩井循颈入耳至脑后下左耳复过肩井下左手反左胁下腰由左肾下左足,循足上行复还丹田,其间凡身体有颤动之处,则右以左手按之,左以右手按之,其间存想天女按之,但觉两耳如鼓,华池液满,分三次咽下,前后共反复三十六次,功行百日,可颜如婴童
(若心存淫亵之念,则心动而气乱,非但无功,反而会失精失色,面目干涸
葵花第二重:男子练气,女子练血,气血双修,事半功倍,气盛血亦盛,然终需主练一种,气为导引,血为介质,气血通则人流通不老,正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当先令气圆固,存想天女以两手向腰上至颈摩之,气入泥丸,搬运不停,华池之液咽四十九之数,气固而成真。此境界行之久久,可令气化为真
(若心动,则气散,恐今生难再进一步
葵花第三重:男子阳为主,女子阴为主,男女若能禀天地之正气,可移天换地也,其间之法,保肾得铅养心得汞,铅汞升降相遇于金鼎中而成丹,二气无本则铅汞不生,二气本源固密则日进千里
(此境界,定心养神是妙用也
葵花第四重:以心为室,扫除尘垢,反朴归真,澄明寂然,可以妙洞三界,无所不能,其法将真气升之,两手相叠,左手压右手,右手摩顶,三千功后自化神
注解:此功最难者在于去除淫亵之气,过此关则其他很简单,故常人练之需万日之功才可至化神之境,我着此宝典并非要人都去自宫练气,人应常保平常之心,不应妄动淫亵之念。后面附一静心活血练气之方
服药之方:防风,艾,菖蒲,菊花各等量,捣为末以藕汁相和,丸为黄豆大,每日服3次
再次严重提醒:此功可能仍不完善,希望各位前辈指点并完善此功,最好不用自宫就可以快速收心啊
易筋经为中国气功传统功法之一。"易筋经"以强筋健骨为最,因此对于筋骨肢体及肾虚、阳痿、早泄、失眠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一、韦驮献杵第一势
(一)口诀:立身期正下,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二)动作姿势
1、预备桩功:两脚平行站立,与肩等宽,双膝微屈,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五指自然并拢微屈,两眼平视前方,继而放松,轻轻闭合,眼若垂帘。心平气和,神能安详,洗心涤滤,心澄貌恭。全身自上而下头颈、肩、臂、平、胸、腹、臀、大腿、小腿、脚依次放松,躯体各关节及内脏放松,做到身无紧处,心无杂念,神意内收。
继而再做内观放松,神意内收,导引气血内观泥丸,自觉头脑清新,清莹如晨露。
引气下行,内观咽喉,自觉颈项放松。
引气下行,内观小丹田,自觉心胸开阔,神清气爽。
引气下行,内观脾骨,自觉中焦温涧,胃脘舒适。
引气下行,内观下丹田,自觉命门相火温煦,无气充沛,腹内暖意融之。
引气下行,内观会阴,自觉会阴放松。
引气沿两腿内侧下行,内观涌泉,自觉无限生机自足下涌出。
2、拱手当胸:两臂徐徐前手举,掌心相对与肩等宽,两臂平直,再屈肘,肘节自然向下提坠,两手慢慢内收,距胸约一拳后,两手指尖相叠,拇指轻触,掌心向内。此时要求沉肩坠时,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舌抵上腭,面带微笑。
二、韦驮献杵第二势
(一)口诀:足趾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二)动作姿势
1、接上势,翻转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在体前缓缓下接至小腹前,同时引气下导。两掌左右分开,翻转掌心朝上,缓慢上抬呈侧平举意念在无限远处。两手微高于肩,两眼平视前方,极目远眺,舌尖放下平铺,松腰松胯,两足趾抓地,似要生根之状,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排除杂念,摒弃诸缘。
三、韦驮献杵第三势
(一)口诀: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二)动作姿势
1、掌托天门目上举:接上势,两臂上举,掌心相对,翻转掌心向上,十指相对,舌抵上腭,仰面观天,眼看九天之外,脚跟提起,足尖着地。
