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天看了渥丹的《浮光》,行文弥漫着淡淡的忧伤,我的承受能力是两个极端,虐的时候怎么虐都行,不虐的时候如果出现了一点点的小虐,就会受不了,难受得很,所以在读这篇文的时候总是害怕下一个字就会发生不好的事,正文结尾的时候尚好,只是带着一点遗憾,虽然是大团圆,但总觉得缺了些什么。等我看到第二篇番外的时候,我真没忍住就哭了,说不清那是什么感觉,或许是我经历得还太少的缘故,生老病死,离我太远。
尤其是这句看,让我看了很不舒服,真的不舒服:没人知道是不是同一棵树,只有骨灰入了土,怎么可能知道是不是同一棵树。想得很开吧?他们把每一项都安排得很好,什么都想到了。
这句话的出现因为两个人约好把各自的骨灰埋在一棵树下,但没有人在埋葬着谢明朗骨灰的那棵树上刻下记号,谢明朗生前没有要求,言采也没有要求,谢的家人也没有那么做,于是在谢去世五个月后的某一天,言采的骨灰虽然也被带到了这座山上,也被埋在了一棵树下,可那么多的树,谁还知道它是不是洒着谢的骨灰的那棵树呢……我忍不住想,他们为什么能做得这么洒脱?活了这么多年,既然生着的时候伴了大半辈子,为什么死了以后要让那样的结果出现在概率事件里?这或许是做为没有太多经历的我还带着的对这个社会以及对童话对爱情对永恒还剩下的一点希冀。
番外二里提到了一张卡片,是言采写给谢明朗的生日卡片:
这一生中的“灵机一动”或是“忽然兴起”让我吃了不少苦头,但那天晚上带你回去大概是唯一让我至今想起依然庆幸幸亏如此的举动。你给了我一辈子,我希望这些年过去,你不会觉得后悔或是白费,因为我已经再给不起任何东西。生日快乐。谢谢。我爱你。
这两个人的开始无关潜规则、无关一夜情,只是一个失意的人那晚恰巧需要一个人,另一个人又恰巧拒绝不了他,于是从此以后有了掺杂着善意城府的提携,有了起初带着一层隔阂的脉脉温情,有了往后成年人的安谧相伴,不同于一般耽美文里成篇性爱的激情,它带给了我一种小心翼翼与恐慌的感觉,小心翼翼地揣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次缱绻,恐慌着每一个似乎下一刻就会支离破碎的画面。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他们在埃及的时候,尤其是抽水烟的情节、那张最后也没有给予任何说明的照片,以及谢明朗为另外一对拍的纪录片(那也是一对同性恋,其中一人得了艾滋,另一人请谢明朗为他们记录最后的时光)。
番外二里还提到言采在谢明朗去世后写的最后两封信:
“……谢明朗听说你来信,也让我附上他的问候。前段时间他病情忽然加重,弄得我们都措手不及。所幸目前症状又稳定下来。相较之下,他的精神状态比起我来还是好得多。他一个礼拜去医院两次,还是坚持照顾我、喂饱我、打起精神侍候花园。反而是我每天无精打采又沮丧,脾气也很坏。不管怎么看,到了这一步上先走的那个人都应该是我,但大概我是真的做了什么坏事,这种事情落到他头上。
前几天看戏回来——《侧影》这出戏不错,我们都很喜欢——回来的路上他忽然问我想怎么死。我不知道怎么答他,他说天底下最好的死法是两个人一起数数,数到十之后合眼一起死去。我真的不知道怎么答他。在他生病之前我从未觉得自己老朽无用,现在却是每时每刻都在体味这一点了。
医生说再过几个月他的情况应该会进一步好转,但越来越多的朋友来探望我们,当然主要是是他,这让他很疲倦,而我则觉得我们正在玻璃鱼缸里——太多人知道可能连我们都不知道的真相。但是我也不很在乎这一点,那就干脆别告诉我们就好。不过谢明朗和我认真商量过,如果病情到时没有好转,我们决定再动一次手术。 ”
“谢谢你的来信。我很感激。
最近家里多出很多人来。他们不放心我,找了很多看护,自从买下房子,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几乎每个角落都是,这只是让我更不方便。现在朋友们常来看我,想法设法让我振作一些,只可惜我无法让他们如愿了。晚上的时候我会从一个房间逛到另一个房间(就是脚不太好用),这样倒是能让我好过一些。
