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两个面容相似的女孩子,一前一后走进他的生命。前者,像她的名字,昙花般粲然一现,为他凋尽芳华。后者,同样像她的名字,开在他生命中最寒冷的一段落雪时节,渐渐温暖芳香了他一颗寒冰般的心。
英皓冬的视线最后落在那排装满糖果的玻璃罐,定定地看了很久,他轻声问:“素馨,我可以吃你的糖吗?”蓝素馨眉眼轻扬,笑意如花的馨香流动:“当然。”这是第一次,英皓冬主动要她的糖,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要求,她知道他终于不再逃避她了。生命中,有些人与事,或许真的是命中注定。纵然最初,他只是她穷途末路下的选择,但懵懂不觉间,宿命早已悄悄地注定了一切。
派派链接:
http://www.paipai.fm/r 首发链接:
http://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516223 冬暖花会开,它是一朵开在冬日的素馨花,不复惊艳一绝的美,却拂来花儿清动幽远的呼吸声,刚刚好叫醒冬眠的那双耳,照进故事里的她,要如何挽救背负一条命债的他。
关于选择:宿命难判的一条路
我常在想,如果为了生存,如果为了更好的生活,选择贱卖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无疑要遭人唾弃与轻贱。它,似乎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与玩忽职守。可是当我们真正直面血淋淋的现实,已经走投无路,是否还能如想象的那般高洁风尚?其实,没有过实践,本身也就失去了苛责的意义。
所以当我看到本书的女主人公蓝素馨,在面临生活与求学的两难抉择时,孤苦无依的她被命运逼入死角,而选择卖身求学的生活,我不置可否。每一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重点不在于她选择了条什么样糜烂或康庄的路,而取决她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如,有的人顺应环境,最后与之同化:彻底放逐沉沦;而有的人,懂得与现实齐驱,牢牢抓控“适者生存”的度)以及承接将来可能为此行为加诸的后果。
而关乎作者塑造的蓝素馨,我们此刻很难用一言两语来裁定她的选择是非、得失与否、代价多少。选择的举步维艰,不仅是书丛里主人公的难题,亦是现实的我们不断想求证却始终无绝对解的课题。就本书而言,它最多诉诸我们“失道寡助”的得到,并非万劫不复;“得道多助”的失去,亦非无可救药。或许多年后,它是另一扇窗,另一桩发现。诚如作者文案所言:“纵然最初,他只是她穷途末路下的选择,但懵懂不觉间,宿命早已悄悄地注定了一切。”
关于爱情:年华正当的一条路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曾写过这样一段关乎爱情的话:“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只值寥寥数十字,娓娓而来:千帆过尽皆不是,踏上寻来最切时。
由此我们看爱情,远不止牵扯相爱的两端,必要时牵连与之年华相当应的前程旧因。(当然,此处所说的“年华相当应”,绝非“君生我未生”的年岁恰逢,而是在对的时间,相守最对的那个人。)而本书就万分美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为什么说它美好——因那正当年华的相爱,绽放在如金子玉石般珍贵的双十华载,即在蓝素馨十八岁的那一年,她不得已而为之以后;在英皓冬二十一岁的那一年,他浪子回头金不换以后。
尽管如此美好与年轻,却仍不能停歇我心底作者没有触及的“人生如果”片段:如果蓝素馨没有遇见那一年精神恍惚不济、身体荏弱不堪,被人当成疯子一般的英皓冬,又或者蓝素馨提前下车,意外地抵达英皓冬“人不风 流枉少年”的站台;那么他们会不会就此擦身而过、陌路天涯,又或者教她成为第二个像昙花一现就凋谢的女子?一若那爱惨了英皓冬的痴心女子,叶幽昙。可惜人生没有重来,我们都说不准,而本书也只能侥幸回答:噢,无巧不成书。(要是没有这无巧不成书,又哪会有年纪轻轻的“年华正当”呢?)
关于生命:背负血债的一条路
在英皓冬不甚丰厚的人生路,凭藉家世的优渥与俊朗的五官,信步而来,顺载了那专属于富家公子哥们所特持的风 流不羁与花花心肠。在看他们一路满载“鲜花”而驭,除去生活的纵容,更多是予以年轻气盛的草率与不安分。年轻,风光纵然独好,但偶逢溜进时空隧道的袭风,终是落花迷眼。在光阴如斗金的二十岁,因不可弥补的错,英皓冬支付了一大笔青春的学费,踏足另一条路,一条状似曲线的弯路。
我不记得是谁曾经说过:有一条路,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所以,我想曲折与否都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回头。虽然大多数时候,回头并非难于填平的沟壑,可是对背负了一条血债的人而言,却是那填不平的无底洞。
这样一条人命的负债,正是本文作者一直牵引读者走下去,并悬心而待要证实的一件事:误伤性命的英皓冬要如何回头?其实,在看书的那一刻我反倒更好奇:杀人的凶手是以何种心态,重新爱上一个长相酷似死者的人?而本文关于我所感冒的疑点,从未果断描摹,它采取了一种颇为柔性的方式来迂回上演“凶杀的那一天”,让整个故事渐渐衍变成了一个略带悬疑的情杀剧:凶手失忆、精神失常;警方判定自卫杀人、草草收场;而等待拯救这只迷途羔羊的是身边的亲人一次又一次地复制他残缺记忆的梦。终于在复制回忆,治疗心病的过程中,他的身体慢慢复苏,他的精神渐渐好转,他想起在事发当天遗落的细节。于是故事开始朝着大团圆与大解放的国度进军…… (默,我剧透严重吧?)
说到此,作为读者的我,本该满足欢天喜地的结局,但抑不住为急转的真相,打造男主角圆满形象,感到惆怅。小说难道永远只是小说?主角纵使再不完美,都有它为人谅解的绝赞理由。而这样的理由,显然在本书的设置里,背负不住一条无辜的人命,一颗痴心绝对的真心。故而作者去尝试修补那些犯下的错误,选择以一个更弱势、更需要被保护的形象,勾起读者的怜悯,正中心怀,拿捏适当,甚至不惜彻底反串我们之前理解的是非判断。即便反串的情节合情合理,且出其不意,但没能免俗的结局,没有直面人生的污点,依然让我有所失望。当然,我不否认它是一本好看的书。最后,还是那句亲者自愿,众家喜爱不一。
[ 此贴被某罗某落在2011-05-07 18:0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