2、俯掌贯气:两掌心翻转朝下,肘微屈,头正,眼平视前方,舌尖放下,两身在身前缓缓下按至小腹前,神意自九天之外收回,自头顶白会穴透入,径咽喉,脊髓至尾闾,沿两腿直达涌泉。下导时,足跟随之着地。
四、摘星换斗势
(一)口诀:双手擎天掌覆头,再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二)动作姿势
1、双手擎天掌覆头:右手径身体右侧缓缓向上举起,掌心朝天,五指朝左弓,松肩直臂左手臂外劳宫紧贴命门。舌抵上腭,仰面上观手背,透过手背看九天之上,身体自命门起上下双向伸展。
2、俯首贯气:右掌翻转向下,生屈肘,头正,舌尖自上腭自然放下,眼平视前方或轻闭,同时"神返身中"。久练后与双手擎天连续练习时有"人在气中,气在人内",内外一气的感觉。松腰,则左掌劳宫穴发气,与上式"俯掌贯气"同,可参阅。
左手动作与右手动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五、倒拽九牛尾势
(一)口诀: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二)动作姿势
1、左脚向左侧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手握拳上举,拳稍过头顶,拳心向内,屈肘。前臂与上臂所成角度略大于直角。肘不过膝,膝不过足,成半圆形,两腿观左拳。右手握拳,直肘向后伸展,拳心向后,前后两拳成绞绳状,称为螺旋颈。松肩,两肩要平而顺达。背直,塌腰收臀,胸略内含,藏气于小腹,鼻息调匀,舌尖轻抵上腭。
2、导气下达两拳放松成半握拳状。舌尖自上腭放下,肩、腰放松,左手劳宫穴发气,闭目。气自天目穴遂入,依次贯穿脑髓,脊髓、两腿骨髓,直达两脚涌泉穴。
3、4转身向右,与前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六、出爪亮翅式
(一)口诀:挺身兼怒目,握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二)动作姿势
1、握拳护腰由第一势预备桩功,上身前俯,两臂在身前松垂,两手握拳,由身前缓缓提起,置于腰间,拳心朝上。同时配合顺气,身直胸展,舌尖轻抵上腭,青少年,年轻力壮或以增强力量为目的者,提起握紧拳。
2、两拳变掌,缓缓向前推出,至终点时掌心朝前,坐腕屈指,高与肩平,两眼平视指端,延展及远。
3、松腕,虚掌,十指微屈,屈肘,两手缓缓向胸胁收回,势落海水还潮,两眼轻闭,舌尖轻抵上腭,配以缓缓吸气。
七、九鬼拔马刀势
(一)口诀:侧道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二)动作姿势
1、右手后背,掌心朝外,置于腰部。左手上举过头,屈肘贴枕部抱头,手指压拉右耳,左腋张开。同时头颈腰背拧转向左后方,眼看右足跟。舌尖轻抵上腭,稍停片刻。
2、拧身复正,侧头上观。两眼延展及远。舌尖轻抵上腭,身直气静。两手沿体前缓慢下落,恢复预备桩功。动作3、4与1、2同,唯左右相反。
八、三盘落地势
(一)口诀: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各翻起,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二)动作姿势
1、同第一式预备柱功,屈腰下蹲,同时两掌分向身侧胯旁,指尖朝向左右侧方(微微偏前),虎口撑圆,眼看前方,延展及远。上虚下实,空胸实腹,松腰敛臀,气蓄小腹。要做到顶平、肩平、心平气静。练虚静功者可闭目敛神,铜钟气功即脱胎于比式,故亦可做单独桩法练之。
两腿伸直,翻掌托起,如托千斤。同时及气,舌抵上腭,眼向前平视,全身放松。
俯掌屈膝下按(恢复马步蹲按),配以呼吸,如此反复蹲起3次。年轻体装者则宜全蹲,站起进宜缓,同时握拳上提。
九、青龙探爪势
(一)口诀: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气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必谧。
(二)动作姿势