最后的时刻很可怕。我们在医院频繁地出入,但这都是无益的折腾,其间我也病倒了,虽然很快好了,但这对此时的我们还是有雪上加霜之感。最后谢明朗说要回家,我们就回来了。所有的止痛剂此时已经没有任何用处,我就看着他在受罪。有几天他的精神不错,本来决定挑时间再去医院复查一次,直到9号早上,他忽然在我面前倒了下来。
他说不要来宾众多的葬礼,也不要什么仪式,我就和他的家人把他的骨灰埋在了山里的一棵树下面,将来我也准备这么做。
我必须面对没有他的生活,这么多年了,还真是有些艰难。
不知为何,近来我怀念着过去,近于思乡一般。”
“我怀念着过去,近于思乡一般”,这样的话语对于我们现在这个年龄来说,还没有多大的体会,可是我们能设想,设想我们工作离乡,那么不需要多久,等我们回头看去,思乡的情绪一定会泛滥。于是,等我们老去,回头看今天,同样是无比怀念,只是现在的我们大多不懂事,不懂珍惜,可言采不一样,他是成年人,他经历过大红大紫的时光,也经历过事业的低谷,即便他的生活如同他的职业一样每时每刻都在演戏,但与谢明朗相处时直白且珍惜,这样的一个人还会说出这样的话,让我有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希冀与对某些东西产生更大的恐慌和抗拒。
两个人的结局还是让我吃惊的,本来以为应该是年长十来岁的言采先走,没想到走的早却是健康积极的小了十多岁的谢明朗。
行文结束的时候我没有想太多,只是心上被什么东西压着,很难受,还有些矫情地掉了眼泪,后来才慢慢回想: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言采的冷漠,想起了那冷漠里的温情,还想起了谢明朗的腼腆积极,想起了那腼腆里的热情,想起了在言采的信里、两个人最后那段时间的互相扶持、略带玩笑意味的问话,以及隐形的恐慌。即便网上如此多的耽美小说以及耽美文学,纵算现在的中国社会已经比较开放,但到了现实里,同性恋仍是不被这个社会所接受的。
全文根本没有明写他们的感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所有的一切都是用事情的发生与对话来表达的,里面也没有什么一定要弄明白的让人看了生厌的情情爱爱,是我喜欢的文风。现在想说——
结束的是生命,没有停止的是爱,我们要珍惜存在的每一刻,让爱去永恒。
====
前天看了暗夜流光的《十年》,看前特地查了一些资料,据说此文是耽美界里的中流砥柱,近乎文学。入坑以后,发现是我比较抵触的第一人称文,不过幸好还是看了下去。从技巧上说,作者对主角的心里把握很到位,人物塑造不错,情节有张力,但在张力上又有一种压抑感,主角的心理过度也很自然。
从感情上说,因着这份自然,那份从最初的纯净、恐慌、小心翼翼到后来的堕落、情色、绝望的心绪让我感同身受,强烈的无力和绝望深深将我扼住。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全文读下来,我甚至不大记得高郁每一次心里转换时的细节,也无法从记忆里找到具体的情节与它对印,脑子里留下的更多的是一片朦胧。
和《浮光》不一样,它不再只是忧伤,弥散更多的是那份无形中的绝望。即便到了最后也是这样,《浮光》的正文结局最起码两位主角还是真正的he,虽然在番外里,两人有生老病死,但他们之间是有信任、有依赖、有相互扶持,可《十年》里,作者给了一个开放式结局,对于高郁会不会告诉李唯森他爱了他那么多年、两个人之后到底会不会分开、来自外界的舆论、如何与父母说明、江小川会不会知道等等的事都没有交代。最后部分里让我觉得这两个人之间似乎除了性爱外,有的只是绝望的爱、颓废的生活和现实的社会。
