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看过和楼主相同的三本,泪。
《棋王》
这个,我同意楼主说的要靠文字的力量。就让我们单纯的把文学作为美的代表进行阐述和表达吧。不要裹挟太多其他的因素了,让文字保持自我的纯洁而不是去污染它,那么它自然会美的动人心魄。
我倒不是十分同意文字只是脸蛋的说法,相反,文字其实是带了作者的气质的,我以我手写我心,不论作者是故意而为之,还是下意识的,结果就是文字呈现了他自我的精神世界,也间接反映了所处时代和社会环境的特点。这个无法避免,假如在一个处处设限的环境里,文字萎靡不振是常态。而那些哥特式的尖锐是文字直击人心的力量。这恰恰如楼主下一本所说的地坛。是不是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呢?(当然我们不可忽视题材的选择,这里先暂时不涉入它,这个其实也极其重要的。)
《35毫米的爱》
同样给四星,其实故事有点好莱坞桥段似得,女野生动物摄影师和男特工,但好在在小言的范围里,作者给了个东非的世界,这样的背景还是给我了一丝丝新鲜感。而且作者在处理男女主互动上不拖沓,你可以说她有YY的成分,但绝没有耗时间考验耐心的意图。所以在我被一水所谓发生在现实世界里的都市文弄得有点倦怠了,给个相对的高分也就不奇怪了。
《妖孽夫桃花妻》
这文看了一点就弃了,文字粗糙是唯一的原因。如同口感不佳的点心,没有进一步细细去品尝的欲望了。所以这本我其实不算是看过。
《战起1938》
也是我大爱的文,对于能够有勇气去负担一个相对体系庞大,故事繁杂的作者我都先支持下,至于尝试的结果如何可以另说的,但首先这个尝试的勇气就值得称赞。
至于集中营和海因茨我倒是觉得相比于男主戏份是够的,如果集中营的片段再多了,我可能觉得反倒有点假了。见仁见智吧。男主在后段由于作者加快了进度我总是觉得似乎不够,使得他末尾的结果说服力反而不如修了十年地球的海因茨。
但我非常同意楼主的这个说法:
主角面对一个尘埃落定的人和事物感慨万千,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在前方等着,于是过去的就被抛在脑后了。
于是就没有给读者足够的时间思考和沉淀,笔墨不够导致了阅读过于紧张逼仄,但是这种逼仄又不是必须的……
我想我大概明白楼主的意思,就是不要去模仿电影的手法,搞个激动人心的酱油君出来露下脸。当然不是所有的配角都得一直保持存在感,但每个配角的处理必须依照文本身的脉络进行合理的剪裁。用怎样的线索在文的前后怎样去进行有机的结合,无缝的衍接,让整个文在行进中保持好同一性,这样文不脱节,读者的阅读感情也自然光滑连贯。
否则一方面一味的向前推动主角的感情和故事,一面不时像插花般的处理配角,这样的手法是主角未免太忙乱,配角未免太无辜。有时候我们对喜爱的作者难免要求苛刻了些,总是要他们多点严谨,少点随意。但出发点无非是我们爱他们,希望他们写出更好的作品,作为读者的我们更加幸福,是我们的贪心吗?
PS:祝你成功,我最近怎么这么罗嗦呢,尤桑。
[ 此帖被艾米栗在2011-11-27 01:5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