上身微俯,两手握拳,缓缓自身前提起,置于腰间,拳心朝上,同时配合吸气。舌尖轻抵上腭。右拳以拳面抵于章门穴,左拳变掌上举过头,腰身缓缓屈向左侧,使左腰充分收缩,右腰极度伸展。掌心朝下,舌尖轻抵上腭,自然呼吸,眼看左掌。
屈膝下蹲,左手翻转掌心朝上,手背离地面少许,沿地面自左方,径前方划弧至左脚外侧;右拳变掌落下,同时身体亦随之转正,两握拳。直立,左掌同时提置左章门穴。右手动作与左手动作同,唯左右相反。
十、卧虎扑食势
(一)口诀: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息息调远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直形也卫生。
(二)动作姿势
上身微俯,两手握拳,缓缓自身前提起,径腰间肘掌心朝上,身直胸展。不停,两拳顺着胸部向上伸至口手,拳心转向里,同时屈膝、屈胯、微蹲蓄势,配以深长吸气。
左脚踏前一步,顺势成左弓步,同时臂内旋变掌向前下扑伸,掌高与胸齐,眼视两手。在扑伸的同时发"哈"声吐气。不停,身体前倾,腰部平直,将胸中余气呼尽,顺势两手分按至左脚两侧。头向上略抬,两眼平视及远。极目远眺。
前两个动作要协调一致。两脚不动,起身后坐同时两手握拳,沿左腿上提。其他动作与前述之动作同。如此共扑伸3次,左脚收回,右弓步动作与左弓步同,唯左右相反。
十一、打躬势
(一)口诀:两手齐持脑,垂腰直膝间,头唯探胯下,口更啮牙关,掩耳听散寒,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腰,力在肘双弯。
(二)动作姿势
两臂展直,自身侧高举过头,仰面观天,头颈正直,屈肘两手抱后脑,掌心掩耳,两肘张开,与肩平行。
上身前俯成打躬状,头部低垂,大约至两膝前方。两膝勿屈,微微呼吸,掌心掩耳。两手以指(食、中、无名指)交替轻弹后脑(风池穴附近)各36次。
缓缓伸腰站直,先左侧拧腰侧转,再向右侧拧腰侧转,往返7次,两脚勿移,腰直目松,膝直不僵,舌尖自然放下,面带微笑。
在身体转至正中后,抬起脚跟,同时两手自脑后高举过头,仰掌呈擎天状,躯体充分舒展,并配合吸气。
十二、掉尾势
(一)口诀: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壹志,起而顿足,21次,左右伸脑,以七为志,更坐作功,盘膝重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准备。
(二)动作姿势
两手分别自身侧高举过头。两掌相合,提顶、伸腰、展臂、提起脚跟极力高举。
脚跟落地,两脚踏实,同时两掌落至胸前。十指交叉翻转,掌心朝外,两臂也随之前伸,展直。翻掌朝下,在身前徐徐下降至裆的部位后,弯腰前俯,继续下按至地。膝不可屈,如有未达,不可勉强。下按至终点时,昂头,舌抵上腭。如此俯仰躬身重复举按3-5次。天长日久,掌可逐渐靠近地面,则腰身柔若童子。
转腰向左方,两脚不移,仅左脚步变虚,右腿变实,右膝微屈。同时两手保持交叉状态,沿地面划弧移至左脚外侧。两臂保持伸展,自左方高举转头,掌心朝上,仰面观天,拧腰180度转向右方,徐徐弯腰右方俯身,下按至右脚步外侧,如未达到,不可勉强,可继续俯仰3-5次,以后逐渐靠近地面。
最后一次下按右脚外侧时,伸舒腰身两臂随之高举过头。继之拧腰转身至正前方。两掌相合,徐徐降至胸前。两掌缓缓分开,十指相对,下按,两手分开,自然下垂于两胯旁,恢复成预备桩功势。两脚跟起落顿地3-21次。
易筋经 ——相传天竺和尚达摩为传真经,只身东来,一路扬经颂法,后落迹于少林寺。达摩内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禅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彩图六)。达摩会议后,留下两卷秘经,一为《洗髓经》,二是《易筋经》。《洗髓经》为内修之典,归慧可,未传于世。《易筋经》为外修之书,留于少林,‘流传至今。然而现代考古资料证明,《易筋经》,实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创。
