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贺知章的一首简单明了的《回乡偶书》就道尽了人事一苍凉。所谓的故乡,早已是他乡,所谓的故乡,早已物是人非。
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停留一段时间或者更长时间,不自觉的会适应那个空间的生活模式以及交往形式和交流节奏。
我们会走过很多地方,也会在很多地方逗留,时间或长或短。
当你离开,下次再见,你会发现,原本熟悉的人原本熟悉的环境原本熟悉的模式,都变得有些恍惚和遥远。
“物是人非”,什么是所谓的“物是人非”?百度百科或者查阅词典,会找到很多的解释和备注。
见词思意,四个简单的字,包含着人生的哲理和精粹,我们很容易读懂,但又好像读不懂。
两个月以前,我隔了很长一段时间又在一个以前呆的群里冒泡,有个朋友过来问我“你是新人吗?”
“新人?”“新人!”算是吧。那些原本在一起玩的人也找不见几个,都慢慢潜水了。
我们在成长,时代在变迁,生活在转变,一切都在运动的进程中发展着,改变着。
没有绝对的静止,静止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是有一定参照物的。所以不存在着静止,所以一切都在慢慢运动在改变。
换一个ID或者换一个新的昵称,人还是那个人,只是错过他所处的时间还是错过了,无法倒转。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行星围绕着它特定的轨迹旋转,循环反复。我们沿着自己暂定的路途前行,渐行渐远。
“物是人非”是实在的,是我们无法抹除的事实存在。
“物是人非”是一种感叹,或者关乎事实或者关乎情感。
当我回首,当我再次踏入归途,是否已晚。
当年的人,当年的事,当年的环境,当年的所有,都已“物是人非”。
继续前行吧,哪管那么多的“物是人非”!