高郁从始至终都对爱情有着别样的坚持,坚持一心一意,坚持完美,这样的人在现实里已经很难见,个人认为已经绝种了(当然这里不包括那些还未真正经历社会洗礼、还未对生活不断妥协的少年们)。说起来,在读这篇文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在性格上和他有些像,自认绝情、对亲情有着异样的看法等等,这就不多说了。
我没有太多的话想说高郁这个人,觉得所有的感觉在读的时候都给了他,那些怜、痛、惜、厌在全文结束的时候都已经被藏起(可能和文章的第一人称有些关系),文后回味起来的反而是李唯森这个人。
李唯森这个绝色实在让我喜欢不起来,但他是现实的。少时总是与好友说性爱、黄色的事,和人打架,和朋友闹事了会堵人,带着痞子样,与兄弟笑闹,这些在我们现实生活里都是很正常的。而他因为没有女人能疏解欲望,所以在军队里和男人搞,我想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现实生活里明说出来的人很少,但肯定是存在这样的人这样的事的。
这样的一个人,对性爱有着极强的欲望,总觉得在他的世界里除了性爱还是性爱,交女朋友是为了性爱,和男人搞是为了性爱,强上高郁也是为了无法抵抗的欲望,因此在行文到李唯森知道高郁是gay后说喜欢的时候,我实在无法相信他会说这话,或者说我是无法相信他会喜欢人,但在正文结束的时候,我终于感受到了他的爱,那一刻,我终于舒了一口气,因为高郁的爱终于有了回应。
可是李唯森在行为上终究让我失望。在最后纠缠的那段时间里,因性格原因而造成的情感上的笨拙,因对高郁不满、无法忍受苦闷抑郁的心绪而造成的暴力,因对高郁的过份投入而造成的对家庭的忽视等等,都彻底摧毁了我对两个人能安静相处的希望。我承认在文最初的时候,我希望看到两个强者,像许多小说里的主角们一样强大,也希望看到大团圆,像许多小说里的结尾一样——两个主角融洽相处、甜蜜发腻,可是没有,它打碎了我的幻想。单李唯森这个角色来说,作者塑造出来的这样的一个形象,实在有着生活人很多种角色的缩影。不过虽然少了很多梦幻,却多了些许真实,我很开心,谢谢作者。
高郁和李唯森纠缠了这么多年,说不清到底是谁害了谁,他们不成熟,不清醒,对爱情没有像《浮光》里的言采和谢明朗一样拿得起放得下。在《浮光里》,言采和谢明朗有工作有梦想有生活,对他们两个人而言,爱情并不是他们的一切;可是《十年》给我的感觉就是:爱情就是高郁的一切,爱情就是李唯森的茫点。
写着写着,就突然想起了《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和段小楼,如果说高郁和李唯森是一个梦幻一个现实,那么这两个人是一个戏里一个戏外;再拿《十年》和《浮光》来说,如果说《浮光》是成年人的现世安好,带着童话;那么《十年》就是年轻人的象牙塔文艺,蕴着残酷的现实。
昨天看了燕赵王孙的《流年一局棋》,文笔不错,两位主角在感情上没有经历什么波折,最初引起我入坑兴趣的原因并不是它的成名度,而是它的文案:
年少时代的一次争吵,使得互为好友的两人形同陌路。
倔强的少年,各自在同一条道路上努力奋进,追逐着彼此逐渐成长的背影。
围棋的世界里,黑白分明。
十九道棋盘,分隔了曾经的好友,却也网住了心中的那一份挚爱。
人事三杯酒,流年一局棋。
这是正剧类文案,这样的文案很吸引我,于是果断入坑。但在入坑后的第一章,因为韩越之过于冲动的性格,我想过弃文(没办法,他那时候还是十四岁),然后我翻到最后一章,看看结局能不能引起我的兴趣,于是我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因为它,我似乎也有了韩越之那种一瞬间情动的感觉:
“他想到那一年,十字路口处,十四岁的自己蛮不讲理和还戴着圆框眼镜的李慕吵架。
他想到那一年,祥瑞道场里,他躲在高大绿色植物后看李慕离去的瘦弱背影。
他想到那一年,道场二楼上,自己捏着他的脸说他没种。
后来,他们都长大了,少年时傻兮兮的旧事李慕很少说,但韩越之却十分清楚,年少无知的那些语言,曾经给他带去多大伤害。