“易”是变通、改换、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经”则带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经》就是改变筋骨的方法。按原来的功法要求,须先练一年左右内功:达到内壮后,方可练《易筋经》,进而再练《洗髓经》。在此期间,还要内服外涂佐功药,约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由于整个练功过程长,按原法修炼者不多,近代流传的《易筋经》多只取导引内容,且与原有功法有所不同,派生出多种样式。而流传较广的是经清代潘蔚整理编辑的《易筋经十二势》。
明天启四年《易筋经》的伪李靖序中曾对“易筋”书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道原所撰的讲述佛教禅宗传法谱系的《景德传灯录》中的达摩传有一段达摩与诸弟子的对答,达摩对诸弟子的答语,评价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只有对慧可的评价最高,说是“得吾髓”。所谓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种“譬喻”,并非实指,不过是比喻对其禅法的领悟程度。这篇伪李靖序从达摩说二祖慧可“得吾髓”这句话衍生出达摩把《洗髓经》传给慧可之论,并且强调说并非“漫语”。至于“易筋”,此序强调“筋”对“连络周身,通行血气”的重要性。在《易筋经》正文《总论》中,交待“易”是“变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经络;认为人之身有内有外,“洗髓”能“清其内”,“易筋”是“坚其外”,“洗髓”、“易筋”之后,就可以体证佛道,得享高寿了。
实际上,“易筋”之名出自道家文献,并非佛家所创的语汇。如有学者指出,在宋代张君房所撰的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说法,更早的还可以在魏晋时期出现的道家求仙小说《汉武帝内传》中找到渊源。《汉武帝内传》已有“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的记载,表述的是道家练气求长生的一种理想。所以“易筋”原属道家思想,再加上《易筋经》中有“配合阴阳法”,是用少女少妇按摩,甚至还有类似于道家房中术的内容,以及《易筋经》第一次出现时是由天台紫凝道人宗衡公布的这些事实,因此可以断定《易筋经》实为道家功法,与达摩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易筋经》的内容包括了练习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和具体的练习方法两方面的主要内容,对武侠小说影响最大的是其中的内壮神勇、外壮神力的说法。其“内壮神勇”提到练习该功法之后,“从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异寻常,以意努之,硬如铁石,并其指可贯牛腹,侧其掌可断牛头”,这些都还只是“小用之末技”;“外壮神力”练成之后,“手托城闸,力能举鼎”都算不上奇异了。从道光年间开始的武侠小说提到《易筋经》,渲染的都是《易筋经》中所说的练成后的这种神奇功用。
大凌波微步者,实乃驭气飞行之术也。绝非一般轻功乃至上乘轻功可比拟也。轻功者,乃是指高弹跳能力,借助反弹之力向上窜纵,并以娴熟的技巧以减轻落地时的重力声响者是也)所以一般轻功实乃窜纵之术也。轻功至上乘者,配合了一定的提气技巧,跑更快。跳得更高更远,即所谓“踏雪无痕”“陆地飞腾”“草上飞”者是也。而凌波微步之奥妙则可腾空驭气飞行,飞行之距离远近则由修炼者自身之功力程度而定,功力高深至极者可以飞越江河山谷乃至更远,其飞越时可全身不动驭气飞行,亦可两足踏空行走如履平地,神态潇洒似凌虚而行,是谓之日“凌波微步”也。凌波微步飞行之机理者,实乃惨炼者之内外功夫均至高乘,能随时知当时当地的灵气性质,从而发出与之性质相同之外气,同性相互排斥,故身体能腾空而悬浮也。再向后发出外气,似游泳一样,身体自然向前飞行矣!
