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你的旅行》
作者: 阿SAM(夏天鸿)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11-10
页数: 247
定价: 32.8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8293289
早些年我便是阿sam博客的读者。
博客尽管也算是暴露在众人视野之下的文字共享媒体,但是介于它的各种特质,因此它所表达的世界是一种更为私人化的世界。可以把一天写得事无巨细,也可以把十年写得语焉不详。也许归结起来,几乎所有的事件都不过是人生七苦的表达。可我依然会隔一段时间打开博客订阅器,看看别人的生活。比起那些猎奇的、以及超出我生活范围的别人的世界的本身,我更喜欢的是看看别人在表述里传达的认知方式,和思考方式,和他们所营造出的一种很特别的氛围。
阿sam的博客里,摄影和文字,内容也许只是平淡无奇,但因为手法的私人化,于是营造出一种特别的氛围。所以当初我是很期待这本书的。
但可惜,买到书后读完的我只能说,这本书和我原本的期待视野相去甚远,甚至是基本上打破了我所有的对于这本书所抱持的期待。
书中的游记内容大体可以粗略氛围两类:私人情感类、旅途叙述类。作为一个很喜欢瞎读书的人,无论前者的文艺腔调(冷艳高贵?笑。)还是后者的近乎流水账的描述,我都并不会因为笔调的问题而产生抵触情绪。但当两者以混合的形式出现在同一本书,甚至是同一篇文章里的时候,对我而言简直是一场杯具!
阿sam用曾经的感情经历,特别是前任情人苏的记忆,开启了这趟旅程。这样的开头会让人产生一种感觉,即这本书更像是一场对于这段十年里起起伏伏的恋情的纪念。的确在后文中很多的地方都有这个名字和关于这个名字的记忆,字里行间,这段感情对于作者深刻的影响昭然若揭。这一切的关键词,都很容易将读者的期待指向相对主观的情感和怅然的情绪。
同时,在阿sam的笔触间可以看得到“银镯流派”的影响。这样的笔触是适合来写这样的情绪的。(运用得好并不会令人(至少是我)觉得反感。)
当然有人对此大加诟病,认为“文字在矫情中失去了真实感。毫不掩饰的述说他的爱情以及爱情观,让我都开始以为所读的变成了一本言情小说。”只是对我而言,一座城市、一趟旅行很多时候其实是很私人的。因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最终书写成饱含不同意蕴的文字,营造出散发不同气质的景色。所以一个人的旅途,时常和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的感情一样,是一种私人物品。
但我并不是要来驳斥那个要求真实感的读者的感受,因为《去,你的旅行》中,除却这些私人的回忆,还有太多流水式的行程叙述,攻略式的介绍,官方知识的讲解。作为直白的叙述类游记这样的内容本无可厚非,只是当两者掺杂在一起是,营造出的氛围实在太过分裂。很容易就容易形成了一种在看并不高明的软文的错觉的。
同时,这两种笔调的不交融,也会构成内容不兼容,产生冗长多余之感。譬如在以一段客观直白性的文字介绍叙述一个景点之后,突然出现类似“”在风中点上一根烟”这样的句子的时候,后者完全是多余存在。这个句子作为意境的营造并不会显得突兀,但是如果作为旅途的叙述,那简直是……太过矫情。同类还有,在大段旅途方式的平铺直叙之后,突然放入一段对于过往感情的追忆,这样统一起来看,前者很容易沦落为小学生的作文(太直白),后者很容易青春期的博客(太矫饰)。
因为作者的职业的关系,叙述式的游记中,有一部分是关于一座城市里的潮牌以及潮流的介绍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本无可厚非,并且我不是时尚行业的从业人员,也无从发表相关专业性言论。但是因为杂在那些抒情的性的文字和直白的叙述之间,这些文字感觉就是冒然前来家庭聚会的专业导师,并且在毫不相干的家庭聚会上大谈专业性内容。格格不入。
10万字的一本书读完后,我最大的感触是——作者,您到底想要写一本什么样的关于旅行的书呢?
如果是想走文艺小资路线,举银镯祖母安妮宝贝的《蔷薇岛屿》为例。关于她抵达的城市,她有很具体、琐碎的事物描述,甚至是一碗鱼片粥的价格。但是因为她选取描述对象足够破碎,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她的文章里几乎没有关于经典的官方介绍以及行程笔记,这些破碎的事物则很容易转化为为情感作辅的,氛围塑造的意象。而这本书里那些直白旅行介绍和潮流品牌形式的叙述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就好比的《十年一觉东京梦》里,其实更多的是对东京第一面印象的介绍,以日本漫画作为切入点我还尚可理解,但里面加了几句关于苏的记忆,没有缘故地将其称之为“苏的城市”,对于读者而言实在是太突兀了……
如果是想走旅途经历路线,举星野道夫的《在漫长的旅途中》为例。他的文字的描述和感叹(不知道是否多少也同翻译有关)都是最为直白简单语汇。书中的内容甚至出现了极小部分的重复。但因为他叙述的是多年来在阿拉斯加的极北地带生活旅行的经历,其中的人事物对于大部分人皆难得一见,因此有足够的新奇感来填补读者阅读需求。那么《去,你的旅行》中,悉尼、墨尔本、东京、西贡、首尔、台北、曼谷、北京、上海、台北、福州、厦门、香格里拉、新加坡、爱得莱江、香格里拉这些城市的选取,显然很难满足冲着“旅行经历”来看这本书的读者。章节内不尴不尬地附着一两个tips,也着实鸡肋。
如果退一大步来说,这是一本混搭的书(咳咳),但是全书的四个章节和里面每一篇的文章的排布顺序到底是什么?第一章内含三篇关于上海的文章,章节的题目是的起点和终点,第二章叫做7个章节37篇文章命名为绕着地球走半圈,这两张的分类原因尚且让我理解。那么后面的生活在别处和小镇记忆两个章节(没一章分别都只有四篇文章),无论从比例还是城市选取,都让人觉得严重失衡。
毕竟,这不是一个博客,不必管整个博客内文章的编排顺序。是否分类以及分类得是否准确也没有关系。但当一个作者所有的文字集结成出版物出版的时候,重新编排整理一定是必要的环节。责编和策划对这本书的理解和分类实在是让我一头雾水。
其实到头来,我对这本书所有的不满无非在于一个文字风格的不统一以及编排的不知所云中,造成我对作者表达的理解混乱。
对,这是一段私人旅程的共享。但到底要多私人才会让读者感到作者的风格和经历的与众不同?到底是要多公开才能在不至于全篇大白话的情况下让读者明白文章的表达?私人记忆和官方知识如何排布融合?感性思维如何与理性思维相辅相成?
究竟该如何共享一段私人旅程?
[ 此帖被麒麟伴月在2011-11-29 12:5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