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白蛇传说》之前我曾一度认为它是一部“悬疑片”,一方面是网络舆论对该片的交口称赞不绝于耳,广大网友对这类早已失信的言论嘲讽不断;另一面则是坊间盛传该片出品人杨子大手笔贿赂海外媒体以左右电影节舆论。这些铺天盖地的花边新闻交织在一块,一时间令这部东方魔幻大片显得扑朔迷离。然而当走进影院目睹了《白蛇》的“原型”后,浑身上下只剩下一种莫名的“无措”。这种“无措”并不是因为影片本身拍得有多烂,而是由于发现之前所有耳闻目睹的卖点都偏离了影片的实质。事实上,整部《白蛇传说》的品质完全可以用中规中矩来形容,它的优点在于文本改编;缺点则在于特效制作。如此简单的一个事实摆在那里,可无论是水军交口还是官方宣传却都一个劲地鼓吹特效,浑然不知这种夸张宣传会给观众制造心理落差,这就不免会出现令人惋惜的后果了。
倘若抛开特效仅从故事文本来说,《白蛇传说》走的无疑是标准的商业片套路。故事情节的推进十分流畅迅速,起承转合间的过渡也都安排了热闹的动作戏进行辅助,整体上做到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物群像的性格塑造虽称不上超越经典,但至少法海与白素贞两个角色都焕发出了应有的光彩。法与情、礼与欲、人与妖,三种对立关系逐一呈现,在文戏上营造出了不少戏剧冲突,而李连杰所饰演的人性版法海也一改传统的“邪恶”形象,水漫金山时的反思将这个曾经符号化的人物彻底演活了,丰富的心理活动令人眼前一亮,透过李连杰的眼神仿佛可以感受到他正替法海说出千百年来的心声:“我没有想到孽缘也是缘”。可以说对这版法海的改编也令故事跳出了传统思维的框架。
当然,这些文本层面的优点又与上世纪经典的《青蛇》、《倩女幽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白蛇传说》所处的这个时代更推崇娱乐至上,更推崇爆米花电影,商业片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仅仅是一份纯粹的快餐,它的生命力仅限于在院线公映的那段时间,这种感觉甚至有一点类似昙花。众所周知,内地院线每年都会开上数百朵像昙花一样的花。它们中并不是每一朵都能经历闪光灯的聚焦,但是又总有那么几朵会因为其特有的娱乐性与争议性,亦或是因为其高额投资下的肥沃土壤与所在的季节档期而在各大媒体年末盘点与回顾专题中占得一席之地,《白蛇传说》就注定了会是这样的一部电影。上映时吸金敛财,下档后被人迅速遗忘,直到年末大盘点时再与上半年的《新倩女幽魂》一同被人想起,再过个1年左右就差不多能在CCTV6中经常见到。但这一切都阻止不了它在国庆档与其他电影争奇斗艳时所拥有的优势,毕竟十一长假就是拥有大明星包装的爆米花电影的天下。
在《白蛇传说》的小说中,能忍曾对法海说:“要不放过,要全放过,虽是放生,却未放下,并非为故。”很多年后法海才明白,原来当年并未放下过。
倘若就此推论,按着法海多年后“放下”的角度去纵观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即便是放眼国际电影市场也是如此,经典佳作的难产早已是普遍现象。好莱坞每年也就只有那几部冲奥电影算是上乘之作,而国产电影之水准尚达不到好莱坞的皮毛,又岂能用传世佳作的要求去衡量每一部国产片?在商家的眼中,这个经典传说只不过就是一个夺人眼球的素材,是商业市场中的一个演绎作品,至于挑战“经典”之类的噱头无非也是娱乐记者制造话题的随笔。但事实求是的说,《白蛇传说》对于国产商业片模式的探索与完善依然有着不少贡献,唯一的遗憾就是相关的特效没能跟上。
相较于好莱坞魔幻片的出色质感,《白蛇传说》在声光效果上的渲染确实显得十分薄弱,这也势必会是人们口伐笔诛的焦点。从中也暴露出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种种现状,当导演和编剧已经有能力去运作一部符合商业模式的大片时,其配套的技术附件却跟不上了,最终令影片显得有些割裂,观众看得也觉得分裂。毕竟在怒斥特效时可以振振有词,但是冷静下来怒斥全片是烂片,又明显有些理亏。
虽说爆米花与昙花的杂交多少有些怪异,但这却是很多国产片不得不面对的道路,尽管目前似乎依然有些漆黑,可电影人依旧要走下去。
[ 此帖被莫の桑在2011-10-16 15:2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