修炼方法: 一、 外炼法,即两足绑上沙袋(或锡瓦),从晨起床至睡觉前,一刻不离,日常行走、早晚奔跑纵跳,沙袋(或锡瓦)从不离腿。注意每隔一月松绑取下沙袋(或锡瓦)三日,以适应及平衡身体。一年后,爬山跑跳,可与猿猴迢逐。第三年穿上特制的舟形木板鞋在水上跑,最后取下重物,赤足履水如平地,即炼成了水上飞之轻功矣! 二、 内练法、按前述之内功心法勤奋修炼配合外炼(即大小周天之练法),内炼也逐步提高,至第三年以后即进入到上乘轻功境界,一般十年左右可炼神返虚,出现神足通,即俱有了察知当时当地灵气的能力及能发出强大的外气。运用之法如下: (一) 观想下丹田之内丹急速沿小周天**运转二十四圈。 (二) 观想内丹沿大周天**运转三十六圈。 (三) 将内丹沿中脉提运至头顶百会,并收腹闭息。 (四) 两手由侧面上提至略高于肩,手心向上。 (五) 随着呼气两掌缓缓下按,由四心,(即两掌心两足心)发出强大外气压向地面。 (六) 由地面性质相同之灵气产生的斥力作用,身体腾空而起。 (七) 飞行的方向或前或后,或左或右以及飞行的快慢皆可由心意而定。 (八) 在飞行的过程中,意念一定要随时守住头顶百会穴之丹珠,这是根本,功高者丹珠可出头顶一尺左右,大放光彩。 (九) 功力至炉火纯青时,无须任何准备功,可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腾空驭气飞行。
第一式亢龙有悔出处:易经干卦上九:亢龙,有悔。《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人身阳气集于督脉!气入丹田,通长强 走腰俞 腰阳关 命门 悬枢脊中中枢筋缩 至阳 灵台 神道 身柱 陶道 大椎 哑门 风府 脑户 强间后顶百会前顶 顖会 上星 神庭 素髎 水沟 兑端龈交。走手太阴肺经至中府 云门 天府 侠白 尺泽 孔最 列缺经渠至掌心
此式为简单威猛一式,左腿微屈,右臂内弯,右脚踏干位。左掌划圈,右掌向外推去‘亢龙有悔,盈不可久’,掌法精要不在‘亢’字而在‘悔”字。打出去的力道有十分,留在自身的力道却还有二十分。乃掌法中老阳生少阴一式!刚劲柔劲混为一体
第二式 飞龙在天 出处:易经干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气走督脉行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和髎,迎香
此式跃起凌空,居高下击,先声夺人!以一飞冲天之式上跃双膝微曲,提气丹田,待觉真气上升,放松肌骨,存想玉枕穴间,急发掌劲取敌首,肩,胸上三路
第三式 见龙在田 出处:易经干卦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提气凝神,运气与手少阳三焦经 行 关冲 液门 中渚 阳池 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 四渎 天井 清冷渊 消泺 臑会 肩髎 天髎 天牖 翳风瘛脉颅息角孙 耳门 耳和髎 丝竹空。返任脉停于掌心
第四式 鸿渐于陆 出处:易经渐卦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象》曰:“‘夫征不复’,离群丑也。‘妇孕不育’,失其道也。‘利’
气走浮郄 委阳 委中 附分 魄户 膏肓 神堂 譩焦 膈关 魂门 阳纲意舍胃仓肓门 志室 胞肓 秩边 合阳 承筋 承山。气凝会阴
第五式 潜龙勿用 出处:易经干卦初九:潜龙,勿用。《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气自丹田至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蠡沟 中都 膝关 曲泉 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 章门 期门会于清冷渊
第六式 利涉大川 出处:易经同人卦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真气通 瞳子髎 听会 上关 颔厌 悬颅 悬厘 曲鬓 率谷 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 本神 阳白 头临泣气凝双掌
掌势:逆走天元 融元归一
第七式 突如其来 出处:易经离卦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象》曰:“‘突如其来如’,无所容也。”
气通飞扬 跗阳 昆仑 仆参 申脉 金门 京骨 束骨足通骨至阴气凝膻中
掌势:虚中带实,实掌返虚
第八式 震惊百里 出处:易经震卦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彖》曰:“‘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气自丹田上行至 承泣 四白 巨髎 地仓 大迎 颊车 下关 头维人迎水突凝气双掌
第九式 或跃在渊 出处:易经干卦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提气凝神,运气与阳交 外丘 光明 阳辅 悬钟 丘墟 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提气会阴
第十式 双龙取水 出处:由丐帮祖师所创,出处不祥
气自丹田至肩背诸穴,气走阴跷 阴维两脉,行照海 交信 睛明 筑宾冲门府舍大横 腹哀 期门 天突 廉泉 内关 气凝百会
掌势:一掌双式 阴阳无极
第十一式 终日干干 出处:易经干卦九三: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象》曰:“‘终日干干’,反复道也。”
气通 天池 天泉 曲泽 横骨 大赫 气穴 四满 中注 肓俞 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 幽门 步廊 神封 灵墟 神藏 彧中 俞府 气凝掌心