那时候的自己,想要补偿他所有遗憾,想要和他过最美的未来。
他想到那一天,昏黄路灯下,他看着李慕的样子,一瞬间动情。
他想到那一天,韩越之家里,两个人打闹自己,温热的身体碰触那样记忆犹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他想到那一天,幽暗小巷里,他把李慕推到墙上亲吻,唇齿交融的触动颤动心房。
再后来,他们就理所应当在一起,内向的他同他说过我爱你,一向大大咧咧的他也会在他耳边小声承诺。
年华正好,流年如花。我与他共度晨昏,共迎春夏,拥有一个家,手谈一盘棋,只此一生。
人事三杯酒,流年一局棋。不过一辈子。”
韩越之和李慕,他们两个起初并不是同性恋,他们只是喜欢的人恰恰是同性。这两个人从八岁相识开始一直到十四都是无话不说的好友,却因为韩越之的固执与李慕的自卑而成为陌生人,而矛盾的导火线就是“围棋”——这个让他们在数十年里相互追逐的东西。
行文较多的还是关于围棋的部分,关于情感的部分不是很多,但恰恰在我能接受的范围内。文三分之一的时候,韩越之在一次输棋止之后,成功地与李慕和好了,于是我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在那一刻,我仿佛也站在了那样的昏黄灯光下,全身心都在一瞬间有了情潮汹涌的感觉:
“路灯下,李慕的眉眼清秀,十五六岁的男生,带着斯文的眼镜,有些忧郁地望着自己,漆黑的眼睛在橘黄的灯光下璀璨如宝石,他看着自己,专注的,迷茫的,还有深不可测的悲凉。
韩越之又听见自己的心,“嘭咚嘭咚”地跳动着,和紧张感不同,这鼓动牵动了他的四肢,麻痹了他的精神,错乱了他的灵魂。
他脑海里,一下子涌现了无数个有关于李慕的画面。
三年级他第一次转到自己班里背的蓝书包,六年级结业考试的格子衫,初二第一次吵架时傻兮兮的黑眼镜,两个人第一次复盘时的浅黄棋盘,还有那次同眠在尹若寒家的电扇声,“嗡嗡,嗡嗡”萦绕在耳边,韩越之感觉自己的脸,渐渐发热,发烫,他想起自己跟老师说,他们两个,一辈子不会陌路,原来刚才的自己,潜意识里,就想要许下一辈子的誓言。
虚岁十六的年轻人,突然发现自己似乎陷进了一个地方,这里风景如画,美不胜收,五颜六色的花朵随着微风轻轻飘散在蓝天下,小胡边的凉亭里,正坐着两个人,一个是他自己,而另一个,却是自己的好友。
两个人都穿着正装,黑色的西装笔挺修身,十指相扣的手上,无名指的位置闪着动人的光泽,好友静静坐在自己身旁,脸上的笑容美满而幸福,他几乎听见他说:“我很高兴。”
韩越之觉得自己着了魔,这自己莫名幻想的一幕,深深映进自己心中,那甜蜜的幸福感已经包围了他,一时间他傻傻站在原地,眼睛直直盯着李慕,思绪万千。”
全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韩越之和李慕在公园长椅上的两次长叹,那时两个人之间只有一尺左右的距离,心却在渐行渐远;再是北京游玩时,韩越之在若有似无地亲了李慕的脸后跑开的画面,那个画面有着强烈的动感,在那一刻牢牢撞入我的眼睛;然后是小巷里的那个吻,青涩少年唇齿间的磕磕碰碰散发出无以言语的甜腻。
这篇文想说的不多,在主角思想的成熟性上比不上《浮光》的言采和谢明朗,在主角们的感觉经历上比不上《十年》的高郁和李唯森,但他们天真,仅仅是天真,却不单纯,这样的两个人,友情不知何时成了爱情,且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而他们的爱情没有经历世俗的眼光、外界的压迫、自己的放弃、实在美好。
若说《浮光》是成年人的现世安好,带着童话;《十年》就是年轻人的象牙塔文艺,蕴着残酷的现实;那么《流年一局棋》就是少年人的天真热血,含着青春的美好。读这篇文,实在对了。
[ 此贴被落款来了在2011-05-23 08:2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