第十二式 时乘六龙 出处:易经干卦《彖》曰:“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干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气走 气海俞 大肠俞 关元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 上髎次髎中髎下髎 会阳 承扶 殷门 凝气双掌
第十三式 密云不雨 出处:易经小畜卦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气行睛明 攒竹 眉冲 曲差 五处 承光 通天 络却 玉枕 天柱 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肾俞凝气于掌
掌势:虚无归一 以雨化气
第十四式 损则有孚 出处: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
气走手太阳小肠经,回任脉,下至气海玉堂上脘,至清冷渊。逆行至带脉。凝与手掌少府少冲
掌势: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大成若缺
第十五式 龙战于野 出处:易经坤卦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真气通五枢 维道 足临泣 中封 中都 凝气二间 商阳
掌势:刚柔并济 阴阳相生
第十六式 履霜冰至 出处:易经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气走任脉,行 会阴 曲骨 中极 关元 石门 气海 阴交 神阙 水分下脘建里中脘 上脘 巨阙 鸠尾 中庭 膻中 玉堂 紫宫 华盖 璇玑天突廉泉承浆。上行至手少阴心经 走 极泉 青灵 少海 灵道 通里 阴郄 ,凝于手掌神门穴
此式为降龙十八掌中至阴一招。足踏坤位。手处命门。心中守空字诀,以无意之意发掌,忌狠辣霸道
杀敌于无形
第十七式 群龙无首 出处:易经干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气自丹田上行督脉至百会下行任脉,内气盘旋丹田三周。会于膻中 ,分注任督带 冲 阳跷 阴跷阳维脉 阴维八脉。凝与手掌之少府 劳宫大陵
此式为十八掌中威力最大一式。沉气,提气。真气凝与双掌间,阴阳互易。干坤倒行,沉肩,坠肘,发掌
第十八式 神龙摆尾 出处:易经履卦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
气走冲脉,经公孙 会阴 阴交 气冲 横骨 大赫 气穴 四满 中注肓俞商曲石关 阴都 腹通谷 幽门回丹田。回旋于手太阴肺经,凝掌发出
此式为十八掌中最后一式救命杀招。往往败中取胜,无往不利。用于劣势反扑。错步旋身,双脚踏玄位,沉肩。右掌自右腋下发出,取敌丹田,左颈,协下要穴。
举手,前后左右要有定向。起动举动未能由己,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切记一静无有不静,静须静如山岳。所谓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一动无有不动,动当动若江河,所谓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静是合,合中寓开。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气,非以力使气。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变换在腿,主宰于腰,发于脊背,接于两肘,行于手指,总须完整一气。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曲中求直,蓄而后发。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劲如抽丝。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鑫窗l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丝毫不乱。方能得机得势,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动静之机,在于阴阳,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荡,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宜贵专注。紧要全在胸中腰腿间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展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呼翕九阳,抱一合元,可名九阳神功。从此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豫顺以动,罔不如意矣
要言之,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变换虚实,舍己从人。须知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平日走架,是知己工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合不合规矩。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的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